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推荐5篇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推荐5篇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第一篇近年来,“校园暴力”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并且不可否认它一直在升级,施暴者通过热暴力,冷暴力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对受害者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攻击。
这个现象多发生在中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遭受的暴力以肢体接触类的硬暴力为主,初中生则以语言上的软暴力为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言语上的软暴力和行为意愿类暴力为主。
我觉得,这些校园暴力能发生的原因在于群体,没有谁坏的'彻底,群体划分,帮派划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冲动情绪,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为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为,所以,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
校园暴力事件要想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对那些犯过错误、知道悔改的学生不应一味的指责,应该悉心教导,并且对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信心。
对于情节严重者,应制订出相关的法律进行适当的制裁,不能任其肆意妄为。
学校应更加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完善大脑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心灵的教育。
而作为朝夕相处的家庭,它的环境氛围也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应尽量多多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其身边进行积极的多方面指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的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里。
学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他们,为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第二篇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近几年中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侵蚀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欢迎阅读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详细的剖析,探讨出相应的对策,为制止校园欺凌事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近期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裸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药;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欺凌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关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调研报告

关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调研报告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时有见报,一再冲击着公众的眼球,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人民法院成立课题组,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审理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案件特点和成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冷水滩区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8件,其中普通刑事犯罪31件,校园暴力犯罪7件,校园暴力犯罪罪名从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到强迫卖淫罪、抢劫罪、抢夺罪等均有涉及。
二、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特点1.犯罪主体以平均年龄16周岁的男性为主。
在7件案件的11名被告人中,有10个犯罪主体为男性,占比91%,其中14-16周岁的被告人有7人,占比64%;16-18周岁的被告人有4人,占比36%。
2.犯罪主体长期缺少父母管教与关爱,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
据以上案件统计,在家务农的法定代理人有8人,子女在外求学,长期未与父母共同生活,该类情况占比67%。
该类案件犯罪主体多因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在校倾向于通过拉帮结派和欺凌同学来刷存在感。
3.呈现犯罪动机的积累性和犯罪行为的突发性。
在7件案件中,因原有积怨而突发冲突的案件有4件,占比57%。
而这种为宣泄不满和愤恨情绪而实施暴力的行为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低,防控难度较大。
4.犯罪手法粗暴,动辄致人轻伤或伤人性命。
在7件案件中,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件有1件,占比14%;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案件有4件,占比57%。
犯罪主体年纪不大,多处于青少年叛逆期,冲动易怒,又常受到网上淫秽暴力讯息影响,崇尚以暴制暴,常带刀具在身,情绪失控之下轻则致人轻伤,重则伤人性命。
5.具有从众性,多为共同犯罪。
在7件案件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案件有6件,占比86%。
该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常常受到淫秽暴力影视的消极影响,喜欢拉帮结派,并通过欺凌同学、聚众闹事等方式来树立个人崇拜。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校园欺凌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表现、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二、调研背景与目的1. 调研背景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地学校屡见不鲜,形式多样,影响恶劣。
社会关注度提升: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增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旨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
2. 调研目的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表现形式。
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其对学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了解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分析政策法规,掌握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措施。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各方看法。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调研范围,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3. 深度访谈选择部分典型案例,对受害者、施害者及其家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通过访谈获取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校园欺凌的规律和特点。
结合文献综述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1. 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行为、网络等方式,故意对他人进行持续的、恶意的攻击和伤害,造成受害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2. 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肢体欺凌:通过殴打、推搡、抢夺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
言语欺凌:通过辱骂、嘲笑、诽谤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关系欺凌:通过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方式破坏受害者的社交关系。
校园暴力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内部发生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为目的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本文通过对一起校园暴力案件的剖析,分析其法律问题,以期为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受害人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中生,被多名同学围殴,导致身体多处受伤。
经过调查,发现施暴者均为该校学生,年龄在13至16岁之间。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三、案件分析1. 法律关系分析(1)受害人小明与施暴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施暴者侵犯了小明的人身权利,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学校与施暴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学校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刑事责任分析(1)施暴者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施暴者故意伤害小明,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学校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学校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学校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构成滥用职权罪或者玩忽职守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民事责任分析(1)施暴者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在本案中,施暴者应当赔偿小明因受伤而产生的各项费用。
校园暴力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校园暴力作为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
校园暴力不仅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稳定和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暴力案件为切入点,对校园暴力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期为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案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在课间休息时,被同班同学小刚(化名)等三人围殴,导致小明头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小明向学校、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三、案件分析1.校园暴力的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2)学校教育管理不善。
部分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影视作品等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
2.校园暴力的法律特征(1)违法行为。
校园暴力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
(2)侵害对象特定。
校园暴力主要侵害的对象为未成年人,特别是学生。
(3)暴力手段多样。
校园暴力手段包括殴打、辱骂、恐吓、抢夺财物等。
3.案件处理(1)学校处理。
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并依据校规校纪进行处罚。
(2)公安机关处理。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迅速展开调查,对施暴者进行刑事追究,对受害者给予救助。
(3)法院审理。
法院依法审理案件,对施暴者进行刑事处罚,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四、案件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社会团体要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强化法律意识。
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影响了校园和谐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特点及成因,探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
本报告将分析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提供参考。
二、事件概述1. 时间:2020年9月2. 地点:某市某中学3. 事件经过:一名初二学生小王,因为家庭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在学校里,他成了同学小张等人的欺凌对象。
小张等人经常在课堂上嘲笑、辱骂小王,甚至在课下对他进行推搡、殴打。
小王长期受到欺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创伤严重。
4. 处理结果:学校在得知此事后,立即采取了相关措施,对小张等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对其家长进行了约谈。
同时,学校对小王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
三、事件分析1. 欺凌者分析(1)小张等人性格特点:自私、霸道、缺乏同理心。
(2)家庭背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关爱。
(3)社会因素:受网络暴力、影视作品暴力情节的影响。
2. 受害者分析(1)小王性格特点:内向、敏感、缺乏自信。
(2)家庭背景: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家庭氛围紧张。
(3)心理状态:长期受到欺凌,导致心理创伤,学习成绩下滑。
3. 事件原因(1)校园氛围:学校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2)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3)社会环境:网络暴力、影视作品暴力情节的传播,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四、解决措施1. 加强校园管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1)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完善校园监控系统。
(2)开展校园欺凌预防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3)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疏导。
2. 家庭教育与关爱(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3篇)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3篇)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一、引言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肢体、网络等手段进行的持续性、针对性的攻击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本调研小组对某市多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了1000份问卷,涵盖学生、家长、教师三类群体。
2. 访谈:对20名学生、10名家长和15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3. 案例分析:选取了10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详细分析。
4. 文献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三、调研结果1. 校园欺凌的现状发生率:问卷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凌,其中初中生比例最高,达到35%。
形式多样:欺凌形式包括言语侮辱(45%)、肢体攻击(25%)、网络欺凌(20%)和社交排斥(10%)。
受害者特征:受害者多为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或身体有缺陷的学生。
2. 校园欺凌的成因个体因素: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情绪管理能力差,容易采取攻击行为。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有重要影响。
家庭暴力、父母忽视等因素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严、教师监管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为欺凌行为提供了土壤。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网络暴力文化等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校园欺凌的影响对受害者: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对施暴者:施暴者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其未来的社会适应。
对学校: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会破坏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教育教学秩序。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初中生小李因身材肥胖,长期遭受同学嘲笑和排挤,最终导致其辍学。
通过访谈得知,小李的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他的关爱和支持,学校也未及时介入处理。
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

目录
01 案件基本情况 2. 案件特征分析 3. 被告人情况
01 案件基本情况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15年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近三年校园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
• 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 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 余件。
注:上图展示内容为校园暴力案件中故意杀人案件起因。
02 案件特征分析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超八成校园暴力案件为无预谋的突发性冲突犯罪,而近七成涉故意杀人罪案件为预谋犯罪
校园暴力案件
13.46%
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
30.24%
• 2015年至2017年,13.46%的校 园暴力案件中有事先谋划情形, 并且近三年案件量基本持平。在 这些案件中,被告人实施犯罪目 标明确、并进行了事前准备工作, 其大部分原因为心怀怨恨或不满 进行打击报复。
40%
02 案件特征分析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11.59%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出现受害人死亡的情况
死亡
11.59%
重伤
31.87%
轻伤
38.54%
轻微伤 0%
27.94%
10%
20%
30%
案件量占比
40%
50%
• 2015年至2017年,88.74%的校 园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 的伤亡情况。
• 在校园暴力案件中,11.59%的案 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 受害人涉及重伤;38.54%的案件 中受害人涉及轻伤;27.94%的案 件中受害人涉及轻微伤。
注:一起案件有多名受害人,并且每个受害人伤亡情况不同,所以各类伤情案件量占比加和大于88.7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年校园暴力案件被告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0
• 2015 年 , 全 国 校 园 暴 力 案 件 有 近
2000名被告人。
1500
• 2016年,被告人数同比下降24.59%。
1000
• 2017 年 , 被 告 人 数 进 一 步 下 降
6.78%。
500
0 2015年
2016年 被告人数
2017年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中,近七成因琐事而起
因琐事
67.44%
因感情问题
21.74%
为发泄个人情绪
4.65%
其他
6.17%
0%
20%
40%
60%
案件量占比
80%
• 校园暴力案件中,诱发故意 杀人罪的原因及占比分别为:
• 67.44%是因琐事而起; • 21.74%是因感情问题引起; • 4.65%是为发泄个人情绪; • 其他原因占6.17%。
1.98%
其他
18.08% 17.09%
55.12% • 校园暴力案件中,55.12%因发 生 口角 、 小摩擦等琐事 而 引 发;
• 因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抢劫、敲 诈勒索、强迫卖淫、侮辱、强 奸等犯罪行为的案件占 18.08%。
0%
10% 20% 30% 40% 50% 60%
案件量占比
02 案件特征分析
• 在校园暴力案件中,11.59%的案 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 受害人涉及重伤;38.54%的案件 中受害人涉及轻伤;27.94%的案 件中受害人涉及轻微伤。
注:一起案件有多名受害人,并且每个受害人伤亡情况不同,所以各类伤情案件量占比加和大于88.74%。
03 被告人情况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86.54%
69.76%
• 在校园暴力案件中,69.76%的 故意杀人罪案件是有预谋的犯罪。
事先预谋 未事先预谋
事先预谋 未事先预谋
02 案件特征分析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宿舍”已成为校园暴力案件中高频词语
宿舍 教室 厕所 走廊楼道 操场 其他
0%
19.22%
13.13%
11.22%
9.35%
03 被告人情况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涉抢劫罪校园暴力案件超八成被告人为未成年人,涉强奸罪和强迫卖淫罪校园 暴力案件中16至18周岁未成年人占比最大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 •
故抢聚寻故强敲非侮强意劫众衅意奸诈法辱迫伤罪 •
抢聚寻 劫众衅 罪斗滋
殴事 罪罪 2015年案件量
近六成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
• 2015年至2017年,57.5%的 校园暴力案件为故意伤害案件。
• 校园暴力案件中,故意伤害罪 和抢劫罪近三年呈下降趋势, 年平均降幅分别为24.62%和 18.51%。
故强敲
意奸诈
杀罪勒
人
索
罪
罪
2016年案件量
非侮强
法辱迫
拘罪卖
禁
淫
罪
罪
2017年案件量
• 校园暴力案件中,聚众斗殴罪 和 寻 衅 滋 事 罪 在 2017 年 有 小 幅增长,同比上升10.58%和 14.08%。
02 案件特征分析
五成校园暴力案件因琐事而起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因琐事
为满足个人私欲
因感情问题
4.8%
无故滋事
2.93%
为发泄个人情绪
40%
02 案件特征分析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11.59%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出现受害人死亡的情况死亡11.59%重伤
31.87%
轻伤
38.54%
轻微伤 0%
27.94%
10%
20%
30%
案件量占比
40%
50%
• 2015年至2017年,88.74%的校 园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 的伤亡情况。
11.77%
10%
20%
案件量占比
30%
35.31%
• 通过对校园内教室、宿舍等场所 进行词频分析发现, 有35.31% 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出现了宿舍一 词,而在这些案件中绝大部分案 件的案发地就是在宿舍。
• 在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 件 中 , 65.12% 的 案 件 出 现 了 “宿舍”一词。
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
目录
01 案件基本情况 2. 案件特征分析 3. 被告人情况
01 案件基本情况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15年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近三年校园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
• 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 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 余件。
• 2016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6.51%。 • 2017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3.37%。
2016年 审结案件量
2017年
注:本报告中校园暴力案件是指被告人为学生,且案件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的案件。
01 案件基本情况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案件审理法院主要集中在河南、贵州、山东,京、沪两地案件远低于其他地区
注:上图展示内容为校园暴力案件中故意杀人案件起因。
02 案件特征分析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超八成校园暴力案件为无预谋的突发性冲突犯罪,而近七成涉故意杀人罪案件为预谋犯罪
校园暴力案件
13.46%
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
30.24%
• 2015年至2017年,13.46%的校 园暴力案件中有事先谋划情形, 并且近三年案件量基本持平。在 这些案件中,被告人实施犯罪目 标明确、并进行了事前准备工作, 其大部分原因为心怀怨恨或不满 进行打击报复。
• 一审审结的校园暴力案件审理 法院主要集中在河南、贵州、 山东等地。
• 与之相对的是,北京、上海等 人口密集地区校园暴力案件量 占比不高,案件量占比分别为 2.35%和0.48%。
南海诸岛
01 案件基本情况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故 意 伤 害 罪
03 被告人情况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之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未成年人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35.13%
17.15%
47.72%
36.60%
18.50%
44.90%
39.21%
12.61%
48.18%
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
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
18周岁以上
• 2015年至2017年,全国校园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未成年人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5年占比为64.87%,2016年占63.4%,2017年为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