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与头部)-教案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学(高教版)教案:第四章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植物保护学(高教版)教案:第四章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植物保护学教案第四章: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一、昆虫纲的特征:1、体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有的还有1-3个单眼。

3、胸部有6足4翅。

4、腹部由10节左右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

二、昆虫的触角:1、基本结构:柄节、梗节、鞭节。

2、触角类型:刚毛状、线状、念珠状、锯齿状、棒状、锤状、双栉状、具芒状、鳃叶状、环毛状。

三、昆虫的口器:类型:咀嚼式(蝗虫)、虹吸式(蝶、蛾)、刺吸式(蚜虫、蝉)、舐吸式(蝇)、锉吸式(蓟马)。

四、昆虫的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个体节组成,各胸节侧板上着生1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中、后胸上各有1对翅,分别为前翅和后翅。

1、胸足的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

2、足的类型:步行足(步行虫)、跳跃足(蝗虫后足)、捕捉足(螳螂前足)、开掘足(蝼虫右前足)、游泳足(龙虱足)、抱握足(雄龙虱足)、携粉足(蜜蜂后足)。

五、体壁的构造与功能:1、表皮层:1)上表皮:是具有通透性的屏障,体壁皮肤作用就是由上表皮表现出来。

2)外表皮:体壁外骨骼作用主要由外表皮表现出来。

3)内表皮:最厚;使表皮层具有特殊的弯曲和伸展性能,并表现一定亲水能力。

2、皮细胞层:能向外分生表皮,修补体壁的伤口。

3、底膜:具有选择通透性,能使血液中的部分化学物质和激素进入皮细胞。

六、昆虫的内部器官和功能1、消化系统:包括一条自口至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

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2、排泄系统:马氏管:从血淋巴中吸收含氮代谢废物,再经肠道与食物残渣一同排出。

3、呼吸系统:由气门和气管组成。

气管分布到各组织的细胞间和细胞内,把氧气直接送到身体各部分,同时把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气门排出。

第五章昆虫的发育和行为一、昆虫的繁殖方式1、两性生殖: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由雌虫将受精卵排出体外并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孤雌生殖:指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小学科学教案《昆虫》两篇

小学科学教案《昆虫》两篇

小学科学教案《昆虫》两篇篇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课前,老师让大家捉虫子,都带来了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捉虫子的任务;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带来了多少虫子。

让学生带来一部分虫子,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再看看桌子上摆的是什么?猜猜看,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虫子)3.这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二、探讨创设情景(一)提出问题1.你桌面上有哪些虫子?(让学生说出各自带的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悉程度,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捉虫子的情景以及回想这些虫子的生活习性的情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依次出示各种小虫。

(通过放大的虫子逼真有趣,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引导探究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桌面上的虫子,他们具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的特点最多。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大量虫子的观察,找出每一只虫子的特点,这样一来,既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找出虫子的特点,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究。

(这一过程在于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时间放长一些给学生以观察的“自由”,讨论的“自由”,相互交流的“自由”。

昆虫认知

昆虫认知

《昆虫认知》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及其各部分的作用;2、了解昆虫的发育过程及种类等;二、教学重点:学会辨别昆虫。

三、教学过程:1、外形特征及其各部分的作用:1)、外形特征:A、体驱分头、胸、腹三部分;B、胸部长有三对足;C、头上长有触角;D、一般长有两对翅膀。

2)、各部分的作用:A、头部:位于体躯的最前端,具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所以头部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的中心;B、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体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组成;每一胸节上各生1对足,依次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多数昆虫的中、后胸还各生有1对翅,分别为前翅和后翅。

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C、腹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三体段,腹内藏消化、排泄、呼吸和生殖等器官系统,是昆虫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2、发育过程----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

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昆虫的变态分两类:1)、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称为完全变态,如蚕、蝴蝶等;2)、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无蛹的形态,称为不完全变态,这类变态的幼虫体上具有翅芽,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如蝉、蜻蜓等。

3、制作过程:将昆虫的每一部分从纸板上抠下来,可按对衬关系进行左右摆放,按拼插部位的编号进行拼插即可。

注:为美观起见,一般编号均朝向下面或后面;另,有些昆虫的两对翅膀共用一个拼插口。

4、知识拓展:1)、辨别昆虫的方法可参考昆虫的体形特征,即简单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六只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所以,蜘蛛、蝎子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

蜈蚣的腿就更多了,几乎每一环节(体节)上都有1~2对足,当然就更不是昆虫了;而蝴蝶、蚂蚁、螳螂和蜜蜂等则属于昆虫;2)、昆虫的种类:世界已定名的昆虫种类为100万种,我国定名的昆虫应该在10万种左右,可目前我国已发现定名的昆虫只有5万多种,要赶上世界目前的水平还任重道远。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说课教案(中职教育).docx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说课教案(中职教育).docx

课题: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说课稿)重庆北硝职教中心李天容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中的“实验实训1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1、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认识昆虫体躯的组成及附器。

2、复习和巩固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构造及类型。

3、为鉴别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理解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掌握昆虫的口器、触角、足、翅的基本类型。

2、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门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冠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结构及类型,特别是触角类型繁多, 学生不容易掌握,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1、借助多媒体弥补实验过程屮不容易观察到部分结构,如把昆虫的体躯放人,蜜蜂的触角放人,蝴蝶的翅放人、蝗虫的后足放人、蝗虫的口器放人, 通过感官和视觉,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直观功能,对突破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真正达到了对触角、口器、足、翅的结构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触角的类型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后回答,答对一个给一个动画笑脸, 答错一个给一个动画哭脸,体现多媒体的趣味性特点,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对于昆虫的足、翅的类型,学生观察后,答对一个就把该类型的图片展现出来,把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教学的情景Z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情趣,口然的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三、说学法(1)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外岀捕捉昆虫,要求学生在家附近搜集昆虫,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搜集到的昆虫种类、数量不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基本知识2. 掌握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分类和识别方法3. 提高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导学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概述2.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分类3.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方法4.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实地观察练习三、导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兴趣。

2. 进修环节(1)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概述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每部分又包含不同的结构特征,如触角、复眼、翅膀等。

(2)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分类根据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将昆虫分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不同类群。

(3)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方法进修如何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来确定其分类和识别方法,包括形状、颜色、纹路等方面。

(4)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实地观察练习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野外进行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实地观察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识别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进一步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增加知识面。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分类和识别方法,提高了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练习,加深了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后作业1. 思考:你觉得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2. 实践:选择一种昆虫,对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3. 拓展: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特殊适应性结构,并做简要介绍。

六、参考资料1. 《昆虫学》2. 《昆虫分类学》3.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手册》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对昆虫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昆虫的外部形态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昆虫的外部形态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昆虫的外部形态学时:2班级:1、19教学目的1. 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

2.掌握昆虫体躯的外部结构。

3.掌握昆虫体躯功能。

教学重点1.掌握昆虫体躯的外部结构。

2.掌握昆虫体躯功能。

2.教学用具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体节和体段昆虫属节肢动物。

身体由许多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体节,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昆虫体躯是有18-20个原始体节所组成。

相邻的两个体节由节间膜相连,使昆虫的身体自由活动,这些体节分别集后组成三个体段。

分别成为头、胸、腹部头部具有:口器,一对触角,通常有3个单眼。

胸部:3对足,2对翅,前、中、后胸三段。

此三体节虽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相连,不能自由活动。

腹部:都段着生有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须,通常由11节组成。

二、体面和骨化区昆虫的体躯和各体节可按附肢着生的位置氛围四个体面,两侧翅基着生的部分称为侧面或侧区。

足内侧的腹面部分称为或腹区,翅基上方的部分称背面或背区。

体节的各体面常大部分骨化成骨板,通常按所在体面称为侧板、腹板和背板。

三、体形昆虫的成虫的身体一般呈圆筒形。

有的为椭圆形或圆形,有的扁平,有的较肥大,有的较细长。

昆虫的身体和翅等具有各种色泽。

多数为棕,褐或黑色.也有一些具有红、黄、蓝、绿等颜色,或由这些色泽混合组成鲜艳美丽的斑纹,甚至闪烁着金属光泽。

一般隐蔽生活的体色较浅,裸露生活的体色较暗。

生活于植物上的多呈绿色,等等。

昆虫体色的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昆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之更好的隐蔽,不受天敌为害。

自然教案观察昆虫的特征

自然教案观察昆虫的特征

自然教案观察昆虫的特征在自然科学课上,观察昆虫的特征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活动。

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行为特征以及生活习性,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态系统和生命活动。

本文将以观察昆虫的特征为主题,分享一种适用于中小学生自然科学教案的模板。

一、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特征,学生将能够:1. 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的结构;2.观察昆虫的运动方式,了解昆虫的行为特征;3.了解不同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准备工作1. 教师准备昆虫标本或昆虫模型,确保能够清晰展示昆虫的外部特征;2. 准备放大镜和显微镜,方便学生观察昆虫的微观结构;3. 提前安排观察昆虫的场地,如学校附近的花园、公园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书或视频资源,向学生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

可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播放昆虫的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际观察:将昆虫标本或模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鼓励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更细致的结构。

3. 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发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昆虫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4. 观察昆虫的行为:带领学生前往观察昆虫的场地,让他们亲自观察昆虫的行为特征。

学生可以记录下昆虫在不同环境中的行动方式,以及昆虫与其他生物的互动情况。

5. 总结归纳:回到教室,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归纳他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

6. 拓展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制作昆虫标本、设计昆虫笔记本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应准确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

学生的描述可以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形式。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学习总结:学生在总结归纳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昆虫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生物教案: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生物教案: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生物教案: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一、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概述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它们以其多样的形态结构和独特的功能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昆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功能。

二、昆虫的外骨骼与身体结构1. 外骨骼的组成与作用昆虫的外骨骼是由硬化的外壳组成,提供了保护和支持的功能。

同时,外骨骼也限制了昆虫的体型发展,并为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刚性。

2. 昆虫身体的分节结构昆虫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并呈现出明显的环节状结构。

每个环节都与某种功能相关联,如头部为感知和摄取食物的中心,胸部为肌肉和附属器官的主要位置,腹部则负责消化和繁殖。

三、昆虫的触角与感知1. 触角的结构与功能触角是昆虫感知外部环境的主要器官之一,它们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有着紧密的关联。

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形状各异,如粗短的触角适合于物体接触感受,而长而丝状的触角则更适于接收化学信号和空气振动。

2. 昆虫的视觉系统大多数昆虫具有复眼,它们由成千上万个单个的小眼组成。

复眼的结构使昆虫能够感知周围的光线和运动,并提供了广角视野。

此外,昆虫还具备简单眼,用于感知光线强度和方向。

四、昆虫的口器与摄取方式1. 各类昆虫的口器形态与功能昆虫的口器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昆虫的口器形态也因其特定的摄取方式而各不相同。

例如,蚊子的口器是一种吸管状结构,适用于吸食血液,而蜜蜂的口器则是长而复杂的结构,用于吮吸花蜜。

2. 摄食行为的适应性昆虫的摄食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食物来源和生活环境采用多种吸食方式。

这种适应性使昆虫在丰富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中生存繁衍。

五、昆虫的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1. 昆虫的气呼吸方式昆虫通过呼吸管或气门等结构进行气体交换。

其中,气孔是昆虫的主要气体交换器官,位于身体的侧面或腹面。

通过气孔,昆虫可以吸入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2. 气体交换的优势昆虫的呼吸系统使其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且具有高效的气体交换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模板(试行)教研组长审阅年月日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及头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了解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1.掌握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及头部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昆虫的体躯的一般构造。

2.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课时安排】组织教学1min回顾上一节课内容4min本节课的新内容80min重点内容的总结3min考勤、组织教学2min【教学过程】1、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些?答: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东、广西、、闽南等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贵州,,,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苏南、皖南、鄂南等地。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2、中国茶树病虫害种类答:我国茶区地域辽阔,气候适宜,环境多样,因而病虫区系复杂,种类繁多。

已知的茶树害虫达400多种,造成经济损失的害虫有50一60种。

这些害虫主要是昆虫,少数是螨类。

已知的茶树病害有1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余种。

茶树病害主要是由一些真菌侵染所致,还有藻类、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导入新课: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一、体躯和体段昆虫的身体由一系列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体节,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昆虫体躯共有18~20个体节。

1、体躯的分节与分段3段20节,6、3、11 切;头部愈合无节痕,胸部各节紧相接;腹部节数常11,少增多减附多缺。

二、体节的分区和构造体面:身体或体节大致呈圆筒形,左右对称。

根据附肢基部的部位,将其划分成4个面:肢基上面的部分为背面;两侧着生肢基的部分为侧面;肢基下面的部分为腹面。

体向:为了描述昆虫各部分的相对位置,通常将昆虫一定的体躯部分作为定向的基础,按照体躯各部分的位置和方向,分为6个体向。

头向(cephalic):与头部的方向一致,与体躯纵轴相平行。

尾向(caudal);与尾部的方向一致,也与体躯纵轴平行,但与头向方向相反。

中向(mesal);向着虫体中轴的方向,与体躯纵轴相垂直。

侧向(lateral):与中向相反,背离体躯中轴的方向。

背向(dorsal),向着虫体背面的方向,背向朝上。

腹向(ventral):向着虫体腹面的方向,腹向朝下。

除上述体向外,在形态描述中也常用到下列部位及名称;基部(proximal)和端部(distal):昆虫的附器和外长物,以其靠近虫体的部分为基部,远离虫体的部分为端部。

前胸背板的后方是基部,前方是端部,而甲虫类的鞘翅则以靠近前胸的部分为基部,远离前胸的部分为端部。

外边(ectal)和内边(intal);昆虫的体部和附器,凡与体躯纵轴比较接近的一边称为内边,与体躯纵轴较远的一边称为外边。

前缘(anterior)和后缘(posterior):昆虫的体部和附器与体躯纵轴垂直的部分,离头部较近的一方为前缘,离头部较远的一方为后缘。

纵或长(length)、横或阔(width):昆虫的体部和附器凡与体躯纵轴平行的称纵或长,与体躯纵轴垂直的称横或阔。

昆虫的头部头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位于体躯最前端,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肉牵引力。

头壳上着生有触角、复眼、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头壳的构造昆虫的头壳是一个完整的高度骨化的硬壳,称为颅壳。

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头壳上各体节的分节界限虽然已经消失,但有数条由体壁内陷形成的沟,其中除了次后头沟可能代表下颚节和下唇节的分界外,其余都是与分节无关的后生沟。

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这些沟将昆虫头部划分为若干区域,头壳的后面有一个圆孔,称为头孔,内部器官穿过头孔进入头部,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

二、头式昆虫食性和习性间的差异,引起头部部分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大的变化,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即头式有了差别。

1.下口式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致垂直,称为下口式。

大多数取食植物茎、叶的昆虫如蝗虫、蟋蟀和鳞翅目的大多数幼虫属此类型。

该类型昆虫的取食方式比较原始。

2.前口式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称前口式。

很多捕食性及钻蛀性昆虫属此类型。

如步甲、潜叶蛾幼虫等。

3.后口式口器向后,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称为后口式。

常见于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蝉、蝽、蚜虫等。

三、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1、触角触角基部着生在膜质的触角窝内,围角片上有一小的突起,称为支角突,是触角活动的关节。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昆虫的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鞭节3个部分。

(二)触角的功能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与听觉。

此外,昆虫的触角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芫菁在交配时雄虫的触角能起携助拥抱雌虫的作用,魔蚊的幼虫利用触角可以捕获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衡身体,水龟虫潜水时可以用触角帮助呼吸。

(三)触角的类型1.刚毛状: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如蜻蜒、蝉、叶蝉等的触角。

2.线状:线状触角又叫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节、梗节较粗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向端部渐细。

线状触角是昆虫触角最常见的类型。

螽斯类、天牛类的触角属典型的线状,有时触角可长达身体的数倍。

3.念珠状:基节较长,梗节小,鞭节由多个近似圆球形、大小相近的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

如白蚁、褐蛉等的触角。

4.棒状:棒状触角又叫球杆状触角,结构与线状触角相似,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

蝶类和蚁蛉类的触角属于此类。

5.锤状:似棒状,但触角较短,鞭节端部突然膨大,形似锤状。

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

6.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

如部分叩头甲雄虫、芫菁等的触角。

7.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齿。

如部分叩甲及豆象雄虫的触角。

8.羽状:又叫双栉齿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枝上还可能有细毛,触角状如鸟类的羽毛或形似篦子。

如很多蛾类雄虫的触角9.肘状:又叫膝状或曲肱状,其柄节较长,梗节小,鞭节各亚节形状及大小近似,在梗节处呈肘状弯曲。

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的触角10.环毛状:除柄节与梗节外,鞭节部分亚节具一圈细毛,如雄性蚊类与摇蚊的触角。

11.具芒状: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触角芒。

为蝇类所特有。

12.鳃叶状:鞭节端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

如金龟甲之触角。

(四)了解昆虫触角的类型和功能的意义1.鉴别昆虫的种类:触角的形状、分节数目、着生位置以及触角上的感觉孔的数目和位置等,随昆虫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触角常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特征。

2.鉴别昆虫的雌雄:许多昆虫种类雌雄性别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触角的形状上。

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和驱避。

2、复眼1.功能: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

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

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退化或消失。

2.结构:复眼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由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眼组成。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甚大,一种蚂蚁的工蚁每个复眼只有一个小眼组成,而鳞翅目昆虫一个复眼常有12000~17000个小眼,蜻蜓目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在10000~28000个或更多,但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大体在300~5000个之间。

小眼数目越多,复眼造像越清晰。

多数昆虫复眼的视野比人眼的(180°)开阔,如螳螂复眼的水平视野为240°,垂直视野为360°;突眼蝇的复眼长在头部两侧突出的眼柄上,水平和垂直的视野可达360°;多数昆虫复眼能感受的光波波谱范围也比人眼宽广。

如昆虫复眼能感受的波长为240~700毫微米,对紫外线或蓝绿光最为敏感,而人眼能感受到的光波波长大约为400~800毫微米。

大多数昆虫对于运动物体的反应也比人眼敏捷。

如蜜蜂仅需0.01秒就能作出反应,而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轮廓。

但是,昆虫的视程远不及人类。

如蜻蜓只可以看清1~2米,家蝇只能看到40~70毫米;另外,绝大多数昆虫是色盲,如蜜蜂不能分辨出青色和绿色,也不能分辨出红色和黑色。

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很大关系,如头蝇科昆虫复眼几乎占据头表的全部,蜻蜒目的种类复眼亦很大,而在缨翅目昆虫和一些同翅目昆虫中复眼要小得多。

在双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雄虫复眼常显著大于同种雌性的复眼,甚至雄虫复眼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而雌虫复眼则相离,称离眼式。

3、单眼昆虫的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1.背单眼: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着生于额之上部,常为2~3个,极少为1个。

若为3个常呈倒三角形排列。

背单眼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科的特征。

2.侧单眼:仅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常1~7对不等,单行或双行,弧形或线形排列,其数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与区别有较大用途。

四、口器口器(Mouthparts)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由属于头部体壁构造的上唇和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即上颚、下颚和下唇组成。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

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主要特点是具有发达而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

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类、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部分膜翅目成虫及很多类群的幼虫或稚虫的口器都属于咀嚼式。

其中以直翅目的口器最为典型,以东亚飞蝗的口器为代表逐一介绍。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 sucking mouthparts)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

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下颚延长成口针(stylet);下唇延长成包藏和保护口针的分节的喙(rostrum);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以蝉的口器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3、虹吸式口器:蛾蝶类所特有。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喙,其内面具纵沟,相互嵌合形成管状的食物道。

4、锉吸式口器: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5、嚼吸式口器:兼有咀嚼、吸收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