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肺气虚,盗汗—阴虚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理解1.中医对出汗的理解:《说文解字》对汗的定义是“汗,身液也”,提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
”可能这句话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黄帝内经》这句话进一步解释:“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形象一点说阴精就像水,阳气就像太阳,水在太阳的蒸发下会挥发,出汗就是阳气蒸化阴精使其从皮肤而出的过程。
任何影响阳气蒸化阴精过程的因素都会导致出汗的异常。
2.中医对出汗的分类:2.1自汗、盗汗: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自汗和盗汗,古书中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明确的指出了自汗、盗汗以及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即在人体清醒状态下的异常出汗称为自汗,睡着的状态下出汗过多称为盗汗(因为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盗汗又称为寝汗。
还提出吃热食物、干重活、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的出汗为生理性的出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
之所以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他们的病因有区别,治疗方法一般也不相同,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不固、腠理开泄所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破津外泄所致。
对于自汗、盗汗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提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这句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法则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常见的有“补气以卫外”的名方为玉屏风散(有成药);有“补阴以营内” 的名方为麦味地黄丸(有成药)。
当然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多数情况,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常态,但也有少部分人并非如此,需要仔细辨别,以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诊断笔记

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
(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
(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
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执业中药师第21章补虚药

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补益正气、增强体质——虚证功用与适应症:补气——气虚证;补阳——阳虚证;补血——血虚证;补阴——阴虚证。
注意:1.宜久煎(另煎),或做丸散剂;2.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药。
第一节补气药、●治疗气虚证,见气短、乏力、头晕、脉虚无力、舌淡等。
●肺气虚——自汗、恶风、易感冒、语音低怯脾气虚——食少、便溏、消瘦、脏器下垂等。
人参(1)味:甘、微苦,微温。
归肺、脾经。
(2)作用: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
补脾益肺——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止渴——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3)配伍:配附子——大补大温,益气回阳——亡阳气脱配蛤蚧—补肺益肾而定喘嗽,肺肾两虚、动辄气喘配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消渴(4)特点:●大补元气可用15~30g,●野生人参——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平——气阴不足者;●红参性偏温——气阳两虚者。
●注意: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
●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服。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党参(1)味:甘,温。
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养血——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黄芪(1)味:甘,微温。
(2)作用:补气升阳——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益卫固表——自汗,盗汗肺气虚证,表虚自汗证,气虚感冒。
利水消肿——气虚水肿。
托毒生肌——虚症疮疡。
(3)特点:补而性燥。
此外,本品上有补气行滞,补气摄血,补气生津作用,还可用于应气虚所致的血虚出血,消渴,中风后遗症,痹痛麻木等病症。
黄芪配柴胡、升麻、葛根:升阳举陷人参、党参与黄芪的比较(1)人参:作用最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2)党参:补气之力平和——补脾肺之气、兼补血。
汗证

治法 清热泻脾. 方药 泻黄散 泻黄散加减. 常用药: 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 防风疏散伏热, 藿香化湿和中, 甘草调和诸药, 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加减: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 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其它疗法
(一)中成药剂
玉屏风口服液 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生脉饮口服液 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 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 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 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 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 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 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幼 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 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 之证,未有 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 阳虚阴必凑之,固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治法 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牡蛎散加减. 方药 玉屏风散 牡蛎散 常用药: 重用黄芪益气固表, 白术健脾益气, 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 牡蛎敛阴止汗, 浮小麦养心敛汗, 麻黄根收涩止汗. 加减: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 ,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 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临床诊断]
从手太阴肺经气虚论“阴虚则盗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76期 239作者简介:黄兰莹(1994-),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2017级在读研究生,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高子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中医中药·从手太阴肺经气虚论“阴虚则盗汗”黄兰莹,唐可,高子平*(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摘要:“盗汗”归咎于中医“汗证”的范畴,一般认为“盗汗”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其病因病机多由于阴血亏虚,内热过旺而迫津外出。
但在临床诊治中,由手太阴肺经气虚所导致“盗汗”的患者不胜枚举。
故本文从“阴”为“手太阴肺经”,“虚”为“气虚”浅析“阴虚则盗汗”,并附医案一则,以飨读者,如有不当之处,望指正。
关键词:阴虚;盗汗;手太阴;肺经;气虚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6.132本文引用格式:黄兰莹,唐可,高子平.从手太阴肺经气虚论“阴虚则盗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239-240.From the Hand Yin Lung Qi Deficiency, "Yin Deficiency is Sweating"HUANG Lan-ying, TANG Ke, GAO Zi-ping*(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ABSTRACT: “Yin deficiency” is the mainstream view of the cause of night sweats, most doctors believe that “yin deficiency” refers to “yin and blood deficiency.” However,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ith “yin night sweat”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yin and lungs are too numerous to enumerate.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Yin” to “hand-yin lung classics”, “Xu” for “qi deficiency” analysis of “yin deficiency is night sweats”, and attached a medical case to readers.KEY WORDS: Yin deficiency; Night sweats; Hand lunar; Lung passage; Qi deficiency0 引言“盗汗”即是寐时汗出,寤时汗止的症状,《黄帝内经》中虽无“盗汗”一词,但其已有“寝汗”之语。
汗证 分证辨证

【辨证论治】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 大补元气,益气固脱 附子 回阳救逆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 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急救之品。 若在热病中所见,尚可加麦冬、五味子敛阴止汗。 汗多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等敛汗之品, 随症应用。亦可用止汗红粉,绢布包扑之以助止汗。
【辨证论治】
战汗 主症: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后汗出。 兼次症: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脉细数。
【辨证论治】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战栗恶寒而汗出顺利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可适当进食热汤、稀粥之品,予以调养。
若恶寒战栗而无汗者,此属正气亏虚,用人 参、生姜煎汤服之,以扶正祛邪;
主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虚烦少寐,五心烦 热。 兼次症:久咳虚喘,形体消瘦,两颧发红,午后 潮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 舌象:舌质红少津,少苔。 脉象: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扰,不 能自藏。
【辨证论治】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黄芩
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 制阳光;
【辨证论治】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
收涩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
补益精血。
【辨证论治】
盗汗 2.阴虚火旺证
【概述】
(二)源流 4.《 医 林 改 错 》 补 充 了 针 对 血 瘀 所 致 自 汗 、 盗
汗证的中医调理

汗证的中医调理■徐陆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中医师生活之友出汗是人体的生理反应,根据身体产热情况的不同,出汗也不一样。
身体产热增多时,为了保持体温稳定人体就会多出汗。
而在寒冷的时候,人体就减少出汗而增加产热。
因此,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同时还可以排泄一些代谢产物。
出汗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被动出汗,是指由于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而形成出汗,这种出汗方式对人体是不利的。
相反,人体主动运动而出的汗,被称为主动出汗,它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有一些人出汗过多,稍微动一动或者干些体力活就大汗淋漓,有的人严重到安静时也会流汗。
这样的出汗异常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为“自汗”。
中医认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疾病均可引起出汗异常,而产后、疾病后、手术后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异常,这其中以更年期女性出汗异常最为常见,男性亦有。
出汗异常中医称之为“汗证”。
夜间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
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一些人身体有湿热的,出汗色黄明显,内衣都可以染成轻度的黄色,称为黄汗。
中医认为自汗与人体气虚有关,人的体表有营卫之气在其中运行,其强弱与肺、脾脏腑的功能关系密切。
如果脾肺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或者营卫之气不协调就会出现自汗症状。
而盗汗一般认为与阴虚有关,如心阴亏虚、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
而黄汗认为与湿热有关。
自汗患者多表现为体质虚弱,容易感冒,活动后易出汗,不耐劳力。
有一些气虚患者会兼有阴虚。
除体质虚弱外,还有内火旺,身体发烫,手脚心热,心烦易躁,多数会伴盗汗。
还有一些患者气虚情况比较重,导致阳气亏虚,主要表现为怕冷怕风,出汗冰冷,手脚凉等情况。
脚底出汗是什么原因 罪魁祸首是它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脚底出汗是什么原因罪魁祸首是它们
导语:脚底出汗这种常见的脚部疾病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自汗,盗汗,绝汗,偏汗,冷汗等几种,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一定要
脚底出汗这种常见的脚部疾病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自汗,盗汗,绝汗,偏汗,冷汗等几种,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一定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自汗
自汗就是说没有其他因素引发的但是经常出汗的情况,而这和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自汗大都和肺气虚弱、津液外泄等身体虚弱的状况有关,也和神疲、乏力、畏寒等症状有关。
因此这一现象常出现了身体不好的孩子或者病人身上。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者。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偏汗
俗称“半身汗”。
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
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
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冷汗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您是否因经常大汗淋漓而苦恼,出的汗比别人都多呢?中医认为血和汗都属于津液,可以相互转换,所以汗出太多肯定会影响身体健康,出汗过多是身体发出的危险讯号!
您是否留意到身边的胖人更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胖人多虚,其虚在脾。
脾负责消化
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胖人因为脾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才容易发胖。
而脾也和出汗多关系
密切,所以脾不好的人也容易出汗。
气虚体质忌食耗气食物,诸如萝卜、山楂、槟榔、柿子、空心菜等耗气食物在吃的时候都要控制量,不要吃得过多。
《眼部全息疗法、偏方资料领取啦!仅限500份,送完为止。
盗汗、阴虚、五心烦热
..
阴虚、有盗汗的人,在饮食上应避免容易上火、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韭菜、姜等。
因为中医说:“阴虚则内热”,阴虚与阳亢是难以分开的。
专家建议可用清热、补阴的食物,取得阴阳平衡。
专家提供了一个小方:黑芝麻绿豆饮,其中黑芝麻对于补肾养肝有很好的调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