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 论述题部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三) 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三) 论述题

1、论述唐代文学的新创诗、文、小说、词全面发展,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诗歌:(1)唐诗体现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诗人和作品的数量都超过前代。

(2)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

首先,风格与流派较之前更加多样化,此外,艺术形式也更加完善。

散文:唐代文章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古文运动”的兴起使古典散文再一次散发光彩,树立了新的文章范式。

(2)唐人在骈文,骈赋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并创造了文赋、律赋、俗赋等新赋体。

传奇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文言文小说的成熟,它超越了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志异的范围,成为有意识的文学创作。

词: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文体(配合演唱的音乐为燕乐)。

中唐以后出现了文人词,多委婉细致,香软浓艳,乃至晚唐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

此外,唐代出现了变文这一新的文体。

2、论述高适和岑参在诗歌创造上的异同①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他们笔力雄健,气势奔放,热衷于功名,有些强烈的入世精神。

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但高岑虽同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却各有很强的个性。

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首先,高适多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富于现实主义特色;而岑参的诗,以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为主,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

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

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写得都是边塞的奇丽风光。

③其次,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受近体诗影响较大;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歌行的特点更显著。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名词解释、论述)测试题库158题(含答案)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名词解释、论述)测试题库158题(含答案)

2020年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158题(名词解释、论述)[含参考答案]一、论述题1.宋诗与唐诗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2.《牡丹亭》的爱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3.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参考答案:《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

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

09届唐宋词研究期末考试试题简答和论述

09届唐宋词研究期末考试试题简答和论述

简答题:1、《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总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

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为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的发展基础。

《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

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

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

2、奇偶言的词体特点:奇偶言的词体,既有赋体句法的顿挫之美,又有诗体句的流失之美,它在音律上的综合美感显然超过赋体或诗体。

在写作方法上,偶言的存在为“铺叙”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在调性上,也使词既有咏叹的功能也兼有叙事的功能;从篇制上看,奇偶言混成型的词多是中长调,这也见出词体自身从单一(小令)向复杂(中长调)的演变过程。

正是这种演变,确立了词体的独立特性,词之言长,从中也得到发展。

3、别是一家的观点由李清照提出,从批评方面看,她既反对“以诗为词”,也否定“以文为词”,她强调词的体性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承认词的内涵意境比诗“小”,“小”即细致,精巧,幽深,不如诗境阔大,庄重,豪放。

但“小”并不是缺点,而是特点。

正所谓“虽好却小,虽小却好”。

“小词”最宜于抒写珍藏心底的美好情愫,而非“小道”“薄技”,词之“言长”为的正是曲尽其妙。

妙者,细美幽约之情思,这正是别是一家关注的内容。

4、王国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的一种美。

1.表现出作者心灵中一种深隐幽微之品质的自然流露,往往可以给读者一种最为自由也最为丰美的感发与联想。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

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

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

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

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

“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

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

“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

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

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

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唐诗宋词研究自考试题及答案

唐诗宋词研究自考试题及答案

唐诗宋词研究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A2.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苏轼的《赤壁赋》?A. 《前赤壁赋》B. 《后赤壁赋》C. 《赤壁怀古》D. 《赤壁之战》答案:D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词人的作品?A. 辛弃疾B. 李清照C. 苏轼D. 柳永答案:C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的作者是谁?A. 王之涣B. 孟浩然C. 王安石D. 李商隐答案:B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高适B. 王昌龄C. 岑参D. 李贺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杜甫的诗作《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诗反映了_________时期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

答案:安史之乱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代诗人_________的名句。

答案:张九龄8.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集名为《_________》,其词风以婉约著称。

答案:漱玉词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_的《夜雨寄北》。

答案:李商隐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词人_________的《山园小梅》中的名句。

答案:林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唐诗与宋词在艺术特色上的主要区别。

答案:唐诗以严谨的格律、雄浑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著称,强调韵律美和节奏感,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等。

宋词则以婉约、清新、细腻见长,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自然流畅,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等。

12.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哪些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将进酒》中的名句包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些名句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3. 请简述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代表作。

唐诗宋词 论述题部分

唐诗宋词  论述题部分

《唐诗宋词》部分-四、论述题1·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词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词的合乐和诗的合乐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配合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

诗所配音乐的主流是清乐;词相配合的是燕乐。

二是与乐配合的方式不同。

诗与乐相配的形式上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言合于声。

(2)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3)诗词的题材上看: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便是“诗言志”,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主要抒写男欢女爱的恋情。

从诗词的风格上看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细腻深婉:词不是以表达群体共同情感为能事,而是以表达个体特殊情感为擅长;词不是向所抒感情的广度上横向推进,而是力求向所抒感情的深度上纵向开掘;词不是向情感的强烈显露方面积极扩张,而是向情感的含蓄蕴藉方面刻意追求;词不是向情感的粗率豪放方面努力攀登,而是向情感的细腻婉曲方面顽强渗透。

(4)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

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

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

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

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词体相对于诗体在形式、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词合乐歌唱,音律委婉,声调悠扬;其形式长短错落,变化丰富;其意境空灵幽渺,如“深岩曲径,丛筱幽花”;其风格婉约细腻,要眇馨逸;其语言轻灵细巧,典雅浏亮。

2.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诗的句式有长有短,但是诗中的长短句式不是主流,在数量上也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自从初唐时格律诗产生以后,格律诗成为诗歌主流,而格律诗的句式必须是整齐划一的。

唐宋文学论述题

唐宋文学论述题

陈子昂诗论的主要观点:复古旗帜下的革新,在诗歌创作上力倡汉魏风骨,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要有真情实感,反对齐梁“逶迤颓靡”的形式主义诗风。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在这篇诗序里,陈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奇的作品。

因此,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

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比较王、孟诗风异同:(P200)(1)从内容看,孟诗的题材较王维的更为集中。

王诗既有寄情山水田园之作,自抒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如《陇西行》、《从军行》等;也有揭露社会现实之作,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如《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等。

而孟诗除了表现田园之乐、山水之美外,便是抒写自己的出仕之念和失志之痛。

(2)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意趣,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则往往坦露出耿介郁勃的心态。

(3)从意境上看,王、孟都注重寓主观于客观,造成画面的和谐与美感。

但孟诗往往止于情与景的交融,而王诗除促使情景交融外,还将“理”字打入其中。

(4)从手法看,王诗往往虚中有实,动中见静,孟诗则往往直写其实与其静;同时,王诗比孟诗更善于取景、造型、布局,也更注意冷色调与暖色调的映衬,画内景与画外音的配合。

相形之下,王诗手法较为多样,孟诗手法较为单调。

(5)从语言看,孟诗的语言平淡简朴,王诗的语言清秀工巧.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叙事性诗歌为什么会被看成“诗史”?(P233-234)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3-唐宋文学试题(含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3-唐宋文学试题(含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唐宋文学)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要求:字迹工整;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题一、基础知识填空题:(21分)1、《修竹篇序》是作的。

2、在诗歌中还残留有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痕迹的著名诗人有、。

3、盛唐边塞诗人有、、、。

4、王维的边塞诗有《》、《》、《》。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的《》诗中名句。

6、对白居易诗歌创作有明显影响的是。

7、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

8、“天若有情天亦老”是的《》中的名句。

9、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唐传奇有《》、《》、《》、《》、《》。

10、《阳春集》的作者是。

11、最早从理论上反对宋初浮靡文风的是、。

12、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写出后,当时唱和的诗人有、、。

13、宋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作家是。

14、北宋时在诗、文、词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有、。

15、北宋后期著名词人有、、。

16、张孝祥的词学苏东坡,其《》词俨然是一篇小型的《赤壁赋》。

17、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指、、、。

18、南宋时江湖派代表性诗人是、。

19、萧观音是的一位女诗人。

二、名词解释(16分)1、初唐四杰;2、新乐府运动;3、一祖三宗;4、辛派词人;三、简答题(28分)1.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2.何谓花间词派。

3.欧阳修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胜利的原因。

4.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四、论述题(45分)1、分析杜甫《春望》。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柳永对词的贡献。

4、分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填空题:1、陈子昂。

2、王维;孟浩然。

3、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4、《从军行》、《老将行》、《使至塞上》。

5、王之涣;《登鹳雀楼》。

6、儒家思想。

7、韩愈;柳宗元。

8、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任氏传》、《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

10、冯延已。

11、柳开、穆修。

12、欧阳修;梅尧臣;刘敞。

13、柳永。

14、欧阳修;苏轼。

15、秦观;贺铸;周邦彦。

16、《念奴娇过洞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部分-四、论述题1·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词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词的合乐和诗的合乐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配合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

诗所配音乐的主流是清乐;词相配合的是燕乐。

二是与乐配合的方式不同。

诗与乐相配的形式上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言合于声。

(2)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3)诗词的题材上看: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便是“诗言志”,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主要抒写男欢女爱的恋情。

从诗词的风格上看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细腻深婉:词不是以表达群体共同情感为能事,而是以表达个体特殊情感为擅长;词不是向所抒感情的广度上横向推进,而是力求向所抒感情的深度上纵向开掘;词不是向情感的强烈显露方面积极扩张,而是向情感的含蓄蕴藉方面刻意追求;词不是向情感的粗率豪放方面努力攀登,而是向情感的细腻婉曲方面顽强渗透。

(4)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

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

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

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

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词体相对于诗体在形式、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词合乐歌唱,音律委婉,声调悠扬;其形式长短错落,变化丰富;其意境空灵幽渺,如“深岩曲径,丛筱幽花”;其风格婉约细腻,要眇馨逸;其语言轻灵细巧,典雅浏亮。

2.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诗的句式有长有短,但是诗中的长短句式不是主流,在数量上也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自从初唐时格律诗产生以后,格律诗成为诗歌主流,而格律诗的句式必须是整齐划一的。

(2)词的句法灵活多样(3)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诗和词都必须押韵,故称为韵文。

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相间、押韵固定上。

律诗的押韵,基本上只有一个模式,即:两句一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许换韵。

词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而且每一种不同的词调都有自己所独有的押韵规则。

词韵脚的位置疏密不定。

(4)词的对仗多样(5)词的体式繁富3.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诗庄词媚”,不仅指题材而言,更主要的是指与题材相关联的风格来说的。

即便是相同的题材,但诗和词所呈现的风格却大不相同。

如怀古题材的诗,风格大都沉郁苍凉被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即景抒情,感伤往事,故垒残破,愈显沉痛。

而在怀古题材的词中,也往往插入艳情,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的结尾写道:“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全词由此而笼罩上一层冷艳的氛围。

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在豪语健笔中,插入一句“小乔初嫁了”,温情柔笔,相映生色。

就连范仲淹边塞词《渔家傲》,也在烽火未熄、功业未就的慷慨悲凉中,浸透进征帅戍卒思乡怀亲的柔情。

即便是同一位作者,所写的诗和词的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欧阳修的诗和词,不但题材内容相去甚远,而且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

另外,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和词也风格判若云泥。

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等等,婉约缠绵,堪称极致。

而她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短短二十个字,惊天地,泣鬼神,近千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

可见诗词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8.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盛唐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风格相近、意境相仿、特色相同、成就相当。

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盎然,明显地受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4.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

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

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

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

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5·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以独特的风貌,将古代山水诗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在谢灵运模山范水精雕细刻的追求“形似”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在山水诗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山中》;追求在山水诗中蕴涵着佛理禅趣,如《终南别业》;而且还特别地追求画意。

王维擅长绘画,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他主张“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自创破墨山水的画法。

他将绘画艺术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做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如五律《终南山》: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

次联写近景,步人终南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

第三联又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

末尾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

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苏轼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7·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盛唐山水诗的风格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二是雄,以李白(70l-762)为代表。

李白的一生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仗剑远游纵情山水上,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对祖国的江山美景和乡土风物,有着十分浓厚的热爱之情,写下了许多气魄宏大的山水诗。

李白笔下的华夏山水,总是气势雄伟、神奇秀丽。

(结合作品见简答11《蜀道难》)6·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孟浩然的《临洞庭》诗:这首诗的擞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宏大,乃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名句。

唐诗中同样是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形式上也是五律的,我们一下子便联想起杜甫的《登岳阳楼》诗:这首诗的结构也同样十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也一样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更为宏大,也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是我们看一看这两位诗人由写山水之景、进而所抒发的情感,就会发现两者有天壤之别:孟浩然想到的是自己空有才能,但没有人来提拔,没有渡河的舟船和桨楫,没有钓得大鱼的渔具(即与自己才能相配的职务),所以只能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而杜甫则由自身的不幸。

一下子便想到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于是禁不住涕泗横流。

两人写景的气势虽大体相若,但思想境界、人格胸襟却大不相同。

所以盂浩然只能算是名家,而杜甫才是真正的大家。

可见,大家者,不仅仅要有大才华、大手笔,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境界、大胸襟也!9·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

如《渭川田家》,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图画打下了一个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雏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

最后系之以诗人的感慨。

10·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

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

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

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1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所谓“南浦”,一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

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呢?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

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

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日:“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旬日:“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

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

”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日:“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贺《黄头郎》诗日:“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日:“南浦,送别之地。

”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

《小雅。

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