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结构总体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共23页
桥梁工程第二章桥梁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要点

人行道的宽度为0.75m或1.0m,大于1.0m时, 按0.5m的倍数增加;
第三节 桥梁的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二、桥梁的横断面设计
桥面横向布置:
第三节 桥梁的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二、桥梁的横断面设计 一般规定: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宜设计为上、下行两 座分离的独立桥梁;
各级公路上的涵洞和二、三、四级公路上的跨径 小于8m的单孔小桥的桥面宽度应与路基同宽。 城市桥梁或城市交通的公路桥梁的桥面宽度,应 考虑到城市交通工程规划的要求予以适当加宽。
第三节 桥梁的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二、桥梁的横断面设计
桥面宽度:取决于行车和行人的需要。
不同桥跨结构横截面的形式。
第三节 桥梁的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二、桥梁的横断面设计
桥面宽度:
机动车行车的要求:
各级公路建筑限界(单位:m)
a)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b)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 c)二、三、四级公路;
第三节 桥梁的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一、桥梁的纵断面设计 (三)桥面标高的确定:
1.流水净空要求:
对于设支座的桥梁,支座底面应高出计算水位 (即设计洪水位+壅水高、浪高等)不小于 0.25m,并高出最高流冰面不小于0.5m。
第三节 桥梁的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一、桥梁的纵断面设计 1.流水净空要求:
对于无铰拱桥,拱脚允许被洪水淹没,但淹没 深度不宜超过拱圈净矢高的2/3,并且在任何 情况下,拱顶底面应高出计算水位不小于 1.0m,拱脚的起拱线应高出最高流冰面不小 于0.25m。
第三节 桥梁的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一、桥梁的纵断面设计
1.流水净空要求: 《桥规》规定:在不通航或无流放木筏河流上 及通航河流的不通航桥孔内,桥下净空不应小于 下表规定。
桥梁总体设计

4、平面布置
1)桥梁的线形及桥头引道要保持平顺,使车辆能平稳的 通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大、中桥,以及各级 公路上的小桥的线形及其与公路的衔接,应符合路线 布设的规定。
四、野外勘测与调查研究
1)桥梁的任务——确定桥梁的规模 2)选择桥位——确定路桥的关系等 3)测量地形——测绘地形图 4)钻探桥位——工程地质报告 5)水文调查——确定桥梁跨径和净空 6)其它情况——材料、电力、施工道路、
气象资料,有无老桥的情况
第二节 桥梁纵、横断面设计和平面 布置
3、技术设计
进一步深化初步设计:充分勘探、确定细 尺寸、截面配筋、确定施工方法、调整概 算
4、施工设计
编制施工图、编制工程预算 中小桥可以简化程序 国外施工设计由施工承包商进行 国内所有设计由设计单位进行
5、桥梁的总规划设计
桥梁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桥位选定
选定桥型
桥梁总跨径及分孔 方案的确定 决定桥梁的纵、横断 面布置等
6)基础埋置深度
3、桥梁横断面设计
桥梁横断面的设计取决于桥上交通需求,主要内容是 决定桥面的宽度和桥跨结构横截面的布置。桥面宽度 决定于行车和行人的交通需要。各级公路的桥面行车 道 净 宽 标 准 的 一 般 规 定 见 (( 公 路 工 程 技 术 标 准 )) 第 6.0.4条。桥上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置,应根据实 际需要而定。人行道的宽度0.75m或1m,一条自行车 道的宽度为一米,当单独设置自行车道时,一般不应 少于两条自行车道的宽度。
一、桥梁纵断面设计
1)总跨径:总跨径的长度要保证桥下有足够的过水 断面,可以顺利地宣泄洪水,通过流冰。根据河 床的地质条件,确定允许冲刷深度,以便适当压 缩总跨径长度,节省费用。
桥梁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常用构造尺寸

桥梁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常用构造尺寸1 桥梁设计基本原则a)桥梁设计应遵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结构的耐久性。
b)桥梁总体服从于路线走向和整体设计,其平、纵面与公路线形相融合;从桥梁专业的角度,应主动配合为路线方案综合最优提供依据。
c)抓住项目各路段地质、地形特点,合理选择桥位,综合比选最优方案。
d)方案选择及孔跨布设除考虑结构本身的合理性外,还应注重各合同段的划分、方便施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e)桥孔分联时,应充分考虑桥梁下部的刚度协调,达到最佳受力效果。
f)在地形复杂、山坡陡峻处的山区桥梁,布孔时应根据桥址纵、横断面布设。
尤其横向保证桥梁墩台的稳定性。
g)桥孔布设原则上不压缩河槽。
对于山前扩散及变迁河段,桥梁长度应考虑河槽摆动的因素,为确保水流及漂浮物顺利通过桥孔,大桥跨径不宜小于20 m。
h)平原区桥梁孔跨布设以水文计算成果为依据,并结合河道的地形、地貌及桥下被交路等情况予以确定。
i)平原区路基通过占有农田较多,且需大量借方或远运填料时,可设置高架桥通过,并采用建筑高度较低的结构类型。
j)对于跨线桥保证净空5.5 m以上,以保证日后桥下被交公路罩面改造。
2 上部结构设计2.1 结构选型2.1.1 装配结构桥梁上部结构形式及跨径选取宜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桥墩高度,选取合适的桥梁方案进行比选。
原则上采用施工方便、造价经济的标准化、预制装配化结构,推广采用《公路桥梁通用图》2007年12月版。
以装配式小箱梁、T梁为主,为保证桥梁整体协调性,除特殊和复杂桥梁外,一般桥梁跨径建议按下述范围选取:墩高H<10 m时,选用10~20 m跨径;墩高10 m<="" p="">墩高15 m<="" p="">墩高30 m<="" p="">墩高H>80 m时,考虑采用刚构。
桥梁工程 2 桥梁规划设计概述及桥梁设计荷载

2014-9-23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 4
2.1.4 桥位及桥型选择
1.桥位选择:特大桥、大、中桥的桥位原则上应服从路线总的 走向,路与桥需要综合考虑。应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 河面较窄、地质良好、冲刷较少的河段上,避免桥梁与河流斜交。 小桥的位置应完全服从线路走向。 2.桥型选择:桥梁结构型式的选择,必须满足安全实用、经济 合理及美观协调的原则。 影响桥型选择的因素很多,分析它们的特点,根据它们所起的 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独立因素、主要因素和 限制因素等类别。 桥梁的长度、宽度和通航孔大小等都是桥型选择的独立因素。 经济是桥型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一切设计必须经过详细而 周密的技术经济比较。 地质、地形、水文及气候条件是桥型选择的限制因素。地形条 件及水文条件将影响到桥型、基础埋置深度、水中桥墩数量等。
上一页 下一页
2014-9-23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
返回
3
2.1.3 桥梁设计程序
我国桥梁的设计程序:大、中桥采用两阶段设计;小桥也可采 用一阶段设计。
桥梁设计的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方案设计)。依据计划任务书 拟定桥梁结构形式和初步尺寸,估算工程数量,提出主要用材数 量指标,选择施工方案,并据此编制工程概算与文字说明、图表 资料等技术文件,形成初步设计方案,供投标使用。 桥梁设计的第二阶段是编制施工图。 在现代桥梁设计中、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提高了结构 分析的效率。在初步设计阶段已普遍采用较精确的结构计算、大 大提高了初步设计对工程数量的估算精度。 对于大型桥梁在初步设计之前需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 计,根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制定桥梁规划设计的方案,编制计划 任务书。
上一页 下一页
桥梁设计规范要求解读

桥梁设计规范要求解读在桥梁设计中,桥梁设计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范的制定,旨在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为桥梁工程提供统一可行的技术要求。
本文将对桥梁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解读,并介绍一些常见的规范内容。
一、桥梁设计规范的意义桥梁设计规范是桥梁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桥梁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要求。
规范的出台,有助于规范桥梁设计行为,提高桥梁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规范的制定还可以推进桥梁设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桥梁行业的整体水平。
二、桥梁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桥梁设计基本要求:桥梁设计规范对桥梁工程的总体设计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桥梁设计的目标、原则、标准和指标等内容。
例如,规范要求桥梁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总体结构安全性能、满足工程需要的荷载承载能力以及结构的经济可行性等。
2. 材料选择与使用:规范对桥梁所使用的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规定涵盖了各种材料的特点、性能、设计应用范围等内容。
规范要求桥梁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强度、耐久性、施工可行性等因素,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3. 结构设计与计算:规范对桥梁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
包括各种桥梁结构形式的设计原则、基本计算方法、结构布置要点等。
规范还要求进行结构的荷载分析和计算,确保结构能够承受设计荷载下的力学效应。
4. 施工与验收要求:规范对桥梁的施工和验收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包括施工程序、施工工艺、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质量验收等方面。
规范要求施工方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还对桥梁的验收标准和方法做了详细说明。
5. 其他要求:桥梁设计规范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具体要求,例如桥梁的防护、维修保养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要求是为了确保桥梁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做到安全、可靠、环保。
三、桥梁设计规范的应用与发展桥梁设计规范的应用,是桥梁工程的质量保障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随着桥梁设计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更新,桥梁设计规范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
大中桥梁设计技术总结

1 大中桥梁总体设计原则(1)大中桥梁位均应符合路线总体走向,路桥综合考虑。
(2)桥们尽量选择在河段顺直、河道较窄的位置,以减短桥梁的长度。
(3)桥孔布设除满足设计流量,水位要求外,一般要不压缩河订,对有防洪、抢险和通行要求的河堤,要留有人、车通道。
对于游荡性的河首,桥孔布设留有余地,并结合河道情况设置必要的导游工程,以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洪水安全渲泄。
2 大中桥梁设置原则(1)在跨越深沟时,根据沟底纵坡,填土高度及工程地质等因素进行分析,填土高速大于25cm时,考虑采用桥梁跨越。
(2)为避免水毁桥梁,桥孔布设原则上不压缩河槽。
对于山前扩散及变迁笴段,桥梁长度应考虑河槽摆动的因素,为确保水流及漂浮物顺利通过桥孔,大桥跨径不宜小于20cm。
(3)在地形复杂,山坡陡峻处的山谷桥梁,布孔时应根据桥址纵、横断面布设。
为避免锥坡落空或墩台基础悬空,桥台高度不宜过高。
(4)平原区桥梁孔径布设以水文计算成果为依据,并结合河道的地形、地貌及桥下被交路等情况予以确定。
(5)当桥当有高路堤,占有农田较多,且需大量借方或远运填料时,可适当处长桥孔,并采用建筑高度较低的结构类型。
3 大中桥梁结构类型的选择3.1 桥梁选型原则桥梁结构型式的选择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结合桥位处的地形、地质、施工条件等因素,以技术先进、节约投资、施工方便可行、方案合理、行车舒适为原则,具体如下:(1)为保证桥面平整,行车舒适,上部结构宜采用连续结构或桥面连续结构。
(2)受填土高度控制时,为降低路基填土高度,上部结构宜采用建筑高度较小的结构类型。
(3)为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便于技术质量管理,一般大、中桥尽量采用统一的结构型式。
山区桥梁主要采用中等跨径的T型桥梁,平微区推荐采用连续箱梁。
(4)当跨越深谷,墩高大于20m时,上部结构宜采用较大跨径的连续梁和连续则构桥梁型式,以降低工程造价。
(5)山岭重丘区的桥梁,由于地面坡度较大,为减少基础工程量,避免深挖基坑带来的地质病害,基础型式宣采用桩基础。
13桥梁设计和荷载计算

级
级
级
级
级
b.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
第一篇 总论
27
2.车道荷载的标准值
k k
车道 均布荷载标准值 qk=10.5kN/m(公路-I级); 荷载 集中荷载标准值 180~360kN (公路-I级)
Pk kN
360 180
5
50
lm
注: 1. 计算剪力效应时,集中荷
载标准值PK应乘以1.2的系数。 2.公路-Ⅱ级车道荷载的标准
使用和技术要求
(1) 通航河流:应满足桥下的通航要求。通航孔应布置在航行最方 便的河域。对于变迁性河流,根据具体条件,应多设几个通航孔。
(2) 平原区宽阔河流上的桥梁:通常在主河槽部分按需要布置较大 的通航孔,而在两侧浅滩部分按经济跨径进行分孔。
第一篇 总论
13
(3) 对于在山区深谷上、水深流急的江河上,或需在水库上修 桥时,应加大跨径,甚至采用特大跨径的单孔跨越。 (4) 从结构的受力特性考虑,合理地确定相邻跨之间的比例。 (5) 可以适当加大跨径避开不利的地质段。
特殊:
对于深埋基础,一般允许稍大一点的冲刷,使总跨径能适当减 小;
对于平原区稳定的宽滩河段,流速较小、漂流物少、主河槽较 大,可以对河滩的浅水流区段作较大的压缩,但必须慎重校核, 压缩后的桥梁的壅水不得危及河滩路堤以及附近农田和建筑物。
第一篇 总论
12
2、桥梁的分孔
原则:在满足使用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使上、下部结构的总造价趋 于最低。
7
基础变位作用
用
8
9
汽车荷载 汽车冲击力
分
10
11
汽车离心力 汽车引起的土侧压力
12
人群荷载
《桥梁总体设计》课件

总体设计流程
总体设计原则
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环保 的原则,确保桥梁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需求分析、方案构思、初步设计 、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
桥梁跨度设计
01
02
03
跨度选择
根据河流、湖泊或道路的 宽度以及通航、车流量等 要求,选择合适的桥梁跨 度。
跨度类型
包括简支梁桥、连续梁桥 、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 等,每种类型都有其适用 的跨度范围和特点。
长江大桥设计分析
总结词
技术创新、绿色环保
详细描述
长江大桥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多项技术创新,如新型的桥墩设计和施工方法,提 高了桥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该桥注重绿色环保,采用低噪音、低能耗的 设计,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黄河大桥设计分析
总结词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总结词
承载能力强、安全性高
详细描述
桥墩类型
根据桥梁的跨度和荷载要 求,选择合适的桥墩类型 ,如重力式桥墩、桩基桥 墩等。
桥墩设计考虑因素
包括稳定性、抗撞击能力 和抗震性能等,以确保桥 梁的安全性。
桥台设计
桥台是桥梁两端与路堤相 衔接的挡土结构,其设计 应考虑稳定性、防排水和 防护加固等方面的要求。
Part
04
结构设计
结构分析方法
材料标准
桥梁设计应采用符合标准和规 范要求的材料,确保结构的安 全性和耐久性。
施工标准
桥梁设计应考虑施工方法和工 艺,确保施工过程的可行性和
安全性。
Part
03
桥梁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概述
总体设计概念
桥梁总体设计是对桥梁结构、功能、 美学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规划,旨在 满足使用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和环境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