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节机制)【圣才出品】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18章第十八章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1.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下有什么区别?答案提示:不同于固定汇率下的情况,浮动汇率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这样汇率调节就完成了固定汇率下政府必须考虑的内外均衡两个任务中的一个。
现在,只剩对内平衡一个目标需要考虑。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2.比较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3.试解释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用”。
答案提示:参考本章第二节。
4.假设A国和B国经济联系紧密,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A国遭遇严重失业问题,遂采取放松银根政策,B国是否会受到影响?答案提示:B国会受到影响。
A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物价上升和货币贬值,随着A国出口的增加,B国国内市场将相对减小,不利于B国的就业和生产的增加。
5.试分析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答案提示:通过画图进行分析,此时BP曲线为垂直的。
6*. 试讨论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与资本完全流动下的作用效果有何差异?答案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变化会引起BP曲线的移动。
7.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试分析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对国内经济的稳定作用。
(1)国内货币供给突然自发增加;(2)外国资本突然大量流入。
答案提示:(1)固定汇率下,国内货币供给突然自发增加,本国货币的利率下降,本国货币利率下降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存在国际收支逆差,这样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市场,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给减少,直到重新达到原来的均衡点为止。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笔记和习题详解(浮动与固定汇率、欧洲货币体系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20章浮动与固定汇率、欧洲货币体系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20.1 复习笔记一、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1.支持浮动汇率的理由(1)市场效率①在浮动汇率体系下,只需改变汇率就可以修正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成本低。
而在固定汇率下,只有国内所有商品价格都是灵活可变时,才能实现国际收支的有效调整。
②在国际收支失衡时可以平滑地、连续地进行修正,稳定投机活动,抑制汇率的波动。
③当均衡汇率转换为国内商品价格时,浮动汇率可清楚地识别一国各种商品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2)政策优势①政府不必太关注外部收支均衡,能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来实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公平分配等国内目标。
②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比如各国可以按照自己所希望实现的通胀-失业权衡目标来制定国内政策。
③阻止政府制定一个非均衡的汇率水平。
④免去政府在外汇市场中为维持汇率稳定所需的干预成本。
2.支持固定汇率的理由(1)减少不确定性①避免了浮动汇率下汇率日复一日的剧烈波动,从而可避免对专业化生产及贸易、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
②固定汇率下的不确定性一般可以避免,而浮动汇率制度下则不能。
(2)稳定投机由于政府有稳定汇率的承诺,当汇率波动有可能超过上下限时,投资者预期政府将干预外汇市场,并改变买卖行为,所从事的外汇投机交易有助于市场汇率的稳定。
(3)价格规范自我抑制通货膨胀以稳定汇率。
二、最佳货币区、欧洲货币体系及欧洲货币联盟1.最佳货币区(1)定义最佳货币区理论是由蒙代尔和麦金农(McKinno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最佳货币区或国家货币集团指的是这样一些国家集体,它们的货币通过永久固定的汇率及其他使该区域变得理想化的条件联系在一起。
成员国货币的币值根据非成员国情况联合变动。
(2)优点①消除了由于汇率不固定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此刺激了国际分工及在成员国之间或区域内的贸易与投资的流动。
最佳货币区的形成也使得生产商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市场,并可获得更多的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笔记和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节机制)【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节机制16.1 复习笔记一、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1.贬值与跌价(1)贬值贬值意味着汇率是固定的,是指货币当局把汇率从一个固定的或钉住的水平提升到另一水平。
(2)跌价跌价意味着汇率是浮动的,是指以外币表示的本币价格的降低,从汇率的定义出发,此时汇率上升。
(3)两者的联系由于贬值与跌价通常都是对价格操作以调节一国的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它们都是价格调节机制,所以本章对它们一并讨论,即在考虑价格调节机制时,本章不做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区分。
2.贸易或弹性方法该传统的汇率模式假设没有自主的国际间个人资本流(即国际间个人资本流是为了弥补或支付临时贸易不平衡才被动发生的),一国通过变动汇率来削减其经常项目赤字(平衡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收支)。
(经常项目的修正和国际收支盈余通常需要相反的技术)。
该模式以贸易流为基础,而且调节的速度取决于价格(汇率)的变化如何对进出口(弹性)做出反应,所以称之为贸易或弹性方法。
3.国际收支调节与汇率变动一国通常可以通过使其货币贬值或跌价,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
外汇供求曲线弹性越大,用来调节固定数额逆差所要求的贬值就越少。
其分析过程如下:如图16-1所示,当R=1美元/1欧元时,美国每年对欧元的需求量为120亿欧元,而供给量为80亿欧元,所以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为40亿欧元(AB)。
从曲线D€和曲线S€可以看出,美元贬值20%将完全消除逆差(E点)。
对于D€*和S€*,要消除逆差,则要求100%的贬值(E*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图16-1 国际收支调节与汇率变动4.外汇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推导如图16-2所示,在左图中,D M(R=1美元/1欧元)和S M下,P M=1欧元而Q M=120亿单位,所以美国对欧元的需求量是120亿欧元(B′点),这相当于图16-1中的B 点。
第16章: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下的价格调节机制课件

S’
如何推导出外汇的需求和供
2
E’
E
S
1.2 1.0
A
B
赤字 D’ D
给曲线。
但如果供需曲线更陡峭,即D’和S’
那么贬值20%只能使逆差缩小至30亿 元
Q
£ 除非100%的贬值至R=2。
16.2B 外汇需求和供给曲线的推导
以欧元计价的美国进口供求曲线,推导美元对
欧元的需求曲线。
PM G
1 J
0.8
v 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受认识、
决策、
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
16.5C 货币的传递效应
贬值等于是要进口产品全部涨价,但实际上,进 口产品价格的上涨率小于贬值率,因为,外国厂 商不想涨价太多而失去市场份额。(贬值的涨价 效果有衰减,会被打折扣)
例如,美元贬值的传递效应长期估计为42%,意 味着美国进口商品的美元价格仅会涨价42%,剩 下的58%由出口商的利润弥补。
1.对贸易量的影响:出口增加,美国出口增加40亿单位增加到55亿单位 进口替代品减少,进口减少(120亿---110亿)
2、对国外价格的影响:降低了国外价格 ,理论上美国的贸易条件不发生 改变; 但现实中,一国货币贬值一般会引起本国价格水平上升。
欧洲进口商品价格PM=1 € -----0.9 € 欧洲出口商品价格P =2€ ---1.8€
. 稳定的外汇市场, . 不稳定的外汇市场,
本币贬值用于调节收支逆差; 本币升值用于调节收支顺差。
本币贬值用于调节收支顺差; 本币升值用于调节收支逆差。
1.4 1.2
稳定
S€ 1.4 1.2
D€
1.4 1.2 D€ S€
稳定
S€ D€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笔记及习题(国际货币体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圣才出品】

第21章国际货币体系:过去、现在与未来2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货币体系概述1.含义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规则、习惯、工具、设施和组织。
2.评价标准一个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应当使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总量最大化,并将国际贸易的收益在世界各国间进行“公平的”分配。
评价一种国际货币体系,可以从调整、流动性和可靠性三个方面进行。
(1)调整是指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过程。
一个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使调整成本和所需时间最小。
(2)流动性是指可以用来应付国际收支暂时失衡问题的储备资产的数量。
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应提供足够的储备资产,以使一国可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而不会使本国经济紧缩或使世界经济通胀。
(3)可靠性是指调节机制具有正常运行的自动机制,能够保持国际储备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二、金本位制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验1.金本位制时期(1880~1914年)(1)含义在金本位制下,每个国家确定其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并被动地准备不断按照这一价格买卖任何数量的黄金。
因为每一种货币其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所以汇率也就是固定的。
这称为铸币平价。
汇率将围绕平价上下波动(在黄金输入点和输出点之间),波动幅度为两个货币中心间单位外汇所含黄金的运输成本。
(2)汇率调节机制金本位制下的汇率调节机制被休谟称为“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它的作用过程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既包括黄金也包括以黄金作为发行后备的纸币,所以逆差国的货币供给将会减少,而顺差国的货币供给将增加。
这将引起逆差国的内部价格下降而顺差国的内部价格上升。
结果,逆差国的出口受到刺激进口受到抑制,直至其国际收支逆差消失。
相反的情况则发生于国际收支顺差国。
(3)实际经验在金本位制下,大部分实际调节过程是通过短期资本流动来进行的,其主要结果是收入的变化;而不是如“价格—黄金流动机制”理论信奉的那样,通过内部价格的变化进行调节。
稳定而有活力的经济环境,可以大大加强其调节能力。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验1919~1924年这一时期,其特点是疯狂而失控的汇率波动。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第10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调整政策【圣才出品】

第18章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调整政策一、概念题1.曲线( curve)BP BP答:曲线是在其他参数变量固定的前提下,以利率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BP表示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曲线。
曲线包含三方面含义:①对于曲线上任何一点均代表BP BP国际收支平衡;而在曲线之下或之上的区域内任何一点,与曲线上的均衡点相比,BP BP则表示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或顺差状态。
②在通常情况下,曲线向上倾斜,即斜率为正,BP这代表利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③国际收支平衡的曲线的形状存在两种极端BP情况:没有资本流动情况下的垂直线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下的水平线。
2.直接控制(direct controls)答:直接控制也称直接管制,是指政府直接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的政策措施,包括贸易控制、外汇控制和其他控制。
直接管制通常能起到迅速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能按照本国的不同需要,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区别对待。
但是,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只是将显性国际收支赤字变为隐性国际收支赤字;一旦取消管制,国际收支赤字仍会重新出现。
此外,实行管制政策,既为国际经济组织所反对,又会引起他国的反抗和报复。
3.外汇控制(exchange controls)答:外汇控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国又称外汇管理。
它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限制的一种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政策。
外汇控制分为数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前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配,通过控制外汇总量达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后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调节进口商品结构。
4.支出—改变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ies)答:支出—改变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改变经济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货币体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圣才出品】

第21章国际货币体系: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概念题1.调整(adjustment)答:调整是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好坏的标准之一,是指国际货币体系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过程。
一个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使调整成本和所需时间最小。
2.善意忽视(benign neglect)答:善意忽视是指在浮动汇率制度中,货币当局对汇率采取的一种相对放任的态度,较少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由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状况。
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创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该体系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创立的。
主要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确认美国1934年1月规定的1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即35美元=1盎司黄金;规定其他各国货币按含金量同美元挂钩;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若超过平价上下1%,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市场干预;平价变动幅度如超过10%时则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由此形成了固定汇率制度,促进了国际贸易与金融关系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频繁爆发的美元危机削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并迫使美国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3月起,主要西方国家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瓦解。
4.可靠性(confidence)答:可靠性是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好坏的标准之一,是指国际货币体系调节机制具有正常运行的自动机制,能够保持国际储备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5.信用份额(credit tranches)答:信用份额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其成员国提供不受任何限制或附加条件约束的贷款的额度。
一般来说,一个成员国一年内的借款不得超过其配额的25%,每5年的借款总额不得超过其配额的125%,在此范围内,这些借款可自动获得。
当一国的借款超过所设定的信用份额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要收取越来越高的利息,而且进行越来越严格的监督,附加越来越多的条件,以确保该逆差国正在采取正确的措施以消除其赤字。
ch04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与习题萨尔瓦多

ch04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与习题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视角下的萨尔瓦多在国际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萨尔瓦多作为一个中美洲的国家,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和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萨尔瓦多的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逐渐向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转变。
农业曾经是其经济的支柱,咖啡、棉花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份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萨尔瓦多开始注重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减少对农业的依赖。
在国际贸易方面,萨尔瓦多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出口产品相对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商品。
这使得萨尔瓦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同时,萨尔瓦多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主要是美国和中美洲的一些邻国。
这种贸易结构的单一性增加了经济的风险。
在国际金融领域,萨尔瓦多的货币汇率波动对其经济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萨尔瓦多曾经长期使用美元作为法定货币,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市场,但也削弱了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此外,国际资本的流动对萨尔瓦多的金融市场也带来了冲击,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外资的撤离给其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从国际投资的角度来看,萨尔瓦多在吸引外资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萨尔瓦多在吸引大规模、高质量的外资方面仍面临困难。
萨尔瓦多的经济还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
例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会导致对萨尔瓦多出口商品的需求减少,从而影响其经济增长。
而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会对萨尔瓦多的相关产业造成冲击。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萨尔瓦多积极参与中美洲一体化体系等区域组织,试图通过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然而,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合作机制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合作对萨尔瓦多经济的推动作用。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萨尔瓦多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节机制一、概念题1.贬值(devaluation)答:贬值是指一国货币当局降低本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
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有些国家把它作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2.荷兰病(Dutch disease)答:荷兰病是指由于过度使用本国先前依靠进口的国内自然资源引起的本国货币的升值,使国家传统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3.弹性悲观主义(elasticity pessimism)答:弹性悲观主义是二战后出现的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勉强或很难大于1,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没有显著影响。
二战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外汇市场是稳定的,且外汇的供求也非常有弹性,但是没有经验证据。
20世纪40年代,学者们进行了许多测度国际贸易中价格弹性的计量经济研究。
其中常(Chang)完成了两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一是测量了1924~1938年间21个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二是测量了上述时期22个国家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常发现,需求弹性之和勉强超过1,尽管外汇市场是稳定的,但是外汇供求曲线却相当陡从而缺乏弹性。
但是,后来有学者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解释出现弹性悲观主义的原因,用于估计弹性的回归技术导致了对国际贸易中真实弹性的总体低估。
4.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答:黄金输出点是一国黄金输出的最低界限。
它是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上限。
当汇率上涨超过这一界限时会引起黄金输出。
它与“黄金输入点”相对。
5.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答:黄金输入点是导致一国输入黄金的汇率的最高界限。
它是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下限,当汇率下跌超出这一界限时,会引起黄金输入。
它与“黄金输出点”相对。
6.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答: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
黄金成为唯一的国际储备,汇率只随金价波动,国际收支的调节靠的是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铸币平价是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各国定义其货币的含金量,这样汇率也就固定了。
金本位制下,汇率由一国对外汇的供求曲线的交点确定,该点位于黄金输送点(法定平价与运输成本的和/差)之间,该国对黄金的买卖会阻止汇率超出黄金输送点的范围。
世界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国际金本位制。
在这一制度下。
黄金有着世界货币的性质与特点,执行着以国际价值尺度、国际支付手段为主的职能。
这种制度从其诞生至今,经历了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金币本位制,这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金本位制,现实中很难实行。
第二种,可兑换的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的制度,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实行的金本位制。
第三种,完全由可兑换的银行券在流通中使用的制度。
从以上三种形式可知,金本位制并非在流通中只使用黄金,而是金币、可兑换的银行券以及大量有限法偿的辅币(铜或其他合金的小面额硬币及纸票)同时流通。
7.识别问题(identification problem)答:识别问题是指回归技术不能识别,是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供给曲线移动导致在对国际贸易经验研究中低估价格弹性的现象。
8.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答:J曲线效应是指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之所以存在J曲线效应是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
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
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计值,出口合同以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仍没有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在数量的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
因此,J曲线效应产生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D X|+|D M|<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D X|+|D M|>1,本币贬值能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9.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答:马歇尔—勒纳条件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A.P.勒纳揭示的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的关系。
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弹性。
当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导致经常项目差额的增加;相反,当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时,本币贬值导致经常项目差额减少。
10.铸币平价(mint parity)答:铸币平价是金铸币本位下两种货币含金量的比率,是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的基础。
在金铸币本位下,允许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市场汇率只能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汇率因此比较稳定。
11.传递(pass-through)答:汇率传递被定义为汇率变动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
实际上汇率变动不会立即引起一国商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动,因此汇率变动就会导致进出口实际价格变动。
一般认为,汇率贬值是否能改善贸易平衡,取决于汇率对进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汇率的价格传递程度越低,同样的贸易改善就需要更大的汇率贬值幅度。
12.价格黄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答: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称为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它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方法如下:因为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是由黄金本身或由黄金为依靠的纸币构成,货币供给在逆差国下降,在顺差国上升,这引起逆差国的国内价格下降而顺差国的国内价格上涨,价格的变化鼓励了逆差国的出口,抑制了它的进口,直至其国际收支逆差被消除。
13.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答:货币数量论是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
货币数量论的公式为:MV=PQ,其中,M是该国的货币供给;V是货币周转速度(一年中单位本币平均周转次数);P是总的价格指数;Q是实际产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V由制度因素决定,是恒定的,Q为充分就业水平下的产出,因而M的变化直接导致P成比例的变化。
14.金本位制的博弈规则(rules of the game of the gold standard)答:金本位制的博弈规则是指金本位制下货币管理部门限制逆差国的信贷,扩大盈余国的信贷的规则(从而加深了国际黄金流动对国家货币供给的影响)。
在金本位制下,可以通过物价—硬币—流动机制使一国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互相平衡并消除国际间的黄金流动。
中央银行对黄金跨国流动的反应形成了另一种有助于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机制。
持续丧失黄金储备的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无法赎回其银行券的危机,因而当黄金流出时,中央银行可能会尽力紧缩银根,从而使得国内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
中央银行实施这种国内的信贷措施会强化物价—硬币—流动机制,从而把各国都推向国际收支平衡的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在赤字时变卖本国资产、在盈余时购买本国资产的举措经常被采用。
这种措施加速了各国外部平衡目标的实现,从而也就增强了金本位制下固有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有效性。
但是,实际上,各国经常在外汇储备增加时卖出本国资产,当外汇储备减少时购进本国资产。
政府对私人黄金出口的干涉也动摇了这种机制。
15.稳定的外汇市场(stabl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答:稳定的外汇市场是在该外汇市场内,对均衡汇率的扰动能够自动地产生一种力量迫使汇率返回原来的均衡状态。
如果外汇供给曲线斜率为正,或者即使为负,但比外汇需求曲线更陡峭(即更缺乏弹性),那么外汇市场是稳定的。
16.贸易或弹性方法(trade or elasticity approach)答:贸易或弹性方法又称为“弹性论”。
弹性论是一种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该理论舍弃了劳务进出口和国际间资本流动,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同时假定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
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应用微观分析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大于1)是否成立和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的大小。
弹性论的重要贡献在于纠正了以往的片面看法,正确地指出了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下,货币贬值才有助于改善贸易收支;而且它符合当时条件下西方国际制定经济政策的需要,并在许多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弹性论也存在许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