0中国烹饪概论绪论

合集下载

中国烹饪概述

中国烹饪概述

第一节中国烹饪概述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股“烹饪热”。

这种特殊的的文化现象,应该说是中国人民力争摆脱饥饿文化的一个象征,是中国人民饮食生活改善的一种象征,也是思想解放的信号。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的这句口号,也正是一句口号,使各种学术论著一轰而上,结果始终未能分清其主从关系,本书的任务也就是从技术体系着手进行研究。

一、中国烹饪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民族的早期祖先是“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

(二)、陶鼎的第一次使用,便出现文明的烹饪法。

距今约1万年,北方的仰韶文化、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等都是典型的代表(三)、陶甑(Zeng)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国烹饪早期的重大技术发明,实现了人类饮食由煮食向蒸食的过度,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特征。

(四)、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商代)时期,发明了青铜,出现了鼎、鬲(ge)、釜(fu)、甗(yan)等加热厨具,而且有锋利的切割工具。

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人民传统的膳食结构。

在青铜时代,以刀工、火候、调味三者为基本技术要素的中国烹饪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到周代,中国烹饪技术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

周代“八珍”代表。

(五)、秦汉以后铁制工具的广泛采用,刀工日益精细,烹调方法和调料逐渐增多,中国烹饪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浅层油脂为导热介质的炒法出现,烹饪技术体系完全成熟。

(七)、隋唐五代时期,食品雕刻、冷盘技术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五代尼姑梵正的“辋川小样”是中国花色冷盘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国烹饪技术体系再也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八)、清代乾隆年间,袁枚的《随园食单》对中国烹饪技术体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一切都已经定型。

(九)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商业技工学校用的烹饪教材。

在此之后所编写的各种烹饪教材,在技术体系上都不过是这套教材的延伸和进一步细化。

二、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任何一种文化,都一定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大特点,中国烹饪文化也不能列外。

中国烹饪概论

中国烹饪概论

中国烹饪概论课程代码:〕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课堂设计案例导入—— 5 分钟新课讲授——40 分钟课堂提问——10 分钟课堂交流——30 分钟课堂总结—— 5 分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案纸。

烹饪概论PPT_图文

烹饪概论PPT_图文
狭义:指菜肴的制作方法与技能,包括选料、 初加工、细加工、临灶成菜。
广义:除菜肴制作外,还包括面点制作。
烹饪史
烹饪史是研究中国烹饪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的科学。
烹饪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断代史研究、专题史研究 地方史研究、通史研究 烹饪文物研究、烹饪古籍研究
烹饪工艺学
烹饪工艺学是研究中国菜点烹调工艺法则与规
一、筵宴的环节 宴会设计环节 菜点制作环节 接待服务环节
基础 关键 保证
二、筵宴的构成
酒水冷碟 开席见彩 热炒大菜 美食纷呈 饭点茶果 以精取胜
龙头 象肚 凤尾
三、筵宴的要求
1、主旨的鲜明性 2、配菜的科学性 3、工艺的丰富性 4、形式的典雅性 5、接待的礼仪性
第四节 筵席改革与试行分餐制
一、筵席改革
陶鼎
陶钵
先秦青铜炊餐具
饕餮纹鼎
四羊方尊
龙纹斝
父丁簋
铜牛尊
春秋战国的烹饪
1 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 2 铁质锅釜崭露头角,动物性油脂和调味品日渐增多,菜肴制法和
味型也有新变化。 3 继周天子食单后,又推出新颖的楚宫宴席,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 4 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初露苗头。 5 烹饪理论初有建树,推出《吕览·本味》和
3 水烹法和气烹法的发明

水烹:以水作传热介质

煮、熬、焖、煨
汽烹:以蒸汽作传热介质 蒸、酿
陶 甑
第二节 中国烹饪的发展
四个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
汉魏六朝
隋唐宋元 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
约6000年
夏商周三代
约1300年
春秋战国
约500年

烹饪概论

烹饪概论
刀法,不仅可以起到美化菜肴的作用还可以影响原料成熟快慢。中 国菜讲究刀工精湛: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如荔。所以古人有 “良厨一把刀”之说。
• 3.炉:烹饪的必需设备和加热场所。不同的炉灶适用于不同的加
热方法。如果炉灶的使用不能得心应手,那么厨艺就不能得到完全 的发挥,所以大师们表演,外出参加比赛都需要提前“试灶”。
本 章 小 结
• 本章重点讲解了:中国烹饪的要素,中国烹饪工艺的 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烹饪的作用,中国烹饪的传统 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知识,本章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 重点:中国烹饪的要素 • 难点:中国烹饪的作用 • 中国烹饪的传统技术规范
第二章 中国菜的构成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本 章 小 结
• 本章系统的概述了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宫廷 菜,寺院菜,民族菜的历史概貌,以及这些菜的烹 饪特色和著名品种。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 重点:对民间菜,市肆菜等历史概貌的认识和理解 。 • 难点:对民间菜,市肆菜等烹饪特色的掌握 • 对民间菜,市肆菜等著名代表菜的掌握
第三章 中国烹饪风味流派
第二节 市肆菜
• 定义:市肆菜是指现在人们常说的餐馆菜,是饮食市肆制作并出售的菜
肴总称。(高档酒店,餐馆,中低档大众餐馆,大排档〃〃〃〃) • 一,市肆菜的历史概貌 • 从民间菜分离出来制作,出售,满足不同人的需要。秦汉以来逐渐发展, 经历2000多年的演变。 • • • • 二,市肆菜的烹饪特色 1,技法多样,品种繁多 2,应变能力强,适应面广 3,竞争力强。
7.水:水是烹饪的辅佐物,烹制每道菜肴几乎都离不开它的
参与。水的作用非常大:洗涤,涨发,传热,导味,还可以 制约菜品的外观与口感,是烹饪当中的“无名英雄”。它与 火,既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概论

中国烹饪概论

《中国烹饪概论》重点知识一、基础知识1.味觉艺术是烹饪艺术的核心内容。

2.元朝宫庭菜点以蒙古风味为主,并充满了异国情调。

3.江苏风味由淮扬、金陵、苏锡、徐海等四大地址风味组成。

4.用火熟食标志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

5.我国寺院素菜,其真正产生的时刻应该是南朝。

6.五味指药物和食物所具有的辛甘酸甜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食物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

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乃五味不同的作用。

甜味能供给营养能量,增进新陈代谢,治虚证。

酸味能收敛固涩,中和碱性胺为铵盐,增加静电引力,止汗,止血,止下。

苦味能增高生物膜表面张力和它的相变温度,健胃、清热、泻火。

辣味能减少生物膜表面张力,增加其热运动,行气、活血、发汗,退热。

咸味能增加体液渗透压,具有溶化、解凝、稀释、消散作用。

7.烹饪上最先用煤是在东汉末年。

8.以蔬食为主的食谱,宋朝林洪的《山家清供》和清朝薛宝辰的《素食说略》当属佳作。

9.“烹饪”一词,最先显现于《周易》。

10.“本味”概念首见于《吕氏春秋》的篇名。

11.鼎的显现,乃是古老烹饪的开始。

12.中国筵席有聚餐式、规格化、程序化、社交化四大特点。

13.医食相通的制度,从周朝已开始。

14.辩证施食与饮食有节的观点,是中国烹饪科学的重要内容,是食治养生这一传统营养观念的主体。

15.“烹饪”一词,最先显现于宋朝韩驹的《食煮菜简吕居仁》中“空费烹饪功”。

16.食与自然的重要论点有人与天地相应(《黄帝内经》)。

饮食之道法自然(《道德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宫,伤在五味(《黄帝内经》)。

法食和正食(佛经)。

医食相通(《黄帝内经》、《周礼》)。

五味调和(医家、杂家等)。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孟子》)。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苏易简)。

饮食四方异宜(欧阳修)。

17.《饮膳正要》是营养卫生与烹饪调和结合得很紧密的一部医学专著,这部书由元朝宫庭饮膳御医忽思慧编著。

18.若是说民间饮食是中国烹饪的基础,那么,宫庭饮食那么是中国古代烹饪艺术的顶峰。

烹饪概论

烹饪概论
二、教学指导
三、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此外,尚有几亿人,主要是非洲大部、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等
其烹饪技艺不成流派。
新授:绪论什么是烹饪
一、烹饪
烹饪:是南宋以前食品加工制作技术的泛称。
烹饪一词最早见于2700年前问世的《易经·鼎》中,原文为:“以木巽火,烹饪也。“木”指燃料,如柴、草之类。“巽”是八卦中的一卦,原意为风,此处指顺风点火。“烹”为煮的意思。“饪”既指食物生熟的程度。全句解释:食物原料置放炊具中,添加水和调料用柴草顺风点火煮熟。
2、制菜才能符合时代需要;
3、它要分析中国菜点风味特色的由来,建立科学的中国菜品体系。
七、烹饪学
烹饪学:是研究中国菜品及其生产与消费的科学。重点是探讨菜品
的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和东方情味。
1时间上看:研究菜品的发展、饮食市场的变迁、饮食民俗的由来、饮食文化的成因、烹饪的理论建构以及中菜得国际地位;
2空间上看:研究烹调原料的利用、炊饮器皿的属性、烹调工艺的民族特征、菜品风味的环境色彩、各地宴席的格局、菜系的互相影响、食物疗法的应用以及菜谱的编写方法。
二、烹调
烹调:是指厨师对食品原料进行选择、拼配、炊制、调味的全部过程。其中,“烹”通常理解为加热、,“调”通常理解为配料、调味。
三、烹调技术
烹调技术:
狭义:仅指菜肴制作方法与技能,包括选料、初加工、细加工、临灶成菜等。细分起来,又有食品雕刻技术、冷菜烹调技术、热菜烹调技术三类。或者分为碟子、案子与炉子三个工种
2、烹饪学涉及哪些学科?
答:50多门学科作为理论基础。
四、任务训练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烹饪概论中国饮食烹饪科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烹饪概论中国饮食烹饪科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三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旳特色
(3)提出更详细旳量化指标。 (4)在坚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旳理念下 注重慢性病旳预防。 (5)体现形式不拘一格,科学诠释居民对膳食 认识旳误区和难题。 (6)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内容愈加丰富和详细。
补充知识
学生一日三餐安排参照
早餐要吃好:谷类、奶类、肉类、新鲜蔬菜或水果。 午餐要吃饱:饭菜要丰盛,量要足,可不断地变换食 物品种把戏,增长食欲。 晚餐要吃少:以谷类食物和蔬菜为主,要清淡可口。 饭后一小时吃点新鲜水果。
天人相应旳生态观念
四方不同食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 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 处,美其食;西方者,沙石之处,天地 之所引也,...,其民华食而脂肥;北 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 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 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
第二节 中国食物构造
1 我国老式食物构造旳提出与内容
老式食物构造旳提出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 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 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 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第二节 中国食物构造
2 我国老式食物构造旳详细内容
菜肴制作
风格特色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五味调和旳美食观念
菜肴制作
强调菜点由主料、辅料和调料构 成并合烹制成。 多种烹饪原料合理配伍、在圆底 铁锅中,使用大翻勺和勾芡等技 术,使锅中主料、配料和调料均 匀旳融合成一体,增进合烹成菜。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烹饪概论第一章中国烹饪历史发展PPT课件

烹饪概论第一章中国烹饪历史发展PPT课件
(清·袁枚著)
序 須知單 戒單 海鮮單 江鮮單 特牲單 雜牲 單 羽族單 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 雜素功能表 小功能表 點心單 飯粥單 茶酒單
– 随园食单的主要特点: ➢注重原料选择 ➢注重原料搭配 ➢强调烹调诸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主张破除陈规陋习,创造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食物 ➢讲究装盘上菜及进食艺术
第一节 中国烹饪的萌芽阶段
2 中国烹饪萌芽阶段的文化特征
(1)时间漫长,从50万年前开始到距今4000年前结 束,占全部烹饪历史时间的99.2%以上。说明了生产 力和烹饪发展的关系。 (2)烹饪方法简单,谈不上火候和营养。 (3)开创了人类烹饪的新纪元。
第二节 中国烹饪的形成阶段
从夏至春秋战国时期共约2000年,是中国烹饪文 化的形成阶段,是中国烹饪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是 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商业 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为中国烹 饪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本草经集注》 《千金要方》
小结
一、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品种增多; 二、铁制烹饪器具使用,“炒”、“爆”新烹饪工艺出 现; 三、风味流派,百花齐放; 四、宴会大盛,奠定了中国传统宴会的基本模式; 五、烹饪专著大量涌现,食疗食养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中国烹饪的成熟阶段
袁枚食学成就的“十个第一”:
海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食圣; 第一个公开声明饮食是堂皇正大学问的人; 第一个将饮食作为安身立命、益人济世的学术来研 究的人; 第一个为厨师立传的人;《厨者王小余传》 第一个得到社会承认的专业美味评鉴家; 第一个系统提出文明饮食思想的人; 第一个大力倡导科学饮食的人; 第一个敢于公开宣称自己“好味”的人; 第一个将“鲜味”认定为基本味型的人; 第一个把人生食事提高到思想高度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烹饪与饮食文化的特点
• • • • • • 烹饪历史悠久 烹饪技艺精湛 烹饪科学的独特 饮食品种的丰富 饮食民俗多彩 饮食著述繁多
中国的饮食历史悠久而辉煌。它起源 于人类早期的用火熟食,历经了新石 器时代的孕育萌芽时期,夏商周的初 步形成时期,秦汉到唐宋的蓬勃发展 时期,在明清成熟、定型,然后进入 近现代繁荣创新时期。而在每个时期, 中国的饮食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 尤其是食物原料、烹饪技法、饮食成 品、饮食著述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烹饪特性
技术性
文化性
科学性
艺术性
狭义的技术 广义的技术
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
加工制熟静态 动态知识体系
实用性艺术
技术性体现
文化性 体现
科学性体现
艺术性体现
(三)烹饪的类型
二 烹饪与饮食文化
• 烹饪与饮食
饮食历史两个阶段: 1、原始的自然饮食阶段:生食—“茹毛饮血”“活 剥生吞”。 2、烹饪、调制饮食阶段—由北京猿人学会用火。
3.行为方式上注重群体利益、平衡和谐
• 中国烹饪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和”字上。和,是指异质 事物的共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天人相应,平衡和 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讲合群共处,和而不同。这种 文化精神崇尚饮食烹饪的最高境界“以和为美”。历代医 学家、杂家、艺术家、烹饪家屡屡用“五味调和”来阐述, 表明这种文化精神是贯通古今的。 • 《黄帝内经》等典籍讲“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其所说的“五味”,是指广泛的食物原料的 性味;《随园食单》等典籍讲的“用五味调和,全力治 之”,其“五味”则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和五类 调味料、调味品。由此可知,所谓“五味调和”是既指滋 味之和(酸、苦、甘、辛、咸之滋味与气味),也指性味 之和(烹饪原料温凉寒热的性质),包含两层意思。和则 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这当然是通过烹饪技术的运用, 对饮食五味的调制而来的。这种和,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 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 得到统一。
烹饪的本质与特性
• 烹饪的本质在中国,烹饪一词最早出现在《易·鼎卦》中,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亨上 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 而应乎别,是以元亨。” • 《彖辞》说:鼎,是法象之器。鼎的内卦为巽,巽为木;外 卦为离,离为火。木被火笼罩燃烧,这是烹饪食品的基本 条件。圣人烹饪食品来祭奠上帝,君王烹饪大量的食品来 供养圣贤。臣下则态度谦逊,以其聪明才智服务于君王, 因而他的志愿能逐步地舒发,地位不中断地升进。臣下秉 守贞正之道,和应于君王,其前途必然无穷,大吉大利, 通泰平安。
是中国菜肴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烹饪科学内容比较丰富,其核心 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 的食物结构。在饮食思想上,由于中国 哲学讲究气与有无相生,在文化精神上 形成了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注重 模糊等特色,使得中国人在烹饪科学上 产生了独特的观念,即天人相应的生态 观念、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与无味调和 的美食观念,强调饮食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食用养生与审美欣赏的和谐统一, 讲究饮食品的色香味形器与养协调之美, 既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也满足了人的
2.思维模式上提倡直觉思维、感性思维
• 直觉思维和感性思维,通长是在探讨客观对象时,主体在 进行充分思想准备的前提下,不经过有意识的逻辑思维、 不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研究和定量分析,而通过感觉器官 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感受,突然产生认识上 的质变与飞跃,直接获得某种质的和整体的结论。 • 它不仅具有直接性、简单性、而且具有间接性、复杂性, 既能单刀直入、简洁明了,又能直入底蕴、揭示本质,但 是也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古语:“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
味调和之美在一“甘”字;人文教化,通情达礼, 饮德食和。即中国烹饪文化思想核心也是一切饮食活 动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对此,我们
千万要珍视。
1.哲学思想上崇尚“天人合一”
•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把人的生存与健康放在生态环境中去 认识,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体是开放系统,“人与 天一也”(庄子),“人以天地之气生”(《黄帝内 经》),孙中山甚至说“古人有言,‘人为一小天地’, 良有以也。然而以之为一小天地,无宁谓之为一小国家 也。”(《孙中山全集· 卷六》)人与天——大自然的联 系最为密切,人的生命过程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 人体的新陈代谢是通过饮食进行的。人体的健康与否和所 处的环境关系不可分割,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地域 对人都产生作用。人取自然界的食物原料烹饪成食品,维 持生命,营养身体,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在宏观上加以控 制,保持阴阳平衡,使人与天相适应。这一传统的天人观, 现在被看作系统论。
烹饪科学独特
心理需求。
中国地大物博,在悠久的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 人凭借丰富的物产和精湛的烹饪技艺,创造出了数以万计
的各色佳肴和饮品。
中国的菜系包括地方菜、宫廷菜、少数民族菜和 具有宗教色彩的清真菜、素菜等。其中地方菜包括从最初
的川菜、鲁菜、粤菜、淮菜四大菜系,发展到后来的八大
菜系、十大菜系。少数民族菜有蒙古族菜、藏族菜、满族 菜和壮族菜等;仿古风味菜包括孔府菜、谭家菜、红楼菜
烹饪历史悠久
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
精,脍不厌细”的 主张,中国人在
饮食制作上就十分注重精益求精、追 求完美,无论是菜点的还是茶酒的制
作都表现出精湛的技艺。在中国,烹
饪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有着 深刻的内容、丰富的形式。中国烹饪
烹饪技艺精湛
技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注重形式
美与内容美的统一。艳丽的色彩、美 观的形态、诱人的香气、多变的味道
久鼎教育 孙风磊
2.炒制--经过高温,内部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 脂类都会发生化学变化,形成风味脂类物质发生自 动氧化水解聚合等反应,生成醛、酮等反应,蛋白 质、氨基酸中氨基和羰基化合物的羰基发生羰氨反 1.初加工-肉内可溶于水的肉香 应,即美拉德反应,产生香味(核苷酸)和色泽。 和肉鲜成分会释放出来,如肌 3.炒糖色--利用糖的焦糖化反应,单一组分的糖在 溶蛋白、肌酸、嘌呤碱、少量 150-200度高温下,发生讲解、缩合、聚合等作用 氨基酸等,含氮的浸出物越多, 生成粘稠的黑褐色焦糖,上色和上味。 味道越浓 4、加入葱、姜、蒜、酱油、黄酒,加热水防止热胀冷缩,大火烧开,小 火炖制。 酱油:足够的氨基酸、天然色素、脂类、有机酸等成分。 酒精:酯类、醇类与肉中的有机酸生成香气和愉快的滋 味。
两者关系:人类的饮食因为有了烹饪才从本质上
区别于其他动物,有了文化的属性。而烹饪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饮食,离开人类的饮食需求,烹饪 也就是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烹饪文化与饮食文化
• 烹饪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加工过 程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 关于人类食物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的学问, 涉及食物原料、烹饪工具、烹饪工艺等---生产文化
1
2
3
4
5
6

1 2 3
烹饪与烹调

烹饪与饮食文化
中国烹饪与饮食文化
烹饪与烹调
1
烹饪与烹调的含义
2
3
烹饪的本质与特性
烹饪的类型
烹饪与烹调的含义
• 烹饪的含义----以火熟食(古代最早) 《周易·鼎》曰: “以木巽火,烹饪也。” 《辞源》:烹饪就是 “煮熟食物。”
简单来讲:指用鼎盛食物,鼎下放柴,通风起火,加热 制熟为可享用的新食品
• 中国烹调之妙向为世人所称道,且超乎各国之上,其原因 之一就在于我国自先秦以来,历代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 哲学家、医学家、艺术家都善于烹饪之道,更为饮食、烹 饪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从而使烹饪超越了做饭 做菜本身的界限,上升为一种思想,一种哲理,形成食论, 这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这些食论集中处 理食与自然、食与社会、食与健康、食与烹调、食与艺术 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它反映了中国人先进的饮食思想,推 动了中国烹饪技术和艺术及其理论的发展。其精华主要集 中在下列五个方面:即没有片面性的健康标准;将饮食与 生存、享受融为一体;食物结构符合养生健身需要;五
饮 食 品 种 丰 富
等。各地风味小吃则有北京小吃、广州小吃、济南小吃、
成都小吃等,这些菜系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例如,日常食习俗方面,汉族的食品

是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饮品主要
是茶和酒,而少数民族却各不相同。 另外,在节日食俗方面,汉族的节日
饮食民俗多彩
基本上是源于岁时节令,以吃喝为主,
祈求幸福,少数民族则有自己的节日 以及相应的食品。
从先秦至今,关于烹饪与饮食
的各种著述十分浩繁,不仅有
专门记载和论述饮食烹饪之事 的烹饪典籍,而且有涉及饮食
饮食著述繁多
烹饪的各种文献。
• • • • • •

• •
《随园食单》 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 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 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 《醒园录》 清代李化楠撰,其子李调元整理,因家中有"醒园"故取名《醒园录》。 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了一百二十多种关于调料、饮馔及食品制法。书中 所收菜点以江南风味为主,也有四川当地的风味。 《食珍录》 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 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职是黄门郎,到南朝齐时升为太子庶子,后来担任祠部 尚书。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谈得 投机,皇帝不觉醉了,非常难受,虞宗就献上"醒酒鲭",算是帮了皇帝的大 忙。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 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 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 就。 《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 笔集。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其中和 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 分之一强。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 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其他如:果、 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