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考研翻硕MTI初试经验分享
2020复旦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回忆最全整理

2020复旦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回忆最全整理基础英语1.词汇语法题1'*20(单词可按GRE单词准备)2.阅读理解三篇10'*3(每篇5题星火专八难度左右)A.讨论为什么只有人有下颌,是进化还是什么原因?以下疑似第一篇阅读原文:Why we have chins: Researchers contend chin comes from evolution, not mechanical forces by Richard C. Lewis , University of IowaWe have one feature that primates, Neanderthals, archaic humans—any species, for that matter—don't possess: a chin."In some way, it seems trivial, but a reason why chins are so interesting is we're the only ones who have them," says Nathan Holton, who studies craniofacial features and mechan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It's unique to us."New research led by Holton and colleagues at the UI posits that our chins don't come from mechanical forces such as chewing, but instead results from an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involving face size and shape—possibly linked to changes in hormone levels as we became more societally domesticated.The finding, if true, may help settle a debate that's gone on intermittently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why modern humans have chins and how they came to be.Using advanced facial and cranial biomechanical analyses with nearly 40 people whose measurements were plotted from toddlers to adults, the UI team concludes mechanical forces, including chewing, appear incapable of producing the resistance needed for new bone to be created in the lower mandible, or jaw area. Rather, they write in a paper published online in the Journal of Anatomy, it appears the chin's emergence in modern humans arose from simple geometry: As our faces became smaller in our evolution from archaic humans to today—in fact, our faces are roughly 15 percent shorter than Neanderthals'—the chin became a bony prominence, the adapted, pointy emblem at the bottom of our face.University of Iowa researchers find that we develop chins as our head size increases,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t about 4 years of age (left), we have little indication of a chin, but by our 20s, we havea prominent point at the bottom of our faces. Credit: Nathan Holton lab, University of Iowa"In short, we do not find any evidence that chins are tied to mechanical function and in some cases we find that chins are worse at resisting mechanical forces as we grow," says Holton,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anthropologist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 at the UI College of Dentistry. "Overall, this suggests that chins are unlikely related to the need to dissipate stresses and strains and that other explan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be correct."More intriguing, UI anthropologists led by Robert Franciscus think the human chin is a secondary consequence of our lifestyle change, starting about 80,000 years ago and picking up great steam with modern humans' migration from Africa about 20,000 years later. What happened was this: Modern humans evolved from hunter-gatherer groups that were rather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to increasingly cooperative groups that formed social networks across the landscape. These more connected groups appear to have enhanc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expressed themselves in art and other symbolic mediums.Males in particular became more tranquil during this period, less likely to fight over territory and belongings, and more willing to make alliances, evidenced by exchanging goods and ideas, that benefited each and all.The change in attitude was tied to reduced hormone levels, namely testosterone, resulting in noticeable changes to the male craniofacial region: One big shift was the face became smaller—retrenching in effect—a physiological departure that created a natural opportunity for the human chin to emerge."What we're arguing is that modern humans had an advantage at some point to have a well-connected social network, they can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mates, more readily, there's innovation," saysFranciscus, who was on the team that first laid out the theory in a paper published last August in the journal Current Anthropology and is a contributing author on the current paper, "and for that to happen, males have to tolerate each other. There had to be more curiosity and inquisitiveness than aggression, and the evidence of that lies in facial architecture."The new study buttresses that argument, in that it seems to rule out the chin arose from mechanical exertion, such as chewing.The researchers examined how the jaw region generally reacted to two forces—vertical bending and wishboning. In wishboning, one side of the jaw is pulled outward, resulting in compression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chin. In vertical bending, the ramus—the posterior more or less vertical part on each side of the lower jaw—splays outward, tensing the chin area. In both instances, the thinking went, the chin area is being mechanically stressed; on a microscopic level, new bone is being created, much like lifting weights creates little tears that allows new muscle to be created. Thus, arose the theory that mechanical forces, such as chewing, led to our chins.But in examinations from periodic measurements of participants' heads from 3 years of age to more than 20 years old, the UI researchers found no evidence that these imperceptible mechanical forces led to new bone in the chin region. Instead, they found nearly the opposite: Individuals with the most mechanical resistance had chins most similar to a 3 -or 4-year-old—meaning they didn't have much of a chin at all.What the researchers did notice is chin "growth" has more to do with how each feature in our face adapts as our head size increases, much like you'd fit individual pieces together in an expanding, shape-shifting, three-dimensional puzzle.Children,for example, have flat, nearly imperceptible chins, much like what's seen in Neanderthals. That bony prominence only becomes visible as our heads and faces grow into adulthood."Our study suggests that chin prominence is unrelated to function," Holton says, "and probably has more to do with spatial dynamics during development."B. 科学家和爱动物人士的争议C.讲不同国家对肢体接触的接受程度3.完形填空讲美元汇率相关10'4.作文学生减负的看法(400 words)40'翻译基础英译汉on poetry in its relation to our age and country节选汉译英华为GIV2025年白皮书选段原文: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已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平台,而对点击率的狂热追求,让新闻资讯APP上的新闻开始以博眼球、标题党等方式出现。
2010-2014年复旦大学翻译硕士(MTI)真题回忆+经验

2010~2014年复旦大学翻译硕士(MTI)真题回忆+经验2014年复旦大学翻译硕士(MTI)真题回忆2014复旦大学翻译硕士MTI回忆版本一翻译硕士英语:一,单选(10个,10分),以词汇和词组为主。
第一题有harbinger这种词,词组有什么latch on to,keep up with这种。
总之考察基本功,很细致,也不能说容易二,改错(10个,10分),给出的材料是关于语言的变迁,英语语言的词汇一直在演变啦被淘汰更新啦,莎士比亚如果还活着也会有多少单词不认识啦什么的。
有些学术气息。
这个我有很多不确定的,不过改词,添词和删词我也都用上了,老天保佑我多对几个吧,唉三,用所给词语的适当形式填空(10个,10分)这个做得比较郁闷,但是所给句子和词又不能算非常难,只是我很不确定填的形式是不是真的对。
非英专,功底真的不扎实,唉。
我还记得的词语有orthodox,paradox,ethnic,convert,enormous之类的四,阅读理解(四篇,20个,30分)第一篇关于杰斐逊和林肯总统的文学爱好之类的,喜欢读莎士比亚啊(复旦的题特别喜欢出现莎士比亚和英国这两个字眼,汗),什么戏剧,什么诗歌(总之里面出现了很多作家名作品名不怎么认识),结合他们的个人性格啊生活啊什么的。
其余几篇我真的不太记得了,好像有一篇是关于捍卫自己死亡的权利(我没理解错吧?额),还有一篇是关于宗教及现代精神心理研究的结合什么的。
(总之所有的阅读我都是晕晕乎乎读完,然后就做题了,也没有全部理解透彻)总之,阅读题就别别扭扭,出题角度比较直接但是又不能说有底,比较dt的是总觉得题目顺序跟行文顺序有点不一致,到处找答案。
五,有选项完形填空(20个,10分)这个比较不值钱,难度也不算大。
六,作文(30分)Topic writing:which is more important in hunting a job? Social connections or individual qualifications?只需要300words。
复旦大学的考研规划考研经验建议感悟故事

复旦大学考研经验分享背景介绍:18考研党,我和女票都是末流211计算机本科,成绩中等偏上,都拿过国励,报考复旦计算机,初始成绩都不高,但都成功拟录取。
讲一下低分平民以及男女朋友同时考研的一些经验,希望学弟学妹们少走一些弯路。
时间规划:由于一些事情的耽搁,我们是从8月才正式开始复习的,之前零星记了一些单词,总共不到五个月的时间,虽然考上了,但是明显能感觉时间不够,尤其是到后期的时候,这也是低分的主要原因。
建议大家能尽早开始就尽早开始,一些高分的大佬很多都复习了大半年的,不要轻易相信知乎上面的一些三个月、四个月上***这些回答,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没什么参考价值,要对自己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再参考相似情况学长学姐的成功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时间上的话每天基本7点起床,晚上11点回寝室,中午会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午觉,有时早上和晚上困了也会睡二十分钟。
因为数学和专业课是最重要的,所以每天基本上平均分给数学和专业课,再用剩下的一些时间记英语单词,做一些阅读,至于政治是十一月左右才开始的。
下面分科稍微具体说一下:数学:复旦960考的数二,但不管数一数二,前期如果没有决定考哪里就按照数一来复习。
我们数学基础一般吧,平时上课偶尔听课,但是期末考试复习还是挺认真的。
由于时间不够,直接上的张宇18讲(考完发现18讲不是很全),加上张宇高数基础班视频、李永乐线代基础班视频。
刷完之后18讲第二遍+张宇高数强化+李永乐线代强化(这期间还抽空刷了下全书和660的部分习题)。
两遍过完以后,实在没时间了,就上真题,一套一套的做,做完5套之后总结自己哪种题型不会,然后去练习相应的题型。
一定要把题型掌握,后期要做到看到这个题,就知道这是个什么题型,可能考哪些知识点,可以用哪几种方法去尝试。
除了吃透真题之外,张宇的四套卷、八套卷等一些有难度的模拟卷也建议做一下,因为真题里面的很多题你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就已经见过了,所以真题做下来得到很高的分也体现不出你是否真的掌握了相关题型,需要做一下模拟试卷,一方面可以体验一下相似的题型,做一份完整的没见过的试卷;另一方面可以打击一下自己,让自己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在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心态爆炸(Ps:我就是由于没做有难度的模拟题,没有感受到那种遇到连续几题不会的情况,考试的时候遇到连续几题不会,心态有点爆炸)。
复旦大学MTI考研真题分析

复旦大学MTI初试考察内容与历年真题分析复旦大学(以下简称“复旦”)翻译硕士英语笔译专业初试考察四门科目,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一命题,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由复旦单独命题。
整体来看,复旦MTI专业初试内容题型变化不大,难度不大,与专八相似,由此可见,复旦非常注重考生基础是否夯实。
要拿下复旦MTI,稳扎稳打、认真积累才是王道!翻译硕士英语2014年至2017年,复旦大学翻译硕士英语科目的考试题型较为固定,无太大变化。
考试共分为五部分,题型与分值分别如下:一、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词汇与词组。
10题,10分;二、改错。
10题,10分;三、阅读理解,共4篇。
20题,30分;四、完形填空。
20题,10分;五、写作,300-500字(每年要求不同)。
30分。
总体来看,复旦出题套路稳定,以基础为重。
改错与阅读理解题难度与专八相似,注重考察细节。
写作部分甚至出现过原题(2015年写作题目与2011年相同)。
建议考生备考期间,注重词汇量的积累,认真钻研复旦大学历年真题。
英语翻译基础2014至2017年,复旦大学英语翻译基础科目题型无变化,均分为两部分,分别为英译汉、汉译英,分值分别为英译汉70分,汉译英80分。
往年英译汉、汉译英通常为一篇文学翻译,一篇非文学翻译,具体哪篇为文学,哪篇为非文学,每年有所调整。
总体来看,复旦英语翻译基础的考察有一定难度。
非文学翻译中专业术语出现较多,文学翻译中文字则非常精致考究。
往年考题也出现过与复旦相关的文本(比如2015年汉译英文本关于复旦大学的自我宣传),建议考生做好两手准备,夯实基础,多关注复旦大学动态。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以下简称“百科”)的考察变动较大。
2014年2016年,复旦大学百科题型相同,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名词解释、应用文写作以及大作文。
2017年,考试共分为三部分,题型与分值分别如下:一、问答题,用汉语作答,共25题,75分;二、应用文写作,35分;三、大作文,40分。
复旦大学金融专硕考研初试+复试经验贴

2019年复旦大学金融专硕考研初试+复试经验贴数学部分:数学三我用的参考书大概包括李永乐的全书、660题、一本蓝色的大纲解析、真题、400题,还有一些模拟题。
全书是一定要好好看的,第一遍看的时候每一道题都动手算一下,有的题目即使知道怎么解,也要防止计算出错,将不会做的题以及做错的题都摘抄到错题本上,第二遍复习全书的时候,就着重看这些题。
蓝色的大纲解析里面的题也比较多,可以作补充。
660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全书复习完之后,可以做做660,找找题感。
真题建议用上午整段时间来做,8:30-11:30是数学的考试时间,尽量在这样的时间段进行练习,模拟考试的状态,错题依然要好好订正、总结,真题要做两遍,第一遍做的时候可能分不高,这都没什么,看看错题,找找考察的知识点,总结才是关键。
其他一些模拟题比如400题、合工大的题等,难度都挺大,后期可以适当练习,保持好心态,不要过分看重模拟题的分数。
英语部分:英语二市面上的书还是很多的,也没什么值得特别推荐的。
英语二最重要的就是真题了,尤其是阅读。
阅读出错往往并不是因为文章没读懂、单词障碍等,而是由于理解,与命题人的理解、意图没有保持一致,所以必须好好研读真题。
英一的真题,有的人推荐,认为英一的题更有难度,英一做好了,英二肯定没问题;有的人不推荐,英一的思路与英二的思路有差异,确实有人出现英一做完了之后,英二反而做得更不好的现象。
我觉得这看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是无论是否做英一的真题,都得保证英二的真题有充分的时间做和订正。
阅读模板还是有用的,适应背背,总结一下,形成自己的模板,更重要的是多背背作文,如果光被模板,就会出现搭的架子很好看,但是自己填充的内容很难看,看起来很怪异,所以多背背文章,记些好词好句。
政治部分:政治我用了肖秀荣的1000题、精讲精练、风中劲草的核心知识点背诵、大纲1600题,后期买了很多模拟题。
可以边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边做1000题,等风中劲草出来了以后,好好背一下,记记知识点,对选择题有帮助。
复旦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在下定决心准备考研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还有复习计划要怎么做..其实当你看了很多网上的帖子之后;你就可以摸索出自己的很多学习方式了..再回头看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考研;不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因为坚持;就可以胜利;只要坚持;你就可以只要坚持;你一定行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只要有一个计划并一直按那个在进步;最终一定能考上..所以同学们;不要着急;不要害怕;自己永远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源泉;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来坛子里看看;通常启发就来了;解决完问题;进步;提升送大家一句话: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首先我们在决定考研之后要先了解目标学校的考试内容是什么;有些学校对的翻硕要考二外;复旦其实对翻硕没有什么要求..复旦的考试分为四个部分:其中;英语翻译基础、翻译硕士英语和汉语百科知识与写作是自主命题;政治是全国统考..我是从3月份开始备考的;当时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专科课上面;政治的复习也是在考试前10月分开始复习的..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各科的复习经验..翻译硕士英语题型为:词汇语法选择<20分;20题>;改错<10分;10题>;阅读理解<40分;两篇为选择题;两篇回答问题>;命题作文<30分>试题难度在六级以上、专八以下;词汇语法可以用专四词语与语法专项来练习;改错为专八难度;阅读理解六级难度左右;作文不少于400字;专八难度..我复习的时候选择的是英语专业八级词汇轻松背;里面的英文词汇达到1万到2万..单词的巩固是英语复习的关键..作文我主要是背了很多星火专八的例文..翻译基础主要考的是词语翻译;英汉互译..短词翻译主要考察的是缩略语、专业术语翻译、热点词翻译..大家可以多专注一下真题里的短语;还可以在学校论坛里找一些资料..英汉互译建议大家可以练习专八翻译;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看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然后一定要自己翻译;而且要写在本上..我推荐:ChinaDaily的新词新译;CATTI3笔译实务;散文108..汉译英大家多看看背背张培基的英译散文选就行了..翻译我主要用的书是:上外的高级翻译教程;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这些书都要反复的翻译;还要坚持每天都要练习翻译..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百科需要大家关注的是国内外新闻还有热点名词;复旦大学的考试比较喜欢考这个方向的;所以需要大家多关注这些信息..而且复旦的名词解释每年考试都会有大量重复的;莎士比亚更是每年都考..而且还经常考英国;所以就需要我们掌握英国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国歌天佑女王、民族央格鲁撒克逊、别称日不落帝国、名人莎士比亚;湖畔诗人、历史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圈地运动;鸦片战争、制度君主立宪、代表BBC;大英百科全书等等;你会发现以上列出的条目全是考过的题目..写作方面同样要多借鉴往年的真题作文;因为复旦每年的考试类型都比较接近;所以要把历年的考试类型都要吃透;然后自己多练习就好了..可以看看蛋核的写作课程..下面就给大家附上我备考时候用的英语专业八级历年真题;GRE试题阅读理解部分西方文化史;庄锡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冯庆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笔译理论与技巧;何刚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3册;张培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李克兴;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英语笔译实务三级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教材;外文出版社政治是我考研当中考的最差的一门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复习时太大意了;很多前辈都说政治不用太早开始复习;但是依我看大家千万不要开始太晚了..我是从九月中旬开始复习政治的;整整一个月看精讲精练、做配套习题以及听视频课;说真的听政治视频真的挺重要的;其中马原和毛中特的知识不听讲解;非常难懂;这样多选题会模棱两可、一塌糊涂..十月份和十一月份我基本都在听强化课程;参考书我买了那本非常火热的政治新时器;先是把真题按照年份倒序着做;然后又刷了一遍李凡的题..到了十二月份进入了冲刺阶段我买了很多套测试卷;各种老师的都有主要是用来做选择题;而大题我就只背了李凡系列..我之所以政治考的不算很好;主要是因为开始的时候盲目自信;所以政治复习开始的比较晚;结果考研政治相比高中的政治要深不少;而且内容量也不小..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所以最好7月份就开始;我9月份才学就导致后期手忙脚乱;临考头一天晚上还在大背;根本没有时间做反思与总结..政治要多注意多选题;多做总结、对比、思考;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一环..另外一定要多关注新闻时事..复习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存下侥幸心理不要觉得之歌知识点自己以前学的很好;就对它懈怠了;大家一定更要脚踏实地的从基础知识开始复习准备的越充分;考试的时候就会越不辜负自己所望..所以请大家相信;天道酬勤四个字..如果最后用一个词来总结我的考研之路;那一定会是——坚持..加油;祝福你们都能圆梦复旦大学最后;还想要说的是;考研不易;我手中还有一些考研资料;包括历年真题、一些笔记、专业课视频等;都可以免费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下载high研app;在上面找我..。
法硕考研经验谈之初试——复旦法硕学姐经验谈

法硕考研经验谈之初试——复旦法硕学姐经验谈备考书籍其实我用到的书并不是很多,但是我本着两个原则:1、资料一定要精,完完全全搞懂一本胜过囫囵吞枣十本。
2、真题胜过一切然后是各科的备考资料:1、法硕:分析指南刑法分则真题冲刺背诵讲义(每年11月底,凯程法硕会整理大约几百道需要背诵的简答题)2、英语:只有真题3、政治:红宝书肖秀荣1000题真题肖四(用来背简答题)肖八风中劲草(用来做选择题)(三)时间分配总的时间段:主要的复习时间我列在了表里,下面讲的,比较详细,像流水账一般记录了大半年的生活,主要是走过的一些弯路和一点点建议。
(政治我没有下很多功夫,最后65分低空飘过,大题主要是背了肖四,说来惭愧,真无经验可言)我是从3月份中旬开始备考的,当时大三下,还有很多课,因为准备的比较早,所以只在下课的时候看书,进度很慢,到六月初才看完了民刑,期间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一边做练习。
(注意此刻我发现了自己一个致命的缺点)我发现,做笔记完全拖慢了我的看书速度,我原本以为用iPad做笔记记要点是在为后期系统整理复习,况且我当时觉得iPad拿着随时复习也很方便,所以我前期复习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iPad上敲敲打打,完全不过脑子的在整理笔记,等到六月初,我才惊出一身汗,幸亏当时对自己了解够深,有先见之明。
其实我本人并没有经常翻阅笔记的习惯,所以意识到自己就算是记了笔记也绝不会有大用处,所以我及时收手了,至今我都非常感激当机立断的自己,因为等到后期需要背诵的时候,你会发现,凯程法硕已经做了大部分的工作,辅导机构已经帮你把需要背的知识点整理好了,客观来说,它整理的比你全比你清晰比你排版好,你要做的就是打印背诵就好,所以不要自作聪明做无用功。
而事实证明,我辛辛苦苦做了两个月的笔记,后来一次也没有再看过。
我必须要提醒一下,我对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如果你平时有记笔记并且随时复习笔记的习惯,那记笔记对你来说事半功倍,但是对我来说,绝对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这是惨痛的教训,两个月的时间,足够我看两遍民刑了。
2022复旦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

复旦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目录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1.1复旦大学招生简章...................... 1.2复旦大学专业目录........................1.3复旦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历年报录比....... 1.4复旦大学翻译硕士初试科目解析......第二章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解读2.1复旦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复旦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复旦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第三章复旦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内部信息传递3.1报考数据分析..............3.2复试信息分析..............3.3导师信息了解........第四章复旦大学翻译硕士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4.2真题分析................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第五章复旦大学翻译硕士初试复习计划分享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第六章复旦大学翻译硕士复试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学校简介】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复旦大学考研翻硕MTI经验分享一、个人情况说明看到复试通过,终于释然了,答应了很多人写篇经验贴,不能爽约。
先说说本人情况吧,浙江某普通二本新闻专业,标准文科男,大学基本与英语绝缘,基础还行,六级裸考578,毕业不想搞新闻,加上自己对英语和翻译挺感兴趣的,于是转投MTI。
一开始择校范围定在北上广,综合考量之后确定上海,于是就定在同济、复旦、交大和上外中的一所。
以为同济理工科学校会好考一点,就初定同济。
准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太傻太天真,同济因为有刘宓庆大牛在,翻译门槛超高,各种考你翻译理论翻译批评,没事考个古文翻译直接吐血,果断放弃。
研究了一下四所学校的真题之后,发现复旦最对我胃口,就定在复旦了(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害人不浅”的名校情结)。
闲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二、关于初试1、政治。
我没报班,因为我觉得关键看你自己。
9月份才开始不紧不慢地看,跟着肖秀荣一路走到考场。
如果你时间富裕,可以先看知识点再刷题,如果没空,直接刷题也未尝不可,身边这两种人都有,最后都考得还行,总之刷题背题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选择题,只要选择题正确率有保证,政治铁定不差,我1000题刷了5遍,错题一定要摸透,同时要好好研究一下大题的答题技巧和思路。
今年老肖压中了俩,也算不错了,毕竟今年这么反压题。
不要太把政治当回事,一开始就看我觉得不明智,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专业课,当然也别当儿戏,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就行了。
我的备考资料:肖秀荣全套(自己挑着买吧,1000题,肖八,肖四等长青款必备)2、翻硕英语:这个真不好说,难度有变,前几年很难,从去年开始难度明显下降,今年和去年应该持平,10分的选择题看你自己词汇量和短语的积累,10分改错也不算太难,专八难度,阅读做傻了,以为在做6级,感觉这40分是在白送,完形今年没有,这10分加到了作文上,40分的作文还是挺重要的,关键今年居然出的原题,也是醉了。
所以考85真不是个人水平有多高,是因为今年压根没打算为难你。
这门大家按专八准备完全足矣。
我的备考资料:《华研英语专业四级完型、语法与词汇(1000题)》《华研英语专业八级写作范文(100篇)》《华研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与改错》《冲击波英语专业8级改错》3、翻译基础:这是大头,近几年这门考试题型已经基本固定为一篇70分的英译汉,一篇80分的汉译英,并且都是文学气息浓厚。
个人感觉今年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英译汉基本无生词,汉译英也翻得比较顺。
这一门最重要的是你的积累,在考场上如此紧张的氛围中,能够一秒蹦出来的表达全是你根深蒂固的原始积累。
这个积累基本由三块构成:词、句、法。
词指单词和短语,很多同学问我词汇量要多少,这个当然是越多越好,基本要求老老实实背完专八13000吧,能到GRE就是锦上添花了。
其实我考研之前词汇量少的惊人,随便在英语文摘里挑一篇基本全是生词,有一种撕书的冲动,于是我决定首先突破单词。
我背不了词汇书,会疯,就挑背单词的app,比较了几个之后发现完美规划挺适合我的,可以自己设定每天的学习量和复习量,也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
大家应该都听过什么10几天背完GRE的书,这和我刚开始采用的方法类似,短时间内狂背,平均一天背200—300个,有时候背疯了会超500,这种方法简单粗暴,因为我没有时间来细水长流,想短时间内提高词汇量,别无他法。
大概用了一个月,基本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单词上,背了几千,然后再看英语文摘,发现生词少了不止一点点,这时候带来的成就感是很爽的。
经过短期高强度单词背诵后,我适当减压,每天减至50—100个新单词左右,然后每天复习旧单词,一直到进考场的那天。
至于这种方法是否适合,因人而异,反正我亲测有效,关键在于坚持。
词汇学习推荐:完美规划app李平武《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我很喜欢这本书)《英语专业八级词汇考点速记》李鹏《晨风频度英语:高效专业八级词汇映像速记》句:如何表达地道,写出好句子,也是靠你的积累。
而句子的积累全在于你看了多少文章,练了多少笔。
前期我主要以三笔为练习材料,辅以英语文摘,虽然和复旦风格不符,但重在积累表达,扩展知识面。
暑假开始练张培基。
如果列个考复旦必备书单,无疑,不论在谁的榜上,你都能看见张培基的身影。
至于为什么,你只要买一本看看就知道了。
看张先生的翻译是一种享受,句句让你拍案叫绝。
我练的是他的第二本,每天一篇,精译,然后再对照译文,思考他的翻译思路和技巧,比较自身差距,总结语言点和表达,熟读并背诵,因此每篇花的时间都很长,但保证每篇都有收获。
除了张培基,我还练了散文108篇,这本书也不错,我大概翻了50篇左右,英译中中译英都有,里面有几篇大赞,特别是荷塘月色那篇美得一塌糊涂,我背了不下十遍。
在看、翻、背的过程中,你能真正体会到翻译的乐趣,就跟中文的推敲一样,有时看到自己的选词用句和大师的有几分神似,心里那个激动啊。
另外,我中后期也用了其他考研机构出的书,大部分是各校真题,适合练笔。
具体书单如下:《英语文摘》、《三级笔译》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一、二都可以,四本都翻完不太现实)《双语译林:散文佳作108篇》(全翻完也不太现实,可以自己挑对眼的翻)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这本我只看过,没翻)韦利英译《论语》(看看那些有名的句子是怎么翻的就行了)《星火英语英语专业考研名校全真试题精解(英汉互译)》(篇幅挺适合练手的,自己挑着翻)《跨考专业硕士翻译硕士(MTI)英语翻译基础真题解析与习题详解》(各校真题)法,顾名思义,技法和语法。
语法不过关的同学随便找几本语法书看看就成了,保证自己的译文别出语病和低级错误。
技法的话,市面上很多相关的书,就像复旦翻译系元老何刚强老先生说的那样,技巧这种东西因人而异,各成一家,每个译者都有通过自己经验总结出来的翻译技巧,很难说那家强,自己看看就行了,主要是在练习中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手感,推荐书目如下:何刚强《英汉口笔译技艺》(复旦自己的教材)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陈德彰《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谭》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总的来说,翻译想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练了很久但是水平似乎没有提升,我想说的是,这很正常,学语言的都是这样,你现在积累的一砖一瓦全是你之后量变的资本,只要你每天都在一点一滴地积累,你的能力就在一点一滴地提升。
4、百科:很多同学表示摸不着头脑,其实要摸还是能摸到点门道的,关键是对真题的把握。
我把2011年至今的真题收集好之后,发现复旦真是喜欢考原题啊,名词解释年年有大量重复的,莎士比亚更是每年都考,把词条分好类之后大概摸清了复旦百科的倾向,总体来说偏人文历史类吧,大家看看真题对比一下就知道了,考得不偏也不难。
所有的真题我都自己解释过,然后背过,上考场一拿到卷子我就尿了,尼玛今年重复率敢再高一点吗,一半是考过的…没考过的也不偏,伊索寓言、雾霾、PM2.5、MTI神马的,都是基本常识了。
名词解释,大家不用太担心,考过的真题这是必背的,其他的就看你平时多积累积累了,通过对真题的研究你要学会把握学校的出题风格,比如有一年出了利玛窦,第二年就出了汤若望,这就告诉你这所学校的题风是一脉相承的,你看到利玛窦就应该懂得发散,把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传教士都看看;再比如复旦经常考英国,那你就应该掌握英国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国歌(天佑女王)、民族(央格鲁撒克逊)、别称(日不落帝国)、名人(莎士比亚,湖畔诗人)、历史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圈地运动,鸦片战争)、制度(君主立宪)、代表(BBC,大英百科全书)等等,你会发现以上列出的条目全是考过的题目。
举这些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己思考揣摩,摸清学校的出题思路和风格,打蛇要打七寸,有针对性的复习比你大海捞针有效率多了。
所以百科这块我基本没有看过什么书,压根就没有哪本书可以包罗万象(后面还是会推荐一些给大家),也是因为自己新闻专业出身,平时就要广泛涉猎各种信息和知识。
对了,有关每个名词解释要写多少,反正绝对不是越多越好,一浪费时间二没必要,一个才两分写四五行哪值这个价,我平均每个2到3行,保证每句话都有踩分点就行了,关键是后面的两篇作文。
小作文,看到今年题目也是醉了,连续三年考比赛规则是闹哪样,我正好背了一个复旦翻译比赛的规则,稍微改了改就搬了上去。
所以什么“不会连续两年考同样的题目”这个定律是不适合复旦的,很难讲明年是不是又考类似的,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把真题吃透,然后自己看看其他应用文的格式,稍微练练笔,背背模版就行了。
大作文,今年考你对高考改革的看法,我很喜欢这种表达自己看法的题目,因为平时会经常写写时事评论什么的,写得也比较得心应手,要求800到1000字,我写了有1500+,估计大作文帮我拉了些分。
之前零零散散练过几篇命题作文,因为个人感觉命题作文对思路有限制,我不太喜欢写,就强迫自己写了几篇。
大家备考的时候多看看范文就是了,最好练练手,只要保证自己有话说,语句通顺,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ok,当然,有文采更佳。
总之,复旦的百科是我看到所有学校里最有人性的,我后面看了其他学校今年的百科,如果让我考绝对上不了130,因此大家不用太过担心这一门,平时好好积累就行了。
推荐书目如下:《跨考专业硕士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与习题详解》叶朗《中国文化读本》中英本(这本书很多人推荐,个人感觉没多大用,看看无妨)陶嘉炜《中国文化概要》(很薄,两下就看完了)徐梁《知道点中国文化》吕思勉《中国文化史》胡占国《最新应用文写作技法与范例》(不一定看这本,随便找本应用文教材就行)任富强《议论文写作新策略》(这本书重在启发思路)上述资料都可以在图书馆借,没必要买,要学会利用图书馆,自己找对眼的书,总之多看总有好处。
另外多查查百度百科,看看新闻。
最后祝所有考研的小伙伴都能梦想成真!加油吧!!!(原文转载自:考研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