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一)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1)汇率稳定,减少风险。使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以及国际贸易的成本计算,均有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了进出口贸易及资本输出入所面临的汇率大幅度变动的风险。

(2)使国际清偿能力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也稳定。

(3)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

2.固定汇率制的缺点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经济目标服从于国际收支目标。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就需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而给国内经济带来失业增加或物价上涨的后果。

(2)在固定汇率制下,易发生通货膨胀,结果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币值更加不稳。为了稳定汇率,该国货币当局只能动用黄金与外汇储备,投放到外汇市场中,使大量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流失。

(3)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1.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经由汇率的自由波动而予以消除。

(2)各国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可根据本国的情况,自主地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3)可以保证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国际性通货膨胀的传播。

(4)一国由于无义务维持汇率的稳定,因而就不需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可节约外汇资金。

(5)由于各国的国际收支能够自我调整,因而可避免巨大的国际金融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

(1)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导致各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商品价格不稳。

(3)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干扰。

(4)助长了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5)“以邻为壑”的政策盛行。即各国均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他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

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机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原因及机理: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的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启示:

通过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防范金融风险也是今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题。

1.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的基本要素。各种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同时只有加强国内经济基本要素的建设,并建立起良好和有效的国内金融系统,才能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2.政企必须分离,政府对经济不可干预过多。在市场发育不良的情况下,运用政府的力量协调经济,其有利方面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不利方面也很多。其一,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企不分或官民一体,导致金元政治、财政勾结和行政和机构的腐败。其二,政府采用财政超支、银行超贷、对外过度举债的方式支持高速增长,将大量资金投入政府要求发展的重点部门,造成结构恶化和投资浪费。其三,一些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大企业享有过多的优惠政策,因而滥用资金,盲目扩张,畸形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声势显赫而效益低下的“泥足巨人”。其四,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和宏观经济当局的纵容下,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之风弥漫,气泡极度膨胀。

3.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应量力而行。我国实施抓大放小、创建大集团战略,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韩国的金融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创建大公司大集团应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来实现资产重组,只有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兼并才能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如果一个企业内部机制尚未得到调整,而通过政府干预,仅仅在外部改变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盲目扩大投资规模是没有用处的,反而有可能形成贪大求全、盲目扩大投资的恶果。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

5.在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时,要把握以下政策:第一,运用产业政策,通过产业导向,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向出口工业部门,以促进我国出口工业部门的升级换代。第二,规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最低限度的产品返销额,以防止跨国公司进入后,把我们原先的出口部门替代为内销部门、第三,尽可能采取中外合资的方法来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样做有利于中国企业通过“干中学”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并且可以不必担心日后跨国公司撤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6.国内利率可略高于国际水平,但不宜差距过大。利率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对其更为敏感。一国的利率水平若长期高于国际水平,则势必给国际游资提供厂套利的机会,进而引起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与利率政策有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仍需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尽管高利率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流入,但必须注意到利率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能高出太多。目前我国利率水平正逐步接于国际利率水平,这样的利率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既有利于外资的流入,又不至于形成大规模的套利资金。

7.我国现在需要预防的是韩国式的金融危机,而不是泰国式的金融危机。因为我国尚未完全开放.有着类似韩国的“内部隐患”。第一,韩国金融危机始于企业倒闭,企业倒闭的原因是负债过重,资不抵债,而企业负债过度的原因是经济急于求成,政府过度干预。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 ,这样高的负债率自然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有体制因素政策因素等,但不能否认在一定的时期,经济也出现过热和政府干预过度。第二,韩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银行不良债权沉积,金融机构难以运转,韩币贬值,发生危机。我国银行不良债权严重,一些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甚至濒临破产,当前虽能运转,也主要是靠系统内保障和央行支撑。第三,韩国金融市场封闭,限制了外资流入,但同时也削弱了内外协同加强金融监管,这种封闭式的金融体制,有利有弊。应当承认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具有封闭性,内外协同加强金融监管也比较薄弱

8.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现代社会中,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参与国际市场经营活动的本国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要有相当的水平,有同样的档次。要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就要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9.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中国金融当局和贸易谈判代表必须牢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新兴支柱产业都是离不开保护的幼稚行业。不能因为经济有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和软着陆,而认定中国服务业就能和世界市场自由地融合,更不能为了追求虚名像墨西哥和韩国那样付出昂贵的学费。对于债券、证券等短期外资的开放要更为谨慎。中国也没有必要做出具体的金融开放时间表的承诺,关于关税减让的主动权也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能轻易让步,这样才能逐步从容主动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以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对外经济合作也只能有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尤其是参加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经济合作体系时,要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给中国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以有利于控制经常性贸易逆差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最终实现汇率的长期稳定性,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

货币的汇率决定论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国际借贷学说

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

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购买力平价学说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 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A,B国的物价水平为PB,e 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A / PB。

假定t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的物价水平为P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P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B 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升降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缺陷主要有:1)该学说只考虑了可贸易商品,而没有考虑不可贸易商品,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更没有考虑人所生

活的自然环境(如:环保、绿化、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没有考虑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如:制度、社会稳定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2)该学说没有考虑到越来越庞大的资本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冲击;3)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一般物价水平(物价指数)很难计算,其难点在于:选择何种物价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GDP平减指数,还是其他指数。即使指数选定了,如何选择样本商品也是个问题;4)过分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绝对的,汇率变化也会影响物价;5)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有个前提,即t0时期的汇率e0是均衡汇率,如果t0时期的汇率是不均衡的,那么e1也就不可能是均衡的。

利率平价学说

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1923年由凯恩斯系统地阐述。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iA是A 国货币的利率,iB是B国货币的利率,p是即期远期汇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资者采取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间形成下列关系:p = iA ? iB。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平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 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A 国远期汇率必将升水,A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将贬值。反之亦然。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假定,Ep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则Ep = iA ? iB。其经济含义是:远期的汇率预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A国货币在远期将贬值。

利率平价学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现实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有特别的实践价值,它主要应用在短期汇率的决定。利率平价学说不是一个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与其他汇率决定理论之间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利率平价学说的缺陷是:1)忽略了外汇交易成本;2)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实际上,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3)假定套利资本规模是无限的,现实世界中很难成立;4)人为地提前假定了投资者追求在两国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现实世界中有大批热钱追求汇率短期波动带来的巨大超额收益。

国际收支学说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这些理论统称为国际收支学说。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国际借贷学说。这一期间,有影响的汇率理论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弹性论、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论、内外均衡分析的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重要作用的货币论。

国际收支学说通过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上。假定Y、Y'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国民收入,P、P'分别表示本国及外国的一般物价水平,i、i'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利率,e是本国的汇率,Eef是预期汇率。假定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帐户(CA)和资本与金融帐户(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国的进出口决定,主要由Y、Y'、P、P'、e决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决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将除汇率以外的其他变量均视为已经给定的外生变量,则汇率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化到某一水平,从而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即:

e = g(Y,Y',P,P',e,e',Eef)

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内汇率的变动和决定。国际收支说并没有对影响国际收支的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具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结论。国际收支学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

资产市场说

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说在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成为了汇率理论的主流。与传统的理论相比,汇率的资本市场说更强调了资本流动在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汇率被看作为资产的价格,由资产的供求决定。

依据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两者可完全替代。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假定两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货币分析法内部,

依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1)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假定所有商品的价格是完全弹性的,这样,只需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的。其基本模型是:

lne=(InMs-InMs')+a(1ny'-lny)+ b(1ni'-lni) a、b> 0

该模型由Cagan的货币需求函数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D/P=L(y,i)=kyaib,MD=MS及购买力平价理论三者导出。它表明,本国与外国之间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及货币供给水平通过对各自物价水平的影响而决定了汇率水平。

2)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也即所谓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在超调模型中,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存在,当货币供给一次性增加以后,本币的瞬时贬值程度大于其长期贬值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的超调。

3)1977年,Branson提出了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方法。与货币分析方法相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二是将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帐户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这样,这一模型将流量因素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

假定本国居民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M,本国政府发行的以本币为面值的债券B,外国发行的以外币为面值的债券F,一国资产总量为W=M+B+e'F。一国资产总量是分布在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之中的。从货币市场来看,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控制的,货币需求是本国利率、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本国债券市场来看,本国债券供给同样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增函数,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外国债券市场来看,外国债券的供给是通过经常帐户的盈余获得的,在短期内也是固定的。对外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减函数,外国利率的增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

在以上三个市场中,不同资产供求的不平衡都会带来相应的变量(主要是本国利率与汇率)的调整。只有当三个市场都处于平衡状态时,该国的资产市场整体上才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在短期内,由于各种资产的供给量是既定的,资产市场的平衡会确定本国的利率与汇率水平。在长期内,对于既定的货币供给与本国债券供给,经常帐户的失衡会带来本国持有的外国债券总量变动,这一变动又会引起资产市场的调整。因此,在长期内,本国资产市场的平衡还要求经常帐户处于平衡状态。

(新)汇率制度习题与答案

汇率制度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被称为________。 2、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两国货币比价________,其波动的界限________的一种汇率制度。与此相对,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________的变化而自由涨落,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 3、按照汇率浮动的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1994年1月l日开始,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形成了以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汇率制。 5、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________可兑换,并且要扩大开放,逐步使人民币实现________可兑换,以最终达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属固定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有( )。 A.国际金本位制B.布雷顿森林体系 C.牙买加体系D.以上都是 2、与固定汇率制相比,浮动汇率制的主要优点是( )。 A.自动调节国际收支B.保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C.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D.避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传播 3、按照政府对汇率是否干预,浮动汇率制度可分为( )。 A.单独浮动B.清洁浮动 C.联合浮动D.肮脏浮动 4、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则实行同升同降的浮动汇率制度是()。 A.联系汇率制B.弹性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 5、一国货币当局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

干预,以使本国货币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的汇率制度是( )。 A.管理浮动汇率制B.弹性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 6、各国执行外汇管理的机构通常包括( )。 A.外汇银行B.外贸管理机构 C.海关D.专门的外汇管理机构 7、外汇管制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 )。 A.对外汇资金的管制B.对货币兑换的管制 C.对黄金、现钞的管制D.对汇率的管制 8、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1994年我国又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从这一年起( )。 A.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B.实行统一的银行结售汇制 C.建立了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 D.停止发行外汇券 9、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该货币篮子中的货币种类主要包括( )。 A.美元B.日元 C.欧元D.韩元 10、我国香港使用的汇率制度是( )。 A.货币局制度B.联系汇率制度 C.管理浮动汇率制D.爬行钉住汇率制 1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的类型是()。 A. 联系汇率制 B. 固定汇率制 C. 浮动汇率制 D. 联合浮动 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开始规定成员国汇率波动幅度为()。 A. ±10% B. ±2.25% C. ±1% D. ±10%~±20% 13、1973年春以后的国际汇率制度性质是()。 A.固定汇率制度 B.钉住汇率制度 C.联系汇率制度 D.浮动汇率制度

(二) 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调整

金融市場 C H A P T E R3金融市場價格-匯率 第一篇 第一章金融市場導論 第二章金融市場價格-利率 ?第三章金融市場價格-匯率 金融市場價格-匯率 ?3-1外匯與外匯存底 ?3-2匯率 ?3-3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3-4均衡匯率決定理論 ?3-5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資本管制和貨幣政策 3-1 外匯與外匯存底 ?外匯(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依照我國「管理外匯條例」的規定,所謂外匯,係指外國貨幣、票據及有價證券。故外匯是外國貨幣及對外國貨幣的請求權。 外國貨幣即「外幣」只是外匯的一部份,而「票據」包含支票、銀行本票、銀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及各種匯款命令,「有價證券」則包括外國發行的國庫券、公債、公司債及股票等。

?外匯存底(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R e s e r v e s) ?「外匯存底」是指一國全體貨幣機構在某一時點所持有之外國貨幣及對外國貨幣的請求權。外匯存底是存量(s t o c k)概念。外匯存底加上「貨幣性黃金」及國際貨幣基金I M F的「特別提款權」(S p e c i a l D r a w i n g R i g h t s,S D R)以及在I M F的準備部位等四個項目則合稱為 「國際準備」。由於我國目前並非I M F的會員國,因此我國的國際貨幣準備只包含外匯存底及非貨幣性黃金。而截至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存底有2,569.8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大陸,排名世界第三。表3-1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外匯存底。 3-2 匯率 ?匯率(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R a t e) ?「匯率」是兩種貨幣的買賣價格或兌換比率,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一)「直接報價」(d i r e c t t e r m) 又稱「價格報價」(p r i c e q u o t a t i o n)或「應付匯率法」(g i v i n g q u o t a t i o n)係將外國貨幣視為商品。即每一單位的外幣可兌換多少單位的本國貨幣的表示方式。 ?例如,在台北外匯市場新台幣兌換美元N T D/U S D匯率為32.3120表示1美元可兌換新台幣32.3120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大部分的貨幣都是採直接報價。例如,在我國外匯市場報價為一單位的美元等於新台幣32.3120元。 (二)「間接報價」(i n d i r e c t t e r m s) 又稱「數量報價」(v o l u m e q u o t a t i o n)或「應收匯率法」

汇率制度选择

RR/03/03 CFEF研究报告 汇率制度选择 张静、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 汇率制度选择1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同时对资本流动实行管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20世纪70年代早期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开放资本账户;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采用固定汇率制,实行资本管制。但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后一种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少。在70年代中期,大约有85%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而目前,这个比例下降至35%。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由于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另外,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比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同时,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汇率可以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至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国际金融史上的三种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史上的三种汇率制度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制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过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汇率由他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村召开的“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3.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来说,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所代替。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上的选择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 (1)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方式。 (2)钉住浮动(pegged float),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汇率的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3)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程序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固定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汇率方式。 (4)联合浮动(joint float),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实行联合浮动的汇率。欧盟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的预警线,有关国家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1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 (1)固定汇率制度的作用 ①固定汇率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作用 固定汇率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降低了汇率的风险,便于进出口成本核算,以及国际投资项目的利润评估,从而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某些西方国家的对外经济扩张与资本输出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在外汇市场动荡时期,固定汇率制度也易于招致国际游资的冲击,引起国际外汇制度的动荡与混乱。 ②固定汇率对国内经济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 1?固定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很难奏效。 2?固定汇率制下,为维护固定汇率,一国往往须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3?固定汇率是一国国内经济暴露在国际经济动荡之中,由于一国有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因此当其他国家的经济出现各种问题而导致汇率波动时,该国就需进行干预,从而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2)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 ①浮动汇率对金融和外贸的影响 1?实行浮动汇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防止国际游资对某些主要国家货币的冲击,防止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使货币公开贬值与升值的危机得以避免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自由升降虽可阻挡国际游资的冲击,但却容易因投机或谣言引起汇率的暴涨暴跌,造成汇率波动频繁和波幅较大的局面 3?浮动汇率波动的频繁和剧烈,也会增加国家国际贸易的风险,使进出口贸易的成本加大或不易核算,影响对外贸易的开展,同时也促进了外汇期权、外汇期货、远期合同等汇率风险防范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②浮动汇率对国内经济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 浮动汇率下,一国无义务维持本国货币的固定比价,因而得以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采取各项经济政策。同时,减缓国际游资对一国的冲击,从而使其货币政策能产生一定的预期效果。 3、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汇率不稳,加深西方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 (3)汇率不稳,加剧投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情况二:对外汇率上升,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降,以中国现状为例)

简述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调节国际收支的手

3简述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调节国际收支的手.. 3(简述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及效果。 答: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调节的机制是不同的,因此,应针对不同的汇率制度采取不同的调节方法。而各种相异的调节方法又有不同的效果。下面就此作简单分析。 (1)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效果。固定汇率制可进一步细分为国际金本位制度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国际收支是自发进行调节的。根据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会引起黄金的流动,而黄金的流动又会引起物价水平的相应变化,因而商品输出与输入发生相应的增减,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但自发调节机制发生作用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国际金本位的货币纪律必须得到遵守;自由贸易制度必须得到遵守;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由于这些条件通常难以具备,因而,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即便实现外部均衡,也通常是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的。 在国际金汇兑本位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外汇缓冲政策。各国都保持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作为外汇平准基金,用来对付国际收支的临时性不平衡。在这种政策下,当国际收支发生失衡时,由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调节外汇供需,使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而不致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但外汇缓冲政策效果有限,不能用于解决持久性国际收支逆差,对付大规模资金逃避时,更是无能为力了。 调整汇率。以调整汇率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方法,就要求在发生逆差时,实行贬值;发生顺差,实行升值。一般地说,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而升值使国际收支恶化。通过汇率调整来平衡国际收支能否奏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一国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则贬值就无法改善国际收支。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该国货币贬值引起他国报复,采取更大幅度地贬值,则该国货币贬值也无法改善国际收支。 直接管制。直接管制可以分为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前者是从外汇方面限制国际经济交易,如实行外汇管制、关税、出口信贷等政策。贸易管制是对进出口实行直接限制,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等。直接管制的优点在于收效快,针对性强,但容易招致他国的反抗和报复,也不符合IMF的要求,因而不宜经常采用。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一)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1)汇率稳定,减少风险。使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以及国际贸易的成本计算,均有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了进出口贸易及资本输出入所面临的汇率大幅度变动的风险。 (2)使国际清偿能力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也稳定。 (3)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 2.固定汇率制的缺点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经济目标服从于国际收支目标。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就需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而给国内经济带来失业增加或物价上涨的后果。 (2)在固定汇率制下,易发生通货膨胀,结果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币值更加不稳。为了稳定汇率,该国货币当局只能动用黄金与外汇储备,投放到外汇市场中,使大量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流失。 (3)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1.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经由汇率的自由波动而予以消除。 (2)各国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可根据本国的情况,自主地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3)可以保证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国际性通货膨胀的传播。 (4)一国由于无义务维持汇率的稳定,因而就不需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可节约外汇资金。 (5)由于各国的国际收支能够自我调整,因而可避免巨大的国际金融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 (1)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导致各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商品价格不稳。 (3)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干扰。 (4)助长了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5)“以邻为壑”的政策盛行。即各国均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他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

国际金融学第三节

4.3 固定汇率制和外汇干预 一、引论:研究固定汇率的重要性 1973年之前,世界经济是在固定汇率制下运行的。1973年之后,虽然工业化国家纷纷选择了浮动汇率制,但是固定汇率制的许多优点仍然体现在各国的汇率体系之中。因此,研究固定汇率制仍然是必要的,其重要性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各国的汇率实践看,工业化国家的货币汇率,既不是完全由各国中央银行决定的,也不是纯粹由市场决定的,而是中央银行经常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因此,探讨固定汇率制对提高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区域性货币协定 有些国家参加了汇率联盟,同意在成员国之间维持固定汇率,而对非成员国则允许其汇率随价值波动。要分析区域性货币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宏观经济干预及其作用,就要了解固定汇率制的运行特点。 3.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钉住汇率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用钉住汇率制(大多钉住美元或一揽子货币),这类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因此,了解固定汇率制对研究采用钉住汇率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4.不同汇率制度的比较问题 要比较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的优劣,就必须分析固定汇率制。 二、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概念和目标 干预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基于本国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要求,为控制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对外汇市场实施直接的或间接的干预活动,以使汇率的变动保持在政府意愿的水平。 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主要是: (1)阻止短期汇率发生过度的波动,避免外汇市场的混乱; (2)影响中长期汇率的变动,调整汇率发展趋势; (3)使市场汇率波动不至于偏离一定时期的汇率目标区间; (4)促进国内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的协调推行,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2.干预方式 由于考察角度的不同,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方式也不相同,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 从干预手段角度考察,干预方式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 直接干预:直接干预是指一国货币当局直接参与外汇市场的买卖,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买进或卖出外汇来影响本币对外币的汇率。 间接干预:间接干预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短期资本的流出入,从而间接地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汇率水平。 间接干预是通过改变利率等国内金融变量和改变外汇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两种作用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2)积极干预和消极干预 从干预外汇市场动机的角度来考察,干预方式有积极干预和消极干预两种。 积极干预:积极干预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使外汇市场的汇率水平接近本国设定的目

爬行钉住汇率制

爬行钉住汇率制 爬行钉住汇率制(crawling peg) 是视通货膨胀情况,允许货币逐渐升值或贬值的一种汇率制度。在此制度下,平时汇率是固定不变的,但视通货膨胀的程度而定,必要时可每个一段时间作微小的调整。 爬行钉住汇率制是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折中,其含义是一国对货币平价进行细微的、经常性的调整,扭转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将汇率钉住某种平价,但根据一组选定的指标频繁地、小幅度地调整所钉住平价的一种汇率安排。赤字国和盈余国都会一直调整汇率水平,直到满意为止。并且平价的变动分许多小步进行,汇率的调整尽可能地接近连续。其调整是按照这些指示变量来进行的: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本国价格的变化;外汇储备水平;出口业绩;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状况。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使用该制度。 编辑本段运用 (1)爬行钉住汇率制一直被高通货膨胀国家采用。因为通货膨胀与国际竞争力有关,把物价水平作为调整钉住汇率的指示器,而不是钉住哪种货币或货币篮子。(2)该种制度把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结合起来。爬行钉住汇率制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强调的是汇率与平价联系在一起,平价不经常变动(可能是几年一次),但会突然地跳跃,且幅度通常很大。 编辑本段特点 爬行钉住汇率制其主要特点是:每隔一段较短的时间,就对本国货币进行一次较小幅度的贬值。 编辑本段实行原因 实行爬行钉住汇率原因之一是因为高通货膨胀率的存在。很多拉美国家都实行该制度,这些国家的通胀率都高达100%,甚至1000%。另一个原因是政治性的。即保持出口产品竞争力。如巴西、阿根廷等国。 从理论上似乎该汇率制度兼收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点,克服了浮动汇率剧烈变动的缺点,具有浮动汇率的灵活性,去掉了固定汇率的僵硬性,是一种理想的汇率。但实际上,该汇率制也有缺陷。第一,爬行钉住汇率制的依据是本国和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消除本国通货膨胀对汇率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本国通货经常贬值,进口货价格不断上涨,会引发进一步的物价上升,使本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通货膨胀率。这可能会使本国经济陷入通胀和贬值互相追逐的循环中。第二,爬行钉住汇率制下投机者掌握该制度下本币不断贬值的规律后,会引发资本大量外逃。 编辑本段相关举例 以A国汇率钉住美元为例,当A国国内的商品价格上涨超过美国商品价格时,该国商品出口将由于价格竞争力下降而减少,这意味着A国面临着本国货币的的实际增值,兑美元实际汇率上升。在权衡下A国将提前对美元贬值,以维持国内商品的竞争力。

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固定汇率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古典的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固定汇率制取而代之,成为占世界统治地位的汇率体系。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一个世界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迫在眉睫。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取代了英国在全球长期的首富地位,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霸主。西欧国家曾经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主宰力量,现在已沦为二三等国家。在欧洲和日本忙于清理战争的废墟瓦砾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影响则在进一步扩大。它一方面担负起了援建盟国的任务,另一方面又乘机扩展它的世界霸权。这些任务当然牵涉到巨额资金在国际范围的流动。 于是,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霸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世界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以便于外汇的流通和结算。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既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又对战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战争破坏带来了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和扩大。战时发展起来的军事工业也大批转入民用工业,为整个工业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比历史上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刻的科技革命。在这一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迅速增加。这是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的原因之二。 第三,30年代经济与社会的动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给40年代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总结经验,决心要建立一个新的货币汇率体系,以避免经济混乱和减少大萧条的影响。 为构划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美、英、苏、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又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外交家怀特的影响下,这一划时代的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由美国提出的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协议,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会者当时都清晰地记得早些时候金本位的失败,他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设计了固定汇率的框架,同时这种固定汇率在必要时又可作适当的调整。这一框架力求降低黄金在外汇交易中的地位。这与凯恩斯对金本位的批判是分不开的。凯恩斯曾写道:"如果……能最终废除黄金那种至高无上的控制我们的地位,把它降到立宪君主的位置,历史的一个新的篇章就会开始。人类就会向自我统治迈出新的一步。"会议降低了黄金的地位,但是美元的地位却被抬高了。美国在世界大战期间已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和黄金,成了世界金融霸主。这种霸主的地位在国际货币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那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金与美元一起成了二元君主制。黄金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立比价为35美元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都与美元和黄金定出比价。例如,12.5英镑等于1盎司黄金。在既定的黄金与美元比价之下,这就意味着美元和英镑的官定比价为35美元=12.5英镑,或者说2.80美元=1英镑。这样,一系列的货币就由这一国际协议固定下来了。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是将一国货币与另一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固定汇率并非汇率完全固定不动,而是围绕一个相对固定的平价的上下限范 围波动,该范围最高点叫“上限”,最低点叫“下限”。当汇价涨或跌到上限或下限时,政府的中央银行要采取措施,使汇率维持不变。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金本位制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都实行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fixedexchangerate)是浮动汇率的对称,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通行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 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 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 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必须确认美国政府在1934年规定的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按 此价格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当黄金官价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 炒家冲击时,各国政府要协同美国政府进行干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基金组织各会员国的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美国政府根据上述黄金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或 直接规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但不得轻易改变。汇率波动幅度应维持在固 定比价的上下1%以内。如果货币含金量的变动超过1%,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使美元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发生联系,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 这一货币制度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 许多国家还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有的甚至还用美元作为发行货币 的准备金。因此,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如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各成员国货币兑美元的官定比价就是平价,各成员国货币汇率只能在平价上下1%波动,由中央银行出面干预。 优点 (1)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2)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 缺点 (1)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2)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比如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币汇率将下跌,成为软币,为不使本币贬值,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 策或财政政策,但这种会使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失业增加。 (3)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和混乱。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就是一例。

货币钉住制度的思考

钉住制度:泰国金融危机之根源 泰国金融危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泰国金融危机是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起点。1997年以来,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泰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提出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过度投资理论、国际冲击模型等。本文认为,泰国金融危机可能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钉住制度主要通过以下两条路径引发泰国金融危机:(1)钉住制度造成泰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形成经常项目巨额赤字。(2)钉住制度屏蔽了汇率风险,使货币投机成为一件没有风险或风险极小的事情。经常项目逆差需要吸引外资流入;钉住制度为投机性资本流入提供了制度激励。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造成资产价格泡沫。为了防止泡沫破灭,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实行高利率政策,高利率加剧了经济衰退,最终导致资本流入发生逆转,泰铢大幅贬值,从而引发了一场波及东南亚地区、震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钉住制度造成经常项目赤字扩大 1984年6月30日 泰国政府宣布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篮子中的货币与权重分别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马克6%-8%;港元、林吉特和新加坡元0%-3%。泰国中央银行每天公布中心汇率,浮动区间为中心汇率的±0.02。在此制度安排下,泰铢对美元汇率基本固定,长期维持在1美元兑换24.5-26.5泰铢的水平上。也就是说,泰国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钉住美元制度。 1984-1995年,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四小龙”,被视为亚洲奇迹。 1995年,国际外汇市场出现逆转,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转升。由于美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跟随美元不断走强,削弱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从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 钉住制度为投机性资本流入提供了制度激励 在一般情况下 当一国经常账户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实现国际收支平衡。(1)从市场方面看,如果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市场会通过汇率水平的自动调整,使本币贬值,从而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2)从政府方面看,如果出现经常项目赤字,政府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用资本项目盈余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当然,这里市场调整的前提条件是汇率自由浮动;政策调整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市场开放,即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入、流出。 在钉住制度下,由于泰铢汇价被人为固定,失去了调节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的功能,面对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泰国政府实际上只能有一种选择,即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以及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钉住制度与高利率政策结合,使投机性资本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从而为国外资本大量涌入泰国提供了制度激励。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泰国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90年代以后 为了吸引外资 泰国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 采取了两项重要的措施,一是开放了离岸金融业务,推出了曼谷国际金融安排(BIBF)。根据这一安排,1993年泰国中央银行向15家泰国商业银行,35家外国商业银行在泰分行发放了BIBF的经营许可证。凡获批准的商业银行可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然后在泰国 out-in 和外国 out-out 以外币形式贷款。二是泰国允许非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账户,进行存款或借款,并可以自由兑换。到1996年,泰国资本项目已经基本放开。 1989年,外国私人资本面向泰国的流出与流入分别在l000亿泰铢左右,1994年分别达到15000亿泰铢左右,4年间增加了10多倍。并且,在这些资本中,短期资本占比较大、增长较快,1995-1996年,非居民泰铢存款、经由BIBF的企业短期美元借款、股票市场的国外投资等急剧增加。仅从对银行的债务余额看,1996年底的701亿美元债务中就有65.2%为短期债务。

比较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

比较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 1.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1) 单一性。以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为例,浮动汇率制只需听任汇率这一唯一的变量进行调整,让本币贬值即可,调整时间更快,成本更低。但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从长期看,汇率贬值不利本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不利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在固定汇率制下相关产业部门将被迫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调节成本反而较低。(2)自发性。浮动汇率制支持者认为,当国际收支失衡,汇率自动贬值或升值,调节更加灵活。而固定汇率制支持者认为,首先,汇率未必能按照平衡国际收支所需方向进行调整;其次,汇率只能通过价格因素影响到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就带来很多情况下汇率调整的乏力;再次,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整往往需要国内政策的支持。(3)微调性。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可以根据一国的国际收支变动情况进行连续微调而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固定汇率制的调整幅度大,对经济的震动也比较剧烈。固定汇率制支持者认为,固定汇率制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汇率调整。在资金流动对汇率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时,浮动汇率的无谓调整是很剧烈的,对经济的冲击也非常大。(4)稳定性。浮动汇率制倡导者认为,浮动汇率制下的投机是一种稳定性投机,投机活动还得承担汇率反方向变动的风险。而资金的高度流动再加上固定汇率制可能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组合。固定汇率拥护者反驳,浮动汇率制下盛行非稳定性投机,投机者心理是非理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羊群效应”,结果是扩大而非缩小了市场价格的波幅。而固定汇率制下的投机行为一般具有稳定性。其次,固定汇率制下政府的介入是市场交易者的心理上存在“名义驻锚”,并通过改变投机者的预期对实现汇率的稳定施加影响,消除不确定性。在浮动汇率制下,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外汇市场完全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2.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1) 政策自主性。浮动汇率支持者认为,货币政策可以从对汇率政策的依附中解脱出来,让汇率自发调节实现外部平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专注于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并且,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可以将外国的通胀隔绝在外,从而独立制定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政策。汇率固定时,外国的价格水平上升会影响本国价格水平上升。固定汇率支持者认为,首先,一国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完全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其次,汇率调整必须有相应的其他国内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效力;再次,浮动汇率制不可能真正隔绝外国通胀对本国的影响。(2)政策纪律性。浮动汇率支持者认为,浮动汇率可以防止货币当局对汇率政策的滥用。固定汇率制支持者认为,固定汇率制可以防止对货币政策的滥用。(3)政策效力的扩大性。浮动汇率制下货币财政政策对收入等实际变量的影响要比固定汇率制下的效应一般要大,因为汇率调整增强了原有政策的效果。而固定汇率制支持者认为,政府在对固定汇率的维系中,会获得执行政策始终一致的声誉,这样在政府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会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而收到额外的效果。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1)对国际贸易、投资活动的影响。前者认为可以推动经济自由化,可以通过远期交易等方式规避风险。后者认为前者规避风险的成本过高,许多经济活动是无法规避汇率风险的,而且对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不利。(2)对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影响。前者认为,浮动汇率有利于隔绝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后者认为,浮动汇率制下同样存在通货膨胀的传递问题,并且这一传递具有不对称性,即棘轮效应。(3)对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影响。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将本国经济目标放在首位,这会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

chapter7补充材料: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一、汇率制度的涵义与演变 1946年,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伴随着美元的两次贬值,该体系瓦解,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行的时代。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 纸币的含金量不再是制定汇率的标准,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波动,这就是浮动汇率制,它有这样几种方式:(1)单独浮动,比如美元、日元等。(2)联合浮动,如欧共体国家维系彼此国家之间的汇率稳定,对经济联合以外的国家实行汇率联合浮动;(3)钉住浮动,起初,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不发达国家将本国货币与某种货币挂钩(钉住固定汇率),然后随着该汇率的浮动而浮动,如塞拉利昂与英镑挂钩,后来,不少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为了稳定汇率,制定了本国货币与西方主要货币挂钩的联系汇率制,比如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这种制度在表面上具有浮动的形式,实质上还是一种缺乏弹性的固定汇率制。) 二、两种汇率制度的比较 1、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风险大得多。 汇率波动频繁,幅度较大,首先为国际贸易带来不便,既不利于进出口商核算成本,又为他们支付货款增添了汇率风险。其次,在资本市场上,加速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并使其流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弊病恰恰是固定汇率制的优势所在,固定汇率制因其汇率的稳定,无论是为国际贸易,还是为外资的流动均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2、固定汇率制明显缺乏弹性,难以实现自我调节功能。 (固定汇率制可能是某段时期能够准确反映该国货币的币值(在一"均衡汇率"的位置上),但由于其它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以及一国政府在实施各项货币政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磨擦,都有可能导致这个固定汇率制偏离原来的"均衡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其经济含义是较小的δ值对应较低的资本流动性,即资本流动量变化对利率变化的反映迟钝;当δ值较大时,BP 曲线较平缓,对应于资本较高的流动性;当δ→∞时表明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对应的BP 线为水平线;当δ= 0时,表明资本完全不具有流动性,对应的BP 线为垂直线。各种调控政策效果因BP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上图(a )描述了在固定汇率制下LM 曲线比BP 曲线更陡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图中,A 点为最初的经济均衡点,伴随着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 曲线从IS 0向右移动到IS 1,从而形成新的内部均衡点B 。由于B 点位于BP 曲线上方,故有顺差存在。这种情况说明尽管收入的提高会引起经常帐户收支的恶化,但国内利率上升又会使更多的外国资本流入,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当BP 曲线比LM 曲线更陡时,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正好相反。在上图(b )中,BP 线是一条比LM 线更陡的线。当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IS 线从IS 0向右移至IS 1,内部均衡从A 点移动到B 点,由于B 点位于BP 线右下方,因此有国际收支逆差存在。这种情况说明国民收入增长导致了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从而净出口下降,尽管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流入增加,但资本流入的增加幅度不足以弥补经常帐户收支的恶化,最终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2.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r y (b ) (a ) r O y e 1) e 0)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当局不会通过行政干预来稳定汇率,而是听任汇率在外汇市场上自发形成。在下图中,假定LM线比BP线陡,当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从IS0向右移动到IS1时,内部经济在B点达到新均衡,这时的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态,因此,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本币将升值而外汇汇率下降。当汇率从e0降为e1时,BP线从BP(e0)向左移动到BP(e1)。与此同时,汇率下降使净出口减少,IS曲线又会向左移动,因此经济均衡点不会在B点稳定下来,而是在汇率下调的作用下反向调整,最终在C点达到均衡。可见当LM线比BP线陡时,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比在封闭经济时的效果要小一些。 相反,当BP曲线比LM曲线陡时,与封闭经济的情形相比,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收入的影响作用将会被放大而不是被抑制。如下图所示,当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1时,新的内部均衡点B位于BP(e0)曲线的右下方,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外汇市场上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在浮动汇率制下,这意味着本币币值将向下调整而外汇汇率提高,BP线向右移动。伴随着汇率提高、净出口增加,又会使IS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IS2,经济最终在C点达到均衡,超过了国民收入在封闭经济情形下的相应水平。 由此可见,在浮动汇率制下,开放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有时低于封闭经济的财政政策效应,有时则高于封闭经济的财政政策效应,其结果依赖于LM曲线与BP曲线斜率的关 系。 三、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主要影响LM 1.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r O y 图7—21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扩张效应r r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