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的种类

合集下载

家蚕常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家蚕常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家蚕常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日期:2007-11-29]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养蚕业是我县农村见效快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之一,农村常有勤喂猪、懒养蚕,20多天见现钱之说。

今春,由于茧丝行情稳中有升,鲜茧价格创历年新高,加之农民养蚕技术提高,一张蚕收入在800—1000元很常见,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饲养过程中,蚕儿易遭受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的侵害,引起蚕病发生,造成单产低,质量差,严重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

为提高蚕农识别常见蚕病的能力和普及蚕病防治技术,减少蚕病损失,提高张种经济效益,下面介绍家蚕常见蚕病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技术。

1、家蚕常见蚕病的种类及识别方法1-1:常见蚕病种类蚕病共有七大类,20余种。

在养蚕生产中,常见的易造成大面积危害的,具有传染性的蚕病有5种,尤以血液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中肠型脓病三种病毒病发生严重。

真菌病中的白僵病和细菌病中的败血病次之。

此外非传染性蚕病中的蝇蛆病在夏秋二季也发生较重。

1-2:常见蚕病的识别1-2-1.病毒病中的三种蚕病识别方法。

病名俗称病征病程尸体血液型脓病高节蚕、脓蚕环节肿胀,体躯乳白发亮、狂躁抓行箔边流脓死亡4—6 户体流脓皱缩中肠型脓病空头蚕中肠肿胀,白色横纹,大小不齐,俯伏蚕座病程长黑腐臭列病毒性软化病亮水蚕头胸昂举,挺胸呆立,全身发亮,空头严重5—12 户不烂,干瘪在识别中肠型脓病与病毒性软化病时应注意:二者病征相似易混淆,最大区别在于:病毒性化病的病蚕全身透亮,中肠不肿,下痢乌水昂胸不动。

1-2-2真菌病中的白僵病识别方法白僵菌潜伏期较长,蚕儿感染后,照常食桑不显病态,重病时食桑不活泼,身躯无力,头胸俯伏萎靡,死前躲在桑叶下,体色灰白没有光泽,有的皮肤显现小圆点,有的气门呈油渍状,头胸伸长吐黄水,或拉稀粪后死亡,刚死柔软有弹性,尸体变成桃红色再硬化,一两天后长出白色粉末状孢子。

几种蚕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几种蚕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摘要:蚕病防治一要严格消毒,杜绝传染;二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蚕儿体质;三要正确诊断,及时发现蚕病;四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关键词:蚕病;症状;防治方法一、细菌性肠道病(一)症状本病也称细菌性胃肠病,外表症状为食桑缓慢,体躯瘦小蚕体虚弱,排软粪、稀粪和污液。

由于发病时期和寄生菌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症状。

饷食后发病容易出现食桑很少或停食、体躯细小、体色灰黄的起缩蚕。

盛食期发病会出现胸部膨大,排不正形蚕粪的空头蚕,最后排出稀粪污染尾部,病死前伴有吐液现象。

(二)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2、注意通风换气,合理贮存桑叶。

3、添食氯霉素、克氯素或氟哌酸等药物。

二、浓核病(一)症状家蚕感染病后发病初期仅见食欲减退,发育不齐,表现为起缩和空头症状,以空头症状居多。

起缩症状多是在饷食后在1-2天内发病,病蚕基本上不吃桑叶,蚕体显著缩小,皮肤多皱,皮色灰黄,排黄褐色稀粪。

在4-5龄的中期发病者多呈空头症状,病蚕完全停止或很少食桑,头胸昂起,胸部稍膨大,呈半透明状,排泄污液,死后尸体软化变黑,外表症状与质型多角体病有相似之处,唯有解剖中肠后可见本病病蚕中肠呈黄褐色,而质型多角体病病蚕中肠呈乳白色。

(二)防治方法1、养蚕前进行彻底消毒。

2、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止本病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3、防治桑树害虫,防止野外昆虫传染。

4、添加氯霉素等抗菌素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农药、烟草中毒(一)症状1、敌敌畏(有机磷)中毒:中毒蚕很快停食,头部收缩,向四周乱爬,胸部膨大,中吐污液污染全身,经十多分钟到数十分钟麻痹倒下死亡。

临死时腹足抽搐,前半身萎缩,脱肛,体躯似鼓槌。

2、敌杀死(菊酯类)中毒:蚕儿接触毒叶3分钟停食,表现为吐液,足后退,翻身打滚,体躯向背面、腹面弯曲十分严重,并弯曲呈螺丝状,最后大量吐液、脱肛死亡。

3、杀虫双(有机氮)中毒:蚕体软如绵,静伏不动不吃,不吐水、不摇头,体躯伸直,瘫痪6-7天慢慢死亡。

3_2桑蚕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3_2桑蚕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真皮细胞感染后,不能形成新的表皮,病蚕 有时不能蜕皮。 遭到破坏后的组织碎片、多角体一并进入血 液。
4、其它:脂肪组织的细胞被涨破后,破碎 组织和多角体也一并进入血液。
神经和肌肉是最后才遭到破坏的组织,所以, 发病到后期,病蚕仍然狂躁爬行,终于在爬 行中体壁破裂,流出乳白色的脓汁而死亡。
多角体是白色,因此使血液变成了乳白色, 并且增加了血液的混浊度,妨碍了正常的循 环生理。
它是结晶的蛋白质,表面有一含硅的膜,其 中包埋着许多病毒离子,由于这些多角体在 细胞核内形成,故称核型多角体。 包埋在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称多角体病毒, 病毒离子依赖蛋白质的保护,对不良环境有 较强的抵抗力,游离在多角体外面的病毒称 为游离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弱。
多角体病毒( NPV )是本病的病原,多 角体蛋白质没有致病能力,不是病原。 如果将多角体的表面洗净,对家蚕进行穿 刺接种,不发病,只有在食下后,或者用 碱液将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才能致病。
让蚕儿良桑饱食。
③ 在标准饲育温度下,采用略偏低温度饲养,严
防高温危害
④ 光线应均匀、散射,并有一定的亮度。
6. 充分发挥石灰的作用:蚕座内经常使用,发 病后可每次给桑前都撒。
7. 做好眠起处理工作,安全度过易感期:
① 加强蚁蚕、起蚕、将眠蚕的保护管理 ② 严格分批、提青,彻底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③ 减少起蚕饥饿时间,在分批提青的基础上起齐
(七)防治要点
1. 养蚕前彻底消毒,最大限度的减少蚕食内及蚕具 上的病毒数量。
2. 加强措施,严防环境病毒进入蚕室:
① 加强桑园治虫工作,坚持叶面消毒。 ② 门口放石灰,进出蚕室换鞋、换外衣。 ③ 没经消毒的一切蚕具、物品不得进入蚕室使用 ④ 小蚕期尽量少开窗,防止多角体随尘土进入蚕室

蚕病综合防治

蚕病综合防治

PART 03
综合防治措施
REPORTING
养殖环境优化
01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 好、排水方便的场地建 设蚕室,避免低洼潮湿 环境。
02
定期清理蚕室、蚕具,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 少病原滋生。
03
维持适宜的养殖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保证蚕 体正常生长发育。
04
调节蚕室内温度、湿度 、光照等气象条件,创 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PART 06
养殖户培训与指导服务
REPORTING
养殖户知识普及教育
蚕病基础知识
向养殖户传授蚕病的种类、症状 、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提高其
对蚕病的认识。
养殖环境管理
指导养殖户合理布局蚕室,保持良 好的通风、采光和温度湿度等环境 条件,减少蚕病的发生。
饲料与营养
介绍适合蚕生长的饲料种类及配制 方法,保证蚕获得均衡的营养,提 高抵抗力。
技术创新突破
通过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蚕病防 治技术和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
市场需求拓展与品牌建设
市场需求分析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蚕农和丝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产品研 发和推广提供方向。
品牌建设与推广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蚕病综合防治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养殖户、专家、政府等多方 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 和处理蚕病防治相关信息。
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制定相应 的应急处理预案,包括隔离病蚕 、消毒处理、药物治疗等措施。
资源配置与调度
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应急处理所 需的物资、设备、人员等及时到 位。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与信息 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蚕病的种类

蚕病的种类
前者称原发性感染,后者为继 发性感染。
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
• 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然而,昆虫却是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
•测定方法自学教材。
2 化学因素
(1)引起蚕病的化、工厂 “三废”、煤烟等。 • 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蚕体:农药、烟草等。 • 几种毒物的LD50如下:
毒物名称 杀灭菊酯 氧化乐果 杀虫双(食) 杀虫双(触) LD50 (μg/g 蚕) 0.03322 37.11 0.329 1.275
第二节 蚕病的发生
一 致病因素 1 生物因素 (1)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 指某种微生物对 • 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寄主能引起疾病。 原生动物。 • 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青蛙、老鼠等。 生物因素对蚕具有病原性。 (2)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 • 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 • 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 • 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和排除途径。
中肠型脓病
浓核病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中毒症 细菌性肠道病 白僵病 绿僵病 曲霉病
1~2 1 2~3 1~2 4~5
微粒子病
(二) 蚕病发生的经过 病原侵入蚕体,
但未出现任何病 • 蚕病发生的经过:病原侵入 引起蚕体一 症。 病原寄生后,出现
系列反应 出现典型病症病变的过程。 典型病症并产生生理 功能的显著变化时。 • 依病情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 潜伏期 由一种病原微生 由两种不同的病原 物引起的传染。 2 发病期 引起的两种传染病 即蚕病的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 在蚕体内同时发生。 结局。 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性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感染后 3 转归期 又被另一种病原微生物传染, 痊愈;维持病态;死亡;
>日系>欧系。 家蚕对已侵入其 家蚕通过限 •抗逆性:热带系统、中系 家蚕在不 细胞和组织的病 制病原微生 •抗病性:蚕品种—多化>二化>一化。良理化因 原微生物,通过 物的入侵部 发育阶段 —大蚕>小蚕;盛食>将眠>起蚕。 子等冲击 其特有的生化过 位或侵染过 程和生理机能抑 后,对病 性别— 雄蚕>雌蚕。 程而阻止寄 制病原微生物在 原感染和 体内的发育和增 生关系成立 发病的抵 殖的能力。 的抵抗力。 抗力。

蚕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对策

蚕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对策
致 了病毒病的发生。 22 纲菌瘸 . 细 菌病 多因 桑 叶不洁 ,环 境不 卫生 ,操 作粗放等原 因所致 。4 以前 ,由于实施 标准 龄 化 养蚕 ,消毒防病 措施 到位 ,用 叶量较 少 , 劳 力充裕 ,饲 养 比较 精细 ,故 能较 好地 控制
中 ,增加 了健 康蚕感染 病原 的机 率 ,一 旦蚕
病 发生 ,就不 易及时 隔离病 原 ,给大批蚕 的 消 毒防病 带来很 大难度 ,严重 影 响到蚕 茧 的 稳产高产 。
好消 毒工 作 ,却忽视规 范 消毒 的操作过 程 ,
如清扫工 作 浮于表 面 、消 毒对象 不 明确 、消 毒 药剂选 用不 当、使用药剂 超过 有效期 、有
种 特性 ,在 管理 上要 创 造助 优抑劣 的饲 养条
件 。如我市现 行 的 当家品种秋 丰 X白玉 ,从
性 状 看 ,正交 抗病 毒病 能力强 ,抗 细 菌病能 力 弱 ;而反交抗 细 菌病 能力强 ,抗病 毒 病能
力 弱 。但 是 ,在生产 中蚕农 普 遍反 映反 交抗
病性 强 、好 养 、产量 高 ;正交 易发 蚕病 、难
维普资讯
蚕桑通报 B lt f e elr 3 16 —6 u e n S6u ue ()2 4 lio t 3
蚕 病 的主 要种 类及 其 防治 对 策
黄 美红
浙江省桐 乡市 蚕业管理总站 , 乡 34 { 桐 1 应用 ,广 大 蚕 农 生产管 理水 平 的逐 步提 高 ,当前影 响蚕茧
己准备 ,现 化现 用为 主 ,蚕 农 大多准 备 量过 多 ,一 次 化 开 多 次 使 用 ,且不 注 意 密 封 保 管 ,导 致其杀 灭 病毒 的有效 成份 因 与空气 接 触变性 而 大大 影响效 果 。同时 ,由于推 行标 准 饲 养 温 度 的技 术 ,不 注 意 蚕 室 的 通 风 换 气 ;为防止 氟化 物 污染而 强调 的偏 食嫩 叶 、

蚕豆病的检查

蚕豆病的检查

蚕豆病的检查蚕豆病是由于蚕豆作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蚕豆田,并对蚕豆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蚕豆病对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护蚕豆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蚕豆病的检查方法及相关技术。

一、外观检查法外观检查法是最常用的检查蚕豆病的方法之一。

在蚕豆植株生长旺盛时,可以观察到叶片和茎的异常症状。

感染蚕豆病的叶子会出现黄化、斑点、水浸和病斑扩大等症状。

受严重病害感染的茎会发生变形、褪色和溃疡。

通过观察植株的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蚕豆是否感染了病害。

二、病原菌分离鉴定法蚕豆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要准确判断蚕豆病的病原菌种类,需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分离病原菌的方法主要有体外分生孢子法和混菌法。

体外分生孢子法是将植株叶片上的病斑切下,放入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待分生孢子生长出来后,通过形态和生理特性来鉴定病原菌。

混菌法是将病斑植株与一般培养的细菌混合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从而初步鉴定病原菌。

三、病害发生率调查法病害发生率调查法是通过对蚕豆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了解蚕豆病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

在蚕豆病流行的地区,可以选择若干个不同病害程度的蚕豆植株,统计病害发生率和病斑大小,计算病害流行的程度,并确定病害防治措施的实施时间和方法。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被应用于蚕豆病的检测中。

这些方法包括PCR扩增、DNA杂交和Western Blot等。

PCR扩增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极少量的病原菌DNA。

DNA杂交是通过核酸探针与病原菌基因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病原菌的存在。

Western Blot则是通过将目标蛋白质转移至膜上,再使用特异性抗体与之结合来检测病原菌的蛋白质。

综上所述,蚕豆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外观检查法、病原菌分离鉴定法、病害发生率调查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蚕病虫害防治

蚕病虫害防治

蚕病虫害防治蚕病虫害防治是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蚕桑养殖中,蚕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对蚕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采取合理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蚕桑养殖效益和减少经济损失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蚕病虫害防治的一些重要点:1. 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 在蚕养殖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蚕害、蚕蜂、吹蚕、蚕病等。

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是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

- 通过学习相关的蚕病虫害知识,养殖户能够及早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蚕的养殖环境直接关系到其健康状况。

保持室内的通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适宜,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 定期清理蚕室,防止杂草滋生和害虫孳生,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3. 加强蚕的养殖管理:- 合理安排蚕苗的接种和饲养时间,避免蚕苗的过早或过晚接种,从而降低感病的风险。

- 做好蚕的饲养管理,定期投喂营养饲料,保证蚕体的充分营养和健康生长。

- 注意蚕的饮水管理,保证饮水清洁,避免传染疾病。

4. 使用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例如引进食蚜昆虫、蚂蚱等作为天敌,控制蚕害的数量。

- 利用寄生虫控制害蚕等病虫害发生。

这种方法对于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且较为环保。

5. 适当使用化学农药:- 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

但是,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

6.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 设置监测点,定期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来判断和预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7.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记录:- 记录蚕养殖中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和效果等相关信息。

- 通过记录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治措施,提高蚕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8.加强蚕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蚕养殖户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3-21
1980年代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消特灵等蚕用兽药的推广,为养蚕防病提 供重要保障。 出现氟化物污染对养蚕业的严重危害,从蚕品种抗性、氟化物
检测,以及各种防氟技术应运而生。由此对养蚕布局等也产生
重大影响。 由于蚕种繁育形式和养蚕方式的改变,家蚕微粒子病在局部蚕
区爆发,开始了对家蚕微粒子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解放初期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及以后

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
二、蚕病研究的近况 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向
四、 蚕病防治现状
2010-3-21
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
解放初期,农村养蚕各种病害十分猖獗,微粒子病成灾。
开展了各种病原对理化因子和消毒剂的稳定性,发现新鲜石灰浆在防
(2)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 具有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
4 饲料因素
桑叶质量差:桑品种、肥培管理、采运贮、病虫害等。
2010-3-21
5 环境因素
饲养环境
饲养温湿度、光线、气流等控制不当, 不能满足蚕的生理要求,削弱抗病力, 导致发病。 适宜条件
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避免 阳光直射。
发的关系,为蚕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依据。
“灭蚕蝇”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为蝇蛆病防治作出重要贡 献。 开始研究各种养蚕用消毒剂和防病药物。 与桑树品种和养成、蚕品种培育和繁殖、养蚕方法等技术
的改良相适应的以消毒防病为主体蚕病防治技术体系初步
2010-3-21
建立。
1970年代
开始全面重视基础研究,部分研究成果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
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10-3-21
二、蚕病研究的近况
70
62
60 50 40 30 20
篇数
27 21 13
10 0
6
微粒子病 病毒病 细菌病 中毒 真菌病
3
节肢动物
2010-3-21
1995-2008《蚕业科学》发表论文
治脓病方面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并制定了相应的消毒防病规程。
1956年,开始重点研究质型多角体病。 1958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全年多次养蚕,空头病和软化病爆发。 1959年,发现非包含体病毒引起的蚕病。建立三级制种四级繁育和微 粒子病检疫制度。
2010-3-21
1960年代
开展了病毒感染、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和蚕病爆
2010-3-21
蚕感病后出现 三 蚕病的发病经过 指组织器官 的肉眼可见的 的病症。 典型症状。
从蚕感染到出现病 症或死亡的时间。 据此,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慢性。
(一)病症、病变与病程 1 病症、病变、病程的概念。
2 有典型病症病变的蚕病种类
有典型病症与典型病变的蚕病。 Nhomakorabea3 病原微生物感染蚕后的病程。
微粒子病
综述 药物与防治 流行病学 分子生物学 诊断与检验 病原学 感染机制
1 5 8 10 12 12 14
0 2 4 6 8 10 12 14 16
篇数
2010-3-21
病毒病
IFV 1 篇数
DNV
4
CPV
5
NPV 0 5 10 15
17 20
2010-3-21
• 细菌病
抗菌物 3
2010-3-21
(二) 蚕病发生的经过
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
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然而, 昆虫却是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
(2)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
食下、呼吸与接触
与毒物的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剂 量有关。
•蚕体对某些化学因素具一定抵抗力。 •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因素可产生抗药性。
2010-3-21
3 物理因素
(1)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


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除沙、
采茧、蚕头过密、鉴蛹等)。 射线损伤:直射阳光等。
漂白粉、防病一号、毒消散等蚕药的研制成功,以及在 养蚕生产上的大量推广,为蚕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对真菌病、细菌病和软化病的病原微生物学开展了广泛 的研究。 较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开始,在家蚕病原微生物学、致病 机理、家蚕抵抗性和流行病等方面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 家蚕微粒子病的集团母蛾检验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浓核病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中毒症 细菌性肠道病 白僵病 绿僵病 曲霉病 微粒子病
1~2
1 2~3 1~2 4~5
2010-3-21
病原侵入蚕体, 但未出现任何病 病原寄生后,出现 症。 蚕病发生的经过:病原侵入 引起蚕体一系列反应 典型病症并产生生理 出现典型病症病变的过程。 功能的显著变化时。 依病情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 潜伏期 由一种病原微生 由两种不同的病原 2 发病期 物引起的传染。 引起的两种传染病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 在蚕体内同时发生。 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性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感染后 3 转归期 又被另一种病原微生物传染, 痊愈;维持病态;死亡; 前者称原发性感染,后者为继 发性感染。 即蚕病的 结局。
抗菌肽和家蚕有关抗性物质的研究得到关注。 脓核病病毒等病原的分子生物学和超微结构学等研究得于开展。 各种蚕病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
2010-3-21
1990年代及以后
开展了大规模的微粒子病流行病学调查,形成了“三控一严” (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控制胚胎传染、严格管理 )、 桑叶叶面消毒和成品卵检验技术等防微措施。 部分蚕区出现严重的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对养蚕的危害,开展了 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对家蚕毒性等的研究。 省力化养蚕的要求日趋明显,适合于这些模式的防病技术体系 研究得到关注。
展互作关系(分子互作和感染基因组学等)的研究,以及基
于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RNA干涉、miRNA和免疫分 子等)的家蚕抗性改良研究。 基于省力化养蚕技术和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技术的家蚕病害 防治技术研究(不同蚕区、不同生产形式和不同生产条件, 及其流行规律;消毒药剂和抗生素等) 非传染性蚕病的研究。
2010-3-21
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
蚕偏离正常的生理状况 致病因素 — 发病 — 病蚕 —不传染健蚕
蚕病的概念病原寄生 — 发病 — 病蚕 —— 传染健蚕 传染性蚕病与非传染性蚕病 寄生性蚕病与非寄生性蚕病 蚕病的种类
病原微生物或节肢动 物等寄生而导致蚕儿 发病。 指中毒症、蛰伤 症、生理障碍等。
病毒病,尤其是核型多角体病成为农村养蚕最为严重的传
染性蚕病。 微粒子病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产业重要性,以及生物学中 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 病毒病虽有不少篇幅,但其中多数为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相
关的内容。
2010-3-21 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不断增加。
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向
在对病原分子生物学和家蚕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开
微生态
8
篇数
药物
10
0
2
4
6
8
10
12
2010-3-21
1995-2008《蚕桑通报》发表论文
其它 1 细菌病 真菌病 病毒病 综合防治 中毒 微粒子病 0 5 10 15 20 25 30 2 7 16 25 32 33 35 篇数
2010-3-21
1995-2008《中国蚕业》发表论文
2010-3-21
常见传染性蚕病的病程
发病因素
血液型脓病 中肠型脓病
蚕 龄
1~3 4~5 1 2~3 4~5
发病或死亡时间
3~4天 4~6天 4~7天 6~10天 8~12天 一般7~12天 1天 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2~3天 7~10天 1天 2~4天 3~12天 7天~蛹或蛾
病 程
亚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急性 急性 慢性 亚急性 慢性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非 传 染 性 蚕 病
蜇伤症 农药中毒 中毒症 氟化物中毒 工厂三废中毒 生理性病害
2010-3-21
第二节
一 致病因素 1 生物因素
蚕病的发生
指某种微生物 (1)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 对寄主能引起 • 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疾病。 原生动物。 • 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青蛙、老鼠等。 生物因素对蚕具有病原性。 (2)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 • 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 • 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 • 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和排除途径。
直 接 致 死
体抗 质病 下力 降差
中 传 毒 染 而 死 病
个 体 发 病
群体发病
易发传染病 2010-3-21
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
1 致病因素广为分布(尤其是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 2 蚕病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必有一 种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 致病因素相互交替相互制约。 4 群体饲养,个体差异,局部发病造成蔓延。
2010-3-21
蚕 病 的 种 类(一)
血液型脓病(NPV) 中肠型脓病(CPV) 浓核病(DNV)
卒倒病 传 染 性 蚕 病 细菌病 败血病 肠道病 白僵病 真菌病 绿僵病 曲霉病 微粒子病
2010-3-21
病毒病
黑胸败血病 灵菌败血病 青头败血病
蚕 病 的 种 类(二)
节肢动物病 蝇蛆病
壁虱病
2010-3-21
即强健性,对不 良环境的抵抗力。
6 体质因素 对某种病原微生
物的抵抗力。
即蚕体的生理因素,与蚕品种、蚕种质量及饲养管理 水平有关。 蚕的抗性:包括抗逆性与抗病性。抗病性又分为感染 抵抗性、发病抵抗性和诱发抵抗性。 家蚕通过限 制病原微生 物的入侵部 位或侵染过 程而阻止寄 生关系成立 的抵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