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都市圈发展历程的几点启示

合集下载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作者:郭佳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6期●郭佳就经济类的话题而言,中心城市发展是一个热门。

国内外大型城市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加强人才建设等。

通过对纽约、东京、香港、上海等五个城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个城市的发展轨迹都不同,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积极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人才建设与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等。

一、纽约(一)发展历程16—17世纪,纽约并不是美国经济的中心,其经济地位并不能和费城与波士顿相比。

纽约真正发展于独立战争后,南北战争前。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从大英帝国手中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但也因此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权利,美国商船被禁止同西印度洋群岛进行贸易。

美国商人竭力恢复贸易、开辟新贸易途径,特别是开拓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机遇。

1814年起,纽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服务的改进、制度的创新,获得了全美绝大部分的贸易市场份额,开始成为贸易中心。

无论是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本土,纽约都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中,纽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

由于纺织品是欧美贸易的大份额,纽约逐渐成为了贸易中心。

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贸易带动下,纽约逐渐成为服装、印刷、制糖、皮革、船舶、手工业的中心。

同时,由于资本的积累,纽约也成为金融中心。

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纷纷进入纽约,也促使纽约城市的完善。

由于纽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二)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出现了经济衰退。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二战后,新兴科技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长。

计算机、电子设备、通讯器材、医疗设备、飞机制造、导弹制造等行业逐渐兴起。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不依赖钢铁、煤炭、交通,更依赖于人才与智力。

因此,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逐渐成为经济新兴地。

东京都市圈发展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启示

东京都市圈发展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启示

东京都市圈发展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启示2014年6月23-27日,课题组在国土交通省都市局就有关日本都市圈发展经验与教训问题共同召开了座谈会,并实地考察了东京都市圈港北新城、柏叶新城和东京车站再开发项目,现将有关情况结合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日本城镇化发展阶段:起步期、加速期、成熟期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之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20-1950年),城市人口占比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50年的37%。

期间经历了二战,1940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37%。

第二阶段为加速阶段(1950-1977年),1950-1977年日本城镇化率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镇化进程,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地区间差距不断拉大。

第三阶段为成熟阶段(1977年至今),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镇化进程日趋成熟,人口仍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

二、东京都市圈基本情况关于东京都市圈,因行政区划统计口径的不同,划分有所不同。

我们采用“一都三县”的划分方法,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大致是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30-50公里的范围。

2010年,都市圈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人口约35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8%;GDP占日本全国的三分之一。

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东京都市圈内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4个,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5个,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20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93个。

从人口空间分布看,东京都市圈大致可分为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

核心区面积为621平方公里,人口为895万人,人口密度14412人/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为1566平方公里,人口为420万人;远郊区为11372平方公里,人口为2246万人。

世界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世界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济 区和生态 功能 区为两翼 , 按 下 了 打 造 城 市 群 升 里 , 伦敦都市 圈 4 . 5 万 平方公里 , 东京都 市圈 3 . 5 万
级 版 的 快 进 键 。 考 察 梳 理 巴黎 都 市 圈 、 伦 敦 都 市 平 方 公 里 ; 跨 越 了法 国 ( 巴 黎 一 鲁 昂一 阿 费 尔 城 市 圈、 东京都市 圈 、 纽约都市 圈等业 已成熟 、 最 富 盛 圈 ) 、 德国( 莱茵一鲁尔城市圈 ) 、 荷兰( 兰斯 塔 德 城
巴黎都市 圈 、 伦 敦都市 圈 、 东 京都 市圈 、 纽 约 影 响 了 巴黎 城 市 的 发 展 定 位 —— 建 设 成 为 欧 洲 西 都 市 圈 等 世 界 四 大 都 市 圈 是 目前 全 球 公 认 最 成 功 北 部 的 中 心 城 市 。 1 9 3 2 年, 法 国 首 次 提 出 打 破 行
区整治 规划 管理 纲要 》 要 求 沿 城 市 主 要 发 展 轴 和 三 条 长 廊 地 带 , 同 时 在 长 廊 终 端 分 别 建 设 三 座 具 城 市交通轴建设卫 星城市 , 疏 解 城 市 中心 区人 口 , 有“ 反磁 力 吸引 中心 ” 作 用 的城市 , 在 更 大 的 地 域 重点 发展航空 与高速铁路 , 形成 巴黎至伦敦 、 布 鲁 范 围 内解 决 伦 敦 及 其 周 围地 区 经 济 、 人 口 和 城 市 塞尔 、 阿姆 斯 特 丹 、 科 隆 及 德 国 西 部 等 地 的 “1小 的 合 理 均 衡 发 展 问 题 。 1 9 7 1年 , 由 内伦 敦 、 大 伦
名 的世界 四大都 市 圈的发展 脉络 , 提 炼 总 结 其 发 市 圈 ) 以及 比利 时 ( 安德卫普城市 圈) 等 4个 国 展特点 , 有 利 于 我们 更 好 地 遵 循 城 市 发 展 规 律 、 呼 家 。其 兴 起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 1 8世 纪 。 当 时 , 巴 黎 应 人 民 群 众期 盼 、 续 写 新 型 城 市 化 的生 动 “ 浙 江 实 已经 成 为 欧 洲 的 文 化 中 心 , 启 蒙 孟德 斯鸠 、 卢 梭 等 大 师 向各 地 播 散 。 莱 茵 河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目录1发展历程2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6城市化的教训3阶段特征5城市化经验4“城市病”1.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1.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下表列出了世界范围内1960-2000年间各洲详细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逐渐上升是一个总体趋势,但是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城市化水平在各洲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别,在发达国家地区北欧最高,其次是西欧和北美;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最高的是温带南美,其次是热带南美、中美,然后是西亚和南非,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30%-50%之间,虽然如此,较1960年而言都有大幅度的上升。

城市化发展历程1世界的总体增长速度在下降,发达地区的下降速度更加明显,在同一时期内世界最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升高,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幅度不如发达国家明显就各大洲而言,同一时期内欧洲的下降幅度最明显而非洲和亚洲的城市化速度虽然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还很小,基本上还维持在高速发展状态22.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影响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

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产业结构的转换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会改变城市的形态和规模,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城市化发展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在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则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世界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解决我国未来50年近5亿乡村人口的“进城”问题的有益途径。

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发展又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化城市病集中化分散化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总体特征1.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特征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来看,城市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

呈现出慢-快-慢的过程。

即呈现慢-快-慢的过程,对于城市化速度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这种变化轨迹,现在研究城市化的学者一般都称之为“S”型曲线。

最早提出“S”型曲线理论的是美国学者、地理学家诺瑟姆。

他在书中把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运动轨迹形象地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但他没有具体提出这条曲线的数学模型。

清华大学焦秀琦在1987 年对“S”型曲线理论进行了数学模型推导,描绘出了城市化发展的“S 曲线形状图。

图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注:Y-代表城市化水平,t-代表时间。

资料来源:《城市规划》,1987年第2期,P35。

我们通过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指标分析,也可以看出“S”型曲线是有现实依据的。

如下表所示,无论是城市化的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年平均增速都表明,世界城市化进程经历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缓慢阶段后,进入了1920年~2000年的加速推进时期,年平均增速也达到了0.3%以上,而进入21世纪,则会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再次进入慢速发展时期。

表1 世界城市化进程资料来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P30表2 近250年世界城市化进程平均增速资料来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P30对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S”型曲线规律,在西欧、北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最为充分。

城市规划辅导:纽约都市圈形成给我们的启示

城市规划辅导:纽约都市圈形成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世界都市圈的界定⼀直有不同说法,⽐较常见的是“五⼤都市圈”,但在五⼤都市圈的界定上亦有不同提法,⼀种界定是:纽约都市圈、北美五⼤湖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另⼀种界定是: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港都市圈。

另外还有“六⼤都市圈”的提法,即在以上两种五⼤都市圈之后,加上了“长江三⾓洲都市圈”或称“上海都市圈”。

在本报告的研究中考虑到:第⼀,根据⼽特曼城市群划分⽅法与现实情况,将北美五⼤湖都市圈与纽约都市圈合并在⼀起,称“纽约⼤都市圈”;第⼆,⾹港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属本报告的研究范围,故在本系列中不作专门讨论。

本系列中研究范围为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

纽约都市圈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包括波⼠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城市群,此外还有巴尔的摩等⼀些中等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些卫星城镇连绵不断,构成带状⼤都市带,圈内包括40个城市,长约965公⾥,宽48公⾥到160公⾥,总⾯积约13.8万平⽅公⾥,占美国⾯积的1.5%,⼈⼝约6500万,占美国总⼈⼝的20%,城市化⽔平达到90%以上。

纽约都市圈形成和演化过程 纽约都市圈形成与演化经历过四个阶段。

第⼀阶段是1870年以前的各城市孤⽴分散阶段,这⼀阶段⼈⼝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但各城市均独⽴发展,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薄弱,众多⼩城市呈松散分布状态,地域空间结构⼗分松散。

第⼆阶段是1870-1920年的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这⼀阶段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规模急剧扩⼤,数量显著增加,以纽约、费城两个特⼤城市为核⼼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形成,区域城市化⽔平提⾼。

第三阶段是1920-1950年的⼤都%考试⼤%市带雏形阶段,这⼀阶段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业化后期,城市建成区基本成型,中⼼城市规模继续扩⼤,在单个城市中的⼈⼝和经济活动向⼼集聚达到顶点的同时,城市发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线,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都市区。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并逐渐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城市群中,有一些城市群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成功城市群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员流动、物资流通和信息交换具有重要作用。

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通过修建高速铁路、建设多式联运中心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快速、便捷和多样化的交通连接,从而促进了城市群的经济融合和产业转移。

二、优化产业布局城市群发展还需要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合理分工和合作,实现城市群内部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例如,东京-大阪城市群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群,而上海-杭州-宁波城市群则以制造业为主导。

这两个城市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使得整个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三、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与协调城市群发展必须依靠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南加州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将洛杉矶、圣地亚哥和圣路易斯奇波西特等城市纳入统一的合作框架,通过合作项目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内的协同发展和资源整合,从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群的增长和繁荣。

四、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群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伦敦-剑桥-牛津城市群是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动循环经济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城市群治理能力城市群发展需要强大的城市群治理能力。

东京-仙台-名古屋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建立了有效的城市群管理机制,并通过城市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的有序发展和良好治理。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转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城镇化智库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都市圈是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为了避免出现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问题,我国都市圈治理中应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既受益于高密度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单位产出效率高、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高的优势,又尽量避免居住空间拥挤、生态空间不足、交通拥堵、贫困等“大城市病”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可持续目标。

通过对日本、英国、韩国等国都市圈建设经验的总结,我们梳理出四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1)都市圈是各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日本都市圈在国土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1950年《国土综合开发法》确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四级国土开发规划体系,即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大经济区域综合开发规划、都道府县综合开发规划及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

1969年的“二全综”将整个国土划分为三个大圈,其中整个日本列岛为“三次圈”;城市圈与地方圈为“二次圈”;“广域生活圈”为“一次圈”。

1987年的“四全综”提出要建立高速交通体系,形成“全国一日交通圈”。

在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规划进行的同时,区域层面的规划实践也同时在进行。

目前,日本大体上被划分为8个都市圈,包括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的首都圈、中部圈和近畿圈三大都市圈,以及北海道圈、东北圈、四国圈、中国圈和九州圈,每个都市圈都已制订了各自的区域规划。

最著名的三大都市圈的规划,旨在协调城市化发展,防止过分集中,促进进一步开发。

英国伦敦都市圈是英国重要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

英国1944年启动伦敦市和伦敦郡规划,计划在距伦敦中心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建设四个同心圈,分别是城市内环、郊区环、绿带环、乡村外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 金 义四大 都市 区为 “ 一 体 ”,
以海 洋 经 济 区和 生 态 功 能 区 为 “ 两 翼” , 按下 _ 『打造 城 市群 升级 版 的“ 快
进键”。
大 区总 体 规 划 》 确 提 出 ,将 一 个 超 大 城 市 所 具 有 的 多种 职 能 分 散 到 大 、 中、 小 同规 模 的城 市 , 形 成 了一 个 大 中 小城 市体 系健 全 、 城 『 间 实 现 有 机 的 功 能 分 工 和 协 作 的
区 人 口,较 好地 实现 了新 城 “ 既 能
的都 市 圈 的 发 展 脉 络 ,提 炼 总 结 其
发 展 特 点 , 有利 于 我 们 更 好 地 遵 循
文化 传 统 , 发挥 浪 漫 和 遐 思 的 民族 特 性 ,着 力 发 展创 意设 计 、会 议 博 览 和 旅 游业 等第 三 产 业 ; 莱 茵一 鲁
巾, 尔京 小 心 翼 翼 地将 ‘ 个个 文化
遗 川: 新如…,许 I ] _ l l J ‘ 能 发挥 荇
它 们 有 的 功 能 。
了 【 约 都 市 圈社 区 、公 共 间 、 交
通 网络 、 劳 动 力 干 ¨ 经 济 发 展 以 及住 房 五 人规 划 设 ‘ 。而 卡 H 关 部 门 也充
国 际保 险 中心 、 外汇 交 易市 场 、基 金 管理 中心 等 。 目前 ,伦敦 总 就业 人 口 中约 4 / 5供 职 于 金 融 业 。金 融
方 面 的创 新 还 为都 市 圈 内各城 市基
础 建 设 拓 宽 了融 资渠 道 ,满 足 了产 业 创新 与技 术创 新 的资本 需求 。
言论 I Co mme n t s
世 界都 市 圉发 展历 程 的几 点 启 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I 林宏
2 0 1 6年 ,浙 江 省委 城 市 工 作 会 议提 出进 一 步 构 建 “ 一 体 两 翼 ” 的
全 省 发展 大} 各局 ,即 以杭 州 、宁波 、
该 委 员 会提 出在 距 伦敦 中心 半 径 约 为4 8公 里 的 范 围 内 建 设 四 个 同 心 圈 :第 一 圈 是 城 市 内环 ,第 圈 是
郊 区 圈 ,第 j 圈 是 绿 带环 ,第 四 圈 是 乡 村 外环 。同 时 ,采 取 放 射 路 与 同 心环 路 直 交 的交 通 网 路连 接 。 到
个 国 家 ,是 世界 上 面积 最 大 、跨 越 国 家最 多 的都 市 圈 ,其 兴 起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 l 8 f } j = 纪 。1 9 9 4年 《 巴 黎
成 “巴 委 员 会 ”,启 动 伦 敦 都 市 圈 的规 划 建 设。 1 9 4 2 1 9 4 4年 ,
了法 国、 德 国 、荷 兰 以及 比利 时 4
2 0 1 7 . 1 2 7
杭州 l 生活品质
东 京都 市阁 , 以 首都 东京 为 叶 J 心 ,内含 东京 、大阪 、『 { j 柬( 名古屋 )
3个城 市 群 。 尔 京 都 市 圈 具有 j 个 叫 特 点 ‘ 足 注重构 建疏 密 相问 、
势更 新主 导产 业 , 从纺 织工 业之 郜 、 纺织 机 械 重 镇 变 身为 世 界 上最 大 的
心 , 主要 发 展工 矿 业 ,建 设制 造 业 世界 都市 圈发 展 实践 回顾 巴 黎 、伦 敦 、东 京 、 纽 约
四大 都 市 圈 的 发展 历程 可 以发 现 ,
中心 ; 阿姆 斯 特 丹 、兰 斯塔 德 发挥 其 港 口优 势 ,偏 重 于 临 港 产业 ,沟
约 人 部 包括 J 1 天 波 坝、 约 、 费城 、 华 盛 帧 、芝 』 J l 1 哥
分尊 亟和 维 护 美 区域 规 划 协 会 的 规 划 组 织 意 , 持 按 规划 办 事 ,
终成正l 粜。
集约化 的 发展格 局。
通 与 外 界 的 交往 ;安 德 卫普 建立 起
它 们 均 集 中 于 平 原 地 区且 傍 水 而 建 , 一 般 都经 过 了强 核 一 外 溢 一 布 网一 叠 加一 整合 五 个 阶 段 ,始 终注 重 在 内部 建 立 高 效 、有 序 的分 工 协 作体 系 。
巴 黎 都 市 圈 以 法 国 巴 黎 为 中 心 , 沿 塞纳 河 、莱 茵 河 延 伸 , 跨越
都 市 圉 。其 中 , 巴黎 承 继 着 前辈 的
考 察 梳 理 巴黎 、 伦敦 、 东京 、
纽 约 世 界 四 大 业 已成 熟 、最 富 盛
上世 纪 5 O年代 末 ,环 绕伦 敦 市中心 四 个 同 心 圆基 本 建 成 ,八 个 被 称 为 伦敦 新城 的卫 星 城有 效地 分 流 了市
了世 界 钻 交 易 中心 ,积 极 发展 钻 石 旅 游 、钻 石 会展 ,并 举 办 安德 卫 普 钻 石 网球 赛等 国 际体 育 赛事 ,构 筑 休 闲之 城 。 伦 敦 都 市 圈 又称 伦 敦 一 伯 明 翰一 利物 浦 一 曼彻 斯 特 城 市 群 ,形 成于 上世 纪 7 0年代 。其 最 大的特 点 在 于 持续 创 新 。1 9 3 7年 , 英 国政 府
尔 作 为 德 固 乃至 欧民群 众 期盼 、 续 写新 型城 市化 的生 动“ 浙 江 实践 ” 。
生活 又 能 I : 作 , 内部 平 衡 和 自给 自 足 ” 的 目标 。1 9 7 1年 , 由 内伦 敦 、 大伦 敦 、 标 准大 城 市 劳 务 区和 伦 敦 大都 市 圈 个 圈 层构 成 的圈域 形都 市 圈 最终 彤 成 。 伦敦 都 市 圈顺 时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