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横建国以来服装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建国以来服饰的变迁

中国建国以来服饰的变迁
前言:50年代女人从工,服装多为工装;60年代,服装是思想意识的表现;70年代,服装渐渐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服装流行加快;90年代,突出个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新时期;至于21世纪的现在,今年的时尚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所取而代之。
旗袍衬映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会认同。
布拉吉连衣裙
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
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与此同时,帽子也一改往日面貌,不再是老红军帽与鸭舌帽。男士礼帽开 始传入。红色导演帽扣在时髦女性的钢丝头上。牛仔帽、网球帽、贝雷帽、水 手帽、钟型帽、太阳帽、棒球帽五彩缤纷。连自己编织的毛线帽也风行过一段 时间。
女士太阳帽
男士礼帽
女士贝雷帽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90年代中期,“的确良”纯棉的文化衫火遍了全中国。王朔的痞子气开
“文革”时期人们的装束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服装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与此同时,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带头穿起了久违的西服。从国务院号召“改改补补”,到 中央领导同志提倡美化服装、带头穿西服,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50年代列宁服、60年代中山装、70年代劳动服”是这一时期的具体表 现:在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 时尚,而男女都穿同样的布鞋,并以朴素为美。
在“中苏友好”的时期,“苏联花布”开始让生活绚丽多彩,服装又开 始担当装饰其自身的功能,不少女子也一度穿起了苏联的“布拉吉”(俄语 音译,指连衣裙)。
新中国以来 中国服饰的变化
8年1班 王礼达
目录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四、第四阶段:2000—今天 新世纪,新时尚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扫除建国前的陋习,尤其体现在服 装的变革上。各式的长袍马褂被列宁服、中山装取代,显得更加朝气蓬 勃。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十分的简 易与单调,服装多以购买布料 自己制作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 成衣消费寥寥无几。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中国服饰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袍、凤冠,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中国服饰的发展简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琉璃时代(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服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重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此,目标实现与制造更为实用的服装,采用更为简单的材料和颜色。
衣服通常是以蓝色或绿色为主调,宽松休闲,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平等和人民的实用精神。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设计被奉为非资产阶级化的符号之一,人民被教导着遵循一种简朴、无私、毫不奢侈的生活方式,许多服饰创意已被清除、砍掉、固定化而消失。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服装设计开始出现多元化和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此期间,中国市场传入大量的国际品牌,同时也推动了本土创意和品牌的发展,华夏服饰、娇欣、姬月、和安逸尚等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中国服饰开始寻求文化与时尚结合的期间。
通过寻找服饰中的自我表达,出现一种以自然图案来表现中国文化的设计元素,如菊花、牡丹等。
在中国服饰创意设计领域,王陶峰、刘涛、万伟明等人崭露头角,他们通过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转化,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时尚之间的结合。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更加重视服饰的品质和设计。
此外,中国的时尚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如H&M和Zara等流行衣物品牌已经在中国开设了许多品牌店。
这个时期,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使用全球的流行元素,如多层次,面料创新,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创新。
中国服装的文化熔合表明,中国服装正在寻求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位置,并在全球服饰市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经济时期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需求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中国服饰的发展之中。
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主要以汉服为主,另外还有胡服、旗装等。
追溯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原始社会的部落长和巫师、卜人在某种情况下,为了象征权威与特定身份,如同《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服式样必不同于普通人。
此外在军事性活动(包括围猎)和祭祀性活动中,主持人及参加者服饰也与常不同。
这些,为服饰制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古时常以兽皮制鞋,因此鞋的称呼多以革字为边旁。
古代的鞋有许多名称,如履、屐、靴、屣、屦等字均为鞋的别称。
最早的鞋子式样是很简陋的。
人们推测古人将兽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细皮条将其连缀起来即成为最原始的鞋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业的进步,布料、丝绸等物亦用来制作鞋子,并与皮革、麻草组合应用,出现大量的鞋制品。
到了殷商时期,鞋的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
每个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随着制服形式而变化。
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商代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
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建国60年的民间服饰变迁

建国60年的民间服饰变迁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中国服饰的历史及变迁

清王朝的建立、强盛、衰 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 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 服制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 款式,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
进入民国,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 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 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 层,大家闺秀也乐意穿裤装,以便 行动轻便,合乎潮流。 服饰向平民化发展,服装的等级标 识逐渐淡化,男子的长袍、西装、 中山装一度三足鼎立,切合阶层职 业特点,而不分贫贱等级。
隋统一全国以后,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 由于隋是自北而南统一的,南北朝之间长期 效仿和影响,因此,隋代服饰中掺杂了北族 服饰的行制。到唐统一全国后,疆域扩大、 政令统一、物质丰富、经济发达。服饰文化 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对外开放,包括吸 收胡服的滋养,这种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 流动的服饰大交流奠定了大唐盛世的中华主 体服饰文化。而五代十国虽处于分裂状态, 但在服饰上,大体是沿袭唐制。至此中国汉 族传统服饰风格已经基本建立。
辽、金、西夏、元时期,契 丹、女真、党项、蒙古武力 入侵中原。以实用、合体为 特色的草原服饰文化在汉族 民间渗透,汉族传统礼仪服 装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豪华 气派使入侵的统治者沉醉, 华夷服饰文化进入更深层次 的大融合。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全面复 苏汉民族服饰文化,上采周汉, 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 的特点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 宏美,是华夏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 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的章服衣 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 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也是中原汉 族服饰传统文化的最终巅峰。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 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 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无论是 商的“威严庄重”还是周的“秩序井 然”。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 的内容,将其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 服饰除蔽体之外,更是“分贵贱,别 等级”的工具,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章 服制度。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服装文化一直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服装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古代中国的服装以华丽、庄重、雅致为特点。
最早的中国人民主要以兽皮和树叶为衣物,后来发展出以丝绸为主的服饰。
商代服饰以匡胸拨肩、长裙、庄重厚实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社稷重耕植的氛围。
周代的服饰则更加奢华,圆领直衫、宽袖长衫等成为时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饰越来越注重美观,丝绸成为贵族和官员的标志。
在中国历史上,汉服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饰。
汉服是以汉族为主的服饰,统称汉服。
汉服的特点是宽袖襟裳和长衫飘逸,表达了平等和自由的理念。
古代的汉服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注重宽大、庄重,女装则注重柔美、典雅。
与丝绸相辅相成的还有华丽的饰品,如佩带玉饰、金饰和银饰等,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高峰时期,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时候。
唐代的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主,丝绸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男子穿上长袍、曲领和腰带,女子则穿着华美的宽袖衫和长裙。
唐代的服饰还注重色彩的搭配,采用了大胆的对比和丰富的花纹。
此外,唐代的宫廷服饰更是奢华绝伦,高冠、高鞋、袍褂等繁复的装饰物成为了当时贵族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服饰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的服饰讲究端庄、素雅,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简洁。
男子穿上襦裙、长袍和宽松的长裤,女子则穿着宽袖长衫和裙子。
同时,明代的服饰注重色彩,并且衣袂逐渐变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朴素和纯洁。
清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礼仪和庄重,男子穿上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着束腰高挂、长袖紧身的旗袍。
清代的服饰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脖领和袖口的装饰变得更加华丽,丝绸的运用也更加精湛。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的服饰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192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变革。
毛泽东主席提倡了“人民公社”的服装风格,以平民化、实用化为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时代 内容 近代(1840—1949) 现代(1949—至今)
衣 食 住 习俗
西装、中山装 旗袍
色彩、款式多样 化
西餐;面包、咖啡等 解决温饱;注重吃 好 西式洋楼 自来水、电灯 不满足宽敞 还追求舒适
断发放足、改变婚 革除陋习、《婚 俗、社交礼仪平等、 姻法》、树立新 新节日 风尚、休闲方式 多样化
• • • •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如何继 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西式餐馆
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
改革开放后的饮食结构
窑洞
传统民居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围屋
花园洋房
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
现代家居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2、西餐: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入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 品厂出现。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 道的载体) 3、区别: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 理, 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在地域分布上 有何特征?
探 究 ( 一 )
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不平衡
农村变化小的原因何在?
自然经济;与外界联系少
现在这一特征是否完全改变?
没有
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何种举措?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讨论厅
想一想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 些重要变化?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 的因素有哪些?
(1)主张婚姻自主,解放后,恋爱自由, (2)丧礼趋于简化,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 信,公历、点头鞠躬、握手;女子也开始步入社会。 (4)改革开放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 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 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服装的发展与演变
安徽 绳会敏
盛世有华服,太平舞霓裳。
服装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60余年的岁月里,服装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反映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进步。
新中国刚成立时,很多地区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服装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装,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
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
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装而设计的一种服装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装,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
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装,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装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
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布拉吉裙很快成为了各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用苏联大花布制成的男性衬衣也曾一度流行,这打破了男性服装色调单一的局面,增添了一些新意。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匮乏的经济限制了服装的发展,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人们购买服装的主要标准成为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更流行了。
文革爆发以后,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服装除表现艰苦朴素的风尚以外,更表现出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当时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别上毛泽东像章,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佩戴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
为了表明自己的艰苦朴素,有的人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洗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在文革中却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70年代初期,服装依然遵循着60年代的革命标准,但是人们并不情愿长期遭受这种压抑,总是时不时地作出一点试探,希望通过一些既有新鲜感又不致招来祸端的变化,来满足一下爱美的天性。
此时,烟色条绒大棉袄流行开来,毕竟条绒是棉线织成的,是工农服饰风格,而且款式上是直筒短身,里面絮的又是棉花,总与资产阶级无缘吧!再配上一条灰色长毛绒领子,颜色搭配有点对比。
还有的少女配上一条红绒线围巾,脚上穿一双驼色反面猪皮高靿鞋,远近审视起来,都比原来有些新意,倒也具备些时装特色。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思想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恢复发展,国外服装样式的引入,促进了国内服装业的极大繁荣,服装的花色、款式开始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健美裤、牛仔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陆续出现,这些新时装铺天盖地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有点令人措手不及。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服装的发展更是前所未有,不论是样式、面料还是种类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
人们买衣服时,不仅要看价钱,更要看质地、款式、品牌,对衣服的要求由原来的保暖,转变为增加美感,体现个性,穿出品味。
各种世界名牌服装在90年代初大举进入中国,也强化了人们的品牌概念,国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正日渐走向成熟。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服装的追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服装变得个性、多彩、舒适,有前卫,有复古,有怪诞,有流行,着装者我行我素,群众也格外宽容,谁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只要不违法,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国人设计、制作、选择服装的眼光也日益国际化,今年流行什么,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
服装的上述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今,当我们重新回忆起那些代表着一个个时代的服装词语时,除了苦涩、辛酸、亲切、甜蜜,还有不尽的感慨,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
作者简介:绳会敏,女,助教,硕士,现在安徽省蚌埠学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