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太阳系大家庭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太阳系大家庭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2. 掌握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2. 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 各行星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的整合。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太阳系模型或图表。
3. 行星运动的模拟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太阳系是什么吗?它由哪些天体组成?二、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1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太阳系模型,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什么?其他的行星是怎样排列的?它们围绕着什么运动?三、了解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行星进行研究。
2. 每个小组通过图书、互联网等资源,了解所选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并记录在小组报告中。
3. 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所选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四、模拟实验:探索行星运动规律(15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规律。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材,复习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提问:为什么我们称太阳系为大家庭?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有什么规律?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设计一个太阳系模型,并写一篇关于太阳系的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通过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通过复习和提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太阳系的理解。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做阳光直射与斜射形成的温度差异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教学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认识日地运动1、提问:谁来说说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月球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
你知道公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吗?3、提问: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4、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出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二)认识四季的成因1、提问:(1)每年都有几个季节?冬天过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吗?(2)不同的季节,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样的吗?(3)不同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2、谈话: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是循环出现的,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点内容。
3、实验:(1)观察太阳直射、斜射的差异。
温度计正对着太阳,即受太阳直射、温度上升快,温度计上的读数高;温度计斜着接受太阳光,即获得的热量少,温度计上的读数低。
(2)演示地球仪,让地轴对着北极星绕电灯或蜡烛火转一圈,讲述:当地球绕太阳转到3月时,太阳直射赤道,被半球、南北球均受太阳光斜射,此刻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6月时,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则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洋刮宫内更斜,则为冬季;当地球绕太阳转道12月时,北半球阳光斜射的角度最小,气温低则为冬季,而南半球得到阳光直射是夏季。
地球上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始终斜射着身体对着北极星绕太阳公转造成的。
小学科学4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及反思)教案及反思:小学科学41《太阳系大家族》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并能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进行排序;2. 掌握各个行星的基本特征,并能够描述其相对大小、星球面貌以及与其他行星的相似和差异;3. 培养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太阳系行星的排序及其基本特征;2. 太阳系行星与其他行星的比较与对比。
教学难点:1. 教会学生如何辨识并描述行星的特征;2. 培养学生对行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模型、实验装置、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太阳系的图片开始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是什么?有哪些行星?太阳系中有其他的天体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Step 2: 介绍太阳系的行星(15分钟)利用课件或大幅图片,向学生介绍太阳系中的行星。
先从离太阳最近的水金地火开始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行星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和表面特点等。
然后按照离太阳的距离远近,继续介绍土天海冥。
Step 3: 探究太阳系行星的特征(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行星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查找并描述该行星的特征,并在小黑板或白板上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使用课前准备的模型、图片和实验装置等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更好地了解各个行星。
Step 4: 行星排序游戏(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将行星进行排序。
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排序结果展示给全班,并一起讨论最终的排序结果。
Step 5: 行星对比分析(15分钟)让学生将每个小组的行星信息整理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个行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并进行展示。
Step 6: 拓展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上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如卫星、彗星和小行星等。
并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是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难道地球上不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吗?”Step 7: 总结回顾(5分钟)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总结各个行星的共同点和特点,并概括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四单元2太阳系大家族苏教版1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起止时间(’”- ’”)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媒体作用及分析一、激趣导入00’00”- 1’17”激发学生探究太阳系大家族的兴趣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自学了网络资源库《太阳系大家族》的相关资料,太阳系大家族中的老大是谁呢?2.谁愿意把太阳公公和它的豪宅请到我们的课堂上?请一位同学将太阳系的轨道图拖拽到白板活动挂图中,并锁定成背景图。
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拖拽和锁定功能,学生自行在白板上完成供本课使用的太阳系背景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后续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研究太阳系和八大行星00’00”-02’45”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所对应的轨道。
活动一:谁愿意帮助太阳公公把八大行星的门牌贴好。
请一位同学把八大行星的名字从资源库中移动到相应的轨道学生通过交互式白板拖拽功能,将八大行星的文字图片放到相对应的太阳系轨道。
在学生们的交流修改中,进一步了解到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远近顺序。
02’46”- 04’30”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强化记忆行星与太阳距离位置的远近,并能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描述。
活动二:八大行星中谁离太阳最近?谁离最远呢?我们再来记住他们各自的位置吧!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学生借助自己现场操作补充完成的太阳系图片,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会更有成就感。
04’31”- 09’20”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对八大行星的外形特点及体积的大小有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三:谁愿意把八大行星送入它们各自的房间?请一位同学把八大行星移动到相应的轨道学生通过交互式白板拖拽、放大和缩小的功能,将八大行星放到其名称所对应的轨道上。
在拖拽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现场来调整各星球体积的大小。
学生亲历了调整过程,会更加深他们对八大行星外形特点和体积大小的认识。
09’21”- 16’11”本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调用已有经验,梳理出八大行星各自的一些显著特点。
活动四:通过纠错游戏进一步掌握八大行星特点。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从天文学的角度认识一年四季的形成原因。
3、能够做阳光直射与斜射形成温差的实验。
4、能够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知道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教学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教学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教学准备:介绍太阳系基本情况的视频、温度计、信封、20厘米40厘米60厘米三根长短不同的棉线。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45页到47页的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登月之旅》这一课,知道在地球的周围有月亮这样一颗卫星。
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围绕着谁在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
2、板书课题:2、太阳系大家族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1、出示45页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你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是多长吗?(一年。
)3、交流讨论:我们该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出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4、学生自由朗读儿歌,从儿歌中体会太阳、地球、月亮分别是怎样运动的?三、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那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如何形成的呢?2、出示课本第45页下面的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一段文字,初步体会一年四季形成的原因。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太阳并不总是直射在赤道上,因为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时,稍稍有些倾斜,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地球倾向太阳的半球时,北半球处于夏季,另外半球就处于冬季。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地球上一年四季形成的原因。
4、出示实验所需的材料:两个一样的信封、温度计5、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45页最后一段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步骤。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5篇范文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5篇范文第一篇: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太阳系大家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做阳光直射与斜射形成的温度差异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教学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认识日地运动1、提问:谁来说说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月球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
你知道公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吗?3、提问: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4、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出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二)认识四季的成因1、提问:(1)每年都有几个季节?冬天过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吗?(2)不同的季节,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样的吗?(3)不同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2、谈话: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是循环出现的,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点内容。
3、实验:(1)观察太阳直射、斜射的差异。
温度计正对着太阳,即受太阳直射、温度上升快,温度计上的读数高;温度计斜着接受太阳光,即获得的热量少,温度计上的读数低。
(2)演示地球仪,让地轴对着北极星绕电灯或蜡烛火转一圈,讲述:当地球绕太阳转到3月时,太阳直射赤道,被半球、南北球均受太阳光斜射,此刻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6月时,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则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洋刮宫内更斜,则为冬季;当地球绕太阳转道12月时,北半球阳光斜射的角度最小,气温低则为冬季,而南半球得到阳光直射是夏季。
4.2太阳系大家族

一、【教学目标】1、网络获取的有关太阳系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总结汇报;2、过模拟实验研究行星公转的速度和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关系;3、太阳及太阳系的有关知识,包括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4、知道行星公转的速度和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关系。
5、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太阳及太阳系的有关知识,包括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难点: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二、【自主学习】1.猜谜:“早晨东边出,傍晚西边落,永发光和热,万物离不了。
” 。
2.组织观察太阳:你观察观察过太阳吗?你知道怎样观察太阳吗? 。
3、关于太阳,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
三、【合作探究】二、认识太阳系的构成及其相关知识1、刚才我们通过观察、交流,了解了一些太阳的知识。
但是这些对于神秘的太阳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
太阳也不是孤零零的一个星球,在它的周围还有许多星体,形成了一个大家族。
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大家族中。
2、什么是公转? ,周期是多少? 。
3、什么是自传? ,周期是多少? 。
查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 六年级科目: 科学 执笔: 訾刚 审核: 陈杰 内容: 4.2太阳系大家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总案数: 15 备课时间:12.16 授课时间: 12.23 学生姓名:4、地球上的四季转变和什么有关?。
5、太阳系大家族中,恒心,行星,卫星,小行星分别是多少?。
6、据材料思考:水星58 000 000千米金星108 000 000千米地球150 000 000千米火星228 000 000千米木星778 000 000千米土星1 427 000 000千米天王星2 870 000 000千米海王星4 497 000 000千米(冥王星5 914 000 000千米)天文单位:把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5亿千米看作一个天文单位(AU)。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太阳系大家族 |苏教版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地球也是太阳系大家族中的一颗行星。
了解太阳系,是人类迈向宇宙的第一步。
本课正是从引导学生将视角指向茫茫宇宙的目的出发,由认识地球公转引向认识、了解太阳系和太阳这颗恒星,并指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一些现象。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介绍地球的公转及其造成了四季的变化。
课文首先结合插图,说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并指出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1年)。
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对比实验,研究阳光照射角度对被照物体温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懂得太阳光直射时产生的温度高,太阳光斜射时产生的温度低,并由此联想到,地球斜着身体围绕着太阳公转时,南半球、赤道、北半球依次轮流着被太阳直射、斜射,温度也相应循环变化交替,以此解释四季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第二,介绍太阳系的家庭成员中各大星体及其运动规律。
课文通过图片展现出太阳系的主要物质形态,表现出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而“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能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对八大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这里需要特别介绍的是,为什么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变为了八大行星?2006年8月24日晚,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来自各国天文界权威代表投票通过联合会决议:今后,原来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将不再位于“行星”之列,而属于矮行星。
80%的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后草案。
最终决议把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
原九大行星除冥王星外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个行星依然被称为“行星”;在20世纪之后陆续发现的冥王星、谷神星、齐娜星被称为“矮行星”。
按照新定义,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并可以清空自身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叫“行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做阳光直射与斜射形成的温度差异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教学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认识日地运动1、提问:谁来说说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月球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
你知道公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吗?3、提问: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4、学生解放发表见解,教师出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二)认识四季的成因1、提问:(1)每年都有几个季节?冬天过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吗?(2)例外的季节,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样的吗?(3)例外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2、谈话: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是循环出现的,在例外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点内容。
3、实验:(1)观察太阳直射、斜射的差异。
温度计正对着太阳,即受太阳直射、温度上升快,温度计上的读数高;温度计斜着接受太阳光,即获得的热量少,温度计上的读数低。
(2)演示地球仪,让地轴对着北极星绕电灯或蜡烛火转一圈,讲述:当地球绕太阳转到3月时,太阳直射赤道,被半球、南北球均受太阳光斜射,此刻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6月时,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则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洋刮宫内更斜,则为冬季;当地球绕太阳转道12月时,北半球阳光斜射的角度最小,气温低则为冬季,而南半球得到阳光直射是夏季。
地球上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始终斜射着身体对着北极星绕太阳公转造成的。
(三)认识太阳系的主要天体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2、学生回答。
3、谈话:看来大家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太阳系的成员以及它们的运行特点,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太阳系星体的运行情况吧,(播放太阳系星体运行的录象)4、学生观看录象后,提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部分小老师回答这些同学的提问。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你有什么好办法可将他们记住?(学生解放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八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4)提问:除了八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成员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5)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6)指明请同学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太阳系的组成。
四、探究1、谈话: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系吗?2、学生猜测。
3、教师小结: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有关系,距离越大,它们围绕太阳转的周长就越长,公转的周期就越长。
五、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这节课的知识,你还先知道什么?2、太阳系知识拓展:(1)[太阳的基本情况]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是银河系内1000多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员,分类为一颗黄矮星。
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能自己燃烧的大气球,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09倍。
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以上都集中在太阳身上。
太阳不会像地球那样整体自转。
太阳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最短,约25日;纬度40度处约27日;75度处约33日;两极处是37日。
太阳的平衡密度为1.48g/cm3,比水稍重一些。
太阳里外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它的外壳大部分为气体,密度很小,但越往里面,物质越粘稠,密度越大,核心的密度可能为160g/cm3,即160万千克每立方厘米。
太阳的总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
[九大行星及小行星带]水星水星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类地行星,它没有卫星,由于被太阳的强光遮挡,观测起来十分困难。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只有5 790万千米,是日地距离的o.387倍,赤道半径约为地球的2/5。
水星上没有空气,外观同月球十分相像,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还到处遍布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亿万年前水星上可能发生过火山活动,星面上还可见几处貌似火山熔岩形成的平原地区。
金星除了太阳和月亮,天空中最亮的天体就是金星。
金星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近约1/3,它得到的太阳光照比地球得到的多1倍。
火星地球的左邻火星,颜色荧荧像火,显得非常秘密,我国古代称其为“荧惑”。
火星及其两颗近距离的小卫星上都有河流状的暗色条纹,有人认为有可能是人工运河,这使得“火星人”之说盛极一时。
虽然后来的探测证实,两颗小卫星是天然卫星,暗色条纹不是运河,没有火星人存在,但火星上有低级生命的说法仍不绝于耳。
小行量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7到4.0个天文单位(AU)。
小行星带中有数十亿颗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之间通常有广阔的空旷地带。
小行星分为含碳的、石质或金属的,科学家们认为,如果没有来自木星的强健引力场的阻挡,各个小行星很可能会吸附在一起形成一颗大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
有推测认为它们是一颗在很久以前一次强大碰撞中被毁的行星的遗留物,然而这些小行星更像是些从未组成过单一行星的物质。
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天体,它的直径还不到1 500千米——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它的体积可以容纳1 300多个地球。
木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00多倍,把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的质量全加起来还不及木星质量的一半。
木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11.86年,与太阳的平衡距离是7.78亿千米。
由于木星离太阳渺远,木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测得的木星温度约为一150℃。
木星自转很快,自转一周只需9小时50分30秒,是太阳系中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由于快速自转,木星形状变扁,成中腰鼓起的椭圆形。
很快的自转速度带动它的大气层顶端的云层竟以约35 400千米/小时的速度旋转,这种高速产生的离心力就把云层拉成丝线,在木星赤道上空高高隆起。
木星表面上有许多带状纹,每条带状纹都与木星的赤道平行,这些带状纹是木星的大气环流。
土星土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l0小时14分钟,白天只有5个小时左右。
由于快速自转,上星的形状变得很扁,土星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6000多千米。
土星公转周期大约为29.5年。
土星上有四季之分,不过每季时间很长,一个季节相当于地球上的7年多,但是即使夏季也极其凉爽。
土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密度很小,如果有个足够大的水池容纳的话,木星甚至会漂浮于水面,因为它的密度只有0.688/cm3,比水的密度(1g/cm3)小很多。
土星最让入着迷的便是美丽的土星环。
天王星天王星的体积在九大行星中仅次于木星和土星,体积约为地球的65倍,公转周期为84年。
天王星最奇特的是它的自转轴几乎倒在它的轨道面上,也就是说,它是“躺”着自转的,而其他行星都是“站”在自己轨道面上自转。
这使天文学家大伤脑筋,有人猜测它可能是被一颗星体撞倒的,这目前还没有被证实。
核心温度2 000℃~3000℃,核心外面是一层很厚的水冰和氮冰,天王星同地球一样有四季的变化,但是它的一季相当于地球的21年。
海王星海王星离地球太渺远了。
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30倍。
它表面单位面积受到的太阳辐射只有地球上的1/900,因此表面温度很低,达一230℃。
那儿的冰层厚达8000米,在冰层下面是由岩石构成的核心,核心质量和地球差不多,温度高达2 000℃~3 000℃。
冥王星1930年,24岁的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了冥王垦。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也是最小的一颗,直径只有2300千米左右。
公转周期为248.5年,从1930年被发现至1990年,它在轨道上只走了不到1/4圈。
由于冥王星轨道很扁,所以当它走到近日点时,可以跑到海王星轨道里面,这时比海王星离太阳的距离还近。
小小的冥王星却有一颗大卫星,冥卫“卡戎”的直径被定为1200千米,为冥王星直径的52%,如此之大的卫星与行星直径之比,在太阳系里是“只此一家”。
彗星彗星是由一些未挥发的冰块组成的小而薄弱的天体。
彗星的结构多种多样且十分不安定,但所有彗星都裹着一层称为彗发的挥发性物质,在彗发中央,常可见到小而明朗的彗核(直径小于10千米),彗发和彗核一起组成了彗头。
当彗星远离太阳时,由于温度很低,彗头中的挥发性物质便渐渐在彗核上凝固,仅能靠反射的阳光被看到。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的表面由于升温而开始蒸发,汽化的微粒夹带了微小的沙粒,组成了彗发的气体和尘埃。
在背向太阳的方向,自彗头会伸展出一条长逾几百万千米的明朗彗尾。
当彗发产生后,尘埃反射了更多的阳光,彗发中的气体吸收紫外线并开始发出荧光,彗星吸收紫外线后产生了化学反应并释放出氢,氢脱离彗星的引力,产生了一个氢包层。
由于大气的吸收,这个包层在地球上是无法看到的,但它能被探测器所发现。
[震动世界的“彗木相撞”事件]1993年3月24日,美国出名天文学家苏梅克夫妇和列维在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用一架46厘米口径的施密特望远镜拍下了一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他们发现了一颗“被压碎了的”彗星,这颗彗星被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简称SL9彗星。
1993年5月底,出名天文学家,国际彗星、小行星中心主任马斯顿经过推算,得出这颗彗星将于1994年?月与木星撞个正着! 1994年7月,正如预言的那样,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以每秒60千米的宇宙速度,像一列高速列车一样向木星飞驰而去。
北京时间7月17日4时15分,第一颗彗核撞击上了木星,紧接着,其余的彗核也接二连三地向木星撞击。
宇宙空间中的这一悲壮的天体大碰撞,一直持续了5天,直到7月22日才告结束。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这串曾经美丽无比的“太空项链”,从此就消失了,变成了木星上的尘埃。
这次碰撞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亿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爆炸产生的火球,直径达10千米,温度达到了7 000多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
既然彗星会与木星相撞,那么也就有可能与金星、火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相撞,当然也就有可能与人类居住的地球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