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学语文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诗经优秀教案

大学语文诗经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熟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理解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内涵。

- 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诗经》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经》概述- 《诗经》的历史背景- 《诗经》的分类与特点- 《诗经》的艺术成就2. 经典篇章赏析- 《关雎》- 《蒹葭》- 《硕人》- 《七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诗经》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讲授新课1. 《诗经》概述- 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分类与特点。

- 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如语言、形式、内容等。

2. 经典篇章赏析- 以《关雎》为例,分析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朗读《关雎》,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结合《关雎》的内容,探讨古代爱情观。

2. 课堂提问:请学生分享对《关雎》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大家认为《诗经》有哪些艺术特色?2. 提出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哪篇经典篇章?二、讲授新课1. 经典篇章赏析-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朗读《蒹葭》,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蒹葭》的内容,探讨古代的离别之情。

- 课堂提问:请学生分享对《蒹葭》的阅读感受。

三、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经》的艺术特色。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并撰写一篇赏析文章。

大学语文诗经六首

大学语文诗经六首

大学语文诗经六首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癌寐求之。

求之不得,癌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诶。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祉。

3、击鼓(《诗经·邯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爱居爱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4、木瓜(《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5、桃天(国风.周南)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天天,有黄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蒸寨。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6、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犹之故。

不追启居,猴犹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日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隘,不追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鱼服。

岂不日戒?猴犹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大学语文--诗经

大学语文--诗经

卫风· 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 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 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 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 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 思,亦已焉哉!
《பைடு நூலகம்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 “六艺”之一。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收录周初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合乐歌词。 形式以四言为主,往往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不少作品成功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孔子论《诗》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 为政第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第十七》)
卫风·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 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 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 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 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
豳风·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 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 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 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 可怀也。
豳风·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 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 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仓庾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 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 旧如之何?

大学语文诗经讲解教案

大学语文诗经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背景、分类和特点,掌握《诗经》中的典型诗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和分类。

2. 典型诗篇的赏析。

教学难点:1. 《诗经》中复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

2. 学生对《诗经》中古代文化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诗经》背景介绍、诗篇赏析等。

2. 教学材料:《诗经》选本、相关学术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经》的背景,包括产生时间、地域、历史背景等。

2. 提问:为什么《诗经》会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二、讲授1. 《诗经》的分类与特点- 介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分析各部分的特色和代表作品。

2. 典型诗篇赏析- 以《关雎》为例,讲解其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结构、韵律和意象。

- 以《国风·周南·桃夭》为例,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三、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诗经》中爱情诗篇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中某首诗的赏析心得。

四、总结1. 总结《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强调学习《诗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学术资料,了解《诗经》中的其他诗篇。

2. 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篇,进行赏析,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诗经》的背景、分类和特点,以及赏析典型诗篇,使学生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对《诗经》中复杂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篇。

大学语文诗经部分

大学语文诗经部分

烝民题解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以增。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

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

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

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

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

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

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

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

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

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

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

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

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

"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

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

"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

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

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

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

大学语文诗歌篇 1. 诗经风雨

大学语文诗歌篇 1.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 风雨潇潇: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 风雨如晦:如晦,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在风雨交加之际,天地之间一片昏暗, 只有不停歇的鸡叫声伴随左右,更让人 倍感凄清悲凉,又孤独烦闷。这样的情 境中,不禁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
此景也正是主人公心情的写照。
中国 传统
伍 从几个点来欣赏本诗——“以哀景写乐情”
王风1·采葛2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4。 彼采艾兮5,一日不见,如三岁兮6。
1.王风:王都之风,即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诗经》“十五国 风”之一,今存十篇。 2.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3.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4.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 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5.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 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6.岁:年。
……
中国 传统
柒 课堂拓展2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
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诗歌内容的分类。

“风”种是风土乐调的意思,它由十五种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

乐调的诗歌组成,称为“国风”或“十五国风”。 “雅”一般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多为贵族祭祀
本诗营造的场景,成为后世“风雨故人来”、“风 雪夜归人”等意境的滥觞。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说说你所知晓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 中出现的这一类景象。
中国传统
陆 比较赏析
请赏析《诗经》中另外两首同样以爱情为主题的诗:

大学语文 诗经

大学语文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 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 其家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 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
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而言的;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 各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是15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即周南、召 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地方民歌;共160篇&
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反 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高& 如《卫风•木瓜》的婚恋;《豳风•七月》的劳动情境;《鄘风•墙有茨》 对统治者的讽刺&
•四《诗经》的版本与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四家:
•齐人辕固生传齐诗; •鲁人申培传鲁诗; •燕人韩婴传韩诗; •鲁人毛亨、毛苌传毛诗&
•齐、鲁、韩诗今已失传;现流传的《诗经》是为毛诗&
二、《诗经》的构成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
来说的 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而言&
•三《诗经》的采集编订
•采诗说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
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诗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案针对《诗经》中的三首诗歌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关雎》、《蒹葭》、《式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关雎》: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曲折。

2. 《蒹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

3. 《式微》: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动荡和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分析讲解:教师对三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三首诗歌,加强记忆。

2.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 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 均指夫家。 有蕡(fén):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 的样子。蕡,果实硕大的样子。 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许穆夫人《载驰》、《无衣》(团结一心、反抗外 敌的情景)、《采薇》(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 活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
《诗经·国风·王风》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至④哉?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hé)其有佸(huó)⑦? 鸡栖于桀(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⑷。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⑸。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⑹。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⑺。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 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三)1994年,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面 世,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诗》学专著。
(四)汉代出现鲁(申培) 、齐(辕固) 、 韩(韩婴) 、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四 家诗,其中鲁、齐、韩三家是今文经学,用 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毛诗是用战国古文字 写成,称为古文经。
今文三家诗都立于学官,但都先后亡佚 (yì),毛诗最初在民间流传,但却后来居 上,流行于世,我们今天所读的就是毛诗。
《文王》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 《周颂·清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 《周颂》的第一篇,即所谓“颂之始”。此诗是洛邑告成时,周公率 诸侯群臣告祭周文王、致政周成王的乐歌。
❖ 呦呦鹿鸣⑴,食野之苹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⑶,承筐是将⑷。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⑸。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 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 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 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承,双手捧着。《毛传》:“筐,篚 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1、三家诗 鲁诗:鲁人申培
今文经学 齐诗:齐人辕固 韩诗:燕人韩婴
2、毛诗 古文经学 毛诗:大毛公鲁之毛亨 小毛公赵之毛苌
以上合称“四家诗”:齐、鲁、韩、毛四家诗。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 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 (三颂、大雅)
二、周族史诗——较完整地勾勒出周人发祥、创业、建国 史。
《诗经》
一、《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中的唯美诗句
《诗经》的基本知识
一、《诗经》名称及产生时代、地域和作者
(一)名称(《诗》“诗三百”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
百”,自汉代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始称《诗经》。
(二)产生的时代与地域 1、时代: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赋(最基本)——“赋者,敷陈其事 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全篇: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 部分: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 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 犀(hùxī),螓(qín)首蛾眉。”此篇被视 为用比之典范。
❖ 荑(tí):白茅之芽。
四、宴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 容,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赞美守礼有 序 、宾主融洽的关系,否定不能循礼自制、纵 酒失德的宴饮。( 《小雅·鹿鸣》)
五、怨刺诗——大雅(针砭朝政,更多规谏之 意)、小雅(忧国哀民,且感叹自身遭遇)和 国风(辛辣犀利)
六、战争诗——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 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秦风·无 衣》)
诗的编定: 《诗经》的编者应该是周王朝掌管音乐的太师,
他们把诗收集起来,加工整理,给它配上音乐,再颁 布到各诸侯国。305首诗歌,当时都是配乐歌唱的, 只是音乐乐谱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所看的只是歌词。
三、《诗经》分类( 分为风、雅、颂三类,标准 可能是音乐)
(一)风是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一)《诗经》的采集
1、献诗说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邵公谏弭谤》
2、采诗说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也。 ——《汉书•艺文志》
(二)《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
——《论语•子罕》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 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 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 领:颈。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白 身长。
❖ 瓠犀(hù 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 整齐。
❖ 螓(qín):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 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 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 硕鼠硕鼠⑴,无食我黍⑵!三岁贯女⑶,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⑷,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⑸。
《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押韵和语言
一、赋比兴
❖ 六诗——《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 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 曰颂。”
❖ 六义——毛诗将六诗改为六义。《毛诗 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孔颖达《毛诗正义》:“风雅颂者,诗篇 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小结:时间长、地域广、作者复杂 →→→有目的搜集整理
央视网 中国网络电视台《乡土 走进房县》
尹 吉 甫 宗 庙 前 唱 《 诗 经 》 民 歌
湖 北 房 县 榔 口 乡 齐 心 村 民 间 歌 师
藏 身 悬 崖 绝 壁 尹 吉 甫 宗 庙
房 县 歌 王 胡 元 炳 在 老 榆 树 下 歌 唱
二、《诗经》的采集和编定: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⑹。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⑺。 视民不恌⑻,君子是则是效⑼。我有旨酒⑽,嘉宾 式燕以敖⑾。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⑿。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 瑟鼓琴,和乐且湛⒀。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昭:明。 ⑻视:同“示”。恌(tiāo):同“佻”,轻薄,轻浮。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七、徭役诗——多从征夫思妇角度来写。 征夫:《东山》、《采薇》、《何草不黄》 思妇:《卷耳》、《伯兮》、《君子于役》
八、婚恋诗 情歌——《关睢》爱情追求; 《兼葭》相思者寻觅
和苦恼;《月出》对月相思;《邶风·静女》幽会情趣; 《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结婚和家庭生活——《桃夭》、《女曰鸡鸣》(幸 福美满);《绿衣》(维持婚姻形式和夫妻名义,处于 失宠、幽闭状态的妇女)《氓》、《谷风》(弃妇 九、爱国诗
四、《诗经》的运用和流传
(一)《诗》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 周王或诸侯宴请大夫喝酒,往往演奏《鹿
鸣》,鹿是一种对同类友好的动物,它找到食 物之后,就要呼唤同伴一同来吃。演奏《鹿 鸣》,就是表示对宾客的友好。
(二)春秋时期,诸侯卿士大夫在政治、外交场 合,往往赋《诗》言志,用《诗》来办外交。 也有不少人在游说、讲学、著述、劝谏时,引 《诗》为据。
2、地域:相当于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山东、湖北北部一带,主要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 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作者 社会各阶层,绝大部分已不可考。305篇中
只有5首知道作者:许穆夫人赋《载驰》、家父 作《节南山》、寺人孟子作《巷伯》、吉甫作 《崧高》、奚斯作《閟(bì)宫》。
❖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⑹。逝 将去女,适彼乐国⑺。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⑻?
❖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⑼。逝 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⑴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⑵无:毋,不要。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⑶三岁贯女(rǔ):侍奉你多年。三岁,多年,说明时间久。三,非实数。 贯,借作“宦”,侍奉。女,同“汝”,你,指统治者。 ⑷逝:通“誓”。去:离开。女:一作“汝”。 ⑸爰:乃,于是。所:处所。 ⑹德:加恩,施惠。 ⑺国:域,即地方。 ⑻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 报酬。 ⑼劳:慰劳。 ⑽之:其,表示诘问语气。永号:长叹。号,呼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