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答案2020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答案2020 1、2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翘首(qiáo)颤抖(chàn)静谧(mì)深恶痛绝(wù)(正确答案)B.纤维(qiān)畸形(jī)蛮横(héng)顿开茅塞(sè)C.莅临(lì)脸颊(xiá)粗糙(zào)至死不懈(xiè)D.摄取(niè)炫耀(xuàn)应和(hè)不省人事(shěng)2、《雨中登泰山》是一篇()散文。
[单选题] *游记(正确答案)抒情纪实记事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名词,道理。
(正确答案)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道:名词,方法。
C.伐无道,诛暴秦。
道:名词,道义。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
4、2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
(正确答案)D.通过哈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使我懂得了朋友间友谊的珍贵。
5、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柔滑róu 精致zhì(正确答案)B、晌午shàng 吮吸yǔnC、告辞cí菱角léngD、穿梭sū吆喝yào7、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粗糙(cāo)饿殍(piǎo)脍炙人口(zhì)(正确答案)B、旖旎(nǐ)旮旯(lá)游目骋怀(pìn)C、凫水(fú)尴尬(gān)自惭形秽(suì)D、自诩(yǚ)恬淡(tián)好高骛远(wù)8、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
文理交融必由之路

水墨画呢!”再如,吴先生在全书几个地 方都强调了“开发右脑”。关于这个问题, 吴先生在本书中有极长极细致的论述, 我不能全部引用。核心问题是:根据科学 家的研究,左脑是“理性脑”,右脑是“感 情脑”。也有人称左脑为“自身脑”,右脑 为“祖先脑”。吴先生认为,建国后的“应 试教育”,一边倒地开发左脑,其结果是, 学习者缺少创意,缺乏整体意识,偏执于 个人的成败得失。目前提倡素质教育,应 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 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 心平气和,生活平静、协调。此外,吴先 生还有很多精彩的意见,限于篇幅,不能 一一叙述了。
是,我是搞语言的,物理只有高中水平, 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
吴冠中教授、李
电子则一窍不通。我读这一本融合文理 从中得到快乐是因学家都追求
政道教授、杨振
的书,真是苦乐参半。读到讲物理学的部 美的感受,是根源于自然各部
宁教授等等。但
分,若读天书,不知所云,味同嚼蜡,苦 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
是我认为,对科
2009 年第 9 期 科学中国人 27
吴全德先生还引用了一些著名的科 之,一句话: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
能得到赞同,这也是知己的一种表现形 学家和哲学家的话。爱因斯坦说:“真正 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了。
式,我焉能不大喜呢?
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
当的追求。”庞加莱雷写道,科学家研究自 有人注意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比如
成我的看法,并且送给了我他的新著— 德先生在书中几个地方讲到的那样,科 概括性。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一纳米科技与 学与艺术如乌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
吴全德先生在这本书中还引用了大
人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是不“全”。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课件分析

★ 科学精神 — 探索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实证精神、独立精神、源理精神 …… ★ 能力锻炼 —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先天禀赋、客观机遇、社会环境、后天培养
18
—— 决定作用
●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常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科学技术哲学 人口经济学 各种专门心理学 科技法学 资源经济学 教育技术学 环境经济学
● 人文社会科学中反映科学技术题材的很多 科技成果作为人文学者创作的工具和器械
14
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
20世纪上半叶:“生物-医学模式”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贯穿其中的是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
亚里士多德 阿几米德 哥白尼 达芬奇
张衡 沈括 苏东坡 徐光启
诺贝尔:电化、化工、炸药、机械、生、医、文学 科学家→ 发明家 →企业家→ 慈善家 诺贝尔 诺贝尔奖 诺奖情结
4
精通一门,兼通它门;本业为主,旁及其它
● 社会敬重博学多才的人 ● 大学问家社会地位较高,衣食无虞,潜心钻研 ● 教育制度有保证
●学校培养学生惟恐通不过考试 社会用人关心能否胜任岗位工作 ●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时有脱节 学生求职不易 社会求才困难
25
●同一班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大不一样 成功者很多必要的能力,现代教育提供不了 捕捉机遇能力 自我定位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扬长避短能力 各种表达能力 人际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从个人来说,能文理交融最好,如做不到, 因势利导,自我定位,“天生我才必有用”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人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人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时计划第课时第周星期(月日)课题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型新授课时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通过本文的学习,明确文理交融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学习季羡林先生自然朴实的文风和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教学重、难点学习季羡林先生自然朴实的文风和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教具、学具准备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了解了“科学求真”、“人文求善”那么,艺术又是求什么呢?————“艺术求美”。
我们去年也学过一篇文章《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也明白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因此,艺术和科学是可以交融的,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二、相关知识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是季羡林先生读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所写的读后感,也有人会评,那这是否是一种书评呢?(一)读后感和书评的区别:1、从定义上看:读后感,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书评,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者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2、从表现手法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
书评则公认有趣而充满智慧,实事求是分析。
3、从侧重点看:读后感侧重“读”后有所“感”。
书评侧重评论或介绍书籍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
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优质课件】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奏响蓝色畅想曲说课优秀课件.ppt

芹
曹 雪 芹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第三单元 小说的欣赏 •选读——《士兵突击》(节选)
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要求 《边 城》
在理解的 基础上学习欣 赏小说的环境 描写、情节刻 画和人物塑造, 认识小说所反 映的社会生活,《林黛玉进贾府》 不断丰富自己 的审美体验。
学时分配
本课程是中职一、二年级各专 业必修文化课,学期两年,周 课时4节,总时数为60学时;其 中阅读与欣赏教学占三分之二 学时,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 活动教学占三分之一学时。
考核形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考核的关注点放在学习 的过程中。
形成性考核60% • *学习表现(10%):根据学生的到课情宏观教学设计 Nhomakorabea课
课
课
程
程
程
总
内
教
体
容
学
设
设
设
学 情 分 析
计
计
计
课程总体设计
• 1、课程来源: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落实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 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关于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 基本质量”的要求,确保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
2、课程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 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 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 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建议:1.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2.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3.和前一篇课文一样,本文的教学也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 示例:一、课前准备(一)浏览课文。
(二)查阅有关季羡林、吴全德及文中涉及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片或PPT。
二、导入以学过的课文《科学是美丽的》及相关图片导入,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进而导入本课。
三、检查预习学生陈述或展示相关资料,老师补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评价,给予肯定。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
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
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_1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发布时间:2023-02-06T03:35:06.05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月17期作者:骆海琴[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骆海琴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邮编:442600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
语文属于中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思政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促使思政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切实提高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中职语文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引言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各学科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
中职语文课程历来就承担着重要的“寓德于教”的任务,在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下,中职语文课程教师更要将思政教学有效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中职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作为中职学生必修课程,中职语文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在融合思政教育方面具备更多优势。
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语言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课程,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可见,中职语文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准确体现课程性质,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是在教材特点方面,新课标要求语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中既具备行文优美、健康明快的经典作品,也具有反映社会进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感恩奉献、惩恶扬善、崇尚科学的价值理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素材。
最后,是由教学方式决定,相比其他学科,语文除了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应积累生活与审美体验,通过全身心进入课程内容,培养优良的人文素养。
(完整word版)语文职业模块教学内容略表

3.领悟卡萨尔斯、季羡林、冰心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第二单元
责任与义务
1、从课文的学习中感悟人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
2、进一步提高整体领会的阅读能力。
3、继续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学习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5学会在特定场合下进行得体的洽谈。
2.仔细阅读和品味文章充满激情、音韵优美的语言,品味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句子。
3.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
4.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接待
一热情欢迎客人的到来;客人离开时,要热情话别。
二对客人的谈话表现出热诚和关注。
三、与客人谈话时应在语速、音量、遣词造句等方面因人而异。
条款式文明书写法:1标题;2正文;3落款;4内容、结构、语言。
数码新品展销模拟洽谈
5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
熟
1、理解课文内容,能对社会与学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就业与选择工作时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两方面为进入社会早作准备。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把握本篇演讲词“了解听众对象、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详略内容”的写作特色。
创业:书写华美的人生乐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典型调查
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1、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要求,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2、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3、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过程与方法、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4、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
活动流程
组建小组——收集材料——调查准备——开展社会调查——写作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天 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在欧洲这种情况有 些不同。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 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2
1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 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六、课外延伸 1 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 报。 2 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 己的收获。
相关文章
天人合一,文理互补 季羡林
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 21 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 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2
1
第一个问题,21 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 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 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 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发生了世界大战, 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 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 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 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的教学要深文 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 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 “是学 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 学及人文素养。
1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 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 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 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 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 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 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 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 讲的那样泾渭分明。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 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到了 21 世纪,我 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 应该从这地方创起。
附 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 古文字 学家、 历史学家 、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作家。1930 年入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 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 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 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 1941 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 12 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委员、 北京大学 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中国文化书 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 比较文学 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语言学方面 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主要著作有: 《原始佛教 的语言问题 》(1985 年)、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 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 他的译著主要有: 《沙恭达罗 》(1956 年)、 《五卷书 》(1959 年)、 《优哩婆湿 》 (1959 年)、 《罗摩衍那 》(7 卷,1980~1984 年)、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 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 《天竺心影 》(1980 年)、 《朗润集 》(1981 年)、 《季羡林散文 集》(1987 年)、 《牛棚杂忆 》(1998 年)等。 吴全德简介 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194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 年转入 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 金属超微粒子(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 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 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对 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1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 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 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 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 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 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 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 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 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 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 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 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 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 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 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 光的地方。”举 1-2 例加以说明。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 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 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 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 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三、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 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 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 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 合一。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 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我归纳东 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 1917 年,蔡元培校长当 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 法。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互补怎样补法呢?一 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 透。21 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