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最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一览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一
肝脾肿大可能会导 致腹部不适、疼痛
等症状
肝脾肿大的程度和 持续时间因个体差
异而异
肝脾肿大可能与黑 热病的严重程度有 关,需要及时治疗
贫血及营养不良
贫血:黑热病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营养不良:黑热病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症状,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
原因:黑热病患者由于疾病影响,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导致贫血及营养不良
病原学诊断
病原体:利什曼原虫
传播途径: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诊断方法:直接镜检、血清学 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
治疗方法:抗利什曼原虫药物 治疗
血清学诊断
原理: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诊断黑热病 方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优点: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注意事项: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诊和漏诊
治疗:针对贫血及营养不良,需要补充营养物质,如铁剂、维生素等,同时注意饮食调 整,增加营养摄入。
其他症状
发热:体温可高 达39-40℃
淋巴结肿大:颈 部、腋下、腹股 沟等部位淋巴结
肿大
肝脾肿大:肝脏 和脾脏肿大,可
引起腹部不适
皮肤病变:皮肤 出现红斑、丘疹、
水疱等病变,可 伴有瘙痒和疼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黑热病的临床表 现和诊断方法
汇报人:
目录
01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02 黑热病的诊断方法
01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发热
持续时间:发热可持续数天 至数周
症状:体温升高,通常在 38℃以上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头痛、 乏力、肌肉酸痛等
原因:可能是黑热病引起的 免疫反应或细菌感染所致
杜氏利什曼原虫及黑热病防控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脉搏大都增速,血压降低。患者血浆蛋白总量的下 降以及贫血,因此可发生水肿,以下肢和脸部最常 见。偶亦出现全身性浮肿 。发热期间伴有鼻出血。
患者淋巴结常有轻微或中度肿大 ;夜间咳 嗽;绝大多数妇女在患黑热病后月经闭止, 发育也受影响。
12
2019
-
13
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
示脾肿大 黑热病俗称 “大肚子病”
一般在初次发热半个月后可触及,半年 后可能超过脐部,最大的可达耻骨上方
有半数左右的病人肝脏呈肿大,肝肿大出现常较脾肿大为迟, 肿大程度不如脾肿大明显, 很少有超过右肋缘下6cm者
-
11
3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
2019
患者常有口腔炎,患者食欲减退常有消化不良 及食后胃部饱胀的感觉。甚至可引发恶心呕吐 及腹痛等症状。
2019 -
12岁男孩 脾肿大 贫血 严重消瘦
14
4 黑热病的诊断治疗即防治措施
•诊断
病原检查
→ →
用组织穿刺法自脾、骨髓、肝或淋巴结取材,穿 刺液涂片后,用瑞氏或姬氏染色,油镜下检查无 鞭毛体。上述穿刺液还可接种在培养基中,培养 后检查有无前鞭毛体生长。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 试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等的阳性 率较高,但与其它疾病常有交叉反应,亦不宜 用于疗效考核。
免疫诊断
分子生物学 诊断 2019
→
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诊断杜氏利什曼原 虫感染研究得较早,效果满意,有很高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15
•补充
我国黑热病特殊临床表现
1. 皮肤型黑热病:多数为结节型。结节呈大小不 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 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2. 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 肿大,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活检可查到无鞭毛体。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PPT课件 利什曼原虫

1.在白蛉体内发育
无鞭毛体 白蛉吸血随血吸入
【生活史】
梭形前鞭毛体 白蛉胃
大量前鞭毛体 二分裂增殖
移向口腔、喙 前鞭毛体
(二)在人体内发育
前鞭毛体 白蛉叮刺
无鞭毛体 巨噬细胞
无鞭毛体增殖后 感染其他巨噬细胞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
【致病】
潜伏期
4~7个月,最长10~11个月
1
巨噬细胞被大量破坏
致病机制
皮肤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检 在皮肤结节处用消毒针头刺破皮肤,取少许组织液,或用手术刀乱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
【实验诊断】
2.免疫学诊断法
• 查抗体:Dip-stick试纸条 • 查循环抗原
3.分子生物学方法
• PCR技术,敏感,特异,适合HIV并发黑热病病人 • 探针技术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
在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有下列特殊临床表现
• 皮肤型利什曼病:少数为褪色型外,多数为结节型。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 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 淋巴结型内脏利什曼病:特征是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位较表浅,无压 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活检可在类上皮细胞内查见无鞭毛体
黑热病的类型
人源型 病人
犬源型 病犬
中华白蛉(家栖) 中华白蛉(偏野栖)
青少年,壮年
平原 黄淮海地区 关中,疆南
儿童(10岁以下)
丘陵山区 西北,华北 东北丘陵山区
自然疫源型 野生动物 吴氏白蛉 亚力山大白蛉
婴幼儿(2岁以下)
荒漠半开发区 塔里木 额济纳旗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
一例黑热病患者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肠外营养补充时机判断
肠外营养指征
当患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时 ,应考虑给予肠外营养。
营养风险筛查
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营养干预,包 括肠外营养补充。
器官功能评估
在给予肠外营养前,应对患者的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以确保安全有效地给予营养支持。
06 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网络 构建
寄生虫学检查方法及结果
涂片法
采集患者血液、骨髓或淋巴结穿刺液等标本,制 备涂片后染色镜检,观察利什曼原虫形态。
分子生物学方法
采用PCR等技术检测利什曼原虫DNA片段,提 高诊断敏感性。
ABCD
培养法
将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利什曼原 虫生长情况。
寄生虫学检查结果分析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利什曼原虫及感 染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焦 虑情绪。
情绪宣泄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倾听其诉求,给予情感支持。
家属沟通技巧培训内容
尊重与理解
教导家属尊重患者的感受和需 求,理解其心理状况。
积极倾听
鼓励家属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不打断、不评价。
共情能力
培养家属的共情能力,使其能 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
04 药物治疗方案执行与效果 评价
药物治疗方案介绍
锑剂治疗
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为黑热病治疗的首选药 物,疗效高且副作用小。
非锑剂治疗
对于锑剂过敏或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米替福新、巴龙霉素等药 物进行治疗。
辅助治疗
黑热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预防措施的加强
患者管理和随访的规范
强化了白蛉控制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 以减少黑热病的传播和流行。
对患者的管理和随访进行了规范,确保患者 得到全程的关怀和治疗支持。
03
黑热病概述
定义与传播途径
定义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 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 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也可通 过破损皮肤和黏膜、胎盘或输血 传播。
肝功能检查
骨髓穿刺和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 可找到利什曼原虫,是确诊黑热 病的金标准。
病原学检查
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于黑热病的 诊断,常用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ELISA)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检查
可显示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及内部结构变化,有助于黑热病的辅助诊断。
CT/MRI检查
对于评估肝脾肿大程度、有无并发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心理干预与家属沟通技巧
患者心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认 知行为疗法等,旨在帮助患者缓
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沟通技巧包括倾听家属诉求 、解答家属疑问、提供必要的信
息和支持等。
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需保持 耐心和同理心,关注患者和家属 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
系。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继发性细菌感染
由于黑热病患者免疫受损,容易 并发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肺炎、 败血症等。危险因素包括年龄、
营养不良、免疫抑制等。
脾功能亢进
黑热病可导致脾脏肿大,进而引起 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小板减少、 贫血等。危险因素包括病程长、病 情重等。
肝肾功能损害
黑热病可累及肝肾等器官,导致肝 肾功能异常。危险因素包括高龄、 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
黑热病演示课件

米替福新治疗
针对锑剂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可 选用米替福新作为替代药物。米替福 新通过口服给药,疗程通常为10-20 天,需根据医嘱规范用药。
手术治疗方法
脾切除术
对于黑热病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术。 手术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需注 意,脾切除后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和检查。
命名
由于患者常有发热、肝脾肿大、 贫血、消瘦等症状,并且病程较 长,皮肤常有暗黑的色素沉着, 因此得名“黑热病”。
发病原因及机制
传染源
主要为患者和病犬,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发病机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大量繁殖引起巨噬细胞增生,导致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虫体死 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01
02
03
04
流行病学史
询问患者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黑热病流行地 区的居住或旅行史。
临床表现
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 判断。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骨髓穿刺等手 段,检测黑热病病原体的存在
。
诊断标准
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相鉴别
如疟疾、结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虽然也可能引起长期发热,但通 常伴有其他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鉴别 。
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脾肿大相鉴别
如肝炎、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肝脾肿大,但通常不会伴 有黑热病的其他典型症状,如长期不规则发热和贫血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可进行鉴别。
针对锑剂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可 选用米替福新作为替代药物。米替福 新通过口服给药,疗程通常为10-20 天,需根据医嘱规范用药。
手术治疗方法
脾切除术
对于黑热病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术。 手术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需注 意,脾切除后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和检查。
命名
由于患者常有发热、肝脾肿大、 贫血、消瘦等症状,并且病程较 长,皮肤常有暗黑的色素沉着, 因此得名“黑热病”。
发病原因及机制
传染源
主要为患者和病犬,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发病机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大量繁殖引起巨噬细胞增生,导致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虫体死 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01
02
03
04
流行病学史
询问患者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黑热病流行地 区的居住或旅行史。
临床表现
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 判断。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骨髓穿刺等手 段,检测黑热病病原体的存在
。
诊断标准
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相鉴别
如疟疾、结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虽然也可能引起长期发热,但通 常伴有其他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鉴别 。
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脾肿大相鉴别
如肝炎、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肝脾肿大,但通常不会伴 有黑热病的其他典型症状,如长期不规则发热和贫血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可进行鉴别。
黑热病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提高公众对黑热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健康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相关知 识。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早期诊断
建立快速检测机制,提高黑热病的早期诊断率。
及时发现病例有助于控制疫情传播。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治疗方案
提供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 时治疗。
尽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如何预防黑热病?
如何预防黑热病? 环境管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消灭沙蝇滋生地,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
清理积水,修整花园,减少沙蝇滋生的机会 。
如何预防黑热病? 个人防护
在流行区内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尽量 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外出。
使用蚊帐或纱窗也可以有效防止沙蝇叮咬。
如何预防黑热病? 健康教育
黑热病预防与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黑热病? 2. 谁容易感染黑热病? 3.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4. 如何预防黑热病? 5.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什么是黑热病?
什么是黑热病?
定义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沙蝇叮咬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
什么是黑热病?
例如,儿童、老人和艾滋病患者等。
谁容易感染黑热病?
工作相关
在农业、林业或建筑等户外工作的人,暴露 于沙蝇的风险更高。
这些工作环境往往与黑热病的传播环境相重 叠。
谁容易感染黑热病?
旅行者
前往黑热病流行区的旅行者,尤其是长时间 逗留者。
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健康风险并采取必要的 预防措施。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药物疗效和副作用需由专业医生评估。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通过健康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相关知 识。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早期诊断
建立快速检测机制,提高黑热病的早期诊断率。
及时发现病例有助于控制疫情传播。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治疗方案
提供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 时治疗。
尽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如何预防黑热病?
如何预防黑热病? 环境管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消灭沙蝇滋生地,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
清理积水,修整花园,减少沙蝇滋生的机会 。
如何预防黑热病? 个人防护
在流行区内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尽量 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外出。
使用蚊帐或纱窗也可以有效防止沙蝇叮咬。
如何预防黑热病? 健康教育
黑热病预防与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黑热病? 2. 谁容易感染黑热病? 3.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4. 如何预防黑热病? 5.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什么是黑热病?
什么是黑热病?
定义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沙蝇叮咬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
什么是黑热病?
例如,儿童、老人和艾滋病患者等。
谁容易感染黑热病?
工作相关
在农业、林业或建筑等户外工作的人,暴露 于沙蝇的风险更高。
这些工作环境往往与黑热病的传播环境相重 叠。
谁容易感染黑热病?
旅行者
前往黑热病流行区的旅行者,尤其是长时间 逗留者。
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健康风险并采取必要的 预防措施。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药物疗效和副作用需由专业医生评估。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黑热病?
黑热病了解这种由蜱虫传播的传染病

2020年巴西黑热病疫情: 由于蜱虫叮咬传播,导致 数百人感染,数十人死亡
黑热病的爆发案例
添加 标题
1930年美国密苏里州爆发黑热病, 导致数百人死亡
添加 标题
1970年印度爆发黑热病,感染人数 超过50万
添加 标题
2010年非洲爆发黑热病,感染人数 超过5万
添加 标题
1960年巴西爆发黑热病,感染人数 超过100万
黑热病:由蜱虫传 播的传染病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黑热病的概述 03 黑热病的预防与控制 04 黑热病的研究进展 05 黑热病的案例分析
06 总结与展望
黑热病的概述
第二章
黑热病的定义
黑热病是一种由蜱虫传播 的传染病
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
传播途径:通过蜱虫叮咬 传播
黑热病防控的展望
加强蜱虫监测和防治,降低 蜱虫密度和传播风险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 黑热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研发新型疫苗和药物,提高 黑热病的治疗效果和防控能
力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防控经 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
的黑热病威胁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症状严重:发热、 头痛、乏力、淋
巴结肿大等
死亡率高:如不及 时治疗,死亡率可
达到10%-30%
黑热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三章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蜱虫:减少在蜱 虫活跃地区的活动,穿着 长袖衣物和长裤,使用驱
虫剂。
定期检查:检查身体是否 有蜱虫附着,特别是皮肤
褶皱和头发内。
及时治疗:如发现蜱虫附 着,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黑热病防控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并对患者定期追访一年,力求 根治。
防治措施
2.在黑热病及犬内脏利什曼病皆存在的地区,仅治疗病人难 以保证黑热病的根除,必须对犬类定期检查,发现病犬应扑 杀掩埋。 3.要在住室、营地内灭蛉措施。室内可喷杀虫气雾剂或点燃 蚊香,驱散蚊虫营地内每日喷洒DDV进行消毒。 4.野外工作人员裸露部分涂擦驱避剂,夜间睡眠可用细纱蚊 帐防止白蛉叮咬,做好个人防护。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谢大家
饮食 ? 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 ? 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 输血或输注粒细胞
【治 疗】
(二)病原治疗
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 ? 成人:一次6ml(1支,含
五价锑0.6g),一日1次, 连用6~10日,每日1次。
? 小儿:总剂量按体重150~ 200mg/kg,分为6次,每日 1次。
非锑剂药物: ? 锑剂无效或禁忌时 ? 米替福新 ?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巴龙霉素 ? 联合治疗
白髓、器官移植及接受其他免疫抑 制治疗人群,成为新的需要关注的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 本病虽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 ?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 男性较女性多见。 ? 农村较城市多发。
表2 黑热病发病年龄
流行地区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荒漠地区(新疆、内蒙古)
【治 疗】
(二)病原治疗
治愈标准: ?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 ? 增大的肝脾回缩; ? 血象恢复正常; ? 原虫消失; ? 治疗结束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
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治 疗】
(三)脾切除 ? 巨脾或伴脾功亢进,或多种治疗无
【病原学】 (二)生活史
前鞭毛体 白蛉 胃中
繁殖
无鞭毛体 患者或被感染动物
成熟前边毛体 1周后聚集于
白蛉口腔
有些直接 被吞噬细胞吞噬
有些 侵入血流 至全身各部位
(二)生活史
【流行病学】
表1 黑热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城市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荒漠地区
患者
病犬
野生动物
白/球比例 倒置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 , 10 天至 9 年,平均 3~5月。
(一)典型临床表现 1. 发热
? 典型病例呈双峰热型,现大多为长期不规则 发热。
? 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下降、乏力、头昏等 症状。
? 持续较久,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表现
2. 脾、肝及淋巴结大 ? 脾脏呈进行性增大 ? 肝轻度至中度增大 ? 淋巴结亦为轻度至中度肿大
低,A/G可倒置,球蛋白沉 淀试验阳性。 (二)病原学检查 ? 1. 涂片检查 ? 2. 培养法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免疫学检测
? 1. 检测特异性抗体 ? 2. 检测特异性抗原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 1. 实时定量PCR ? 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诊 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 有在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是否为白蛉活动季节
发病年龄
较大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 2岁以内的婴儿多见
白蛋球 白蛋白 低降胞细系三
噬吞胞细噬巨被
机体变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反应 免疫性溶血
骨髓增生
寄生
分裂 繁殖
单核-巨噬
细胞
大量增生
脾大、脾亢 淋巴结大
RBC WBC PLT
体机入注体毛鞭前,后咬叮蛉白
答应疫免
浆细胞 大量增生
肝大
效时应考虑脾切除。 ? 术后再给予病原治疗,治疗1年后
无复发者视为治愈。
【预 防】
(一)管理传染源 ? 治疗病人、控制病犬 (二)消灭传播媒介 ? 灭蛉、防蛉 (三)加强个人防护 ? 纱窗或蚊帐 ?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灭白蛉要灭早、灭小。主要预防措施 是治疗患者、灭杀自然宿主和白蛉。白蛉叮咬处,初起发生 小的瘙痒性丘疹,可持续5d左右,再经过5d潜伏期后,就 突然出现头痛、乏力、恶心、眼结膜充血、颈部强直及腹痛 等全身症状,同时在面部、颈部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恢复 较慢,要经过几次的反复发热而逐渐消退。瘙痒明显或皮疹 严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细菌 继发感染。
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
传播媒介--白蛉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形态
? 前鞭毛体 ? 白蛉消化道 ? 呈纺锤形,前端有一游离鞭毛,其长度与
体长相仿,约11~16μm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形态
? 无鞭毛体 ? 人和哺乳动物单核 -吞噬细胞内 ? 呈卵圆形,大小约 4.4μm×2.8μm
白血病 疟疾 慢性血吸虫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核病 伤寒 布氏杆菌病 霍奇金病
【预 后】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 有无并发症。
?自采用葡萄糖酸锑钠以来,病死率 减少,治愈率达95%以上。
?少数可复发。 ?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治 疗】
(一)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 ?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5~9月)。 (二)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 长期、反复不规则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进行性肝脾肿大 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营养不良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三系细胞减少 血沉加快 球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 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病原学依据 涂片阳性 核酸检测阳性
(四)治疗性诊断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与其他 长期发热 、脾大及白细胞减低 的 疾病鉴别。
(二)特殊临床类型 2. 淋巴结型黑热病
?少见 ?多无黑热病病史 ?浅表淋巴结大 ?尤以腹股沟部多见,其大小不一,无红肿或压痛 ?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大或轻度增大
【并发症】
多见于疾病晚期 (一)继发细菌性感染 (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及血清蛋白 ?全血细胞减少 ?血沉增快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
3. 贫血及营养不良 ? 病程晚期出现 ? 有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
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 黑热病。
【临床表现】
(二)特殊临床类型 1. 皮肤型黑热病 ? 皮损:面颈部多见,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 一般情况良好,大多数能照常工作及劳动,病程可长达数
年之久。
【临床表现】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也称黑热病 (Kalaazar)。该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黑热病
? 内脏利什曼病 ?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
染病,经由白蛉传播。 ? 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
防治措施
2.在黑热病及犬内脏利什曼病皆存在的地区,仅治疗病人难 以保证黑热病的根除,必须对犬类定期检查,发现病犬应扑 杀掩埋。 3.要在住室、营地内灭蛉措施。室内可喷杀虫气雾剂或点燃 蚊香,驱散蚊虫营地内每日喷洒DDV进行消毒。 4.野外工作人员裸露部分涂擦驱避剂,夜间睡眠可用细纱蚊 帐防止白蛉叮咬,做好个人防护。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谢大家
饮食 ? 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 ? 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 输血或输注粒细胞
【治 疗】
(二)病原治疗
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 ? 成人:一次6ml(1支,含
五价锑0.6g),一日1次, 连用6~10日,每日1次。
? 小儿:总剂量按体重150~ 200mg/kg,分为6次,每日 1次。
非锑剂药物: ? 锑剂无效或禁忌时 ? 米替福新 ?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巴龙霉素 ? 联合治疗
白髓、器官移植及接受其他免疫抑 制治疗人群,成为新的需要关注的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 本病虽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 ?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 男性较女性多见。 ? 农村较城市多发。
表2 黑热病发病年龄
流行地区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荒漠地区(新疆、内蒙古)
【治 疗】
(二)病原治疗
治愈标准: ?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 ? 增大的肝脾回缩; ? 血象恢复正常; ? 原虫消失; ? 治疗结束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
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治 疗】
(三)脾切除 ? 巨脾或伴脾功亢进,或多种治疗无
【病原学】 (二)生活史
前鞭毛体 白蛉 胃中
繁殖
无鞭毛体 患者或被感染动物
成熟前边毛体 1周后聚集于
白蛉口腔
有些直接 被吞噬细胞吞噬
有些 侵入血流 至全身各部位
(二)生活史
【流行病学】
表1 黑热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城市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荒漠地区
患者
病犬
野生动物
白/球比例 倒置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 , 10 天至 9 年,平均 3~5月。
(一)典型临床表现 1. 发热
? 典型病例呈双峰热型,现大多为长期不规则 发热。
? 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下降、乏力、头昏等 症状。
? 持续较久,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表现
2. 脾、肝及淋巴结大 ? 脾脏呈进行性增大 ? 肝轻度至中度增大 ? 淋巴结亦为轻度至中度肿大
低,A/G可倒置,球蛋白沉 淀试验阳性。 (二)病原学检查 ? 1. 涂片检查 ? 2. 培养法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免疫学检测
? 1. 检测特异性抗体 ? 2. 检测特异性抗原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 1. 实时定量PCR ? 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诊 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 有在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是否为白蛉活动季节
发病年龄
较大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 2岁以内的婴儿多见
白蛋球 白蛋白 低降胞细系三
噬吞胞细噬巨被
机体变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反应 免疫性溶血
骨髓增生
寄生
分裂 繁殖
单核-巨噬
细胞
大量增生
脾大、脾亢 淋巴结大
RBC WBC PLT
体机入注体毛鞭前,后咬叮蛉白
答应疫免
浆细胞 大量增生
肝大
效时应考虑脾切除。 ? 术后再给予病原治疗,治疗1年后
无复发者视为治愈。
【预 防】
(一)管理传染源 ? 治疗病人、控制病犬 (二)消灭传播媒介 ? 灭蛉、防蛉 (三)加强个人防护 ? 纱窗或蚊帐 ?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灭白蛉要灭早、灭小。主要预防措施 是治疗患者、灭杀自然宿主和白蛉。白蛉叮咬处,初起发生 小的瘙痒性丘疹,可持续5d左右,再经过5d潜伏期后,就 突然出现头痛、乏力、恶心、眼结膜充血、颈部强直及腹痛 等全身症状,同时在面部、颈部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恢复 较慢,要经过几次的反复发热而逐渐消退。瘙痒明显或皮疹 严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细菌 继发感染。
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
传播媒介--白蛉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形态
? 前鞭毛体 ? 白蛉消化道 ? 呈纺锤形,前端有一游离鞭毛,其长度与
体长相仿,约11~16μm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形态
? 无鞭毛体 ? 人和哺乳动物单核 -吞噬细胞内 ? 呈卵圆形,大小约 4.4μm×2.8μm
白血病 疟疾 慢性血吸虫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核病 伤寒 布氏杆菌病 霍奇金病
【预 后】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 有无并发症。
?自采用葡萄糖酸锑钠以来,病死率 减少,治愈率达95%以上。
?少数可复发。 ?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治 疗】
(一)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 ?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5~9月)。 (二)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 长期、反复不规则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进行性肝脾肿大 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营养不良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三系细胞减少 血沉加快 球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 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病原学依据 涂片阳性 核酸检测阳性
(四)治疗性诊断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与其他 长期发热 、脾大及白细胞减低 的 疾病鉴别。
(二)特殊临床类型 2. 淋巴结型黑热病
?少见 ?多无黑热病病史 ?浅表淋巴结大 ?尤以腹股沟部多见,其大小不一,无红肿或压痛 ?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大或轻度增大
【并发症】
多见于疾病晚期 (一)继发细菌性感染 (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及血清蛋白 ?全血细胞减少 ?血沉增快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
3. 贫血及营养不良 ? 病程晚期出现 ? 有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
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 黑热病。
【临床表现】
(二)特殊临床类型 1. 皮肤型黑热病 ? 皮损:面颈部多见,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 一般情况良好,大多数能照常工作及劳动,病程可长达数
年之久。
【临床表现】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也称黑热病 (Kalaazar)。该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黑热病
? 内脏利什曼病 ?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
染病,经由白蛉传播。 ? 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