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从而使学生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文本。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关键语句的理解。
2、夹叙夹议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分析: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为此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
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的安排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导语设计:首先出示幻灯片——鲁迅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两首诗,从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到冲破黎明前黑暗无声的呐喊,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1、示范朗读:播放名家朗诵,指导学生自由朗读,以激情燃烧激情。
2、介绍鲁迅、刘和珍及时代背景。
3、梳理文章脉络。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难免理不清头绪。
因此我依照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评价。
3. 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4. 写作练习:(2)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总结与拓展:(1)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欣赏和评价其他纪念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其对刘和珍精神的认同和珍惜生命的态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纪念刘和珍君》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刘和珍的背景资料、相关历史事件资料。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依据和教材的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之一,通过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
该文选材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刘和珍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事迹。
故事通过刘和珍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描写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策略1. 案例引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组员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引入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兴趣。
2. 剖析课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店铺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一、导入: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
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
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念”:思念怀念悼念“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四、背景简介大沽口事件——导火索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二.概括英雄生平,感悟伟大精神
三.品味疑难语句,揣摩精彩名句
[教学难点]:品味疑难语句,揣摩精彩名句
[教学准备]:
1。
学生充分预习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句导入
二.解题:记念----纪念
三.简介时代背景:3。
18惨案,出示多媒体。
四.具体教学环节
(一)。
第一环节:梳一梳,理一理,巧抓关键找头绪。
(具体由一二两组的同学负责)
1.全文七节,如何归并?理由是什么?
2。
给全文每部分拟小标题,三位同学来黑板演示
(配合多媒体演示)
3。
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对谁而言,目的何在?(二)。
第二环节: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英雄生平事。
(具体由三四两组的同学负责)
1.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这些事迹反映了她怎样的精神?
(出示多媒体)
2.重点讨论四次写刘和珍君“微笑而和蔼”,目的何在?
3.剪辑文章语句,组合成一首礼赞刘和珍君的诗歌,教师加以朗诵,作为此环节的小结。
(出示多媒体)
(三)第三环节: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句。
1。
.点线勾画,找出文中语句中的疑点,亮点,难点。
2.重点揣摩其中若干句子,在朗诵中感悟。
五.小结全文。
1.出示多媒体,小结全文要点
2.朗诵《我爱这土地》
六.课外作业。
1.剪辑组合文章语句,写一篇500左右的悼词《在刘和珍烈士墓前的讲话》
2.仿写《记念三鹿毒奶粉中遇害的无辜婴儿》
执教人:朱建党(高二(9)班)
08年10月6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说教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二.说学情
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
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目标:
依此学情,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③德育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难点是关键语句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公开教学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吃力不讨巧的苦差事,要在有限的一课时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面面俱到肯定不行。
学习这样的经典散文,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化繁为简;否则难免挂一漏万。
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圈点批注法,诵读感悟法,揣摩释疑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我采用三环节教学步骤:梳理——感悟——揣摩
第一环节:梳一梳,理一理,巧抓关键找头绪。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总体思路,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
为此,我主要把这一环节细化为三点:
1.全文七节,如何归并?理由是什么?
2。
给全文每部分拟小标题,三位同学来黑板演示
(配合多媒体演示)
3。
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对谁而言,目的何在?
第二环节: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英雄生平事。
(具体由三四两组的同学负责)
1.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这些事迹反映了她怎样的精神?
(出示多媒体)
2.重点讨论四次写刘和珍君“微笑而和蔼”,目的何在?
3.剪辑文章语句,组合成一首礼赞刘和珍君的诗歌,教师加以朗诵,作为此环节的小结。
(出示多媒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两个环节分别由两个大组同步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的。
同时,多媒体演示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环节: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句。
1。
.点线勾画,找出文中语句中的疑点,亮点,难点。
2.重点揣摩其中若干句子,在朗诵中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亮点,疑点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没有什么是预先设计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随机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既要有创见,又不能太过离谱。
六.说课外延伸
80多年前的文章,如何日读常新,如何将经典文章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并对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为此,我设计的作业是:1。
剪辑组合文章语句,写一篇500左右的悼词《在刘和珍烈士墓前的讲话》2。
仿写《记念三鹿毒奶粉中遇害的无辜婴儿》.
以上是我对这次公开教学的一些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说课人:朱建党
08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