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导引术概述

合集下载

先秦两汉时期的导引术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的导引术研究
导引术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的文化 内涵,而且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引术的传承和 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05
导引术的传承与发展
导引术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书籍传承
古代导引术的传承主要依靠书籍,如《庄子》、《淮南子》等, 其中详细记载了导引术的练习方法和要领。
家族传承
导引术在古代中国常常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家族中的长者或 专业人士教授年轻人和家族成员导引术的练习方法。
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五禽戏就是一种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术。
02 03
追求长生不老
古代帝王将相普遍追求长生不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命人研究 导引术,以锻炼身体和延长寿命。如汉代出土的导引器物中有不少是 用于长生不老的。
医疗保健
导引术的另一个起源是医疗保健。古代医生发现,通过模仿动物的动 作和姿态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如五禽戏就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导引术的历史背景
文化背景
导引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古代哲学、医学、宗教等有着密切的 联系。如道家思想对导引术的影响深远,道家追求长生不老、修炼身体的方 法与导引术的目的相一致。
社会背景
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也为导引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古代中国的医学、哲学 、宗教等领域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这为导引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 环境。
先秦两汉时期的导引术研究
2023-11-03
contents
目录
• 导引术的起源与演变 • 导引术的理论基础 • 导引术的方法与技巧 • 导引术的应用与价值 • 导引术的传承与发展 • 导引术相关文献综述
01
导引术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道教-导引

中国道教-导引

中国道教-导引核心提示: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

道教根据古人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

道教根据古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唐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云:“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

”①导引术起源很早。

《吕氏春秋·古乐》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

”②此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实为导引之雏形。

此后,至迟在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流传于世。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中央者(按指中原地区——引者注),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③蹻按即按摩,表明医学家将它和按摩术相结合为人治痿厥寒热病。

《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④表明神仙家将它和行气术相结合进行养生,旦出现了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个演练导引动作的人物图像,图中人物多著庶民衣冠,男女老少均有,表明导引术在汉初已普及于社会。

早期道教承袭方仙道纳入此术,为各派共同修习的方术之一。

《华阳国志·汉中志》称,张鲁“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

”⑤鲁母之有“少容”,盖为修炼行气、导引术所致。

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善导引行气。

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气功带口令

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气功带口令

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气功带口令:1. 马王堆导引术介绍马王堆导引术是一种以改善人体健康为目的的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经络养生理论,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方式。

它以控制呼吸、放松肌肉为主要内容,通过改善人体气血循环,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调节机体的健康目的。

马王堆导引术的口令也是一种特殊的健身方式,它以口令的形式,结合呼吸、放松肌肉、拉伸身体等技巧,达到健身的效果。

,不少于100字。

2. 健身气功简介健身气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健身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呼吸来调节身体内部的气机,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状况,还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延长寿命,促进身体健康。

健身气功的基本动作包括站立、走路、拉伸、按摩、拳击、拳击、挥拳、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拳击、3. 带口令的操作步骤1. 先站直,双脚分开,膝盖微微弯曲;2. 双手向前伸直,手掌平放,指尖微微弯曲;3. 吸气,口令念出;4. 吐气,双手收回至腹部;5. 重复以上动作,每次口令都要念出。

4. 动作技巧指南• 保持身体稳定:身体要保持站立或坐姿,腰部要挺直,头部要抬高,肩部要放松。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它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修身养性等为目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优秀遗产。

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作为中国导引史上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性导引术,它们虽有着各自的功法特点、目的和作用,但从发展轨迹来看,足以窥视古代导引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导引术从早期的一些散式仿生术发展成完整的导引体系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的华佗以仿生导引术为基础,将其简约精编,归纳提炼,创编成为一个结构完整、易学易练的养生导引术,这代表了汉代时期古代导引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早期的导引术势多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动作,力求获得动物的某些灵性和能力。

“熊经鸟伸”一类肢体运动的原型可能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巫舞,而“吹嘘呼吸”一类呼吸运动则可能与巫医的移精变气理论与治疗方法有关。

但此时的导引术多为一术,多为针对一病或多病的散式功法,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的导引图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直到东汉末年五禽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散式功法的状态。

八段锦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这是导引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八段锦在五禽戏的基础上,动作数量增加到了八个,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其动作名称,这对后来易筋十二式的发展产生了历史影响。

八段锦将不同导引术势汇编成套并以歌诀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而广泛流传。

“易筋十二势”继承了八段锦的特点,但在其基础上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如:有的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有的动作讲究意随气走,力由气生。

总而言之,导引术发展至明代的主要变化是:第一、导引术的功法较前更为丰富;第二、导引术与武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内炼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讲究身架沉稳,劲力贯串,刚柔相济,筋强体壮,运气发力。

导引术的锻炼目的从一般的医疗养生发展为锻炼筋骨肌肉、强身健体东汉时期的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养生家。

中国古代导引术概述

中国古代导引术概述

导引术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术。

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

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

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亦作“道引”。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

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

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

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一、导引术的起源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

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

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此段文字说明呼吸吐纳和熊经鸟伸等活动是导引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养形、益寿等。

如呼吸吐纳属导引之列,则有关导引的文献记载就更久远了。

如先于《庄子》的《老子》第二十九章就有“或呴或吸”等属于呼吸吐纳类字句。

再往前的《山海经》中也有“无骨子食气”等载述,而所谓“食气”即是吐纳导引法之一,类似的还有“咽气”、“服气”等等。

此类方法又往往与“辟谷”相联系,“辟谷”就是不食五谷,后世有“辟谷食气”之说。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帛书》中除“导引图”等内容外,还有“却谷食气”一篇,其中载“食气者为呴吸”,表明食气即呼吸吐纳的意思。

肢体动作类导引的起源,则可上溯的更为古远。

有文献可作佐证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郁滞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所谓“舞”,即手舞足蹈,是肢体活动的代称,其目的是宣导肢体气血郁滞,此处“宣导”一词,实为“导引”的同义词。

再如宋•罗泌《路史•前记》第七卷载:“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閟;人既郁于内,凑里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

导引术的发展简史 (1)

导引术的发展简史 (1)

导引术的发展简史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人以種呼吸,这是导引术特有的自我保健的练功方式,可见,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的导引术的应用,古时还称“吐纳”、“桥引”、“修仙术”等,都是应用来自我保健养生的本能锻炼,起源公元前3000年-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在青海省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导引的人形图案。

导引术真正起源何时,没有直接的文献资料,根据以下几个间接文献来简单说明一下: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及后来的《史记》、《孟子》记载着在4000年前尧舜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空气潮湿寒冷,人类气血郁带患上疾病,于是就用舞蹈相互按摩来宣导气血,治疗疾病,导引按桥就此成为人们保健除病的常用方式了,到后来《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就对防病治病用导引按桥有了记载。

1975年考古发现在青海省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罐等物品上的人形图案就有吐纳、导引等姿势,据今5000多年了,综上所述,导引术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而形成的,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导引术与古代信奉神灵修仙练道的各类社会人士有密切关系,《封神榜》中就记载了商周时代导引术的盛行,修仙练道的阐截、二教里人物都通过导引修练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这只是传说,在那同时期留下的历史文物和庙宙等不难说明,确实有用导引术修练者达到高能的人,他们助人除病,行善积德,宏扬正气,传播善良。

这类人物被人们建庙供奉,事迹广为流传,便如泰山上“碧霞元君”当然在古时也有利用导引术来骗人的巫师,巫医等社会不良分子,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曾提六不治,其中之一就是“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可见古代巫师经常利用各种把戏欺骗人们,让正常懂医术,学道法的正人君子非常痛恨。

由于古人无法形容人在做导引修练时产生的引力、电波等,所以统称为气,只是正统修道者对气做了简单的说明“气者破也,迅生速失,无形而浮动,望众莫痴迷逞强”。

就这样的钟告还是难以杜绝有后来人得到导引高能量后为利益创办各种会或教来迷惑百姓,还有人自称气功大师,“气”者何在,真是迅生速失者见多,我们祖先的好文化应正确传承,弘扬正气,传播善良,无私奉献,才是真道。

中国:导引

中国:导引

中国:导引、气功与按摩运动养生是古今中外公认的抗衰老的灵丹妙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国古代养生学强调适度而有益的运动,因为离开了运动,人体的气血便会阻滞而不畅达,疾病就会容易产生。

导引养生术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以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养生方法,简称为导引术。

早期的导引还包括了气功和按摩。

隋唐以后,气功、按摩便逐渐从导引中分离出来。

可以说,导引、气功与按摩是我国古代运动养生的三大支柱。

导引根据我国史书记载:“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中的“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配,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模拟动物的动作、形态和神态,借以丰富自己的生产、生活和文娱活动。

从古代彭祖开始便有专门为健身设计的导引术,已基本脱离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行为,发展成为保健养生、医疗的重要手段方法之一。

导引作为养生一法,其作用主要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育真气、好筋健骨、平秘阴阳等方面。

由于导引是动形与调气相结合,练习后多有一种轻松舒畅、心旷神拾之感。

导引既DJ凋形,又可养神,坚持练习就能体健长寿。

现代研究证明,导引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许多慢件疾病亦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导引养生术是五禽戏。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老导引法,并结合自身的锻炼实践,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一曰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曰猿,五日鸟。

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饮食。

”指出人体必须经常运动,模仿虎的威猛、熊的沉稳、鹿的温驯、猿的轻灵和鹤的舒展。

使食物容易消化,血脉流畅,才能健康无病。

华佗创编五禽戏后,身体力行,坚持练习,并把它做为一套系统完整的的锻炼方法传授后人,受到后世养生家的推祟。

随着时间推移,辗转传授,今天已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

中医学认为,人以五禽戏锻炼身体,可以涵养精神、调节气血、益润脏腑、畅达经络、舒活筋骨、利通关节、延年益寿。

导引术:不打针、不吃药的“本能”养生术

导引术:不打针、不吃药的“本能”养生术

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通过一些功法和锻炼就能起到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导引术的神奇之处。

那么,究竟什么是导引术,其包含哪些内容,又可以预防和治疗哪些疾病?且看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宋天彬教授讲述他和导引的那些故事。

起源于“打哈欠”和“伸懒腰”所谓导引即“导”和“引”。

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是气功中的动功之一,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

那么,导引到底是怎么来的?事实上,这种神奇的养生术是起源于我们人类的本能——打哈欠和伸懒腰。

生活中,大家都有感觉过累和困,其实是大脑缺氧了,这时候需要做深呼吸,也就是打哈欠,打完哈欠之后就会觉得清醒一些。

伸懒腰也是如此,你觉得疲劳、不舒服了,伸伸懒腰一下子就觉得很精神。

而导引就是从这些人类本能的小动作里孕育而出,此后随着舞蹈、武术的出现,导引又增加了内涵和外延,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实用性强。

练习要点及功效有讲究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功法,其实都属于导引的范畴。

其中,五禽戏作为华佗所创的古老的导引术之一一直传承至今,自然有它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通过练习五禽戏来养生呢?对此,宋天彬教授给了我们一些练功建议——所谓“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所以练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将5种动物分别逐一练习。

比如“虎戏”,要调整呼吸、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手作“虎爪”,稍加用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上肢的经络。

练习过程中,肌肉要放松,找到伸懒腰的那种松弛感,充分活动脊椎,对现代人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病都有很好的康复作用,老年人还能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

之后是“鹿戏”,分为鹿抵、鹿回头、鹿顶角和鹿奔,练习过程中脊柱做了一个侧弯运动,有助于维护脊柱健康,练习中讲究轻灵,就像小鹿在往前奔跃一般,但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不用刻意把动作做得非常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引术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术。

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

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

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亦作“道引”。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

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

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

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一、导引术的起源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

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

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此段文字说明呼吸吐纳和熊经鸟伸等活动是导引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养形、益寿等。

如呼吸吐纳属导引之列,则有关导引的文献记载就更久远了。

如先于《庄子》的《老子》第二十九章就有“或呴或吸”等属于呼吸吐纳类字句。

再往前的《山海经》中也有“无骨子食气”等载述,而所谓“食气”即是吐纳导引法之一,类似的还有“咽气”、“服气”等等。

此类方法又往往与“辟谷”相联系,“辟谷”就是不食五谷,后世有“辟谷食气”之说。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帛书》中除“导引图”等内容外,还有“却谷食气”一篇,其中载“食气者为呴吸”,表明食气即呼吸吐纳的意思。

肢体动作类导引的起源,则可上溯的更为古远。

有文献可作佐证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郁滞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所谓“舞”,即手舞足蹈,是肢体活动的代称,其目的是宣导肢体气血郁滞,此处“宣导”一词,实为“导引”的同义词。

再如宋•罗泌《路史•前记》第七卷载:“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閟;人既郁于内,凑里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

”《帝王统录》引《教坊记》亦有类似记载:“昔阴康氏,次葛天氏,元气肇分、灾诊未洱,民多重膇之疾,思所以通利关节、是始制舞。

”由此可见,古人这些“舞”是肢体导引之源。

导引“舞”大多是从模仿多种动物形态动作开始的。

随着生活、生产活动内容的丰富,逐渐增加了模仿劳动或搏击格斗动作等内容,在实践、流传中不断演化成各种肢体导引术式,其形态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类似舞蹈,其二类似健身操,其三类似武术。

除此以外,另有一部分肢体动作类似按摩、拍打等,若追溯其起源,至少在殷商时代就已作为治病保健的手段之一。

实际上,按摩、拍打是人类本能,早在文明产生之前就已具备,试观鸡鸭猫狗等常见动物,当其体痒时自会抓搔,受伤后自会舔啄。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

由此可以推论,按摩拍打应当是导引术的最早形式。

实践或实验都证明,按摩拍打可以引导气血流向,这也是导引养生的本意。

后世所出的诸多导引法,大多伴有按摩或拍打,也有单纯按摩或拍打独立成法的。

古代,按摩与导引往往混称,而唐•释慧琳《一切经意义》中更直截了当地说:“凡人有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因此有些导引法常以“按摩”冠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载:“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名曰“按摩”,但内容多为肢体导引动作。

传统导引术的最早专著当推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

其中“引”是导引之简称,恰如王冰注《素问•血气形志篇》:“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故《引书》即导引之书。

从该书内容看,其中有论述四季饮食起居、房事等养生理法,还有六十余种导引术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四十多种病症的导引对治方法等,涉及内、外、眼、耳、鼻、口腔、精神病等多科。

综观全书,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前后呼应,既有养生导引理论阐发,又有具体操作描述,确系一部完整的导引专著。

从书中所载六十余种导引术式中,肢体动作导引占多数,包括徒手操作、按摩,借助器械、双人合作导引等,其余还有不少吐纳行气、意想导引等方法,甚至闭气闭息导引法。

从《引书》所载内容看,传统导引术的基本方法皆已具备。

后世流传的诸多导引术,包括著名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中的具体术式,皆可从中找出其雏形。

在“引书”出土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成书年代相距“引书”不远,该帛图中绘有四十余幅导引术,每图式旁皆有简略文字说明,帛图虽残缺不全,能看出文字者不足四分之一,但仍被视为导引术发展史上之至宝。

现在看来,从系统完整性,内容丰富性来说,《帛书•导引图》远非《引书》可比。

但“导引图”中的某些图式名称与《引书》中所载某些导引术式名称相同或相近似,尤其是其中许多仿生类肢体导引术式,两者可互相印证,而图画更为实观,一图可胜过数十乃至数百文字的描述。

在未见《引书》前,学术界一直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养生方导引法”为传统导引疗法之首部著作。

目前看来,此桂冠当让位于《引书》,前者只是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从《引书》的理法系统看,传统导引术与养生之道是紧密相关的。

汉代养生家张湛则明确把“导引”归为“养生”十大方面之一。

如南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张湛《养生要集》:“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中、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张湛所谓“养生”已包括“世行”与“道行”两端。

“世行”即世俗之行,“道行”则是“修道”或“修真”者之行,故道行有时直称修道或修真。

导引术基本属于“世行”。

从导引术起源来看,导引术原先是为治病而设,后来从实践中逐渐发现其兼有防病养生保健益寿等功效。

二、导引术的衍变前面已推论,按摩拍打等活动是肢体动作类导引术的最原始形式。

这种按摩拍打是自我操作、自身受益的,符合导引的基本意义。

然而按摩拍打也可施之于人,从原理上说是替或让别人导引,也该属导引范畴。

但后来随着手法的发展、细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专业——推拿学。

故推拿学科源自导引术,是导引术衍变之一。

推拿只是从导引术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部分衍变而来,现在都已成为堂堂正正的独立学科。

肢体动作导引除按摩拍打类之外,主要还有类似于舞蹈、体操和拳术等内容。

前述原始“舞”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是肢体类导引术的较早形式,(晚于按摩拍打类)。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舞”转用于社交、娱乐、宗教仪式等各种活动,并逐渐向艺术化发展,而其原始防病治病的功能渐让位于效果更好、更专业化的导引形式。

以后的宫廷舞蹈乃至现代舞等当属导引术原始舞之衍变。

形体类导引术起初是独立的、分散的术式。

前述《引书》和《帛书•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式皆如此。

后来,精于此道者于众多散在的导引术式中精选编排、甚或综合创造,形成了各种导引术套路。

其中最早面世的导引套路当推“五禽戏”,据文献记载,系汉末名医华佗所创编。

其后,相继面世的有“灵剑子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八段锦”、“十六段锦”、“二十四节气导引图”等,其中以“五禽戏”、“八段锦”等最为著名,且各自衍化出数十种同名不同内容的套路。

虽然导引套路层出不穷,但仍以散在导引术式为多,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收载导引散式达二百来种。

事实上,所谓导引套路只是导引散式的组合而已,大多套路包括“五禽戏”、“八段锦”等,其中各式皆可分可合,并非一气呵成、缺一不可。

如《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华佗对其亲子说:“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可见,五禽戏不必全套皆作,有病痛不适之时,有针对性地选作一戏也可,习练“八段锦”、“十六段锦”同样如此;而练习“五脏导引法”可以根据辩证选练一、二脏,“二十四节气导引图”则据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依次而行,每个节气只选其相应一式。

这种可分可合的导引套路有别于后世的武术或拳术套路。

徒手乃至持械搏击方法起先也是肢体动作类导引术所模仿的内容之一。

后来社会的分工出现了专业武士,精于此道者逐渐编创了各种既有强身健体功能,又有攻防技击功能的拳术或武术套路。

其后养生家又取武术套路之健身功能而将其转化成导引术套路,虽然形似武术,但其原有的技击功能渐渐淡去。

随着枪炮等热兵器的日益进步,武术的搏击功能更趋淡化,“易筋经”是此类导引术的代表之一。

顾名思义,所谓“易筋”是改易筋骨之意。

据有关文献及行家秘传,“易筋经”原是练武者强身壮体过程的初步功夫,后续部分还有“洗髓经”等,整个练功过程要数年而达到“脱胎换骨”,是独特的技击和抗击打的基本功。

类似的情况还有“太极拳”。

太极拳起初是武术家模仿道家太极门修炼过程中自发出现的“九宫太极手”外架的一些动作并加以艺术化、赋予技击意义而编成的套路。

在原理上,太极拳从一开始就类同于导引术。

近代太极拳日益普及,但大多注重外在肢体动作而忽略其技击意义,因而更接近于导引术。

肢体动作类导引原先有相当部分是单纯的肢体运动,类似于现代体操。

有学者认证,由欧洲兴起的现代体操,其真正源头即是中国传统导引术。

从现有的文献、文物中可看出,现代体操的所有要素皆早已出现于传统肢体导引术中。

因此可以说,现代体操也是导引术的衍变之一。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从事导引术的研究者发现以意念活动配合肢体动作远较单纯肢体导引效果明显,于是人们更注重于运用心理调节来导引,所谓“以意引气”即属此说。

用意念作用于肢体导引的倾向至少在汉代已初见端倪,这在前述汉简《引书》所载导引术式中已可证实。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仍以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例,其中所载二百来种导引术式中,不注明用意念的单纯肢体导引占58种,有意念倾向明显的“行气”导引36种,其余为肢体动作配合吐纳、意念等的综合导引法。

至明•曹士洐《保生秘要》所载导引法则已是用意念导引者为多。

意念活动包括集中注意力(即称“意守”、“意注”等)和想像(即故称“存思”、“存想”等),其作用可以引导气血流向,改善人体内部状况,所谓“意到气到”。

总之,传统导引术包含了肢体动作(含按摩拍打)、呼吸吐纳、行气意想等一系列方法,包含了当代健身气功的主体内容。

三、导引术之精髓中华传统导引术如此丰富多彩,其精髓究竟何在?对此,古代研究者有不少论说,其中以唐代李颐之说较为中肯。

其注释“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此处“导气”之“气”,应该指内气,而非呼吸之气。

因为本文前面已论证,呼吸吐纳是导引的组成部分,或是导引的方式之一,目的就是为了使内气和顺,内气和顺则康健、益寿,内气不和则有害健康。

这种内气之“气”与气功之“气”当属同一概念,都要调动人体内气,当然调动内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呼吸只是调动方法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