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选读 菲茨杰拉德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好书分享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好书分享
通过尼克的安排,盖茨比与黛西会面,重温旧梦。但盖茨比不 知道,此时的黛西已经不是旧日的单纯女孩,他误以为黛西还像 以前一般真心爱着他。
情节简介
汤姆知道后十分妒忌,在一次度假中与盖茨比激 烈争吵,黛西在心烦意乱下开车,碾死了汤姆的情妇。 盖茨比决定要帮黛西顶罪,却不知黛西已经打定主意 要抛弃盖茨比,汤姆将车祸嫁祸于盖茨比,致使盖茨 比被其情妇的丈夫枪杀。
情节简介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 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 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 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
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 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Tom Buchanan 汤姆
他曾经是一个体育明星,和 卡罗维先生是同学.婚后对黛 茜不好,并且还包养一个叫 做玛特尔·威尔逊的情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菲茨杰拉德才华横溢,在早年经历中 努力而巧妙的抹去的自己寒酸的出身, 参过军,两次恋爱经历都因家境贫寒 告吹,最终他靠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 个有钱人,妻子泽尔达才应允嫁给他, 两人原先十分恩爱,可是,日久天长, 两个人的性格不合,导致关系渐渐出 现裂缝。其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生 活的另外一种讲述。最后他日日酗酒,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心脏病病发,终年 四十四岁。
当尼克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时,黛西正与汤姆前 往欧洲,之后再无音信。盖茨比最终彻底沦为牺牲品, 而他直到死也怀着对黛西的希望。
情节简介
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 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 的名利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 剧人生亦如烟花般,在瞬间的璀璨之后成为 永恒的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文献基本信息

《了不起的盖茨比》文献基本信息

题目:《了不起的盖茨比》文献基本信息一、引言让我们切入正题,探讨一部备受推崇的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部小说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于1925年出版的,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作者简介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最有才华的小说家之一,其还撰写了《美丽与丑陋》和《麦田守望者》两部小说。

他被誉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家,刻画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上流社会以及其道德沦丧的现象。

三、作品概况1.故事背景该小说背景设定在美国上流社会的黄金时代,即20世纪20年代,以长岛为背景,以百万富翁盖茨比的传奇爱情故事为主线。

2.故事主要内容故事主人公尼克卡拉韦是一个年轻的券商,因为不满纽约都市生活的虚伪,他搬到长岛的一栋房子居住,临湖而居。

作为自己的邻居,尼克认识了之后成为一生挚友的盖茨比。

尼克是观察者,了解了盖茨比在为重返往日的深爱之人黛西而不懈努力的也逐渐认清了盖茨比的梦想追逐让自己陷入绝望的危机之中。

故事中充满了爱情、梦想、欲望与追求,也充满着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3.主题意义《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作品,在其深层中隐含着对美国梦的批判,对上流社会的无情嘲讽,对道德境况的探讨。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巧妙地对美国社会进行了讽刺,表达了对美国梦的怀疑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

四、文学价值1.叙述手法菲茨杰拉德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尼克卡拉韦镶嵌在整个故事中,以观察者的视角剖析、描绘出盖茨比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生遭遇。

2.语言艺术菲茨杰拉德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和象征手法,用风格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五味杂陈的社会画卷。

其文字幽默生动,写实而不乏诗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思想深邃《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上流社会的文化及其伦理沦丧的现象。

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与行为不仅具有时代特点,更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内涵,对人性与生活深刻的阐述使其具有永恒的价值。

菲茨杰拉德简介大学课

菲茨杰拉德简介大学课
复杂性和矛盾性。
短篇小说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 富有诗意,情节紧凑且引人入胜

长篇小说《夜色温柔》和《最后大亨》
《夜色温柔》
以主人公杰克的视角,展现了美国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堕落,以及个人在追求真爱过程中的挣扎 和无奈。
《最后大亨》
讲述了一位电影大亨的人生经历,揭示了电影产业的黑幕和人性的贪婪。
诗歌和散文创作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被许多作家所借鉴和模仿 。
他的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对情节的巧 妙安排以及对语言的精湛运用,都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跨时代意义:当代社会价值观思考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他的小说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 性的困境,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研究方法、视角及创新点
01 研究方法
目前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比 较研究、文化研究等方法。
02 视角
研究者们从文学、历史、文化、心理等多个视角 对菲茨杰拉德进行解读和研究。
03 创新点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 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对菲茨杰拉德进行 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1
菲茨杰拉德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浪漫主义的激 情,又有现代主义的冷峻,表达了对生命、爱情 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2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著称 ,探讨了艺术、文化、社会等广泛主题。
3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菲茨杰拉德都以精湛的技 艺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
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
主要人物
尼克·卡拉威(叙述者)、盖茨比(旧情人黛西的丈夫 )、黛西(盖茨比的旧情人,尼克的朋友)、汤姆·布 坎南(黛西的丈夫,富豪)、乔丹·贝克(尼克的朋友 ,职业高尔夫球手)。

F.-Scott-Fitzgerald-美国文学菲斯杰拉德

F.-Scott-Fitzgerald-美国文学菲斯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September 24, 1896 – December 21, 1940), known professionally as F. Scott Fitzgerald, was an American novelis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whose works illustrate the Jazz Age. While he achieved limited success in his lifetime, he is now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Fitzgerald is considered a member of the "Lost Generation" of the 1920s. He finished four novels: This Side of Paradise,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A fifth, unfinished novel, The Last Tycoon, wa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Fitzgerald also authored 4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s well as 164 short stories in magazines during his lifetime.
Fitzgerald and the American Dream

美国文学之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海明威

美国文学之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海明威

美国文学之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和海明威,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位重要代表,他们的作品无疑对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这三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并探讨他们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1896年至1940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被公认为“爵士时代”的象征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揭示了爵士时代的腐败、浮华和空虚。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美丽的谎言》。

这些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现象的揭示,深入探讨了人性、梦想与失落的主题。

同时,他的写作风格深受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以精炼、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绚烂多彩的社交场景。

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年至1962年,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被誉为南方文学的巨人。

他的作品以描写南方人民的命运和历史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种族、阶级和家族关系等社会问题。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喧哗与骚动》、《纳巴科夫家族》和《抢救人名簿》等。

福克纳的写作风格非常复杂,采用了流溢的叙述方式、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以及独特的语言技巧,给人以极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年至196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

他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以简洁明了的句式和朴素的语言风格闻名。

海明威的作品常常以男性主义和冷酷无情的形象示人,如《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和《太阳照常升起》等。

他通过对战争、人性和爱情等主题的探讨,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感情内涵。

这三位作家共同为美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菲茨杰拉德代表着爵士时代的荒谬与繁华,揭示了社会现象后面的人性和梦想的残酷。

福克纳则通过深入剖析南方人民的命运、家族和社会问题,展现了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

海明威以朴素而犀利的笔触,以及战争和人性的主题,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是由于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和海明威等作家的杰出贡献,美国文学得以获得一种独特的声音和地位。

弗朗西斯 斯科特基 菲茨杰拉德—外文翻译

弗朗西斯 斯科特基 菲茨杰拉德—外文翻译

1.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生于1896年9月24日,他的名字源自他的祖先,美国国歌“星条旗”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

菲茨杰拉德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长大成人。

他虽然聪明,但在学校却成绩不佳,于1911年被送到了新泽西州的一所寄宿学校就读。

尽管他是个平庸的学生,但还是设法于1913年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

他的整个大学时光都被学业上的困难和冷漠所困扰,他也一直未毕业,在1917年入伍,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

菲茨杰拉德成为一名少尉,驻防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谢里登兵营。

在那里他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叫泽尔妲·赛耶的17岁任性的美女。

泽尔妲终于同意嫁给他,但是她那对财富、享乐与安逸的极强的欲望使他们的婚礼一直推迟到他能够证明自己是个成功者时才举行。

随着小说《这一半天堂》于1920年出版,菲茨杰拉德成了文学界的轰动人物,赚到了足以说服泽尔妲嫁给他的金钱和名誉。

菲茨杰拉德早年的许多事件都在他最著名的小说,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所体现。

正想菲茨杰拉德一样,尼克·卡拉韦也是个富有思想的年轻人。

尼克是明尼苏达州人,就读于一所常春藤联合会大学(照他自己的话说是耶鲁大学),战后移居纽约。

和菲茨杰拉德一样,杰伊·盖茨比也是个崇拜财富和奢华的敏感的年轻人,也是在驻防在南方的一个兵营时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子。

成为名人之后,菲茨杰拉德堕入了一种放荡不羁、不计后果、花天酒地、充满颓废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他竭力写作赚钱以此来取悦泽尔妲。

盖茨比同样也在尚年轻之时便聚敛了大量财富。

他一心聚财,醉心于举行宴会,深信这些能够使他赢得黛西的爱。

不过,随着“繁荣的20年代”的灿烂淡入大萧条的黑暗,泽尔妲换上了精神崩溃症,菲茨杰拉德则酗酒难以自拔,这妨碍了他的写作。

他于1934年出版了《夜色温柔》,并向《星期六晚间邮报》出售短篇小说,以便维持他奢侈的生活。

菲茨杰拉德简介(2024)

菲茨杰拉德简介(2024)

菲茨杰拉德出生于一个中产阶 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
2024/1/29
他与旧情人旧梦重温的关系是 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可能 与他的个人感情经历有关。
他的婚姻生活经历了起伏,与 妻子泽尔达的关系时好时坏, 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4
与好友关系及互动
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等作家是好 友,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文学观
16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2024/1/29
对海明威的影响
海明威是菲茨杰拉德的好友,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相互影响。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对海明威的 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方面。
对塞林格的影响
塞林格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受到了菲茨杰拉德 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揭示青少年内心世界和成长主题方面。
念。
他与一些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也有 深厚的友谊,这些友谊对他的世
界观和文学观念产生了影响。
他的社交圈很广,经常出入各种 社交场合,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
2024/1/29
25
有趣的轶事和传闻
据说菲茨杰拉德在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曾经因为过度饮酒而耽误了写作进 度。
有传闻称,他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某些情节受到了他与旧情人关系的启发。
5
所处时代背景及影响
2024/1/29
菲茨杰拉德创作的高峰期,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 ——“爵士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8),经济大 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 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 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 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时代”,并以此为名 写下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作者简介和作品目录列表...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作者简介和作品目录列表...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作者简介和作品目录
列表...
作者简介
菲兹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1896 -- 1940,美国小说家。

1896年9月24日菲兹杰拉德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父亲是家具商。

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

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

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

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

1917年菲兹杰拉德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

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

1920年菲兹杰拉德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

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

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

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

1940年12月21日菲兹杰拉德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矩篇小说也频有特色。

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最后一个巨商》(1941)。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朗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1 Novels ■ 4.2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 4.3 Notable short stories ■ 4.4 Other notable works ■ 4.5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F. Scott Fitzgerald ■ 5 Notes ■ 6 References ■ 7 Further reading ■ 8 External links
Scott spent the first decade of his childhood primarily in Buffalo, New York (1898–1901 and 1903– 1908, with a short interlude in Syracuse, New York between January 1901 and Sept both practicing Catholics, sent Scott to two Catholic schools on the West Side of Buffalo, first Holy Angels Convent (1903–1904, now disused) and then Nardin Academy (1905–1908). His formative years in Buffalo revealed him to be a boy of unusual intelligence and drive with a keen early interest in literature, his doting mother ensuring that her son had all the advantages of an upper-middle-class upbringing.[7] In a rather unconventional style of parenting, Scott attended Holy Angels with the peculiar arrangement that he go for only half a day—and was allowed to choose which half.[6]
When Scott was ten years old, his father was fired from Procter & Gamble, and the family returned to Minnesota, where Fitzgerald attended St. Paul Academy in St. Paul from 1908–1911. His first literary effort, a detective story, was published in a school newspaper when he was 13. When he was 16, he was expelled from St. Paul Academy for neglecting his studies. He attended Newman School, a prep school in Hackensack, New Jersey, in 1911–1912, and entered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1913 as a member of the Class of 1917. There he became friends with future critics and writers Edmund Wilson (Class of 1916) and John Peale Bishop (Class of 1917), and wrote for the Princeton Triangle Club and the Princeton Tiger. His absorption in the Triangle—a kind of musical-comedy society—led to his submission of a novel to Charles Scribner's Sons where the editor praised the writing but ultimately rejected the book. He was a member of the University Cottage Club, which still displays Fitzgerald's desk and writing materials in its library. A poor student, Fitzgerald left Princeton to enlist in the US Army during World War I; however, the war ended shortly after Fitzgerald's enlistment.[8]
■ 1 Life and career ■ 1.1 Zelda Fitzgerald ■ 1.2 "The Jazz Age" ■ 1.3 Hollywood years ■ 1.4 Illness and death
■ 2 Legacy ■ 3 Portrayals ■ 4 Bibliography
Died
December 21, 1940 (aged 44) Hollywoo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Occupation novelist, short story writer, poet
Nationality Period
American 1920–40
Genres
Modernism
Literary movement
Lost Generation
Signature
/wiki/F._Scott_Fitzgerald
2012-4-13
F. Scott Fitzgerald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ovels such as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were made into films, and in 1958 his life from 1937–1940 was dramatized in Beloved Infidel.
Contents
Page 2 of 11
Life and career
Born in 1896 in Saint Paul, Minnesota to an upper middle class Irish Catholic family, Fitzgerald was named after his famous second cousin, three times removed, Francis Scott Key,[2] but was referred to as "Scott." He was also named after his deceased sister, Louise Scott,[3] one of two sisters who died shortly before his birth. "Well, three months before I was born," he wrote as an adult, "my mother lost her other two children....I think I started then to be a writer."[4]. His parents were Mollie (McQuillan) and Edward Fitzgerald.[5]
Zelda Fitzgerald
Main article: Zelda Fitzgerald
While at a country club, Fitzgerald met Zelda Sayre (1900–1948), the "golden girl," in Fitzgerald's terms, of Montgomery, Alabama youth society. Fitzgerald attempte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his life with Zelda. Despite working at an advertising firm and writing short stories, he was unable to convince Zelda that he would be able to support her, leading her to break off the engagement. Scott returned to his parents' house at 599 Summit Avenue, on Cathedral Hill, in St. Paul, to revise The Romantic Egoist. Recast as This Side of Paradise, about the post-WWI flapper generation, it was accepted by Scribner's in the fall of 1919, and Zelda and Scott resumed their engagement.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on March 26, 1920,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ooks of the year. Scott and Zelda were married in New York's St. Patrick's Cathedral. Their only child, Frances Scott "Scottie" Fitzgerald, was born on October 26, 1921 and died on June 16, 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