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民族器乐视听赏析》结课论文

《民族器乐视听赏析》结课论文

《民族器乐试听赏析》结课论文课程编号:00010451-81任课教师:朱苏华编号: 11学号: 0904220242姓名:岳键论文题目:《新民乐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新民乐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新民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民乐的继承,是不可能“原汁原味”地继承,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现代性因素,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民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新民乐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动机,用现代理念、意识和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

在民乐中加进了爵士、拉丁、摇滚等现代流行元素,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民乐从未有过的活力和新鲜,以及洋溢着青春的动力和魅力。

在这种探索中,“女子十二乐坊”做到了既珍视民族音乐这门传统艺术,又竭力去贴近并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

新民乐的崛起,为民乐找到了更多的观众,也激发了现代音乐人的创作灵感,并使现代音乐的发展立足于民族音乐之根,也正是中国传统民乐在新时期能得以现代性发展的表现。

每一种艺术产生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从音乐产生以后,民乐就一直在“变”,民乐的艺术形态就是在“变”中不断超越原有的形态,获得新的发展活力,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新民乐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表达当代观众的意愿,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受到欢迎。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种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多元概念。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高度的社会分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福祉。

全球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使我们整个世界的物质财富成倍地增加,也使我们人类的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全球化的文化产业改变了很多东西,具体到中国民乐,它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会跟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在历史上,民乐作为“国乐”一直在中国的民间和宫廷两方中缓慢而平静地发展着,这就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音乐家不是“宫廷派”便是“民间派”。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范本模板】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范本模板】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音乐是一种享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接触郑彬老师的民族器乐欣赏课之前,我对音乐的认识仅仅限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了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在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

在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我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

那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

下面是我对接触到的民族器乐和作品的感想和认识。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到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欣赏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音乐,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

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艺术之美.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以前我对这些乐器只是感性认识,比较肤浅。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开始直接接触到古典民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渐渐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在课程中,老师带领我们听了《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古筝演奏。

民族器乐欣赏结课论文

民族器乐欣赏结课论文

民族器乐欣赏结课论文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小课堂迸发大能量---浅谈音乐欣赏课改革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流动的艺术,给人带来的是精神层次的享受和震撼,但在这个主张张扬着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的流行音乐占据主流的当今社会,西方的交响乐、歌剧等以及中国的民乐之类的经典音乐却鲜被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问津,因此在普通高校普及音乐欣赏课并让其享受音乐欣赏课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雅音乐、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欣赏课众所周知,极具吸引力和宣传力度极强的流行音乐备受青少年尤其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青睐,被视为青春活力代名词的流行音乐也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主流音乐”,但相比之下,西方的经典音乐和中国的古典民乐却极少被普通大学生问津,因此在普通高校中普及音乐欣赏课并让同学们享受其中十分重要。

音乐欣赏是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学生不具备基本的乐理知识,甚至看不懂简谱、五线谱。

更不用说会欣赏传统的优秀曲目、了解各种音乐体裁了。

进入高校以后。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学生主要的精力是在接受专业技能教育上,能主动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学生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每学期仅16~32学时,占1~2个学分。

这对音乐素质极度贫乏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享受音乐欣赏课并有所收获,我觉得音乐欣赏课的某些方面有必要进行改革。

1.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它要求伞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探求。

学生的自觉参与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学习兴趣是基础的核心,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短暂枯燥无味的苦差事。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民族器乐曲是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每一个民族器乐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让人沉浸其中,领略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本文将以传统民族器乐曲为主题,对几种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民族器乐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其中,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唢呐、哈尼族的芦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以蒙古族的长调为例,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长调常常表现出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

而藏族的唢呐则是藏族音乐的灵魂,其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唢呐常常被用来演奏祭祀、婚礼等重大场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的芦笙也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器乐,其悠扬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哈尼族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蒙古族的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常常用于表达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长调的演奏者往往是一位悠扬的嗓音,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马头琴、马蹄琴等。

长调的旋律悠扬动听,富有变化,常常让人陶醉其中。

长调的演奏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演奏者往往以自由的方式演绎,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曲式,完全凭借个人的感悟和情感来表达。

长调的歌词往往表现出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让人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中国的民族器乐曲,其他国家的民族器乐曲也同样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

比如,俄罗斯的巴拉拉伊卡、日本的箫、印度的坡塔、非洲的鼓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巴拉拉伊卡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俄罗斯人的豪迈和热情。

箫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清新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日本人的细腻和含蓄。

关于中国器乐作品鉴赏文章

关于中国器乐作品鉴赏文章

关于中国器乐作品鉴赏文章
中国器乐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这些作品通过乐器演奏,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情感。

《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琴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以古琴为主要乐器,旋律婉转悠扬,如行云流水,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这首曲子通过运用琴弦的滑动、敲击和拨弦等技巧,表达了山水之间的景色和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

《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二胡曲目中的代表作品。

二胡是一种弓弦乐器,演奏时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技巧。

这首曲子以模仿月亮在水面上的倒影为灵感,通过二胡的演奏表现出月光在水中的波纹和闪烁,给人一种温柔和抒情的感觉。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

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其音色高亢激昂,富有表现力。

这首曲子以广陵散的故事为背景,通过琵琶的演奏表现出主人公的悲伤和忧愁,给人一种深情和激情并存的感觉。

除了以上几首作品,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如《梁祝》、《京剧序曲》等,它们都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在鉴赏中国器乐作品时,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这些作品通常以传统的音乐结构和模式为基础,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技巧。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
和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论文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论文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论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论文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2级计算机本科1班姓名: 吴芳敏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

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

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

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

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乐器的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

它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

以五声音阶为主。

与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立体感不同,它更着重于表现线形态。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渐受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欲建立“中国乐派”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民族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民族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民族音乐赏析结课论文民族音乐赏析结课论文————古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着,风格各异,曲调绚丽,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而君子四艺之首的琴,则取自古琴。

依我个人而言,古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真正最璀璨的明珠。

说起琴,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西方的钢琴了,毕竟关于钢琴的考级辅导之类的实在太多了。

而古琴,虽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就受众而言,并没有钢琴广泛。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

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琴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中央民族大学器乐鉴赏选修课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器乐鉴赏选修课论文

器乐鉴赏之中国民族器乐的魅力与欣赏摘要:民族乐器与由之演奏的器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在品读民族器乐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音乐的欣赏又不仅仅局限于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能与作品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我们在欣赏民族器乐的时候不仅仅要赏其中的音乐特色,也要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民族乐器、器乐、欣赏、音乐、情感一、我国民族器乐欣赏在了解了与器乐有关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将会尝试着进行简单的器乐的鉴赏,由于任何乐曲都不仅仅受到单一的音乐要素的影响,但是作为初步的器乐欣赏来说,只能先将单一的要素分开理出来,进行一定的联系之后,再进行综合的欣赏,因此我们在这里先按音乐语言的因素单一分类结合乐曲进行简单的初步赏析,最后再对乐曲进行综合的分析。

1、首先,让我们来看乐器的音色结合演奏的力量、速度和奏法对于乐曲的作用。

这里以管子独奏曲《江河水》为例: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两千多年前经由新疆一带传入中原,并不断发展演变,现在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

由于管子善拟人声,因此,配合乐曲,形成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启奏,旋律连续几度上扬,迸发出悲愤的情绪,随后慢慢引出主题。

乐曲的第一乐句色彩暗淡,缓慢的速度,旋律的起伏,以及管子近似人声的特殊音色,使得音乐情绪显得凄凉悲惨。

第三乐句节奏顿挫,继后即连,又似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最后则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中段音调平稳,用较弱的力度演奏,好似人们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与第一乐段产生色彩的对比,同时也为再现做铺垫。

紧接着管子和乐队用强力演奏,仿佛压在人们心头的怒火爆发了。

由于不同的力度,速度和奏法,使得再现所表现的情绪更为激越,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刻动人的音乐形象。

2、演奏手法对于器乐的情感的表达与欣赏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古琴独奏曲《潇湘水云》做以欣赏:乐曲刚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
——上课感受和对古筝及相关乐曲的赏析
姓名:XXX 教学号:XXXXXXX 院系:XXXXXX
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

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

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

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课后查询资料,我对古筝这一乐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 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

在课程中,老师带领我们听了《高山流水》《望秦川》等古筝演奏,闭眼聆听颇有荡气回肠之感。

回到寝室后我又找了一些古筝演奏的曲目,现就我最为喜欢的《高山流水》和《梅花三弄》谈一下自己的听后感触。

《高山流水》我回去听的是毛丫、曹永安等老师的弹奏。

《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采用双手和弦、加花等指法,奏出高山巍巍,流水潺潺,清风微拂,松竹摇曳意境。

而中指的主旋律及连续切分音,奏出小溪汇集,江涛澎湃,飞瀑滚泻,谷响轰鸣。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
但不轻佻。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古筝曲《梅花三弄》是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过来的,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相传原为东晋笛子演奏家恒伊的笛子独奏曲,唐代颜师古改编成琴曲,存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此曲在结构上尚保留着清商乐的一些特点开头有一段称为“和”的引子,在结尾处又有一段称为“送”的尾声或称送歌弦”,每段乐曲尾句有重复等。

该曲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

梅花的品格,高洁,有如清莲般洁白,有如苍松般挺拔,有如翠竹般坚韧,天生一副傲骨,不畏严寒,不怕寂寞,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之中傲然怒放,“君当如梅”!此曲是借景抒怀的乐曲,通过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来赞美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调优美,平缓。

曲作者主要是抒发魏晋文人超尘脱凡,孤芳自赏的胸臆。

在结构中,主题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三次,故称“三弄”。

“一弄”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奏出梅花洁白、傲霜竞放的形象,后一部分曲调较急促,高亢而流畅,表现梅花在寒风中巍然挺拔的形象。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和见解。

这门课让我对中国的古典音乐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学期我还会选修一门古典音乐课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