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年龄段的叫法

古代年龄段的叫法
中国古代常见的年龄段叫法如下:
1. 婴儿:出生至满月
2. 童年:满月至七岁
3. 童子:七岁至十四岁
4. 青少年:十四岁至二十岁
5. 壮年:二十岁至四十岁
6. 中年:四十岁至六十岁
7. 老年:六十岁以上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于描述人物特定年龄段的叫法,如:
1. 芳华:二十岁左右
2. 不惑:四十岁左右
3. 耄耋:七十岁以上
4. 八九不离十:八九岁左右
5. 青春年华:指青春期至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
6. 四五年纪:四十五岁左右
7. 不惑之年:四十岁左右
8. 不惑之年,常年十五不变:指年龄虽已四十,却依然保持着十五岁的心态和外貌。
古代各年龄段称呼...一到六十岁极全

笄者向长辈奉茶
醮jiào子之礼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 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舞象之年:男十五岁到二十岁。可以上战场了。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 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南史· 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 情。” --而立:三十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聊斋志异· 长清 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始室:三十岁。《礼记· 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 滕文公下》:“丈 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 女以男为家。” --不惑:四十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应璩qu《答韩 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五十岁。《礼记· 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 年老的。《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 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半百、天命、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杖家之年:五十岁。 --六九年:即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 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 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论语· 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二八、碧玉年华:女子16岁。李白《江夏行》:“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 年。”垆,即炉。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文选·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 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 曲礼上》)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摽梅之年biào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诗经· 召南·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弱冠guàn:二十岁。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 luò观群 书。”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年龄称谓的排序可以分为多个层次,由大到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长寿老人类别:1. 太古稀:指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这是最高荣耀的称号。
2. 古稀:指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3. 松寿: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二、晚年老人类别:4. 耄耋:指九十岁以上的老人。
5. 耄跌: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三、朝堂官员类别:6. 八十户:指入朝当官的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7. 老太尉:指九十岁以上的宰相。
8. 老将军:指身体健壮且九十岁以上的将军。
四、官职晋升类别:9. 养病太守: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地方太守的人。
10. 养病郎中: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医生的人。
五、士人类别:11. 终南山——指从事文学创作的士人。
终南山是传说中仙山的名字,因此这一称号寓意着士人寻求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12. 三分人:指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次。
13. 秀才——指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
14. 举人——指通过殿试考试的士人,并且进入仕宦行列。
15. 状元——指科举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居于士人之巅。
16. 榜眼——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二名的人。
17. 探花——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三名的人。
18. 老生——指过了壮年以后考取功名的士人。
六、草莽人士类别:19. 客卿——指外地来京城考取功名的士人。
20. 不世勋臣——指具有卓越成就的草莽人士,称号寓意其功绩非同一般。
七、普通民众类别:21. 老人、老翁、老妪:分别指年老的男人、女人。
22. 老伯、老爷:分别指年纪较大的男子。
23. 大人:指成年男子,多用来称呼平民或富裕阶层的人。
24. 少年、儿童:指尚未成年的男孩子。
25. 小孩子、娃儿:一般指年纪较小的男孩子。
上述的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只是大致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年龄称谓是反映社会等级和尊卑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智慧的认知和尊重,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敬重和重视。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至3岁。
总角:童年的总称。
语出《诗经》,《诗•卫风•氓》有‚总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女孩7岁为髫年,男孩8岁为龆年,《韩诗外传》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髫、龆可通。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束发:青少年的总称。
一般指15岁左右,《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具体来说,男子13至15岁期间又称舞勺之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女子的称谓多一些,如金钗之年(12岁),豆蔻年华(13岁),及笄之年(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女子15岁就已到出嫁的年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之年:男子15至20岁。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女子15至20岁的称谓有:破瓜年华(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俗解有误,不可取)、碧玉年华(16岁),桃李年华(20岁)。
弱冠: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花甲:指60岁(亦有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的称谓)。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的年龄,同时也代表了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阶层、身份等信息。
这些称谓随着时代的演变,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是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却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乳儿(出生-1岁)乳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婴儿,这个称谓通常在婴儿一年以内使用。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子嗣,对乳儿的抚养和保护也是非常注重的。
在唐代,还有专门的“乳媪”为宫廷中出生的皇子皇女哺乳。
2、襁褓(1-3岁)襁褓是指在婴儿会爬之前所使用的棉纱、米粉等制成的贴身衣物,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行走,所以衣物要够包裹。
襁褓这个称谓也常常用来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3、学步(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学步,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语言和行为礼仪。
在古代,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4、童子(6-20岁)童子是指从学步到成年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礼仪等等,开始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
同时,这个阶段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5、少年(20-30岁)少年是指从童子期走向成年之前的一个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开始了解社会,并且有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在这个时期内,需要通过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为将来的成年生活做好准备。
6、青年(30-50岁)青年是指从成年到中年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内,人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同时,在这个时期内也开始了解到自己的生命有限,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7、中年(50-70岁)中年是指从青年期走向老年之前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内,人们开始减少工作时间并开始享受生活。
但是,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并传承并传授社会经验和价值观。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1、不满周岁——襁褓;
2、2~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
4、男孩8岁——龆年;
5、幼年泛称——总角;
6、10岁以下——黄口;
7、13~15岁——舞勺之年;
8、15~20岁——舞象之年;
9、12岁(女)——金钗之年;
10、13岁(女)——豆蔻年华。
11、15岁(女)——及笄之年;
12、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13、20岁(女)——桃李年华;
14、24岁(女)花信年华;
15、至出嫁——梅之年;
16、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7、20岁(男)——弱冠;
18、30岁(男)——而立之年;
19、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20、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21、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22、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23、80岁——杖朝之年;
24、80~90岁——耄耋之年;
25、90岁鲐背之年;
26、100岁——期颐。
古代各阶段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分段与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
提抱者也。
”
4.龆龀:(tiắo chẻn)儿童换齿。
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
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
19.耄: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
20.期颐: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