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文选读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5、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6、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7、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中国古代公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公文篇一:古代公文选学习篇目古代公文选学习篇目1.古代公文一般常识2.无逸周公3.谏逐客书李斯4.除肉刑制刘恒5.陈情表李密6.请均田疏李安世7.上书正文体李谔8.谏造大像疏狄仁杰9.奏孝子刘敦儒状权德舆10.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11.驳复仇议柳宗元12.朋党论欧阳修13.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劄子苏轼14.北京宫殿告成诏朱棣15.飞报宁王谋反题本王守仁16.给台湾总兵王巍坐名敕书乾隆17.元和县禁假冒沈丹桂堂图记示杨知县18.致英使文翰的照会罗大纲1.古代公文一般常识一、公文形式1.文种?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同一文种,概括了具有独特名称、固定格式用语、独特用途并相对稳定结合的一部分公文。
2.同一历史时期的公文,其文种设置与分工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①深层基础,是实际公务需要。
其构成、影响因素有:国体、政体、分支组织系统、公务活动所涉社会领域的广、狭;各部分公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和使用频率等。
②直接制约,是对公文的国家规范行为。
包括规范力度,重视程度以及规范制定者对文种分工合理认识水平的高低,精密程度。
3.文种的演化?①文种演化的原因:主观原因: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相近文种设置多少不一;程度粗精有异;适应性强弱有别。
客观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实际公务也需要发生变化。
②文种演化的方面、方向、过程:演化方面:文种所适应的公务活动领域具体事项范围、推动方式、行文关系、机构级别范围等。
演化方向:各文种的用途此消彼长;有的纯化与延伸;有的萎缩或扩张。
演化过程:文种之间发生交叉、重叠、混淆或疏漏、缺失。
③文种演化的结果:增设新文种。
扩张性强,使用频繁的文种侵入其它领域而出现的分支、及至解析为多种新文种。
用途相近文种的归并为一。
适应性差的文种用途缩小、性质改变乃至消亡。
4.公文发展演化阶段:演化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①规范文种时期:与前文种定义相吻合。
中国古(近)代公文100种

中国古(近)代公文100种为了让大家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以供参阅,尚祈斧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典】典常。
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
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训】是国君教导臣下的文辞。
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
孔安国《尚书序》解释曰“教导之文曰训”。
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
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偶尔使用,宋代则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誓】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
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
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令】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
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教】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体贴下属的教令。
隋代公候封郡县者,亦用教。
【方】用木板写的文书。
《仪礼·聘礼》篇:“不及百名书于言”。
公文选读__简答题

简答题1、“策”与“册”两个君命文种有何相互关系?①是同源相承的文种2、西汉孝文帝废除肉刑的意义何在?①肉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生产力,更有损人格尊严②废除肉刑不但有利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刑法制度的重大改革与进步。
3、诏书的使用范围及特定类型A、一般用途:皇帝指挥庶政:宣布政令,政纲,册立皇后,太子;下诏征讨等B、特定用途:往往冠以专名。
如“恩诏”:皇帝颁降恩惠;“求贤诏”:征求人才;“罪己诏”:皇帝自责自悔;“遗诏”:嘱咐后事;哀诏,即位诏,亲政诏。
4、诏书的改革①作为皇帝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从秦到明使用频繁②唐武则天因其名为“瞾”与诏同音,故回避诏而多用“制”“敕”“册”③在封建社会中,属于君命文种的公文都可以笼统的称其为“诏命”。
5、批答与诏书的不同处何在?①诏书是宣达君主之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典雅,篇幅一般较长。
②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文辞通俗简短。
6、诰的本意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①本意是文言告晓。
②表述手段与目的不相协调,故秦废而不用,使之渐趋消亡。
7、奏记使用于什么时期?在适用范围上有什么变化?①使用于西汉至六朝时期。
②西汉至三国,使用范围广泛,可以由大臣上于三公,又可以由属员上于长官,还可以由无官的读书人上于官府。
③六朝虽沿用奏记,但适用范围向上收缩,只限于官府人员使用,读书人员一般不用。
④唐代,奏记已经销声匿迹,而将秘书人员记室成为奏记。
8、奏记是什么性质的文种①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②内容:不是汇报政事的正规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书札的属性。
9、牒是怎样演化为公文文种的①初始含义:对书写载体的指称(小木简)②引申义:书写于小木简之文③形成公文文种,并把以牒为文种的公文称为牒。
10、牒的适用范围的演变情况①汉代:既用于下级对上级,也用于民众上官府②三国至南北朝:用于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同时也作为下级陈于上级的公文③唐朝:限于下级对上级,别设“辞”,用于民众对官府。
中国古代应用文名篇

中国古代应用文名篇1. 《谏逐客书》(节选)-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2.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 《陈情表》(节选)- 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 《劝进表》(节选)- 刘琨“伏惟陛下,天纵圣明,钦承景业,八表宅心,四隩归义。
是用昧死陈辞,仰祈宸鉴。
伏愿陛下,应天顺人,俯从群议,以绍二祖之洪基,以继高祖之烈迹。
”5.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6. 《驳复仇议》(节选)- 柳宗元“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天后不许其死,惜其志而宥之。
”7.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节选)- 王安石“臣窃观自古治世,少至于百年,多至于数百年,盖无他,求治之道,不遗其细故也。
故善其始者,必虑其终;善其治者,必防其乱。
”8. 《治安疏》(节选)- 海瑞“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因其主而有其臣,则上下相维。
故曰: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为人臣者;为人臣者,亦不可以不知为人君者。
”9.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10. 《谕巴蜀檄》(节选)- 司马相如“皇帝谨遣使者相如,征巴蜀吏卒,发军兴师,将诛不义之君,以慰三军之士劳。
历代公文选读

历代公文选读——《谏逐客书》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古代公文,始自五帝,历史久远,其典雅庄重、质朴简洁、实用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文体和语体风格延续至今,始终带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力。
与诗歌、辞赋等文体相比较,公文作为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工具,更能反映出重大历史进程和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历史上的公文名篇,或议国家大事、或论朝政得失、或攻讦时弊、或放胆陈情……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极其可贵的思想价值。
与此同时,作为封建官吏的安身立命之作,很多公文的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在简短的篇章中,或刚柔并济,或声东击西,或投石问路,或论思巧慧,或引古证今,或妙笔联珠……也有很多地方值得现代的我们细细品味。
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
”此话虽不免夸张,但略可见公文在此时的繁荣程度,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这一时期公文名篇中的的典型。
首先,它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就事论事,不偏不倚,不一味指责,也不一味奉承,作者将自己摆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从而很好地劝谏了秦王,在劝谏有力、振聋发聩的同时,也让秦王心服口服。
这也是现代秘书在撰写公文时应注意的方面。
其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很好地摆正了自己作为臣子的位置,谏书这一公文文体本身即有警醒、规劝的意味,却也不失恭敬。
因而,在现代公文行书中,学会在应对不同场合时采用适当的文体至关重要。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推理”方面堪称典范。
开篇即点题,单刀直入,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指出逐客之错。
然后引古论今,以四君用客的史实,向秦王说明用客之道;再然后步步从心理上暗示秦王不好好对待客卿的危害,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中国古代公文选读

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一、公文文种1、誓:古代公文名称。
是军队出兵征伐时或交战前宣布的誓师词。
2、秦誓:崤之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有述往戒来之作用。
3、令:国君对大臣的训话,后来把皇后、太子对下属的文告称作令。
4、制和诏的异同:制:帝王的命令性文书名称,古代公文的一种。
制书是皇帝颁布的有关制度方面的命令。
诏:始皇确定的公文名称,是一种指令性文书,凡皇帝颁布不属于重大制度的命令。
“诏”比“制”的分量略差一些,亦比“制”的用途广泛。
5、告谕:古代公文文种。
君王发布命令使人知晓明白。
6、玺书和上书的区别:玺书:古代因长途传递,文书易破损,所以常写在竹简木牍上,两片合一,捆上绳子。
在绳结处用泥来封固,盖上玉玺,称玺书。
秦以后专指皇上的诏书,是下行文。
上书:向君主上呈书面意见。
是上行文。
7、诏:古代公文名称。
指皇帝颁发的指令性文告。
8、疏:古代公文名称。
是古代大臣上给帝王论政事、提建议的文书。
9、议:古代公文文种。
在古代,国家有大事,必集群臣于朝廷之上议论,各抒己见,往来辩驳。
10、檄:古代公文文种。
古人用于声讨,征召时所用的文书叫做檄。
11、表:古代公文名称。
在汉初定礼仪时,表的作用是陈情,到了后汉时期,表的作用渐渐广泛,有推荐表,有进书表。
12、遗诏:古代帝王临终时留给后世的遗嘱。
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昭告群臣百姓的,一种是诏敕嗣君的。
13、教:上级官僚对下级或百姓的一种告谕性文书,与“令”颇相似。
14、驳议:汉代公文名称。
为官僚对某些重大政事有不同意见时向皇帝陈述的文书。
15、牋(笺):古代公文名称。
是大臣上给太子、皇后或诸王的一种上行文书。
16、启:大臣写给皇帝的建议性文书。
17、封事:古代公文名称。
奏疏之一种。
大臣怕事有宣泄,以囊封之而进。
故曰封事。
18、札子:公文名称。
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榜子,宋人称札子。
19、敕:古代公文文种。
属于下行文,主要起到使人警饬,不敢怠慢的作用。
古代公文选读教学大纲

古代应用文选读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古代公文选读》是文秘专业专科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
作为对我国古代公文学习、研究和继承的一门课程,主要包括了我国历代的公文选读和古代公文的发展脉络两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古代公文选读》不仅为了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公文体例,增强民族自信心,也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继承古代公牍文这一遗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当代文秘专业的建设。
学习本课程,首先要读懂重要的原著或其节录,准确把握原著使用的术语,深入理解其中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全面、系统的去了解与研究每部专著、每位公文撰写者思想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公文情况、各种体例和各个体制的源流演变过程,从而在总体上把握我国古代公文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特色;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对其价值、作用、影响等加以全面的分析评价,然后加以批评的继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古代公文的类型及基本篇目(二)难点:基本篇目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36学时)导言古代公牍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控制作用第一编先秦公文(6课时)[内容]1.汤誓2.秦誓3.下令国中4.除谥法制5.谏逐客书[知识点与教学要求]1、典、谟、训、诰、誓、命、令、教、方、简、契、判、符、玺书、上书、檄、移书、议、诏、奏、制2、汤誓、秦誓、下令国中、除谥法制、谏逐客书第二编汉代公文(6课时)[内容]1.入关告谕2.遗匈奴书3.令二千石修职诏4.求茂材异等诏5.论积贮疏6.奏论淮南王长罪7.论贵粟疏8.请为博士北子员议9.言吏多苛政疏10.责栎阳令谢游檄11.省减吏员诏12.劝成德政疏13.进《说文解字》表14.奏劾侯览疏15.谏封赏内宠疏16.营陵令到官申约吏民移文[知识点与教学要求]1、策书、敕、铁券、棨、章、表、封事、疏、状、奏记、辞、露布、牒、贱、诉状、白事2、入关告谕、遗匈奴书、令二千石修职诏、求茂材异等诏、论积贮疏、奏论淮南王长罪、论贵粟疏、请为博士北子员议、言吏多苛政疏、责栎阳令谢游檄、省减吏员诏、劝成德政疏、进《说文解字》表、奏劾侯览疏、谏封赏内宠疏、营陵令到官申约吏民移文第三编魏晋南北朝公文(6课时)[内容]1.求贤令2.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3.举贤勿拘品行令4.日食勿劾太尉诏禁妇人与政诏5.除妖谤赏告之法疏6.陈末流之弊疏7.移蜀将吏士民檄8.遗诏9.罢来敏教10.出师表11.成都房舍园田分赐诸将议12.请抑黜群小疏13.诏议通籴法14.苻坚攻陷襄阳申警民诏15.奏上律令注解16.迁丹阳太守上牋17.封佐郃功臣徐羡之等诏18.将士休假议19.陈府事启20.制谤木肺石函诏21.上疏论选举22.改官制诏23.移齐河阳执事文[知识点与教学要求]1、告身、赦文、启、贺表、列辞、签、牒状、贱命2、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日食勿劾太尉诏、禁妇人与政诏、除妖谤赏告之法疏、陈末流之弊疏、移蜀将吏士民檄、遗诏、罢来敏教、出师表、成都房舍园田分赐诸将议、请抑黜群小疏、诏议通籴法、苻坚攻陷襄阳申警民诏、奏上律令注解、迁丹阳太守上牋、封佐郃功臣徐羡之等诏、将士休假议、陈府事启、制谤木肺石函诏、上疏论选举、改官制诏、移齐河阳执事文第四编隋唐宋元金公文(12课时)[内容](一)隋代公文1.颁行新律诏2.请并省郡县表3.劾杨素封事4.上隋文帝表(二)唐代公文1.诫表疏不实诏2.纠劾违律行事诏3.令群臣直言诏4.搜访才能诏5.论时政疏(其二)6.请废在官诸司捉钱令史表7.谏农时出使表8.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9.请不税关市疏10.废职田议11.钱货议(三)宋代公文1.令中外臣僚读律诏2.置三司使诏3.诫约台谏诏4.论宋庠疏5.乞制置三司条例6.乞罢造船札子7.上高宗十议札子其一8.戊午上高宗封事9.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10.劝谕救荒文11.第二札子(四)元代公文1.谕蒙、汉将士伐南宋诏2.诛王文统诏3.劝成德政疏4.弹劾卢世荣文[知识点与教学要求]1、发敕、敕旨、敕书、敕、德音、牒、批、判、堂贴、榜子、榜、咨报、笺启、关、刺、诰命、御札、敕榜、答子、故牒、公牒、咨、呈状、申状、答、敕命、下帖、告示、牌面、勘合、照合、题本、揭帖、咨呈、牒呈、参评、牒上2、颁行新律诏、请并省郡县表、劾杨素封事、上隋文帝表、诫表疏不实诏、纠劾违律行事诏、令群臣直言诏、搜访才能诏、论时政疏(其二)、请废在官诸司捉钱令史表、谏农时出使表、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请不税关市疏、废职田议、钱货议、令中外臣僚读律诏、置三司使诏、诫约台谏诏、论宋庠疏、乞制置三司条例、乞罢造船札子、上高宗十议札子其一、戊午上高宗封事、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劝谕救荒文、第二札子、谕蒙、汉将士伐南宋诏、诛王文统诏、劝成德政疏、弹劾卢世荣文、第五编明清公文(6课时)[内容](一)颁行律令敕1.罢中书省及都府诏2.初设科举条格诏3.讨汉藩平班师诏4.禁谕部院差官扰民敕5.诛宦者袁琦敕6.议和虏不便疏7.宁王反咨南京兵部集谋防守8.开吴淞江疏9.请建空心台疏10.题为均徭役以杜偏累以纾民困事11.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12.纠劾贪污御史疏(二)清代公文1.谕吏兵二部2.谕兵刑二部3.振兴庶政以强中国诏4.明纲纪以定人心疏5.请严饬守令重处贪庸疏6.政归简易以端治源疏7.论诏令断宜必遵以信功令疏8.陈科场积弊疏9.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10.请动支厘金抵补铁价片[知识点与教学要求]1、谕、堂谕、札、牌、揭、详、禀、折、谕帖、令、训令、批令、布告、任命状、呈、咨、代电、批、公函2、颁行律令敕、罢中书省及都府诏、初设科举条格诏、讨汉藩平班师诏、禁谕部院差官扰民敕、诛宦者袁琦敕、议和虏不便疏、宁王反咨南京兵部集谋防守、开吴淞江疏、请建空心台疏、题为均徭役以杜偏累以纾民困事、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纠劾贪污御史疏、谕吏兵二部、谕兵刑二部、振兴庶政以强中国诏、明纲纪以定人心疏、请严饬守令重处贪庸疏、政归简易以端治源疏、论诏令断宜必遵以信功令疏、陈科场积弊疏、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请动支厘金抵补铁价片、五、教学方法:讲授与导读结合六、考核方式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要求:要求学生熟知古代公文的体例及范文七、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公文选注》王强著,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一、公文文种1、誓:古代公文名称。
是军队出兵征伐时或交战前宣布的誓师词。
2、秦誓:崤之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有述往戒来之作用。
3、令:国君对大臣的训话,后来把皇后、太子对下属的文告称作令。
4、制和诏的异同:制:帝王的命令性文书名称,古代公文的一种。
制书是皇帝颁布的有关制度方面的命令。
诏:始皇确定的公文名称,是一种指令性文书,凡皇帝颁布不属于重大制度的命令。
“诏”比“制”的分量略差一些,亦比“制”的用途广泛。
5、告谕:古代公文文种。
君王发布命令使人知晓明白。
6、玺书和上书的区别:玺书:古代因长途传递,文书易破损,所以常写在竹简木牍上,两片合一,捆上绳子。
在绳结处用泥来封固,盖上玉玺,称玺书。
秦以后专指皇上的诏书,是下行文。
上书:向君主上呈书面意见。
是上行文。
7、诏:古代公文名称。
指皇帝颁发的指令性文告。
8、疏:古代公文名称。
是古代大臣上给帝王论政事、提建议的文书。
9、议:古代公文文种。
在古代,国家有大事,必集群臣于朝廷之上议论,各抒己见,往来辩驳。
10、檄:古代公文文种。
古人用于声讨,征召时所用的文书叫做檄。
11、表:古代公文名称。
在汉初定礼仪时,表的作用是陈情,到了后汉时期,表的作用渐渐广泛,有推荐表,有进书表。
12、遗诏:古代帝王临终时留给后世的遗嘱。
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昭告群臣百姓的,一种是诏敕嗣君的。
13、教:上级官僚对下级或百姓的一种告谕性文书,与“令”颇相似。
14、驳议:汉代公文名称。
为官僚对某些重大政事有不同意见时向皇帝陈述的文书。
15、牋(笺):古代公文名称。
是大臣上给太子、皇后或诸王的一种上行文书。
16、启:大臣写给皇帝的建议性文书。
17、封事:古代公文名称。
奏疏之一种。
大臣怕事有宣泄,以囊封之而进。
故曰封事。
18、札子:公文名称。
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榜子,宋人称札子。
19、敕:古代公文文种。
属于下行文,主要起到使人警饬,不敢怠慢的作用。
20、上谕:古代公文名称。
是帝王的指示、命令。
清制,凡宣布官吏升降及对臣民有所通告,皆用上谕的形式。
二、公文常识1、《尚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公文总集。
2、谥法: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种制度称为谥法。
3、《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该篇在章法上,发端即表明看法,提出了全篇的总观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这一表现方法,开公文“片言居要”写法的先河。
4、汉定礼仪,则有四品:章、表、奏、议。
5、《入关告谕》中约法三章的内容: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6、《论积贮疏》作者:贾谊7、曹操的三篇令分别为:《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8、《移蜀将吏士民檄》作者:钟会9、《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作者:骆宾王10、《废职田议》中的职田:按职务高低分封的土地。
11、《置三司使诏》中的三司分别是:盐铁、度支、户部12、《论宋庠疏》作者:包拯13、《戊午上高宗封事》作者:胡铨三、重点句子及词语翻译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来吧,你们各位,大家听我讲一番话。
2、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3、民讫自若,是多盘。
一个人做事只顺从自己的心意,就会有很多差错。
4、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国家局势不安定,是因为用人不当;国家强盛安宁,是因为重用了一个贤臣的原因。
5、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6、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7、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
人们中有能力有作为的,便应当让他们继续发展其才能,提高其德行,这样你的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了。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9、虽云远古之式,事乖仁政之刑。
虽说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定式,但却违背了仁政的刑律。
10、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调整琴上的弦就能使声音和谐,粘住瑟上调弦的木杻就不能调音了。
11、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
荣枯由其唇吻,废兴候其指麾。
(杨素)对违己者如夏日里降霜,对阿谀自己者如冬天里下雨。
人的好坏就由他一嘴说,事之兴废就等他一声令。
12、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
王莽能至专权篡位,是有若干年的钻营为资本的。
桓玄借着晋王朝衰微,有变易之势的机会,篡了权。
终于灭了汉代的烟火,使晋朝倾覆了。
13、恐一物之失所,虑一理之或屈。
唯恐一件事处理不恰当,思虑着怕一个事理处置枉屈。
14、千里伫于一言,万几凑于一日。
方圆千里的事用一句话概括,处理很多公文要集中一天。
15、朕闻尧舜之君,自愚而益圣;桀纣之暴,独智以添愚。
我听说像尧舜那样的明君,自以为愚笨而更加圣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自以为聪明而更加愚蠢。
16、故异逆顺于忠言,则殊荣辱于帝道。
所以对于忠言来说逆耳与顺耳是不同与常规的,对于帝王来讲荣光和耻辱也是不同于常规的。
17、侯忠良之献替,想英俊之徽猷。
时刻等候忠良之臣提出意见,盼望英俊之士进献良策。
18、谏鼓空悬,逆耳之言罕进;谤木徒设,悸心之论无闻。
进谏的鼓摆在那里,很少听到逆耳的言论;谤木徒然设置,惊心动魄的言论很少听到。
19、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凡被选入宫的嫔妃,都遭到武则天的嫉妒;又巧于进谗,迷惑主上。
20、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21、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
22、率土共臻于富庶,小民不起于怨咨。
全国百姓生活富足,不因怨恨而造反。
23、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是:这种做法臣妾、刘豫:名词做动词(意动V)这种做法是把我大宋看做臣妾,当做刘豫啊。
24、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者哉!到时金人的贪欲无法满足,怎知他不会像对刘豫那样对我无礼呢!25、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天下大事有所不可也。
这就是鲁仲连仗义不尊秦为帝的原因,不是舍不得那尊秦为帝的虚名,而是顾惜那天下大势不容许这样做。
26、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要像少数民族那样披着头发,衣衽向左了。
27、人臣无将,垂千古之彝训;国制有定,怀二心者必诛。
28、犹舍美锦以校量工拙,脱致隳坏,毁将何追!如同拿出美锦来校量工艺的巧拙,一旦毁坏,后悔那还来得及呢!2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百姓富足,您又怎会不富足;百姓不富足,您又怎会富足呢。
30、广邀增羡之功,不恤颠连之患;期锱铢之诛取,诱上下以交征。
利用各种机会邀取功劳,不体恤给百姓带来的颠沛流离之苦;为了获取细小的利益,上下征缴无度。
31、始嫌曲突徙薪,终见焦头烂额,事至于此,救将何及?开始人们劝谏不要行卢世荣之法,不听,现在终于弄得不可收拾,来不及拯救。
四、重点篇目(记标点、翻译)1、下令国中(标点、翻译)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翻译:当年我国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叛乱,以黄河作为边界,西边在戎翟称霸,占地广达千里,天子达到了霸主的地位,诸侯各国都来祝贺,为后代开创了基业,非常盛大辉煌。
就在前一段历、躁、简公、出子执政时,国家很长一段时间不安定,国家内有忧患,没有闲暇顾及国外的事,于是晋国趁机攻夺了我们先王在世时所拥有的黄河以西的土地,所以各国都看不起秦国,没有哪一种耻辱比这更大了。
秦献公即位后,安定边疆,迁都栎阳,并且想要向东讨伐,收复穆公在位时的国土,修复穆公在位时的政令。
我想到先辈的遗愿,常感到痛心。
宾客群臣中有谁能献出计策让秦国强盛,我将加封官爵,分封土地。
2、令两千石修职诏(标点、翻译)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
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强勿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
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翻译:过分追求居室用器的奢侈,是损害农业的事;在衣服上过多修饰,是损害女红的事。
农业生产受损是饥饿的根源,女红的事受到损害是挨冻的原因啊。
如果说饥饿和挨冻同时出现,那还能不做坏事的人很少。
以后我要亲自种田,皇后要亲自养蚕、制衣,以此来供奉祭祀用的谷物和衣服,做天下人的表率;从今往后不接受供奉物品,减少太官人数,减轻劳役赋税,希望百姓亲自种田养蚕,平时有积蓄,来防备灾害发生。
力量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口多的不要侵犯人口少的,老人都能寿终正寝,小孩孤儿都能顺利成长。
今年年成有的地方欠收,老百姓手中粮食很少,原因在哪呢?有的官员奸诈虚伪,这些官吏像商人一样贪财,肆意掠财,像蛑虫一样侵蚀百姓。
县丞,一县之长,违背法律像盗贼一样偷盗财物,太无耻了。
在这里命令年奉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应奉公职守;不忠于职守违法作乱的官员,丞相可摸清他们的情况向我汇报。
把此诏令宣告天下人,使大家明白我的心意。
下页余下全文中国古代公文选读3、莞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翻译: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
”老百姓生活不富足而把国家治理的好的,至今听说过。
古代的人说过:“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妇女不纺织,就会有人受冻。
”生产这些物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国家物资一定会匮乏。
但古人治理天下非常细致,所以他们的积蓄足可以依靠。
而今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祸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又一大祸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