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大全

合集下载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小学1到6年级常见的一些文言文选段,这些选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词汇、理解句式和学习古代文化。

1. 一年级《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二年级《弟子规》节选: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3. 三年级《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四年级《孟子》节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 五年级《诗经》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 六年级《左传》节选:晋公子重耳之亡也,过宋,宋襄公曰:“晋公子之贤,不可不礼。

”于是馈以马二十乘,重耳辞曰:“亡人不敢当。

”宋襄公曰:“非以赐公子也,以赠公子之从者。

”重耳乃受之。

这些文言文选段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大全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大全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大全11 、《赠汪伦》李白第一册李白乘舟将欲行,1、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忽闻岸上踏歌声。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桃花潭水深千尺,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不及汪伦送我情。

2、画王维第四册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2 、《草》白居易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静夜思》李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篱落疏疏一径深,第二册树头花落未成阴。

4、《春晓》孟浩然小孩急走追黄蝶,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飞入菜花无处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4 、《望庐山瀑布》李白5、《村居》高鼎日照香炉生紫烟,草长莺飞二月天,遥看瀑布挂前川。

拂堤杨柳醉春烟。

飞流直下三千尺,小孩散学回来早,疑是银河落九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5 、《绝句》杜甫6、《所见》袁枚两个黄莺鸣翠柳,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一行白鹭上青天。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嘴立。

窗含西岭千秋雪,7、《小池》杨万里门泊东吴万里船。

泉眼无声惜细流,第五册树阴照水爱晴柔。

16 、《夜书所见》叶绍翁小荷才露尖尖角,萧萧梧叶送寒声,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上秋风动客情。

第三册知有小孩挑促织,8、《赠刘景文》苏轼夜深篱落一灯明。

荷尽已无擎雨盖,1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菊残犹有傲霜枝。

独在他乡为异客,一年好景君须记,每逢佳节倍思亲。

正是橙黄橘绿时。

遥知兄弟登高处,9、《山行》杜牡遍插茱萸少一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18 、《望天门山》李白白云生处有人家。

天门中止楚江开,泊车坐爱枫林晚,碧水东流至此回。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两岸青山相对出,10 、《回乡偶书》贺知章孤帆一片日边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19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乡音无改鬓毛衰。

水光潋滟晴方好,小孩相见不认识,山色空蒙雨亦奇。

笑问客从哪处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第八册第六册28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20 、《咏柳》贺知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小学常见文言文

小学常见文言文

1、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翻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这个故事的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2、揠苗助长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5.趋:快走;往……去,到……去;6.槁gǎo:草木干枯;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这个故事的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3、画蛇添足原文: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舍人⑷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⑾为之⒅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⑹固无足,⑺子⒀安能为之足”⑻遂饮其酒;为蛇足者,⑿终⑼亡其酒;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 卮z 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 6固:本来,原来; 7子:对人的尊称,您; 8遂:然后; 9亡:失掉,指未喝上; 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终:最终、最后; 13安能:怎能,哪能; 14引:拿起; 15且:准备; 16成:完成; 17余:剩下的; 18足:脚;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4、刻舟求剑原文:⑩楚人有①涉江者,其剑②自舟中坠于水,③遽jù④契qì其舟曰:“⑤是吾剑之所从⑦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⑧若此,⑥不亦惑乎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急遽,立即,匆忙;4.契--刻;5.是--指示代词,这里;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19.亦:也;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5、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③廪:粮食仓库;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6、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背着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⑥遽jǜ——急速;⑦恶——害怕⑧悖——荒谬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7、鹬蚌相争原文: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注释: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⑩渔父:渔夫;10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11伐——讨伐12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13禽——音qín,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14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15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8、狐假虎威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这个故事故事我们的道理: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9、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①椟而还其②珠;注释:①椟:木匣;②珠:珍珠;③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翻译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小学生:小古文100篇+注释+配图(打印版)

小学生:小古文100篇+注释+配图(打印版)

小学生经典诵读小古文一百篇带注释和配图上册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水滨多芦荻dí。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②其:它的.③或:有的.④惟:只有.⑤赭zhě:红褐色译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

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

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一~五年级人教版所有文言文。

一~五年级人教版所有文言文。

一~五年级人教版所有文言文。

一年级
1. 《在水一方》
2. 《白日依山尽》
3. 《春晓》
4. 《飞鸟集》
5. 《登鹳雀楼》
二年级
1. 《咏鹅》
2. 《小石榴》
3. 《静夜思》
4. 《山居秋暝》
5. 《贫女》
三年级
1. 《将进酒》
2. 《送东阳马生序》
3. 《枫桥夜泊》
4. 《闻一多先生讲演搜北山羊》
5. 《水调歌头》
四年级
1. 《赋得古原草送别》
2. 《七步诗》
3. 《上邪》
4. 《游园不值》
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年级
1. 《塞下曲》
2. 《登鹳雀楼》
3. 《长恨歌》
4. 《月下独酌》
5. 《望月怀远》
以上是一到五年级人教版所有的文言文。

这些文言文包括了古代名家的作品以及近代文人学者的作品。

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阅读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学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篇一:《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描述了人们的天性本善,但如果不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人的性情便会发生变化。

文章通过孟母和窦燕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要坚持专注、严格的原则。

篇二:《梁甫吟》百川东到浔,九州直使西。

冯唐易老邓攸贫,只有馀杭庐,偏忆青琐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梁甫吟》中的一部分。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运用了不少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如“冯唐易老,邓攸贫”,“小扣柴扉久不开”,使整首诗展现出一种古朴、优美的氛围。

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描写风景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优秀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

运用了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使整首诗显得雄壮而富有韵味。

篇四:《论语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学习、友谊和为人处世的看法。

其中运用了“不亦...乎”的表达方式,使整段话显得庄重而含蓄。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以下是部分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1.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冀:希望。

得:得到。

为:被。

笑:嘲笑。

2.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

自:从。

坠:掉下。

于:在。

遽(jù):立刻,匆忙。

契(qì):用刀刻记号。

是:这。

所从坠:剑落下的地方。

止:停止。

求:寻找。

行:移动,走动。

矣:了,表示已经。

若此:像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提问方式。

3.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祭祀。

舍人:侍从、门客。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相谓:互相商量,相视而谈。

数人:多数人。

不足:不够喝。

请:请求、要求。

画地:在地上画(画图形)。

引酒:端起酒杯(准备饮酒)。

且:将要、就要。

固:本来、原来。

子安能:你怎么、怎能、如何能。

子,你(或您)。

安,怎么、岂、难道。

能,可以、会、能、让。

亡:丢失、失去、没有。

4.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灭族。

其中有个叫范昭子的逃往齐国。

部编版小学生必诵文言文(最新版14篇)

部编版小学生必诵文言文(最新版14篇)

部编版小学生必诵文言文(最新版14篇)1. 《木兰辞》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其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英勇坚毅的形象。

2. 《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是孟子的一篇名篇,通过对研究和修身的讲述,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修养的重要性。

3. 《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是中国古代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概括。

4. 《韩愈·师说》《韩愈·师说》是韩愈的一篇名篇,主要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要性,对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影响。

5. 《曹操·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是曹操的一首诗,通过观察大自然,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其中的意境深远,意味深长。

6. 《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兄弟之情和人生的离别,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珍惜。

7.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友谊和生命的感悟。

8.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是陆游的一首七绝诗,通过对秋夜的描述,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活的深切体悟。

9. 《辛弃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思念和追忆。

10. 《红楼梦·葬花吟》《红楼梦·葬花吟》是曹雪芹的一篇诗词,通过悼念已逝的花朵,表达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悲欢离合的感慨。

11. 《西游记·大闹天宫》《西游记·大闹天宫》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孙悟空与天神们的斗争,展现了勇气、智慧和正义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

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下棋。

(围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

(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

然:这样。

思:想。

也:的。

【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读法】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作者介绍】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人物】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人物介绍】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实词的运用】【词类活用】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通假字】知:同“智”,智慧为:同“谓”,说。

【一词多义】此不为:这不是。

为,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认为。

【古今异义】盘盂: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今义:用来装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矛与盾《韩非子》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故?”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12、应:回答。

13、利:锋利,锐利。

14、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5、弗:不能。

16,之:语气作词没有意思。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介绍】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的道理就是:什麽事都不能夸大其词,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有关成语】: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v),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量长短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购置。

【中心思想】《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寓意】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灯谜】河南人买鞋——【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作者:列子)选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

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

”列子回去再练习。

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

你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要违背它。

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难解字注释】:中:射中请:请教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乎:吗弗知:不知道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退:告辞回去习之:学习射箭守:遵守,依照失:丢失,违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