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特性和传播

合集下载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特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特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特点
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2、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1、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2、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4、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5、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面波和体波分离的原因

面波和体波分离的原因

面波和体波分离的原因介绍面波和体波是地震波中最常见的两种波动形式。

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会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到地球内部和表面。

面波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波速较慢,振幅较大;而体波主要以垂直运动为主,波速较快,振幅较小。

面波和体波的分离是地震波传播特性和地球结构的结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面波和体波分离的原因。

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波传播是指地震波从震源传播到地球各个部分的过程。

地震波经过三个主要的传播阶段:震源到岩石体内、岩石体内的传播以及岩石体表面的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地震波会发生多次的反射、折射和散射,使波传播路径变得复杂。

波速的影响地震波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岩石的密度和弹性模量。

岩石的密度和弹性模量决定了地震波的波速。

密度越高,弹性模量越大,地震波的波速越快。

根据波速的不同,地震波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体波是沿着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一种压缩性波动,其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较快;而S波是一种横波,其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速度稍慢于P波。

面波面波是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动,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Rayleigh波的振动方式为类似水波的旋转运动,其运动轨迹呈细长的椭圆;而Love波的振动方式为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水平振动。

地球结构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受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密度和弹性模量较小;海洋地壳相对较薄,密度和弹性模量较大。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占据了地球半径约70%的体积。

地幔的密度和弹性模量较大,使得地震波在此区域传播时波速发生变化。

地核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一层液态的部分,内核是固态的部分。

地核的密度和弹性模量较大,对地震波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离原因面波和体波能够分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路径选择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波动会选择不同的传播路径。

地震波的特性及其利用

地震波的特性及其利用

地震波的特性及其利用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波,是地震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震波的传递过程中,具有很多独特的特性和规律,这些特性给地震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探测自然资源提供了很多方法。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的特性及其利用。

一. 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按照传播介质的种类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指压力波,它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一种纵波,速度比S波快,可以通过液体和气体介质。

在地震波传播中,压缩性强的纵波作用于岩石时,岩石会轻微收缩,伸长性强的横波作用于岩石时,岩石会产生剪切变形。

S波是指切向波,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一种横波。

表面波是指沿地表传播的地震波,速度慢,振幅较大,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波。

二. 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受到传播介质的物理性质和地震波的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P波速度最快,平均速度在5-8km/s之间,S波速度次之,平均速度在3-5km/s之间,表面波速度最慢,平均速度在2-4km/s之间。

三. 地震波产生原理地震波的产生原理主要是一个物理学原理,即通过地球内部产生振动波。

在地球内部发生岩石变形或破裂时,会产生弹性波,这些波沿各个方向传播,最终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应力集中引起的,如地震断层、岩石滑坡等。

四. 地震波的利用1.地震勘探:地震是勘探自然资源的重要工具,勘探目标通常是油气、矿产等,测量已知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等数据,并对地下介质的性质进行推断。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因为不同的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具有不同的响应,可以推断出介质的性质来。

2. 地震学研究:研究地震活动是地震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地震学家分析地震活动的特点,进而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还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如温度、压力、密度等参数。

3. 地震灾害预测和应对:利用地震波特性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和应对也是地震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震波传播特性与震害分布规律

地震波传播特性与震害分布规律

地震波传播特性与震害分布规律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它以巨大的能量释放而闻名。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震害的分布规律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震的震害分布。

地震波分为主要的三种类型:P波(纵波),S波(横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它们是一种压缩性波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次于P波的,它们是一种横向波动,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最后,表面波是最慢传播的,它们是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产生地震时最具破坏性的波。

除了传播速度不同外,地震波还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

高频波(如P波和S 波)具有较短的周期和较高的振幅,而低频波(如表面波)具有较长的周期和较低的振幅。

这种频率和振幅的差异导致了地震波的不同传播特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

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属性的不同,波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导致折射。

反射是指地震波遇到界面时反射回来的现象。

而衍射是指地震波遇到障碍物时沿着障碍物周围弯曲的现象。

这些现象会改变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幅,从而影响地震的震害分布。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对于地震的震害分布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其振幅会逐渐衰减,因此距离震源越远,地震影响越小。

其次,地震波传播会受到地下介质的阻尼作用,地下介质越复杂,阻尼作用越大,从而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振幅,从而影响地震的震害范围和强度。

另外,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的影响。

地震波在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貌特征上会发生反射和衍射,从而改变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幅。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地区在地震发生时会受到更严重的破坏,而另一些地区却相对安全。

此外,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还会受到地震的规模和震源深度的影响。

大规模地震释放的能量更大,产生的地震波振幅更高,从而造成更严重的震害。

而震源深度越深,地震波传播的路径越长,衰减作用越明显,从而影响地震的震害分布。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是由地壳的破裂、断层及其他地震活动产生的一种物理场。

它以弹性波形式向四面八方散射播放,并持续传播至地球表层之外,是地震活动探测、识别及预测的主要手段。

地震波是一种物理场,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种,即:首先,地震波是高度偏振的。

按照物理定义,一个波需要有振幅、频率、相位和持续时间。

地震波有一个很强的振幅,频率相对较慢,它的持续时间比其他波类要长,并且它的偏振率较大,这使得地震效应更强烈。

其次,地震波衰减较快。

衰减是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空气、地壳中的粘性存在,能量逐渐衰减,从而造成波的振幅和幅值减小。

地震波的衰减率比较大,它们在传播的距离变长时会很快消失。

最后,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地震波会受到岩石层的结构性、物理性及地质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多样的改变,如波的频率、振幅等。

地震波到达地表时,其特性就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因为地表力学参量和环境影响,地表上的地震波形成了理想的折射侧波。

折射侧波反射出地表,可以增强地震效应,同时带来更多的地震信息,用以精确分析地震活动。

综上所述,地震波具有高度偏振、衰减快、受环境影响大等特性,它在地壳中传播,到达地表时也会发生改变,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探测手段。

在研究地震以及其他地质活动时,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可以进行更精准的探测及分析,并能够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助于控制或预防灾害发生,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人们应该努力提高对地震波传播特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地震波信息,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和排查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地震波传播特点》的内容,简要概括如下:地震波是一种物理场,它具有独特的特性,如高度偏振、衰减快、受环境影响大等,到达地表时也会发生变化,能够提供地震探测手段,有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震中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震中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震中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波则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对于地震研究和地震防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震中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包括震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频谱特性。

一、震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与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中位置有关。

震源是地震能量释放的位置,震中是地震波到达地表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越近,地震波传播路径越短。

震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分为直达波路径和反射、折射波路径。

直达波路径是指地震波从震源直接到达震中的路径。

在地球的外部核和地幔中,直达波的传播速度较高,因此直达波是最先到达震中的波。

反射、折射波路径是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发生反射、折射后到达震中的路径。

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密度和速度不同,使得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反射和折射。

通过观测和分析反射、折射波的传播路径,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二、震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地球内部介质的性质。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主要有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纵波是一种沿着传播方向振动的波,它的传播速度比较高。

在地球内部的固体介质中,纵波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纵波沿着传播方向的振动使得介质的粒子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来回振动,形成了介质中的压缩和膨胀。

横波是一种沿着垂直于传播方向振动的波,它的传播速度较低。

在地球内部的液态介质和表层地壳中,横波相对于纵波传播速度较低。

横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介质的粒子只沿着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

三、震中地震波的频谱特性频谱特性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同频率分量的衰减情况。

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与传播距离和介质性质有关。

在传播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地震波的频谱一般呈现较宽的频带特性。

这是因为传播距离较短时,频率较高的波分量被较少吸收和衰减,能够较好地保持传播的能量。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地震波的高频分量逐渐被衰减,频谱特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引起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扰动,具有特定的传播特性。

本文将对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行探讨。

一、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主要波和次要波两大类。

主要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是由地震震源直接产生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次要波包括面波和体波,它们是主要波在地层中传播时产生的。

1. 纵波(P波)纵波是一种具有直接推压和释放作用的波动。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首先以纵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约为地震波中最快的速度,以压缩和扩张的方式传播。

P波能够穿过液体、固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传播路径相对较直。

2. 横波(S波)横波是一种具有横向摇摆作用的波动。

它在地震发生后稍迟于纵波出现。

横波的传播速度略低于纵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无法穿透液体和气体。

S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3. 面波面波是纵波和横波在地层界面上的共同表现,包括Rayleigh 波和Love波。

面波是地震波传播距离较长时产生的波动,其振幅较大,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Rayleigh 波具有颤动上下方向的特点,而Love 波则具有颤动垂直于地表方向的特点。

4. 体波体波是P波在地层中传播时所产生的次级波动,包括后续P波(PP 波)、前续P波(PS波)和前续S波(SP波)等。

这些波动在地球内部穿行,到达地表时会受到面波的干扰。

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受到地球内部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地层结构的影响。

1. 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不同。

纵波传播速度最快,通常为6-8千米/秒;而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一般为3-5千米/秒;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大约为2-3千米/秒。

2. 传播路径地震波会根据地层的物理特性和密度变化来改变传播路径。

当地震波传播的介质密度发生变化时,波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它们可能会在地球内部的不同界面上反射、折射、散射或衍射,导致地震波到达地表的路径复杂多样。

地震波p波s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p波s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p波s波的传播特点以下是 7 条关于地震波 P 波和 S 波传播特点的内容:1. 嘿,你知道吗,P 波那可是速度超快的呀!就像一阵风“嗖”地一下就过去了。

比如地震发生时,它第一个冲在前面呢。

P 波可是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哦,这多厉害啊,就像个全能选手一样!想想看,如果地震发生,我们先感觉到的就是它呀!2. S 波啊,这家伙就挺特别的。

它可不像 P 波那样能到处跑,它只能在固体里传播呢。

这就好比一个挑剔的家伙,得符合它的条件它才出现。

地震的时候,它总在 P 波后面慢悠悠地来。

就像跑步比赛里,P 波跑远了,它才晃悠着出现,是不是很有意思呀?3. P 波传播的时候,那真叫一个勇往直前啊!它可以直接穿过各种物质,毫无阻拦。

这不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不管前面有什么障碍都能突破吗?你说神奇不神奇呀?4. 哇塞,S 波的传播特点也很鲜明呢!它不是直直地走哦,是左右摇晃着前进的呀。

你想象一下,就像在跳舞一样,扭来扭去的。

地震时感觉到这种摇晃,就知道 S 波来啦。

这难道不是挺让人惊讶的吗?5. 你再想想哈,P 波像个急性子,着急忙慌地就跑过去了;而 S 波就像个慢性子,慢悠悠还晃悠着。

这俩家伙在地震里可真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啊,太有意思啦,对吧?6. 地震波里的 P 波呀,那传播速度,简直了!比 S 波快好多呢。

好比一个是飞毛腿,一个是蜗牛,这差距多大呀。

要是没有它们,我们怎么能知道地震发生了呀?7. S 波还有个特点哦,它会让物体左右晃动得厉害呢。

就像在逗你玩似的,让整个世界都晃起来。

哎呀呀,这特性可真让人对它印象深刻呀!总之,地震波的 P 波和 S 波都有着独特的传播特点,它们让我们更加了解地震这个神奇又有点可怕的自然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1 g2 g3 g4 g5
sin1 sin2 sin 2 sin3 sin 3
Vpa
Vpa
Vsa
Vpb
Vsb
A1 A2 cos1 A3 sin 2 A4 cos3 A5 sin 3 0 A1 A2 sin1 A3 cos 2 A4 sin3 A5 cos 3 0
ub u4 u5;vb v4 v5
设入射纵波的各个参数为已知,于是可以由边界条件确定 反射波和投射波的各参数。
1、在分界面上位移连续,有
ua
x0
ub
x0
va
x0
vb
x0
代入可得:
A1 cos1 sin(t g1y) A2 cos2 sin(t g2 y) A3 sin 2 sin(t g3 y) A4 cos3 sin(t g4 y) A5 sin 3 sin(t g5 y) A1 sin1 sin(t g1 y) A2 sin2 sin(t g2 y) A3 cos 2 sin(t g3 y) A4 sin3 sin(t g4 y) A5 cos 3 sin(t g5 y)
Vp
( 2)
2w t 2
2w x2
VS 2
2w x2
VS 2
此为平面横波的波动方程。
其通解为:
w w1 w2 f1(x VSt) f2 (x VSt)
w1 f1(x VSt) 表示一个沿x方向传播的横波。
它的传播速度就是
VS
x t
应用几何方程求出相对应的应变分量:
x y z 0, xy yz 0
推广到无限平面时,其克希 霍夫积分解为:
克希霍夫积分公式
一、解决了已知闭合曲面上的波动函数求曲面空 间任意一点上的波场计算问题。
二、利用克希霍夫正演模拟来完成各面元波场 在检波点的叠加过程,就可以实现对地下地质模 型的克希霍夫正演模拟研究。
二 地震波在介质分界面处的传播
1 面波 当在半无限介质中时,体波产生在界面附近传播
2、对于质点垂直于z 轴(即在oxy平面内) 的振动;即SV波,同 样满足斯奈尔定律。
SV12:透射 横波
SV1P2:透射 纵波
SV1:入射横 波
SV11:反射 横波 SV1P1:反射 纵波
入射波、反射波即透射波相应的各参数关系如下:
sin 1 sin2 sin 2 sin3 sin 3
Vsa
综上所述,平面横波不论其波长大小和形状如何,在
弹性介质中都以剪应变横向位移的形式向前或向后传播。波
速为:
VS
比较平面纵波与平面横波的传播速度:
VP 2 2(1) , 0 1
VS
1 2
2
故在同一介质中纵波的波速要比横波的波速大很多。
2 球面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在理想均匀无限弹性介质中传播时,
波的传播服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惠更斯(Huygens)原理
1690年,任意时刻波前上的每一点 可以看作一个新的震源,产生二次 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
时刻二次震源波前面的包络线。
虽然可以预料衍射现象的存在,却 不能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 ,也就是 它可以确定波的传播方向,而不能 确定沿不同方向传播的振动的振幅 , 只是给出了几何位置,没有涉及波
U3 A3 sin(t f3x g3 y)
f3
cos Vsa
2
;
g3
sin Vsa
2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3 U3 sin 2, v3 U3 cos 2
设透射纵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U4 A4 sin(t f4x g4 y)
f4
cos3
Vpb
;
g4
sin3
Vpb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4 U4 cos3, v4 U4 sin3
u1
B
B
A
A C
C
x
Vpt
经过时间间隔 t x Vpt 将成为 x Vp (t t) x Vpt Vpt
u1 也将改变数值 如果将坐标x增大 x Vpt
u1 的数值将不改变
说明瞬时t所作的曲线ABC只要把它沿x方向移动一个 距离,如图中的A’B’C’,就适用于下个瞬时
距离 x Vpt 下个瞬时 t t
当入射为纵波时:
入射纵波到达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反射两种波,即反 射纵波和反射横波;透射两种波,即透射纵波和透射横波。
入射波、反射波及透射波的传播方向之间存在关系(斯奈 尔定律):
P1S2透射横波
P1入射纵波
P1S1反射横波
P12透射纵波
P11反射纵波
设入射纵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U1 A1 sin(t f1x g1y)
B5Vsb
b a
sin
23
0
aVsa
(B1
B2 )
cos
21
B3
Vsa Vpa
sin
22
bVsb
B4
Vsb Vpb
sin
23
B5
cos
23
0
3 地震波的能流密度和几何扩散
能流密度I,被定义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其
表达式为 球面波的波前从球心O向外扩散。
谢 谢!
洛夫波是 1911年英国力学家洛夫(A.E.H.Love) 首先 提出的。这种波发生时,介质至少要有两层,上层 中的Vs要小于下层中的Vs。面波存在于分界面之下, 传播速度介于上下层两个横波速度之间。洛夫波是 横波,其质点运动与分界面平行。
洛夫波是横波,其质点运动与分界面平行。它是SH型 的横面波。
u1 f1(x Vpt) 表示一个沿x方向传播的纵波。
它的传播速度就是
x Vp t
( 2)
应用几何方程求出相对应的应变分量:
沿x方向的正应变为:
x
u1 x
df1(x Vpt) (x Vpt) d
d (x Vpt) x
d
f1( )
x Vpt
其余的应变分量都等于零,说明弹性介质的每一个点 都始终处于方向的简单拉压状态。
Vpa
Vsa
Vpb
Vsb
B1 B2 sin 1 B3 cos2 B4 cos3 B5 sin 3 0
B1 B2 cos 1 B3 sin2 B4 sin3 B5 cos 3 0
(B1 B2 )Vsa sin 22 B3Vpa cos 21
B4V pb
b a
cos 23
到达新位置的物理状态。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菲涅耳发展了惠更斯原理,进一步提出“子波相干” 的思想,即:从同一波前上各点所发出的子波,在 传播过程中相遇于空间某点时,也可互相叠加而产 生干涉现象,其叠加结果是该点观测到的总扰动。
克希霍夫积分公式:
当S面的法线方向与r的方向不一致时: 克希霍夫积分解变为:
df1(x Vpt) d(x Vpt)
(x
Vpt) t
Vp
d
d
f1( )
x Vpt
沿y向及z向的速度分量为零。
u&1 Vp
x
x的数值很小,故可见质点运动的速度远远小于此波的传播
速度。
u2 f2 (x Vpt) 表示一个沿x的负方向传播的纵波。
它的传播速度也是 Vp
所以平面纵波不论其波长大小和形状如何,在弹性介 质中都以疏密发散的形式向前或向后传播。波速为:
2、在分界面上应力连续,有
x a x0
x b x0
xy a x0 xy b x0
( A1 A2 )Vpa cos 22 A3Vsa sin 22
A4Vpb
b a
cos
23
A5Vsb
b a
sin
23
0
aVsa 2
( A1
A2 ) sin 21
A3
Vpa Vsa
3 瑞雷面波传播时,在自由界面上的质点 作逆时针的椭圆运动;
4 移质超点前在Y方;向上的位移比在X方向上的位
2
5 vR vS vP
洛夫面波传播的特点 1 当横波速度较高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上覆盖以低速层时,
则在覆盖层和半无限弹性介质分界面上可以产生洛夫面 波;
2 它是SH型面波,因此,它沿着x轴方向传播,则相应 地振动应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分界面,即振动应沿y轴 方向,从而位移只有分量v;
设透射横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U5 A5 sin(t f5x g5 y)
f5
cos Vsb
3
;
g5
sin Vsb
3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5 U5 sin 3, v5 U5 cos 3
在a介质中质点的总位移分量为:
ua u1 u2 u3;va v1 v2 v3
在b介质中质点的总位移分量为:
w&1
w1 t
df1(x VSt) d (x V源自t)(xVS t ) t
VS
d
d
f1( )
x Vpt
沿x向及y向的速度分量为零。
w&1 VS
xz
xz的数值很小,故可见质点运动的速度远远小于横波的传播
速度。
分析:
w2 f2 (x VSt) 表示一个沿x的负方向传播的横波。
它的传播速度也是 VS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内容
一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1 平面波的传播 2 球面波的传播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克希霍夫积分解
二 地震波在介质分界面处的传播 1 面波 2 地震波在界面处的反射和透射 3 地震波的能流密度和几何扩散
一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1 平面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在离震源足够远处,波前变得足够平,
cos 22
bVsb 2
A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