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邓稼先
11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 的理想党员”,是指: •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 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理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 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 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 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 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 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 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 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 1958年受命研 究原子弹制造的 理论,并成功设 计两弹
报效祖国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③1985 年 重 病 期 间 写关于核武器发展 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勇敢、 公正无私
④文革初期 ,说 服两派继续工作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xiān) 鲜红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检查预习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 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 贡献出全部精力。
2、写邓稼先,为什 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国籍 相当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不同
性格
锋芒毕露 奥本海默 善于辞令 邓稼先
最不引 人注目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奉献 精神
“纯”
2、写邓稼先,为什 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作用:通过对比,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晨读晚记素材

晨读晚记•第一单元11.邓稼先_ [学生用书见《晨读晚记》P2]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首联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之意。
其中“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着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思绪。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描绘诗人凭吊之处(成都郊外的武侯祠)的自然环境。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所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春意盎然的特点。
其中,“自”和“空”为互文,刻画出一种幽寂、静谧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渗入到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情,反映出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尾联中,诗人以满腔血泪叙事兼抒情,慨叹诸葛亮大业未就,病死军中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学科知识卡心,“文化大革命”之“四人帮”196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由江青、张春桥指使,姚文元编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文革”前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直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对“文革”的发动和打倒所谓“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1年,在林彪出逃并丧命之后,造反派起家的王洪文从上海上调中央,不久就和江青等三人结成联盟。
11.邓稼先

精读品析
精读品析
2.为什么文中对邓稼先在“两弹”研制上的贡献没有 详写? 作者没有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 的巨大贡献上,是因为作者对分隔在大洋彼岸的老朋友邓 稼先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再加上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 开来写;而作为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宜着眼于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方面,而不是 放在具体实践的描述上;作者写这篇文章包含了对邓稼先 的不尽的思念,同时渗透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他有相同的 东西,因此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具体事件的描写上。
10
对于自己的祖国,邓稼 先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又做 出了多少贡献?
11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 原文:浩浩乎! 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 平沙无垠,敻不见 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 人。河水萦带,群 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山纠纷。黯兮惨悴,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 风悲日曛。蓬断草 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枯,凛若霜晨。鸟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 飞不下,兽铤亡群, 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 亭长告余曰:“此 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 古战场也!常覆三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 军。往往鬼哭,天 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 12 阴则闻!” 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人物评说
交流感知
贡献如此巨大的邓稼先为何 会鲜为人知呢?
人物评说
性格原因
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不骄人,不自私
工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
国家机密 忠于国家
人物评说
奉献精神
工作环境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戈壁滩 环境恶劣荒无人烟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1、邓稼先第一课时

多媒体呈现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旧中国与新中国
中国人民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究竟是哪些人作出的巨大贡献呢?
教师小结:
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作者将他的功绩放在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这也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大手笔。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与主题有关。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环境中进行描写的用意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教师复备栏
导入定向
本篇课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什么是人物传记呢?
多媒体呈现人物传记的定义——介绍人物生平和事迹的文章。
板书课题
认真听讲,观看多媒体
引领自学
1、检查生字
用投影仪投影学生的作业本
2、检查词语
多媒体显示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
齐读生字
根据意思说词语
探究展示
提问:这篇人物传记在样式上和我们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讲解:
横式结构法
多媒体呈现:
“横式结构法”——本文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一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提问:
这六个“板块”各自侧重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及时补充
板书六个部分要点
教师小结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从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邓稼先伟大而崇高的形象。
多媒体呈现邓稼先的照片。
那么撰写《邓稼先》这篇人物传记的作者是谁呢?他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
多媒体呈现杨振宁的照片和相关文字介绍
1982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杨振宁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曾多次参加 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为推动国际科学合作和交流作出 了积极贡献。
02
课文内容概述与主题思想
课文《邓稼先》内容概述
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 景、求学经历、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等。
着重描写了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过程中的艰 辛付出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 怀。
杨振宁在物理学研究中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 精神,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 新的理论和模型。
对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关注
杨振宁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他 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培养中国年轻 一代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两位科学家形象比较与异同点
相同点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要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 情感、经历等方方面面。只有对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
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 致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同时,通过情感渲染的手法,让读 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
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下):第11课 邓稼先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下):第11课
邓稼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
选聘pìn 挚zhì友
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
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ǎi)宰割(chóu)筹划鞠躬尽(cuì)瘁
3.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重点句子知识单
他(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点拨: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高贵品格。
三、文学(文体)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完整版)11、邓稼先【杨振宁】

11、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指导:一、导入新课: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甘心情愿的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让我们从课中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二、预习反馈:1、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相关情况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
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
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 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合作探究:1、读第一部分。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邓稼先及背景。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4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速读,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抓住人物性格及所在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再分析其写法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培养高效阅读能力,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
介绍“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资料汇总、交流
【设计说明】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公开展示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字词的学习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四、深层探究,理解课文
㈠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1、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一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的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3、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4、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㈡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⑵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⑶“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⑷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明确:⑴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老实,从不骄人。
⑵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⑶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⑷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2、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部分品味研究,并提出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请求同学或老师解答。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标出来,然后用“我觉得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
2、揣摩精妙语句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出来,然后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
【活动设计】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体验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以针对形式来谈。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我的成长日记)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