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高考”那些事儿

合集下载

学生的人生必读书籍

学生的人生必读书籍

学生的人生必读书籍中同学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学问,读书可以让人明智,励志书籍可以激励人不断前行。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2023年同学的人生必读书籍精选,盼望大家能够喜爱!同学的人生必读书籍1、《高考蝶变1/2》高考蝶变作为一本励志书籍,里面包含了每个高考学子的真实故事,他们共享着自己在高中的喜怒哀乐,共享着自己的学习阅历,共享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日,排解压力。

面对高考这个人生大关,它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学们犹如鱼跃龙门,跳过去就会绽开新的人生篇章。

越是在紧急的时候,同学们越是不能掉以轻心,把握学习方法,排解自身压力,高考蝶变1文理兼用,适合全部的同学,高考蝶变2是划分了文理两本,同学们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来观看。

不管是学习好还是不好,只要努力了,付出了,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属于同学们自己的人生经受。

感恩自己,感恩曾经没有放弃的自己,坚持住迎接高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2、《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一部不容错过、让人手不释卷的励志杰作,带你体验犹如四季变化般的人性无望与盼望之旅。

本书是斯蒂芬·金最为人精精乐道的杰出代表作。

其英文版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当年在美国狂销二十八万册。

全球已翻译31种语言,《肖申克的救赎》等电影原著小说。

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三十一种语言,同时创下了收录的四篇小说中有三篇被改编成轰动一时的电影的记录。

其中最为人精精乐道的便是曾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善影片的《肖申克救赎》(又译《刺激一九九五》)。

这部小说呈现了斯蒂芬·金于擅长的惊悚题材之外的过人功力。

书中的另两篇小说《纳粹高徒》与《尸体》拍成电影后也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其中《尸体》还被视为斯蒂芬·金最具自传颜色的作品。

3、《把梦留住》可能这本励志书对于一些读者有点生疏。

这是中国第一部西部志愿者励志支教纪实,作为在校高校生,2021年来到被联合国称为“地球上最不相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宁夏西海固地区参与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支教工作。

678一路发

678一路发

678一路发高考必“粽”这几天与高考有关的话题层出不穷而那些尘封的高考记忆也被渐渐唤起……高考镌刻着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印记,也记录下那些年关于青春、汗水、理想的故事与个人命运的改变,它改变了每一位参与者的生活轨迹。

今天,温都《老爸老妈》周刊就请几位不同时代的“高考生”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重温60多年前、40年前、20多年前的高考记忆。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当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考生先填报志愿,再参加统一高考。

当年我就是因志愿没填好,虽然多科成绩考得不错,最终还是落榜了。

当时,我们温州中学1954年高中毕业的同学总共有50名,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填报志愿时,绝大多数选择理科类目,仅有4位同学选择了文科类(含美术),我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美术。

之所以要这样填写,自有我的“理由”。

初中阶段,我就很喜欢跑籀园图书馆借“厚本”的书看,除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还读了鲁迅、巴金、曹禺等名家的小说和剧本,“埋下”热爱文艺的种子。

当时在班主任的推荐下,自己排演过话剧,还加入学校绘画兴趣班学习了素描、水彩画等。

我考入“温中”高中部,学校的学习气氛特别浓。

当时国家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少年气盛的我力图“全面开花”,学习上“平均使用力量”,以致高中时自己的学业成绩虽在班上属中上,不过美术已不如初中出色了。

到了高考填报志愿时,自己又是一股脑儿地从兴趣出发,只选美术和中文两个专业去填报志愿。

我印象很深刻,当时就是按照如下的顺序去填报志愿:第一志愿,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志愿,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第三志愿,北京大学中文系;第四志愿,复旦大学中文系。

1954 年夏天,全国统一高考录取新生名单揭晓。

同学纷纷走上街头,在闹市区的阅报栏前看《解放日报》,寻找自己的“大名”,一旦看见了,就开心地大声欢呼。

记得当时,班里除了少数没参加高考的同学外,几乎个个“榜上有名”,而我却怎么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我回家大哭了一场。

高考语文经典人物故事素材

高考语文经典人物故事素材

高考语文经典人物故事素材平时积累一些经典的语文作文素材,对于写好语文作文十分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经典人物故事素材,供大家参考练习。

高考语文经典人物故事素材: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

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

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

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

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

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

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

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

1973年高考怪象

1973年高考怪象

:为何分数越高越没人敢要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11期“白卷英雄”张铁生(资料图)【核心提示】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红得发紫的张铁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四处作报告、发表文章,不遗余力地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为“四人帮”大造舆论。

张铁生已然成为江青集团的马前卒,被绑在“四人帮”的战车上,再也无法左右自己。

每年初夏的“高考”,它绝非某一个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那么简单,背后牵涉的是他一生的前程和整个家族的期待。

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本不完善,而如果把高考换成在一个非以成绩、而是靠出身的年代,它就会演绎出更多荒唐、离奇的故事。

于是,出现了1973年“白卷英雄”张铁生……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

回顾中国高考制度起起落落、风风雨雨中走过的六十年,它总在扮演着决定个人和时代命运的角色。

1973年的“高考”,是“文革”十年动乱中唯一的一次。

这次考试中,“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影响了当年大学招生的路线,导致学生考分越高越是没有学校敢要,被录取者多是成绩平平甚或中下者。

无数知识青年的“大学梦”在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一切又跌入阶级斗争的深渊……“白卷xx”诞生前如果没有1973年的高考,就不可能出现“白卷英雄”,张铁生也只是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的一个普通插队青年。

而他参加的“高考”,实际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考。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北京女一中高三(4)班和xxxx(5)班学生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状告当时的高考制度使得许多青年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挂帅,将大量优秀工农和革命干部的子女拒之门外,要求“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当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1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文章说,旧的招生考试制度已成为革命运动的绊脚石,所以“不仅招生制度要改革,学制、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等也要改革,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初小可以学些毛主席语录,高小可以学更多的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等文章。

广东恢复高考的高考作文

广东恢复高考的高考作文

广东恢复高考的高考作文
《广东恢复高考那些事儿》
哎呀,说起广东恢复高考啊,我就想起我家叔叔的故事。

我叔叔当年那可是对高考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啊。

那时候,叔叔天天抱着书本啃,那认真劲儿,简直了!每天一大早,天还没怎么亮呢,他就起来背单词、背课文,嘴里念念有词的。

晚上呢,还在那挑灯夜战,灯光都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有一次啊,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呢,只见叔叔突然放下筷子,嘴里嘟囔着什么公式还是啥的,然后起身就往房间跑,把我们都给整懵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笑嘻嘻地跑出来,说他突然想到一个解题的好办法,着急去验证。

你说他这股劲儿,是不是特别可爱又好笑。

我还记得有一回,叔叔的朋友们来找他出去玩,他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去啊,就跟粘在了书桌前似的。

人家怎么劝都没用,后来那些朋友没办法,只好自己去玩啦。

叔叔就继续沉浸在他的知识海洋里,畅游个不停。

就这样,叔叔全力以赴地准备着高考。

终于到了高考那天,他那紧张又兴奋的样子啊,现在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广东恢复高考,真的改变了好多人的命运呢,叔叔就是其中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现在我们每每说起那段时光,叔叔都会感慨万分。

而广东恢复高考这件事,也成为了我们家族里一段珍贵的记忆,激励着我们后辈要努力向上,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呀!
以上内容纯手打,希望能满足你的需求呀!如果你还有其他修改意见,随时告诉我哦。

高三那些事儿

高三那些事儿

高三那些事儿(学术版回忆贴)[一]惊喜地发现,今天白天竟然会破天荒的闲下来。

好久都没这么闲了……坐在电脑前水着人人QQ神马的,无聊却也惬意。

看着好友的人人状态,忽然想起曾经答应过某人写点关于高三的东西。

所以就产生了这篇日志了……个人文笔比较稀松平常,也就是经验之谈吧。

有我的经验,也有我那帮兄弟姐妹儿的。

也借这篇文章怀念一下那些跟我并肩走过三个春秋的战友们!!无论是在工大的还是在北京的,我都很想你们……———————————————————————————回首高中三年,前两年似乎都在莫名的期盼中度过,而我所期盼的,正是那令无数人闻风丧胆嗤之以鼻谈之色变的——高三。

高三,很煎熬,很匆忙,很枯燥。

煎熬在每天都在同样的教室,和同样的小苦逼们一起,重复做同样的题目;匆忙在因为起床晚了而飞奔向学校的路上,在永远无休止的模拟考试中;枯燥在每日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里。

然而,高三,很宁静,很温馨,很真实。

宁静在每晚的自习课;温馨在父母、挚友和老师从不间断的关心和照料;真实在在一群和你有着共同目标的人的陪伴下,无所顾忌的向前奔跑。

(不好意思,小小的文艺了一下(*^__^*) 嘻嘻……)之所以说这些,就是为了告诉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到了大学,固然会变的自由,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怅然若失和无尽的怀念……the present is present . 活在当下,珍惜你还能和他们在一起的为数不多的日子吧。

废话好多,还是说正题吧。

①学习方法?FUCK !高三的生活,永远记住最重要的一句话:别人的事与我何干。

这不是要大家消极主义,而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别人的影响,无论是学习节奏还是学习心态,都要清楚属于自己的那份。

以往学校总会组织一些学长学姐之流给大家搞个神马“学法讲座”之类(虽然我自己也去讲过,囧……),每每听过后也都会觉得十分受用、备受感召、学劲十足等愤青感觉。

然而真正复制到自己身上来,保质期一般不超过一周。

77年高考试卷内容

77年高考试卷内容

77年高考试卷内容
1977年的高考不同于现在的高考,当时的试卷内容较为简单,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

具体来说:
1. 语文试卷:作文题目为《难忘的一天》,内容以叙事为主,命题作文。

与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相比,当年的试卷更注重政治色彩,学生需要了解一些政治方面的知识。

2. 英语试卷:第一题是考单词变化形式的掌握,第二题是用英语回答问题,但难度较低。

现在的英语试卷更偏向于语法和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对语法和文句结构达到更完美的掌握。

3. 数学试卷:没有选择题,题型比较简单,几道几何和代数题也只需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

与当下的数学试卷相比,当年的试卷要更科学,更有逻辑性,题型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4. 综合科目试卷:难度不大,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题目类型也不难,但比较耗时繁琐。

总的来说,1977年的高考试卷内容较为基础,与现在的高考相比,思辨性和创造性方面有所欠缺。

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教育机构。

历史那些事儿

历史那些事儿

历史那些事儿作者:海豚同学来源:《中学生博览》2017年第20期“现在所受的苦,都是当初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

”此栏目给正处于迷茫之中的你,看看那些大学里的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家对历史学专业有哪些了解,或者希望知道关于历史学的什么?失梦人:对考古学有兴趣。

曳尾于涂。

:……就是老师没意思的话上课一定会睡着。

你的喵沐轩:博物馆学和历史学的关系?MOON_ :背背背……吗???[语嫣:那还用问!]- Tiny spot:想知道古代墓葬文化。

安逝. :想知道黄皮子坟之谜emmm……[语嫣:这个问题还得去问天下霸唱!]时光偷走当初:历史这玩意,还是得你好好去背哈。

理樵:会有通史和专题史吧……一般学历史学都会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吧就比如清史明史什么的。

好吧我在乱说我也不清楚,不过准备大学去蹭历史系的课。

墨湮:历史系新生……还不知道学啥呢。

路远:历史系的,正在复习中国古代史,要背好多个名词解释。

问君何不乘风起.:我对历史的了解:初中全过,高中没及格过……鲲穹:激起爱国情怀,每堂课口水飞溅的好时机。

其实这些需要一个好历史老师。

日夜不修:历史嘛,不就是大概时间事件,然后以史为鉴。

不过主攻方向不同,学的内容也不一样。

有些考古,有些理论,有些证实,有些借鉴。

浮士德和少隹君:史圈人的热爱但不一定是他们选择的专业。

哈哈,看完发现好多同学潜意识里把历史与考古or盗墓划成了等号欸。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是如何辟谣的吧~高中选择文理分科时,"文科高考选志愿时范围极其狭窄"常常被拿来当做劝填理科的借口。

细细想来,文科专业虽不像理科,上可至天文物理下可至地质探测,中间还能研究研究计算机医学和经济,但文科专业的魅力就在于他能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和自己对话,领你走向最初想去的地方,这点在文史哲专业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看似在大学校园里又"废"又"散"的历史专业,其实会给你一种沉静又严谨的气质,让你在浮躁的校园里保持一份自我的坚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高考”那些事儿
首次数理化考试,令师生反目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数学、物理和化学纳入“国家考试”范畴,理论上是在1897年。

当时贵州学政严修上奏,要求设立“经济专科”。

这个建议后来在戊戌变法期间演变成了“经济特科”,其中“格物”就是考西方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

由于这个建议与废除科举制相联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严修是进士出身,大学士徐桐是他的老师。

徐桐坚决维护科举制,公开断绝与严修的师生关系,他在自家门房上贴了张纸条:严修不是我学生,他来了不要告诉我。

严修来看徐桐,来了9次都进不了门。

随着戊戌变法失败,数理化进入“高考”首次努力失败。

不过,时代的巨轮是无法阻止的,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恢复经济特科。

民国高教几为中等阶级子弟独享
民国时代也有许多贫寒子弟靠勤奋读书考入大学。

尽管如此,极高的文盲率、高昂的大学学费,却让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与高考无缘。

当时有说法,家有良田200亩,才供得起一个子弟读初中。

至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家境富裕的官员、地主或工商家庭。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他曾评论说:“今日高等教育,几全为中等阶级以上子弟所独享。

中人之产,供给子弟毕业高中已甚艰辛,至于大学学生,每年非三四百元不敷应用。


战火催生的三次民国统一“高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民国没有统一的高考,都是各大学自己出题招生,千奇百怪各显神通。

1929年,北京大学国文考试只有一道作文题。

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考试,陈寅恪出了一道题,给个上联“孙行者”,要求考生接下联对对子。

有学生以“胡适之”对之,成功过关。

(孙对胡,取“猢狲”之意;行对适,适有“去某处”之意;者对之)不过有评论说这个答案的平仄也不搭,标准答案应是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

1933年起国民政府逐渐开始向统一高考过渡。

抗战爆发后,统一高考的步骤加快。

1938年,民国史上第一次全国统考举行,虽说是统考,但招生委员会只设在长沙、重庆、昆明等12个城市。

在这一年的统考中,有一个16岁的中学五年级学生也参加了。

他一举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后又改学物理系。

20年后,这个叫杨振宁的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民国的统一“高考”只进行了三年,1941年之后因为战局恶化,被迫终止。

高考升学率与学生负担
新中国的统一高考始于1952年,每个考生都要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

最初3年的高考,录取率最低时也有73.6%,这时也没有学业负担过重的说法。

1955年到1957年,3年时间里录取率降到42.06%,课学生负担重的呼声就出现了。

随后3年,录取率上升到80%以上,学生负担重的呼声又消失了。

1962年高考录取率降至25.7%,减负呼声再现。

1963年1月24日,教育部首次发文,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有些学校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在教学中采取的错误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