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有机化学中有机物间相互转化关系图全解

合集下载

高三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高三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高三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以 电化学 ㊁ 有机 单元复习为例印志林(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㊀213119)摘㊀要:结合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单元教学设计ꎬ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㊁实施策略㊁反思等做了一些探究交流.关键词: 电化学 ꎻ 有机 ꎻ单元复习ꎻ教学设计ꎻ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6-0094-02收稿日期:2021-09-25作者简介:印志林(1982.6-)ꎬ男ꎬ江苏省常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一㊁高三化学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高三化学教学时间紧张ꎬ如果还是把知识点简单的回炒 根本复习不完ꎬ学生也不太愿意再认真听一遍 旧课 .所以将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用大单元的形式复习ꎬ不仅节约教学时间ꎬ对学生来说还很 新 ꎬ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㊀㊀二㊁大单元复习设计的策略1.电化学单元设计的策略原电池原理与电解原理均是构建于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解质溶液的前提下ꎬ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确保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ꎬ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这部分内容时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构建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图1(二)联系反应原理能够自发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理论进行分析均能够制成原电池ꎬ电解属于一种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ꎻ把这种反应划分成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ꎬ获得的就是原电池里正负极的电极反应ꎬ原电池的负极与电解池的阳极均产生氧化反应ꎻ离子氧化性或者还原性直接关系到电解时溶液里离子的放电次序ꎻ而电子守恒定律是展开电化学相关运算的重要基础.(三)对比易混知识正确认知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前提条件ꎬ本章涉及大量极可能混淆的概念ꎬ应该比较复习.除了 三池 (原电池㊁电解池与电镀池)㊁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㊁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之外ꎬ包括大量能够加以对比的知识点.比如ꎬ氢氧燃料电池在各种性质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反应式ꎬ电解池在惰性电极与非惰性电极下离子(或者电极)的放电规律ꎬ原电池与电解池中电极的评判与电极反应类别的对比等.借助比较ꎬ能够明确其中的模糊概念ꎬ增强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四)归纳方法规律(1)原电池㊁电解池与电镀池的评判规律.①如果没有外接电源ꎬ那么极可能为原电池.原电池两极通常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ꎬ较活泼的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中通常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如果存在外接电源ꎬ两极插进电解质溶液内ꎬ极可能为电解池或者电镀池.如若阳极金属和其中的金属正离子一样时ꎬ那么就是电镀池.③如果没有外接电源的串联电路ꎬ那么应当借助题给信息发现其中能够自发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ꎬ也就是原电池.(2)二次电池的判断方法.充电电池放电时等同于原电池ꎬ负极产生氧化反应ꎬ正极产生还原反应ꎻ充电时等同于电解池ꎬ放电时的正极转化成阳极ꎬ和外部电源的正极连接ꎬ负极转化成阴极ꎬ4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和外部电源的负极连接.(3)金属腐蚀的类型和快慢规律.①电化学腐蚀是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出现原电池反应现象ꎬ活泼性较高的金属失电子被氧化而造成的腐蚀情况ꎬ必定将形成电流.这种腐蚀包含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两类ꎬ前者在碱性㊁中性或弱酸性(酸性很弱)的环境中进行ꎬ后者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发生.②在相同电解质溶液里ꎬ金属腐蚀速度顺序就是电解原理造成的腐蚀>原电池原理造成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手段的腐蚀ꎻ当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高ꎬ那么金属腐蚀速度就会更为迅速.③相同金属在各种介质里的腐蚀速度顺序就是强电解质溶液里的腐蚀>弱电解质溶液里的腐蚀>非电解质溶液里的腐蚀.④针对活泼性存在差异的两类金属ꎬ如若差异越明显ꎬ那么活泼性较高受到腐蚀的速度更快.⑤纯度越高金属被腐蚀的速度更慢ꎬ纯金属基本不会被腐蚀.不纯的金属或者合金在潮湿条件下的腐蚀速度超过其在干燥㊁真空环境下被腐蚀的速度.2.有机化学单元复习设计的策略有机物种类繁多ꎬ有机反应千差万别.与无机化学相比ꎬ有机化学的复习方法有较大的不同ꎬ要做好有机化学知识的复习ꎬ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抓相近概念的对比理解概念是掌握知识的前提ꎬ比较法是掌握相近概念的有效方法.回顾前面所学的有机知识ꎬ以下概念可用比较法进行复习.(1) 八式 :通式㊁化学式㊁分子式㊁电子式㊁结构式㊁结构简式㊁最简式㊁键线式ꎻ(2) 五同 :同素异形体㊁结构异构体㊁同系物㊁同位素㊁相同物质ꎻ(3)苯㊁苯的同系物㊁芳香烃和芳香化合物ꎻ(4)醇羟基㊁酚羟基和羧羟基ꎻ(5)水解和酯化ꎻ(6)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㊁水解反应和皂化反应ꎻ(7)酯和脂㊁干馏和分馏㊁裂化和裂解等.(二)抓有机物的官能团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ꎬ对其性质的学习ꎬ就是为了明确官能团的属性ꎬ仅有把握住官能团ꎬ就掌握了学好有机物性质的金钥匙.C=C键㊁C C键㊁ X(卤素原子)㊁ OH㊁ O ㊁ CO ㊁ CHO㊁ COOH㊁ COO 都是官能团ꎬ这些官能团分别决定了烯烃㊁炔烃㊁卤代烃㊁醇或酚㊁醚㊁酮㊁醛㊁羧酸㊁酯的化学性质.例如ꎬ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ꎬ而高级脂肪酸中有不饱和的ꎬ所以一些油脂兼有烯烃和酯的一些化学性质ꎬ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再如ꎬ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ꎬ因为其分子中含有醛基ꎬ所以葡萄糖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ꎬ能被新制的Cu(OH)2氧化ꎬ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ꎻ又因为其分子中含有羟基ꎬ所以葡萄糖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理解官能的性质时ꎬ要注意有机物分子中基团和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ꎬ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ꎬ使苯的同系物与苯的一些化学性质不同.(三)抓知识网络的构建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2所示.图2在上述转化关系里ꎬ应该十分重视两点内容:首先ꎬ就是烯烃㊁卤烃㊁醇之间的各种转换关系ꎬ还是烃和烃的衍生物彼此转化的重要基础.其次ꎬ就是醇㊁醛㊁羧酸㊁酯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ꎬ还是展开合理推导与整合的重点所在.学生应能熟练写出上述有关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ꎬ从而加深理解各物质之间的联系.(四)抓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有机知识的规律性很强ꎬ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归纳和总结重要的知识规律.下列几种知识规律.下列几种知识规律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1)有机反应的条件规律ꎬ如光照㊁浓硫酸和加热㊁NaOH的水溶液㊁NaOH的醇溶液㊁水浴加热等各对应什么反应ꎻ(2)重要有机反应的类型和反应机理ꎬ要能从化学键的变化上判断反应是如何发生的ꎻ(3)有机物的熔沸点㊁密度㊁水溶性等物理性质规律ꎬ这是进行有机实验的依据ꎻ(4)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规律ꎻ(5)有机物的命名和燃烧规律ꎻ(6)能发生某些反应(如水解反应和银镜反应)的物质归纳等.㊀㊀三㊁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反思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了内容标准和学业标准之间有效衔接和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ꎬ调动了高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ꎬ也提高了教师整合知识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对于中等高中学校而言ꎬ采取这种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ꎬ务实的上好课ꎬ哪怕一学年只能设计五个单元ꎬ都能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ꎬ也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ꎬ在历次化学模考中甚至高考中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㊀㊀参考文献:[1]张季超.做好高中化学复习的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19(34):80-81.[责任编辑:季春阳]5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经典测试题(答案解析)(1)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经典测试题(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表示正确的是A .甲烷的球棍模型:B .S 2-的结构示意图为:C .乙炔的结构式:CH≡CHD .羟基的电子式:2.乙烯的结构简式是 A .C 2H 4B .CH 2=CH 2C .CH 2CH 2D .3.下列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 A .Al 2O 3(s)()NaOH aq →NaAlO 2(aq)()3NaHCO aq −−−−−→Al(OH)3(s)B .NaCl(aq)电解−−−−→NaOH(aq)2Cl −−→漂白粉(s)C .FeS 22O煅烧−−−−−→SO 32H O −−−→H 2SO 4 D .淀粉−−−−−→淀粉酶葡萄糖酒化酶−−−−−→CH 3COOH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煤焦油是煤的干馏产物之一B .硬化油不易被空气氧化变质,方便储存C .淀粉、纤维素均可在人体内水解生成葡萄糖D .羊毛、蚕丝、牛胰岛素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5.下列物质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又能使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褪色的是 A .乙烯B .乙烷C .乙醇D .苯6.利用下列反应不能制得括号中纯净物的是A .等物质的量的氯气与乙烷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氯乙烷)B .乙烯与水加成(乙醇)C .乙烯与氯气加成(1,2-二氯乙烷)D .氯气与苯用氯化铁作催化剂反应(氯苯)7.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常涉及到化学知识。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糯米中的淀粉一经水解,就酿成了酒B .将米饭在嘴里咀嚼有甜味,是因为部分淀粉在唾液酶催化下水解生成麦芽糖C .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 .未成熟的苹果遇碘水会变蓝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臭氧是饮用水的理想消毒剂之一,因为它杀菌能力强且不影响水质 B .在食品包装袋内放入铁系保鲜剂可以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C .因铝制品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故可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D .工业上,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以及草帽等编织物9.用括号内的试剂和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不正确的是( ) A .苯中含有苯酚(浓溴水,过滤) B .乙酸钠中含有碳酸钠(乙酸、蒸发)C .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D .溴乙烷中含有乙醇(水、分液)10.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 .白磷和红磷 B .冰和干冰 C .正丁烷和异丁烷D .16O 和18O二、填空题11.家庭厨房中的:A .食盐; B .食醋; C .淀粉; D .油脂; E.蛋白质; F.维生素; G .蔬菜、水果。

高考题中有机化学成环开环巧解

高考题中有机化学成环开环巧解

高考题中有机化学成环开环巧解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年年都有有机化学的成环、开环题,但教材中却几乎未涉及,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进去,可教师在讲台上讲了很多,却不见起色。

在教学中,若能采用以下方法,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现就一点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商榷。

总的说来,高考有机化学中的成环、开环常都离不开“H2O”——成环生成“H2O”(—H+—OH→H2O),开环加“H2O”(H2O→—H+—OH)。

一、成环1羧基、羟基成环(酯化反应)“羧脱羟基,羟脱氢,首尾连”。

意为羧基脱去羟基、羟基脱去氢原子生成水,剩余部分首尾连接在一起。

例1(2002年全国理综卷23题)如图1所示,淀粉水解可产生某有机化合物A,A在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B(C6H12O7)或C(C6H10O8),B和C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A、B、C都可以被强还原剂还原成为D(C6H14O6)。

B脱水可得到五元环的酯类化合物E或六元环的酯类化合物F。

已知,相关物质被氧化的难易次序是:RCHO最易,R—CH2OH次之,最难。

图1物质转化关系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A、B、C、D、E、F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该题把A推导为葡萄糖HOCH2(CHOH)4CHO,B应为HOCH2(CHOH)4COOH,其结构式为:,从酯化反应和分子内脱水的角度看,可形成三到七元环的酯。

脱水形成五元环应是:同理,六元环应为:2003年全国理综卷30题也属该类成环。

2两羟(羧)基直接成环“其一脱羟基,另一脱氢,首尾连”。

意为其中一个羟基脱去,另一个羟基上脱去氢原子,生成水,剩余部分为首尾连接在一起。

例2(2003年上海卷29题)已知两个羧基之间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一分子水生成酸酐,如:某酯类化合物A是广泛使用的塑料增塑剂。

A在酸性条件下能够生成B、C、D,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2。

高中化学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高中化学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O2N浓H2SO4
+3HO—NO2——a-
CH3
I NO2
Il+3H2O
CH2=CH2+Br2”CH2BrCH2Br
CH2=CH2+HBr尸CH3CH2Br
CH2=CH2+H2O浓H2S°4- CH3CH2OH
催化剂.
n CH2=CH2-^CH2—CH2十
催化剂
CH三CH+H2催化-CH2=CH2
CH三CH+HCl催化剂■CH2=CHCl
(30)
(28)
(29)
CH
(14)
C°°H
°H
(16)
(17)
N°2
(18)
N°2
Br
°H
Br
n°2
°Na
(31)
CH3C°°CH2CH3^CHsC°°Na
高中化学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光昭
CH3CH3+Br2光昭.CH3CH2Br+HBr
CH2=CH2+H2
催化剂

-CH3CH3
(14)
CH3
n CH2=CH
Cl
(15)
CH3
I酸性KMnO4
COOH
I I或酸性K2Cr2o7 I I
(16)
OH+NaOH
OH+Na2CO3
ONa+HCI
催化剂-一CH2—CH
_n
Cl
ONa+CO2+H2O
CaC2+2H2O» CH三CHf+Ca(OH)2
+Br2
催化剂*
A
HBr
(18)
+HO—NO2

高三专题复习: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

高三专题复习: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

高三专题复习: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重要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含加聚反尖和缩聚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一、取代反应1.概念:有机物分子里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2.常见能发生取代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OH )、卤原子(-X )、羧基(-COOH )、酯基(-COO -)、肽键(-CONH -)等。

3.常见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机物如下图所示:(1)卤代反应:烃分子的氢原子被—X 所取代的反应。

(2)硝化反应:苯分子里的氢原子被—NO 2所取代的反应。

(3)磺化反应:苯分子里的氢原子被硫酸分子里的磺酸基(—SO 3H )所取代的反应。

(4)酯化反应: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这种反应的机理可通过同位素原子示踪法进行测定。

(5)水解反应:一般指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跟水作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水解反应包括卤代烃水解、酯水解、糖水解、蛋白质水解。

其中皂化反应也属于水解反应。

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有碱存在的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的反应。

取代反应 烃的卤代苯的磺化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酯化反应水解反应 醇、氨基酸等分子间的脱水苯的硝化塑料注意水解反应发生时有机物的断键部位,如乙酸乙酯水解时是与羰基相连的C -O 键断裂。

(蛋白质水解,则是肽键断裂) 二、加成反应1.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羰基(醛、酮)等(包括:加水、加卤素、加氢、加卤化氢等) 2.加成反应有两个特点:(1)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的键上,不饱和键中不稳定的共价键断裂,然后不饱和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

(2)加成反应后生成物只有一种(不同于取代反应)。

说明:(1)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醛、酮的羰基与H 2发生加成反应,与其它物质一般难于加成。

三、加聚反应1.本质:通过自身加成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高三复习有机合成推断同分异构课件.ppt

高三复习有机合成推断同分异构课件.ppt
2、两个甘氨酸分子形成二肽
该反应与加聚反应不同,在生成聚合物的同时,还伴 有小分子副产物(如:H2O等)的生成。这类反应我 们称之为“缩聚反应”。
缩聚反应的特点: 1、缩聚反应的单体往往是具有双官能团(如—OH、
—COOH、—NH2、—X及活泼氢原子等)或多官能团 的小分子;
2、缩聚反应生成聚合物的同时,还有小分子副产物 (如H2O、NH3、HCl等)生成;
3、所得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不 同;
4、缩聚物结构式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 基原子或原子团(这与加聚物不同,而加聚物的端基不 确定,通常用横线“—”表示。)如:
① 由一种单体
n mol 单体中含—COOH官能团(或—OH)的物质的量为:n mol, 而在反应中,有一个端基(—COOH)是没有参与反应的, 故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n-1) mol ②由两种单体:n mol
先确定合成物的类别及题中给定的条件,然后从 产物起一步一步反推至原料
高三化学复习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第二课时)
考纲要求
•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 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 单体。
•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合成第高二分章子化分合子物结的构基与本性方质法
聚乙烯是一种生活中常用的塑料。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聚乙烯的合成方法。
例3:
((12)有)机化物学甲式苯为C8H8O2的,芳在香H族-N酯M类R(有H机核化磁合 物,在H-NMR谱给出的峰有若干种,请写出
强共度振之)谱比上为观下察列峰的给结出构的简强式度(之每比种为只写一个)
(①
3:1:1:1:1:1
3∶2∶2∶1

3:)2:2:1

高三有机化学中有机物间相互转化关系图解析

高三有机化学中有机物间相互转化关系图解析

一、有机物间相互转化关系二、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1、有机物: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⑷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⑸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2、无机物:⑴ -2价的S (硫化氢及硫化物)⑵ + 4价的S (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⑶ + 2价的Fe6FeSO 4 + 3Br 2 = 2Fe 2(SO 4)3 + 2FeBr 36FeCl 2 + 3Br 2 = 4FeCl 3 + 2FeBr 32FeI 2 + 3Br 2 = 2FeBr 3 + 2I 2⑷ Zn 、Mg 等单质 如 ⑸ -1价的I (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 ⑹ NaOH 等强碱、Na 2CO 3和AgNO 3等盐 Br 2 + H 2O = HBr + HBrO2HBr + Na 2CO 3 = 2NaBr + CO 2↑+ H 2O HBrO + Na 2CO 3 = NaBrO + NaHCO 3三、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 4、氯仿、溴苯等)、CS 2等;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酯、液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等 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1、有机物: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醇类物质(乙醇等)⑸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⑹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⑺ 苯的同系物变色 Mg + Br 2 === MgBr 2 (其中亦有Mg 与H +、Mg 与HBrO 的反应)△2、无机物:⑴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⑵ + 2价的Fe (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⑶ -2价的S (硫化氢及硫化物)⑷ + 4价的S (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⑸ 双氧水(H 2O 2)五、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1) 烷烃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

高三化学试题

高三化学试题

高三化学试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在密闭容器中,1mol HI 分解[2HI (g )═H 2(g )+I 2(g )]时,I 2的体积分数为X%;相同条件下,2mol HI 分解达平衡时,I 2的体积分数为Y%,则X 与Y 的关系为A .X <YB .X=C .X >YD .X=Y 2.下列实验操作或仪器选择正确的是A .配制200mL 0.1mol/LCuSO 4溶液需要称量硫酸铜固体3.2gB .配制1mol/L H 2SO 4溶液,量取浓硫酸后,将浓硫酸直接注入容量瓶中C .配制1mol/L AlCl 3溶液时,将氯化铝晶体溶于适量浓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 .称量4.0g NaOH 固体,溶解于1L 水中,即可配制0.1mol/L 的NaOH 溶液3.燃烧物质的量相等的某有机物和乙醇,实验测得:①乙醇燃烧生成的CO 2的量是该有机物燃烧生成的CO 2的量的2/3; ②该有机物燃烧生成水的量是乙醇燃烧生成水的量的2/3; ③二者消耗相同状态下氧气的体积相同 通过分析判断该有机物是A .C 4H 9OHB .CH 2=CHCOOHC .CH 2=CHCHOD .CH 3CH 2COOH4.下图装置可用于制取、提纯并收集表格中的四种气体(a 、b 、c 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5.下列有关元素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饱和的FeCl 3溶液加热至沸腾,出现红褐色液体时,停止加热,制得Fe(OH)3胶体。

B .将SO 2通入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硝酸,白色沉淀仍不消失C .实验室检验氨气的方法是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或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呈红色D .在含Fe 2O 3、FeO 、SiO 2、Al 2O 3的矿石中,制备Fe 2O 3方法:可先用稀盐酸浸取炉渣,过滤;再将滤液先氧化,再加入过量NaOH 溶液,再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Fe 2O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机物间相互转化关系二、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1、有机物: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⑷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⑸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2、无机物:⑴ -2价的S (硫化氢及硫化物)⑵ + 4价的S (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⑶ + 2价的Fe6FeSO 4 + 3Br 2 = 2Fe 2(SO 4)3 + 2FeBr 36FeCl 2 + 3Br 2 = 4FeCl 3 + 2FeBr 32FeI 2 + 3Br 2 = 2FeBr 3 + 2I 2⑷ Zn 、Mg 等单质 如 ⑸ -1价的I (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 ⑹ NaOH 等强碱、Na 2CO 3和AgNO 3等盐 Br 2 + H 2O = HBr + HBrO2HBr + Na 2CO 3 = 2NaBr + CO 2↑+ H 2O HBrO + Na 2CO 3 = NaBrO + NaHCO 3三、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 4、氯仿、溴苯等)、CS 2等;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酯、液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等 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1、有机物: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醇类物质(乙醇等)⑸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⑹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⑺ 苯的同系物变色 Mg + Br 2 === MgBr 2 (其中亦有Mg 与H +、Mg 与HBrO 的反应)△2、无机物:⑴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⑵ + 2价的Fe (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⑶ -2价的S (硫化氢及硫化物)⑷ + 4价的S (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⑸ 双氧水(H 2O 2)五、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1) 烷烃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

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化学性质: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2)烯烃: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B) 结构特点:键角为120°。

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C) 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与X 2、H 2、HX 、H 2O 等)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③燃烧(3)炔烃:A) 官能团:—C≡C— ;通式:C n H 2n —2(n ≥2);代表物:HC≡CH B) 结构特点:碳碳叁键与单键间的键角为180°。

两个叁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两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C) 化学性质:(略)CH 4 + Cl 2CH 3Cl + HCl光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光CH 4 + 2O 2CO 2 + 2H 2O 点CH 4C + 2H 2高温隔绝空气 C=C CH 2=CH 2 + HX CH 3CH 2X催化剂 CH 2=CH 2 + 3O 22CO 2 + 2H 2O点燃 n CH 2=CH 2 CH 2—CH 2n催化剂CH 2=CH 2 + H 2O CH 3CH 2OH催化剂 加热、加压CH 2=CH 2 + Br 2BrCH 2CH 2BrCCl 4(4)苯及苯的同系物:A) 通式:C n H 2n —6(n ≥6)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 原子和6个H 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 3、H 2SO 4等)②加成反应(与H 2、Cl 2等)(5)醇类:A) 官能团:—OH (醇羟基); 代表物: CH 3CH 2OH 、HOCH2CH 2OHB) 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

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

C) 化学性质:①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的反应②跟氢卤酸的反应③催化氧化(α—H )(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子,与α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称为β碳原子,依次类推。

与α碳原子、β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分别称为α氢原子、β氢原子、……) ④酯化反应(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2CH 3CH 2OH + 2Na 2CH 3CH 2ONa + H 2↑HOCH 2CH 2OH + 2NaNaOCH 2CH 2ONa + H 2↑CH 3CH 2OH + HBrCH 3CH 2Br + H 2O△ 2CH 3CH 2OH + O 22CH 3CHO + 2H 2O△ Cu 或AgHOCH 3CH 2OH + O 2OHC —CHO+ 2H 2O△ Cu 或Ag2CH 3CHCH 3 + O 22CH 3CCH 3 + 2H 2OOHO △Cu 或AgCH 3COOH + 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 + H 2O△浓H 2SO 4+ Br 2+ HBr ↑ Br Fe 或FeBr + HNO 3+ H 2ONO 2 浓H 2SO 4 60℃ + 3H 2Ni △ 紫外线(6)醛酮A) 官能团: (或—CHO)、 ( 或—CO —) ;代表物:CH 3CHO 、HCHO 、 B) 结构特点:醛基或羰基碳原子伸出的各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 化学性质:① 加成反应(加氢、氢化或还原反应)②氧化反应(醛的还原性)(7)羧酸A) 官能团:(或—COOH);代表物:CH 3COOH B) 结构特点:羧基上碳原子伸出的三个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 化学性质:①具有无机酸的通性 ②酯化反应 (8)酯类A) 官能团:(或—COOR )(R 为烃基); 代表物: CH 3COOCH 2CH 3 B) 结构特点:成键情况与羧基碳原子类似O —C —H O—C — OCH 3—C —CH 3CH 3CHO + H 2CH 3CH 2OH △催化剂+ H 2CH 3CHCH 3 OH O CH 3—C —CH 3 △催化剂2CH 3CHO + 5O 24CO 2 + 4H 2O点燃CH 3CHO + 2[Ag(NH 3)2OH]CH 3COONH 4 + 2Ag ↓ + 3NH 3 + H 2O (银镜反应) △CH 3CHO + 2Cu(OH)2CH 3COOH + Cu 2O ↓ + H 2O (费林反应)△2CH 3CHO + O 22CH 3COOH催化剂O H —C —H + 4[Ag(NH 3)2OH](NH 4)2CO 3 + 4Ag ↓ + 6NH 3 + 2H 2O△O—C —OH 2CH 3COOH + Na 2CO 32CH 3COONa + H 2O + CO 2↑ △浓H 2SO 4 CH 3COOH + 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 + H 2O (酸脱羟基,醇脱氢)O—C —O —RC) 化学性质:水解反应(酸性或碱性条件下)(9)氨基酸A) 官能团:—NH 2、—COOH ; 代表物: B) 化学性质: 因为同时具有碱性基团—NH 2和酸性基团—COOH ,所以氨基酸具有酸性和碱性,是两性化合物。

六、常见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结构和性质(1)单糖A) 代表物:葡萄糖、果糖(C 6H 12O 6)B) 结构特点:葡萄糖为多羟基醛、果糖为多羟基酮C) 化学性质:①葡萄糖类似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费林反应等;②具有多元醇的化学性质。

(2)二糖A) 代表物:蔗糖、麦芽糖(C 12H 22O 11)B) 结构特点:蔗糖含有一个葡萄糖单元和一个果糖单元,没有醛基;麦芽糖含有两个葡萄糖单元,有醛基。

C) 化学性质:①蔗糖没有还原性;麦芽糖有还原性。

②水解反应(3)多糖A) 代表物:淀粉、纤维素 [ (C 6H 10O 5)n ]B) 结构特点:由多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淀粉所含的葡萄糖单元比纤维素的少。

C) 化学性质:①淀粉遇碘变蓝。

②水解反应(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 稀H 2SO 4CH 3COOCH 2CH 3 + H 2O CH 3COOH + CH 3CH 2OHCH 3COOCH 2CH 3 + NaOH CH 3COONa + CH 3CH 2OH△ CH 2COOH2C 12H 22O 11 + H 2O C 6H 12O 6 + C 6H 12O 6 H +蔗糖 葡萄糖 果糖C 12H 22O 11 + H 2O 2C 6H 12O 6H +麦芽糖 葡萄糖(C 6H 10O 5)n + n H 2O n C 6H 12O 6H 2SO 4淀粉葡萄糖△A) 结构特点:由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缩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结构中含有羧基和氨基。

B) 化学性质:①两性: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所以具有两性。

②盐析: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加入铵盐或轻金属盐浓溶液能发生盐析。

盐析是可逆的,采用多次盐析可分离和提纯蛋白质(胶体的性质)③变性:蛋白质在热、酸、碱、重金属盐、酒精、甲醛、紫外线等作用下会发生性质改变而凝结,称为变性。

变性是不可逆的,高温消毒、灭菌、重金属盐中毒都属变性。

④颜色反应: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呈黄色。

⑤灼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⑥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多种α—氨基酸。

(5)油脂A)组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

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统称油脂。

天然油脂属于混合物,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 代表物:油酸甘油酯: 硬脂酸甘油酯:C) 结构特点:油脂属于酯类。

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

分子结构为: R 表示饱和或不饱和链烃基。

R 1、R 2、R 3可相同也可不同,相同时为单甘油酯,不同时为混甘油酯。

D) 化学性质:①氢化:油脂分子中不饱和烃基上加氢。

如油酸甘油酯氢化可得到硬脂酸甘油酯。

②水解:类似酯类水解。

酸性水解可用于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碱性水解又叫作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皂化后通过盐析(加入食盐)使肥皂析出(上层)。

七、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说明:若醇没有α—H ,则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