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读书笔记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 . (1)《共产党宣言》 ....................................................................................................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论我国革命》 .................................................................................................... . (10)《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写作意图和背景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笔记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一、德国社会状况18世纪末,德国依然时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封建国家。
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
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实际权力,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维也纳1815年决议建立的德意志联邦实际上也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德国并未实现真正的国家、民族的统一。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与发展时德国面临的历史任务。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进程发展缓慢。
在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来的普遍反动时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得异常软弱无力,始终未能成为一支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强大力量。
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废除封建关系和贵族特权,主张改革,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对人民的畏惧,又拜倒在君主权力之下,希望在君主制的范围内实现某种改良,求得资本主义经济得顺利发展。
二、政治思想的状况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是通过其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来的。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产生了所谓的“狂飙猛进"的时代,出现了歌德、席勒等伟大的诗人。
德国古典哲学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主要代表人物为康德、费希特、洪堡、黑格尔、赞尔巴哈等人。
法国启蒙思想是其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但是由于软弱性,在反封建中采取保守的中庸立场和态度。
他们把社会的进步理解为理性和道德的发展,要求在君主制范围内进行某种改良。
其政治思想浸透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历史法学派因“从历史上研究法律"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G ·胡果(1764-1844)和F ·K·萨维尼(1779-186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笔记范文(四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笔记篇1马克思、恩格斯的广阔视野、渊博知识令人钦佩。
《选集》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考古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等的知识,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学多才。
也正是在渊博知识之基础上,他们方能创立天才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权威”人物。
他们的“权威”,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他们天才般的才华横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觉,这当然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加上勤奋刻苦的主观因素的结果。
比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共产主党宣言》问世于1948年2月,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都不超过30岁(马克思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
二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这是马恩积极在革命实践中将科学理论用于武装群众的结果。
马克思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都充分信任他。
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对运动极端重要的影响,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
换句话说,马恩的权威,一靠自身远大理想和勤奋努力,二靠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思想和行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处处充满着精彩绝妙的阐述,鞭辟入里的论断,天衣无缝的推理,磅礴宏大的气势,这些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让人体验到魅力。
读经典著作,要用于我们的实践。
事实上,马恩两位伟人,也早预料到有人会以歪曲或僵化的态度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
为此,他们多次对此问题作了强调。
比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简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简介(1844-1845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写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在1845年5月出版于莱比锡的一部早期重要的著作.它是恩格斯在深入、细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的产物,“是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之一”。
1历史背景该书的写作以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为背景.英国是一个资本主义产生比较早的国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生产业革命,随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结构有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一个在总人口中占很大比重的强大的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额社会财富,但他们却一无所有,世世代代地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日益贫困,经常受到失业、饥饿、死亡的威胁。
由于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恶劣的经济状况越来越难以忍受,工人以各种形式进行的反抗逐渐兴起,从盗窃和毁掉资本家的财产,发展到有组织的罢工和暴动以及其他政治斗争。
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及其抗争,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注意,为了解决这一全国性的社会问题,英国议会曾辩论和通过了各种提案,但无论是救济和改善的方法,还是迫害和镇压的手段,都无济于事。
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则较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弊端.提出了种种改良措施。
但他们不是依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是幻想通过说服资产者和统治者,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与此同时,法德等国家也出现了强大的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成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并着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是某些善良人们的主观簿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通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来实现。
因此,必须全面考察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总结其斗争经验,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本阶级的彻底解放而自觉斗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目的,恩格斯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光辉著作。
《马恩全集》第31卷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研读会简报内部交流第32期2012年4月8日目录第三十二卷研读会概况 (1)彭五堂的研读笔记 (2)朱燕的读书笔记 (15)第三十二卷研读会概况2012年3月27日在马研院会议室召开了原理部第32次《马恩全集》读书研讨会暨马研院青年学习小组第一组2012年第2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的主要报告人是彭五堂和朱燕,会议由余斌主持。
参加会议的有原理部张建云、孙应帅、李春华、陈人江、崔云、梁海峰、王晓红、刘道一,以及马研院的博士后刘召峰、研究生卢刚和陈荣荣。
此外,参加读书会的还有马研院访问学者、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丽老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谢菏生老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令狐乔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主要收集了1868年1月至1870年7月之间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通信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与其他人的通信。
彭五堂的读书报告重点介绍了马恩之间通信中涉及到的一些理论问题以及这两年半间恩格斯在经济上对马克思的支持。
朱燕则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与他人的通信中涉及到的当时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等,并谈了自己的理解和阅读感受。
彭五堂的研读笔记马恩全集第32卷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1968年1月至1870年7月间的通信292封,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的通信82封。
马恩之间这一时期通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资本论》的,包括为《资本论》第一卷撰写书评的事宜,以及《资本论》二、三卷涉及到的一些理论问题。
此外,马克思向恩格斯请求经济支援依然是二人通信中频频出现的内容。
一、关于《资本论》的理论问题的探讨1.地租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地租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
首先,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1868年1月3日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写道:“我想向肖莱马打听一下,最近出版的有关农业化学的书籍(德文的)哪一本最新最好?此外,矿肥派和氮肥派之争现在进行得怎样了?(从我最近一次研究这个问题以来,德国出版了许多新东西。
马恩文选[整理版]
![马恩文选[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7476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b.png)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阅读文选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一卷,第1-16页。
2.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同上,第17-3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同上,第39-53页。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上,第54-61页。
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同上,第62-135页。
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同上,第136-195页。
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同上,第248-307页。
8.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同上,第321-363页。
9.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同上,第579-689页。
10.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上,第690-697页。
11.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同上,第698-701页。
1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同上,702-705页。
13.恩格斯《波斯与中国》同上,第706-712页。
14.马克思《鸦片贸易史》同上,第713-720页。
15.马克思《英中条约》同上,第721-726页。
16.马克思《中国和英国的条约》同上,727-732页。
17.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同上,第738-754页。
18.马克思《对华贸易》同上,第755-759。
19.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0-766页。
20.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7-773页。
2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同上,第二卷,第1-30页。
22.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
2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第3-177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译,197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读书笔记写作背景1842 年秋,恩格斯来到英国,在这个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国家中侨居两年。
《英国状况》写于1843 年秋至1844 年春,是一组论述当时英国经济、社会与政治状况的系列文章,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发表于1844年的《德法年鉴》,第二部分《18 世纪》,第三部分《英国宪法》。
因《德法年鉴》停刊,都连载于1844 年的《前进报》上。
后因恩格斯计划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及英国社会史的文章,就提前终止了《英国状况》系列文章的写作。
《英国状况》主要是关注英国近代社会,即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
恩格斯从经济方面考察了近代英国社会的形成过程。
换言之,恩格斯对英国“社会”史的考察实际上是一部经济史。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 段至3 段):主要介绍德法英三种不同的革命(德国哲学革命、法国政治革命、英国社会革命)以及三种革命在18 世纪的革命中的地位。
18 世纪在大陆是革命的世纪,但在英国表面上却是风平浪静,实则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社会革命。
与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相比,这场革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德、法、英三种不同的革命:德国是哲学革命,法国是政治革命,“英国人,这个民族是德意志成分和法兰西成分的混合体,就是说英国人身上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比这两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更广泛,因此,英国人也就卷入了一场更广泛的革命,即社会革命。
”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部分(第 4 段至第8 段):介绍英国的特点,为什么只有英国才有社会史。
英法德: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德国人代表基督教唯灵论的原则,法国人代表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原则。
英吉利民族是由日耳曼语族的民族和罗曼语族的民族构成的,那时正值这两个民族彼此刚刚分离,刚刚开始向对立的双方发展。
日耳曼成分和罗曼成分并列地发展,最后形成一种具有不调和的两个片面性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读书笔记写作背景1842年秋,恩格斯来到英国,在这个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国家中侨居两年。
《英国状况》写于1843年秋至1844年春,是一组论述当时英国经济、社会与政治状况的系列文章,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发表于1844年的《德法年鉴》,第二部分《18世纪》,第三部分《英国宪法》。
因《德法年鉴》停刊,都连载于1844年的《前进报》上。
后因恩格斯计划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及英国社会史的文章,就提前终止了《英国状况》系列文章的写作。
《英国状况》主要是关注英国近代社会,即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
恩格斯从经济方面考察了近代英国社会的形成过程。
换言之,恩格斯对英国“社会”史的考察实际上是一部经济史。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至3段):主要介绍德法英三种不同的革命(德国哲学革命、法国政治革命、英国社会革命)以及三种革命在18世纪的革命中的地位。
18世纪在大陆是革命的世纪,但在英国表面上却是风平浪静,实则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社会革命。
与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相比,这场革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德、法、英三种不同的革命:德国是哲学革命,法国是政治革命,“英国人,这个民族是德意志成分和法兰西成分的混合体,就是说英国人身上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比这两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更广泛,因此,英国人也就卷入了一场更广泛的革命,即社会革命。
”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8段):介绍英国的特点,为什么只有英国才有社会史。
英法德: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德国人代表基督教唯灵论的原则,法国人代表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原则。
英吉利民族是由日耳曼语族的民族和罗曼语族的民族构成的,那时正值这两个民族彼此刚刚分离,刚刚开始向对立的双方发展。
日耳曼成分和罗曼成分并列地发展,最后形成一种具有不调和的两个片面性的民族。
英国人身上具有推动大陆上历史发展的两种成分,因此,尽管他们同大陆的联系不很密切,可是他们仍然跟上运动的步伐,有时甚至走在运动的前面。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36段):主要介绍英国工业革命史。
第9-13段,英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英国的社会革命大大地发展了封建制度的废除所引起的这些结果,以致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经为期不远;而且,这个危机时代,虽然不能准确地从年份和量上加以预测,但可以确切地从质上加以预测:一旦废除了谷物法并实行了人民宪章,也就是说,一旦金钱贵族在政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又在政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这个危机就必然到来。
第14-36段,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
1760年至1830年,政治兴趣的消失与后来的社会运动广泛开展。
“从此以后,社会的运动汲取了全国的力量,遏制甚至消灭了人们对政治的兴趣,因为以后全部国内政治只不过是隐蔽的社会主义,是各种社会问题为了能够普遍地、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注意而采取的形式。
”带来了一系列发明“这些发明使社会的运动活跃起来。
它们的最近的结果就是英国工业的兴起,首先是棉纺织业的兴起。
只是在阿克莱和克伦普顿的机器以及瓦特的蒸汽机建立了工厂制度以后,运动才开展起来。
”第四部分(第37段至第42段):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
”它的第一个结果是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
“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
商业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个人的或国家的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这就等于说,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
”民主主义党派与工业革命同时出现。
18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
另一方面,中间阶级上升到了明确的贵族地位。
“在工业的前进运动中,厂主以惊人的速度增殖自己的资本,商人也得到了自己的一份,而这次革命所创造的资本就成为英国贵族用来反对法国革命的工具。
”“整个前进运动的结果是:英国人现在分化成三派,即土地贵族、金钱贵族和工人民主派。
这是英国仅有的三派,是这里唯一起作用的动力。
各抒己见赵阳:恩格斯在《英国状况》第一部分中对宗教本质的阐述是将宗教视为人的一种异化,人“正把自己的本质当做一种异己的本质来朝拜,并加以神化。
”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直接影响,但是在人为何发生这种宗教异化时,费尔巴哈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恩格斯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说:“封建奴役制的废除使‘现金支付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纽带’。
为了完成这种外在化,金钱、财产的外在化了的空洞抽象物,就成了世界的统治者。
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人的关系颠倒完成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雏形,实际上马克思对于经济学的研究,直接受到恩格斯的影响。
对《英国状况》的评议侨居于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恩格斯却在《英国状况》中郑重敲响了这一社会制度的丧钟:“英国的社会革命大大地发展了封建制度的废除所引起的这些结果,以致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经为期不远。
”在这里,“金钱贵族在政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又在政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实际上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而资本主义自身也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尊重历史事实,而不是对宗教进行黑格尔式的概念推演、逻辑否定。
与时俱进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是我们当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经典作家原著的重要任务。
第一'英国人和法国人都重视经验'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经验英国人的经验是对理性怀疑和限定的结果'而法国人的经验则是对理性的确信'并作为政治活动表现出来'使理性向往的东西变为现实的经验*英国人的经验是单个人的经验'而法国人所理解的经验主要是民族性的经验'它通过民族的-普遍的方式起作用*英国人之强调经验'是因为两个民族传统的混合而产生的无法摆脱的思想矛盾'是自身分裂的民族意识的产物'“是对消除对立丧失信心的表现”因此'英国人的经验是自身分裂的民族意识的副产品。
而法国人的经验则直接是一种民族倾向。
德国人继承基督教的传统'基督教通过上帝造人-人的现世赎罪和来世幸福引入时间向度'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德国哲学有一定的历史感'它把精神的追求指向未来'具有超验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性。
第二,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质疑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将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纳入到私有制这张巨大的经济运作流程图中进行考察,将商品的价格看成是生产费用和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将生产费用细化为三个影响因素,即生产原材料所必需的地租,资本及其利益,生产和加工所需要的劳动报酬,并进一步将之归为客观的自然和主观的人。
在主观的人的方面,他将科学着重来谈,科学之于经济飞速发展有突出意义,工业革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
其次,恩格斯考察了私有制下作为财富的源泉的劳动的裂变过程。
再次,恩格斯阐明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永恒波动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革命规律。
最后,恩格斯将资本主义所有矛盾的解决都归于私有制的废除。
文本对青年马克思有过重要的启发作用,促使他更快地从抽象的哲学王国着陆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学世界,虽然在哲学批判方面马克思无疑更超前,但是“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文献的熟悉及展现的分析专长远远超出了当时马克思所达到的程度”,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给予者;而马克思本人也承认当时“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是理论的承受者。
吴霜:恩格斯展示了从唯物主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历史前进趋势的方法。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恩格斯是个历史进步主义者。
此时他拥有的视域也比同时期的马克思更为宽阔。
马克思此时还在撰写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刚刚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1、18世纪的思想理论2、各民族地位分析3、基督教世界秩序4、16-17世纪创造的社会革命前提5、工业革命、财政学与哲学的原则。
我在这里只谈一下在第三个内容中马恩思想的不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还是一致的,但在基督教国家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不同。
恩格斯在十八世纪中提出:“基督教国家只是一般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基督教国家的衰亡,国家本身也必然衰亡。
”恩格斯将基督教分为农奴制形式和财产统治形式,然后走向人类解放。
而马克思则认为需要经历基督教国家(宗教国家)到现代国家再到人类解放这样一个过程。
郝晗婷:恩格斯从经济方面考察了近代英国社会的形成过程,十八世纪爆发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英国人受到的封建约束相对较小,保持着自由的个人主义心态,因而保留着些许商业精神。
在恩格斯看来,在恩格斯看来,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乃至英国社会革命主要是因为英国的民族特性。
因此,民族意识以及作为民族意识的理论概括和反映的哲学,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恩格斯的论述启发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对中国历史和哲学文化传统的研究,重视哲学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影响的研究。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中国悠久的哲学文化传统,借鉴其他民族的哲学文化,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充分发挥它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能动作用。
王晓艳:恩格斯在《英同状况》中详细描绘了18世纪的英国社会,大工业机械化生产使得英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上更加工业化和专业化,政治上更加民主化和法治化,个人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而社会则更加的城市化和流动化,并最终得出结论:英国的这一次产业革命奠定了用机器生产机器这一最基本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从而宣告了英国现代化时代的来临。
我重点说一下英国的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
根据马克思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8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这也在政治这一上层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英国这种政治局面的改变正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
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导致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
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