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及构造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实训指导书

植物保护实训指导书
观察
一 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类型,为识别植物病害打下基

二 材料用具
玻盒标本、浸渍标本、新鲜标本
三 内容、方法、步骤
㈠ 病状类型观察
1 变色
①花叶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羽衣甘蓝)
②黄化
柑橘黄龙病(大叶黄杨)
2 坏死和腐烂
①斑点
莴苣霜霉病
②穿孔斑 桃细菌性穿孔病
注意其所属类型。 5 蛹的观察:观察异色瓢虫、柑橘大实蝇、二化螟蛹的
形态,注意其所属类型。 6 观察蚜虫、白蚁的多型现象 四实训作业 1 列表比较各供试昆虫变态类型及幼虫、蛹的类型。 2 试述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和成虫的主要区别。
实验实训四 鳞翅目、鞘翅目及其亚目、主要科形态 观察
一 目的要求 通过标本观察掌握鞘翅目、鳞翅目及其亚目、主要
实验实训十二 油菜病害症状及害虫形态识别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当地油菜主要病害的症状 2、掌握当地油菜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用具 1、当地常见的油菜病虫害,如菜青虫、大、小猿叶虫、小菜蛾、甘蓝夜蛾、 斜纹夜蛾、油菜菌核病、十字花科软腐病、十字花科霜霉病、十字花科病毒 病等玻盒标本、浸渍标本。 2、病原玻片标本 3、有关挂图
喙、口针(4 根) 四.实训作业
用透明胶把咀嚼式口器各部分粘贴在试验报告纸 上,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实训二 昆虫触角、足、翅类型识别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昆虫触角、足、翅的不同类型 2 了解昆虫外生殖器的构造 二材料用具 1 蝗虫、蝽象浸渍标本 2 蝼蛄、蛾、蝶、金龟子、步行虫、螳螂、家蝇、蜜蜂 针插标本(7 组) 3 触角、足类型玻盒标本 4 蓟马玻片标本 5 仪器用具:体视显微镜、镊子、培养皿等 三内容、方法、步骤 1 触角构造及类型观察 2 足的构造和类型观察 3 翅的构造和类型观察

昆虫外部形态实验报告

昆虫外部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分类特征,为后续学习昆虫的生态、生理和进化等方面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2. 显微镜3. 放大镜4. 昆虫解剖针5. 记录本及笔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足、翅等外部特征。

(2)记录观察结果。

2. 解剖昆虫(1)用昆虫解剖针解剖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

(2)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结构。

(3)记录观察结果。

3. 显微镜观察(1)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等部位的细微结构。

(2)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整体形态观察(1)蝗虫:体型扁平,绿色或棕色,触角短,足细长,翅透明。

(2)蝴蝶:体型较大,色彩斑斓,触角细长,足细弱,翅宽大。

(3)蜜蜂:体型较小,黄褐色,触角短,足细长,翅透明。

(4)蚂蚁:体型较小,黑色或棕色,触角长,足粗壮,翅退化。

2. 昆虫解剖观察(1)头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头部都包括触角、口器、单眼和复眼等器官。

(2)胸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胸部都包括翅和足,其中翅分为前翅和后翅,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3)腹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腹部都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等。

3. 显微镜观察(1)触角: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触角都由许多环节组成,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

(2)足: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足都由多个环节组成,具有行走、跳跃等功能。

(3)翅:蝴蝶、蜜蜂等昆虫的翅具有翅脉和翅膜,具有飞行功能。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昆虫分类和进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六、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昆虫的外部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原因。

昆虫形态测定实验报告

昆虫形态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形态测定的基本方法;2. 熟悉昆虫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3. 提高对昆虫分类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蝶、蚊、蜻蜓、蚂蚁等;2. 仪器设备:显微镜、解剖镜、镊子、尺、剪刀、记录本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形态:记录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主要特征;(2)观察昆虫的头部:记录头部的形状、大小、触角类型、复眼、口器等;(3)观察昆虫的胸部:记录胸部的形状、大小、翅的形状、足的形状等;(4)观察昆虫的腹部:记录腹部的形状、大小、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解剖昆虫(1)选择一只昆虫标本,用剪刀剪开腹部,观察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内部结构;(2)用解剖镜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记录器官的形状、大小、位置等;(3)观察昆虫的骨骼系统,记录骨骼的形状、大小、位置等。

3. 形态测定(1)使用尺子测量昆虫各个器官的长度、宽度等尺寸;(2)观察昆虫器官的比例,记录器官之间的相对大小;(3)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胞结构,记录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具有不同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特征。

例如,蝶类昆虫的翅膀色彩斑斓,触角细长;蚊类昆虫的翅膀退化,足细长;蜻蜓类昆虫的翅膀透明,足细长;蚂蚁类昆虫的触角短粗,足细长。

2. 解剖观察结果通过解剖昆虫,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具有不同的内部器官结构。

例如,蝶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蚊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蜻蜓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蚂蚁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同体,呼吸器官为气管。

3. 形态测定结果通过形态测定,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器官的尺寸和比例存在差异。

例如,蝶类昆虫的翅膀面积较大,足较长;蚊类昆虫的翅膀退化,足较短;蜻蜓类昆虫的翅膀透明,足较长;蚂蚁类昆虫的触角短粗,足较短。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实验⼀昆⾍外部形态特征⼀昆⾍解剖镜的构造和使⽤解剖镜、双⽬解剖镜⼜称体视显微镜、⽴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

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

【⽬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法【材料】解剖镜【⽤具】【内容和⽅法】⼀、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机械部分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的部分。

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

载物盘通常为⼀⾯为⽩⾊,⼀⾯为⿊⾊,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成。

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以压⾍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

⽀柱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

上⽅的为锁紧螺丝下⽅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以改变放⼤倍率之⽤。

双⽬解剖镜构造图(⼆)光学部分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上⾯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镜管和⽬镜在棱镜罩的上⽅,左右各有⼀个⽬镜管,⽤以承放⽬镜4.视觉圈⼀般是位于右边的⽬镜管上端。

视觉圈可调节⽬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外来光线的⼲扰,多在⽬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前后均放在⽬镜管上端。

⼆、解剖镜的使⽤⽅法和注意事项1.在取⽤(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损坏。

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将钥匙碰断在锁孔⾥。

2.取⽤解剖镜时,必须⽤右⼿握持柱,右⼿托住底座,⼩⼼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取⽤或移动。

3.使⽤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缺少及镜体各部有⽆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故障,若有问题⽴即报告,否则⾃⼰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镜,再将眼罩放在⽬镜的上端。

观察昆虫结构实验报告

观察昆虫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特征。

2. 掌握昆虫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关系。

3. 学习昆虫解剖技巧,观察昆虫内部器官。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家蝇、蜜蜂、蝗虫等2. 实验工具: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解剖盘、酒精、甲醛等3. 实验试剂:苏木精、伊红等染色剂五、实验方法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触角、复眼、翅膀、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2. 昆虫解剖:使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沿昆虫的背中线进行解剖,观察昆虫内部器官的结构。

3. 染色观察:将昆虫的内部器官进行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染色后的结构特征。

六、实验步骤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观察家蝇的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 观察蜜蜂的翅膀、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 观察蝗虫的触角、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2. 昆虫解剖:- 将昆虫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沿背中线切开。

- 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道、胃、肠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气门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神经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睾丸、生殖管等部位。

3. 染色观察:- 将昆虫的内部器官取出,放入装有染色剂的容器中。

- 使用放大镜观察染色后的结构特征,如细胞、组织、器官等。

七、实验结果1. 家蝇:- 头部:触角呈棒状,复眼大而突出,口器为吸食式。

- 胸部:有3对足,翅发达,能飞行。

- 腹部:消化系统发达,有较长的肠道。

- 内部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结构完整。

2. 蜜蜂:- 头部:触角呈锤状,复眼小而突出,口器为嚼吸式。

- 胸部:有3对足,翅发达,能飞行。

- 腹部:消化系统发达,有较长的肠道。

- 内部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结构完整。

3. 蝗虫:- 头部:触角呈棒状,复眼大而突出,口器为咀嚼式。

昆虫的各种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各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一类生物,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昆虫的形态、生理、生态和分类等特征,本实验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昆虫进行实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3. 加深对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的认识;4. 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5.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形态特征观察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了解其外部结构。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显微镜、解剖镜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如头部、胸部、腹部等;②观察昆虫的足、触角、翅等器官;③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2. 昆虫分类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技能。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分类鉴定手册、显微镜等。

(3)实验步骤:①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昆虫标本进行初步分类;②查阅分类鉴定手册,对昆虫进行详细鉴定;③对比不同昆虫的分类特征,加深对昆虫分类的理解。

3. 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掌握病虫害防治方法。

(2)实验材料:植物、昆虫标本、农药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②分析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③学习病虫害防治方法,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

4. 野外采集昆虫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昆虫的生存环境。

(2)实验材料:捕虫网、毒瓶、采集管、手套等。

(3)实验步骤:①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如树林、草地、农田等;②使用捕虫网、毒瓶等工具采集昆虫;③将采集到的昆虫进行整理、保存。

5. 昆虫生理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生理特征,掌握昆虫生理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昆虫、生理仪器、实验试剂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运动、摄食、繁殖等生理现象;②使用生理仪器测定昆虫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等;③分析昆虫的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吸式口器:用镊子取下斑衣蜡蝉的头部置于载玻片上,先观察针 状的口器、再用拔针或昆虫针压、拔,分离口器,观察认识喙管、 上唇、下唇及埋藏在管内的两对口针、上颚针、下颚针。 • 上唇:多退化成小型片状物。 • 上、下颚:形成两对细长的口针,
包于喙管内。
• 下唇:延长成1条喙管,里面包藏 2对口针。 • 下颚须: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
4.翅的观察: 取蝶或蛾的前翅,观察翅的基本构造及分区,找出翅的前缘、 外缘、后缘、基角(肩角)、顶角、臀角、臀前区(翅主区)、臀 区、轭区等。对比其它昆虫翅的变异类型,如蝗虫前翅、后翅,蝽 蟓的前翅,蝇的后翅等。
5.昆虫口器的观察:
咀嚼式口器:用镊子取下蝗虫头部,再将口器的各个部分分别 取下置于载玻片上,结合教材中咀嚼式口器构造,认识上唇、上颚、
实验一 昆虫的外部形态及构造
一、目的要求:
1. 认识和掌握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和特征。 2.了解昆虫各体段附肢的基本构造、着生位置、变化类型及其能。
二、材料和用具:
浸渍标本:蝗虫或蟋蟀(雌、雄)、斑衣蜡蝉。 针插标本:菜粉蝶、粘虫、象甲、蝽蟓、蜜蜂、蝉、蝇。
盒装标本:触角类型、翅的类型、足的类型。
挂 用 图:蝗虫、口器、翅、触角、足的类型。 具:实体显微镜、拔针、昆虫针、载玻片、镜头纸、 镊子。
特征与害虫防治方法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业:
1. 绘制蝗虫外部形态图、表示昆虫外部形态基本构造。
2. 昆虫的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构造是什么?有何主要区别?
2.触角观察: 取象甲或蜜蜂观察并区别触角的柄节、梗节、鞭节的构造,数
一下节数。对比蝗虫、蝉等其它针插标本和盒装标本认识触角的类
型及其变化。
3.足的观察: 观察蝗虫足的基节、转节、腿节、胫节、爪及爪垫的构造;观察各 种昆虫足的变异类型,如蝗虫的前足(步行足)、蝗虫的后足(跳跃 足)、蜜蜂的后足(携粉足)等的特征。
虹吸式口器:取菜粉蝶或粘虫成虫针插标本,从头部的侧片观 察由下颚变成的螺旋状卷曲的喙管,内部形成一个细长的食物 管道、靠虹吸作用吸食液体食料,上颚退化,有下唇须。
只有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1条
中空的管子,平时卷曲在头的下方,
取食时伸到花心吸取花蜜。 其余如上唇、下唇、上颚等部位退
化或消失。
另外还可观察蜂类的咀吸式、蝇类的舐吸式、蓟马的锉吸式、蝇 类幼虫的口钩等多种口器类型。了解昆虫口器类型构造,在识别害状
三、内容及方法步聚:
1.昆虫体躯的划分:
2.触角观察:
3.足的观察: 4.翅的观察: 5.昆虫口器的观察:
•咀嚼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 •其它类型的口器:
四、作业:
三、内容及方法步聚:
1.昆虫体躯的划分: 取蝗虫或蟋蟀浸渍标本,观察其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 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每体段分节的情况。观察头部触角、 复眼、单眼、口器、头部分区;观察胸部足、翅;观察腹部听器、尾 须、雌雄生殖器、气门等形态及其着生位置。对比其它针插标本各体 段附肢的特征。
下颚、下唇和舌的基本构造及取食功用。
上唇:盖在口器上方的1个薄片,能辨别 食物的味道。 上颚:1对坚硬带齿的块状物,具切区和 磨区,能切断磨碎食物。 下颚:分轴节、茎节、内颚叶及下颚须五 个部分,具有嗅觉和味觉作用,下 颚能帮助上颚取食。 下唇:由后唇,侧唇叶,中唇叶和下唇须 组成,下唇须和下颚须相似(功 用)。 舌: 在口器中央,1个囊状突出物,能帮 助吞咽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