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典型案例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的环境中,面临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只有放假才会回家与他团聚。

小明平时由他的奶奶照顾,由于奶奶年老体弱,无法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的家庭环境贫困,缺乏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供给。

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以下思想道德教育问题:1. 价值观混乱缺乏正面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混乱的价值观。

例如,他们可能误认为物质追求是唯一的成功标准,忽视了道德、诚信等重要价值观的培养。

2. 自尊心低下农村留守儿童常常因被其他孩子排挤、歧视而受到伤害,导致他们的自尊心低下。

自尊心的缺失会影响留守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和发展。

3. 缺乏社会责任感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长期分离感,使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们往往缺乏对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容易出现自私、孤立的行为。

4. 学习压力和动力不足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面临着独立自主学习的挑战。

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激励,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往往不足,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解决方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家庭教育辅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知识,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教育辅助。

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 志愿者服务社会各界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到农村地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讲座等形式,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责任感。

3. 心理疏导和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内心问题。

留守儿童优秀教育案例(2篇)

留守儿童优秀教育案例(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经常旷课,与同学关系紧张。

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小明的状况后,决定为他提供一系列的教育关爱服务,帮助他走出困境。

教育关爱措施:1. 家庭陪伴服务社区为小明联系了一位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小明家中陪伴他,帮助他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

同时,志愿者还帮助小明与父母视频通话,让他们了解小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

2. 学习辅导服务社区聘请了一名专业教师,每周为小明提供一对一的辅导。

教师根据小明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为他制定了合适的学习计划,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心理辅导服务社区心理咨询师为小明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调整心态,树立自信。

通过心理咨询,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4. 课外活动服务社区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如篮球、足球、绘画等,让小明在活动中结识新朋友,丰富他的业余生活。

这些活动不仅让小明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培养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定期组织小明参加社会实践,如植树、志愿服务等,让他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爱和教育,小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 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从班级倒数变为中等水平;2. 性格变得开朗,与同学关系融洽;3. 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关心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4.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总结:通过社区、志愿者、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共同努力,小明的蜕变之路得以实现。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其他留守儿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因外出打工而将他留在了家乡。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自信、性格孤僻等。

在学校,小明常常感到自卑,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与自卑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 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 独感和自卑感。
情绪不稳定
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 和调节机制,留守儿童容 易出现情绪波动和不稳定。
行为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攻 击性行为、逃学、偷窃等 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学习习惯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部 分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 惯。
关注心理健康
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全教育等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促进留
守儿童全面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不同 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探讨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 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留 守儿童成长。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 教育意识和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 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 好氛围。
家校合作机制建立
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 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教育资源投入增加,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仍然匮乏。应进一步完善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所有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2篇)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抑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

本文将以一个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明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课、打架。

在学校,他总是被同学们孤立,成了班级的“问题学生”。

(二)案例经过1. 家庭走访为了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走访。

通过走访,教师了解到小明父母在外地打工,每月寄回家一部分生活费,但很少关心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无力照顾小明。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小明内向、自卑的性格特点,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学会与人沟通。

(2)组织班级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集体荣誉感。

(3)开展“一对一”帮扶。

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一位学习优异的同学作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社会关爱(1)联系当地政府部门,为小明争取政策优惠,如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金等。

(2)联系爱心企业,为小明提供生活用品和课外读物。

(3)邀请志愿者定期到小明家中进行家访,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三、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学会了与人沟通,不再自卑。

2.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不再逃课、打架。

3.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和奶奶感情加深。

4. 学校和社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他的归属感。

四、案例总结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跟踪(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跟踪(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为例,通过案例跟踪,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简介小明(化名),男,10岁,来自某农村地区。

父亲在广东务工,母亲在附近乡镇打工,小明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明只能就读于当地一所农村小学。

在学校的课堂上,小明表现较为沉默,与同学互动较少。

课后,他喜欢独自在校园里玩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

三、案例跟踪1. 家庭状况通过与小明的奶奶交流,了解到小明家庭情况较为困难。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承担家庭经济重任。

小明父母在外务工,很少回家,与孩子沟通较少。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影响。

2. 学校状况学校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设施较为简陋。

教师普遍缺乏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把握不足。

此外,学校课外活动较少,缺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3. 社会状况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社会资源匮乏。

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忽视。

同时,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这一问题愈发严重。

四、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2. 学校因素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同时,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 社会因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

此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五、对策建议1. 家庭层面(1)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在外务工时,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2)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家庭增加收入。

2. 学校层面(1)提高教师素质。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小学(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小学(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小学位于我国一个偏远农村,学生总数为30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60%。

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

2. 案例描述(1)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学校,他们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学业成绩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业成绩普遍较低。

在学校,他们经常抄袭作业,对学习失去兴趣。

(3)人际关系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沟通能力,导致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

在学校,他们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容易产生矛盾。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2)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

(3)建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 学业成绩提升针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效率。

(3)设立奖学金制度,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3. 人际关系改善针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2)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和人际交往问题。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

(完整word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完整word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苏湾小学:甘盛案例背景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

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 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

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

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

而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

),这样也易于滋长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苏湾小学:甘盛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

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

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

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

而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
“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

),这样也易于滋长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

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姜达志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况且现在姜达志还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

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
到工作,而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

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将来初中时,好好加把劲,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

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
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

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

对策:
1、针对姜达志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

当正月开学时,姜达志随其爸爸来到学校报名时,还是很腼腆地躲在他爸爸的身后,看到老师也不敢打招呼,但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开学之后,他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姜达志就感到十分的失落,上课无精打采的。

我及时对他进行家访,与其爷爷沟通,希望他除了照顾陈凯的日常用生活以外,每天都要抽一些时间同姜达志谈心,了解姜达志的思想动态,并将其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姜达志同学能够做到上学不在路上贪玩了,放学也及时回家。

在学校里,我们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姜达志与他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姜达志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

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姜达志交流。

慢慢的,姜达志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姜达志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姜达志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

因此,当他作
业没有完成时,我第一时间和他的爷爷取得联系,希望他在家里多督促姜达志
写完作业后再去玩,帮他养成认真写作业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姜达志同
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

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我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姜达志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

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姜达志值得表扬的事,并且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姜达志同学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现在,姜达志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

案例反思: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