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合集下载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一、了解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原因 二、熟悉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三、掌握预防术中低体温办法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第1页
低体温:当关键温度低于35摄氏度即为低温。
文件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
50%病人关键体温低于36摄氏度
1/3病人关键体温低于35摄氏度
现实状况:术中低体温轻易被忽略
5、本身原因:
√手术时患者担心、恐惧等情绪改变,会引发交 感神经兴奋使血液重新分配,皮肤血管收缩, 造成体温下降
√患者术前禁食,如本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 敏感增强,造成抵抗力减弱,对手术引发冷刺 激易产生体温下降。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第7页
1、增加伤口感染率:
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 疫功效,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氧化释放作用, 降低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位,降低皮肤血 流量,抑制组织对氧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亲密配合医生,尽可能缩 短手术室间,降低脏器暴露
√需要进行冲洗体腔者,使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 等,以降低体热散失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第14页
4、液体加温输入
√试验表明,输注预热(37—38摄氏度)液体, 可有效预防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
√输血温度要严格控制,不能超出37摄氏度, 以免破坏血液成份,引发溶血反应,库存血尽 可能在室温下放置30min或用温水疗法升高温 度后再输血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第8页
2、影响凝血功效
血流速度减慢,降低血小板数量和功效,降低 凝血因子活性等。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第9页
3、影响机体代谢
√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供给,体温每降低1摄 氏度,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

降低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标准化流程

降低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标准化流程

降低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标准化流程在手术过程中,术中低体温是一种常见但令人担忧的并发症。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体内代谢率的下降,心率和循环系统功能的不稳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术中低体温的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流程,以确保每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都能得到适当的体温管理。

1. 制定严格的体温监测标准为了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首先需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严格的监测。

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都应该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及时发现体温异常。

通过制定严格的体温监测标准,可以提高术中低体温的发现率,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2. 个性化的术前体温管理方案针对不同体温调节能力的患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术前体温管理方案。

对于易出现体温波动的患者,可以采取预热措施,提前将患者的体温升高到适当水平。

需要严格控制手术室的环境温度,避免术前体温因环境原因而受到影响。

3. 术中体温监测与调整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持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体温管理措施。

当发现患者体温下降时,可以通过调整麻醉深度、增加供暖措施等方式,及时加以调整,避免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4. 术后体温管理与观察手术结束后,还需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持续监测和观察。

术后恢复室的环境应该保持适当的温暖,并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以确保术后体温的稳定。

对于术后体温异常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体温管理措施,避免出现术后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

5. 健康教育与宣传针对手术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

通过向患者和家属普及术中低体温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术中低体温可能带来的风险,增强预防意识。

还可以向患者介绍适当的体温管理方法,使其在手术前能够有所准备,有助于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

在降低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实施,确保每位手术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体温管理。

手术室里低体温患者的护理

手术室里低体温患者的护理

健康域护理不少患者一进手术室就不自主地打寒战。

手术室真的这么“冷”吗?这与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有关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患者会感觉手术室冷患者感觉手术冷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患者进入手术室只穿医院提供的病号服,比较单薄,导致体感温度相对较低。

2.手术间的温度一般恒定在21℃~25℃,一方面是为了抑制细菌生长。

有研究表明25℃~37℃是致病微生物最适合生长繁殖的温度,当温度低于这个区间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会有明显下降,而抑制环境微生物的繁殖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另一方面手术医生在进行手术时需要全副武装,此时需要一个合适的温度来避免手术医生的汗液洒到手术台上,将其中的细菌带到手术切口内,导致切口感染。

3.空气运动。

手术间是层流洁净手术间,洁净的空气从手术台上方送风口吹出来经过手术台,最后在两侧排风口排出,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会一直感受到迎面吹来的风,所以也会感觉到冷。

4.手术麻醉操作时消毒液的挥发、术中液体输注和冲洗液的灌注都会带走一定的体表热量。

5.患者紧张焦虑时也会感觉到冷。

体温是人体主要体征之一,人体体温调节系统恒定在37℃左右,围手术期体温在36℃以下称为体温过低,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者,易出现手术低体温。

低体温的危害有哪些呢?研究表明,低体温容易导致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凝血障碍、复苏时间延长、心血管并发症等,严重的可导致手术中猝死,因此预防手术低体温非常重要。

怎样预防低体温呢?1.手术室温度调节患者进入手术室前15~30分钟,巡回护士将手术室环境温度调至22℃~25℃。

转运过程中应给患者穿保温衣物,戴保温鞋套,使用棉被为患者保暖。

2.术中保温措施术中用三节被为患者保暖,将被子分为三节,只暴露需要暴露的部位,减少不必要的热量流失。

术前将灌注液和消毒液放置于手术室恒温箱内,设定温度为37℃~38℃。

术中消毒,应尽量减少皮肤消毒时间。

3.加温设备的使用(1)变温毯的应用。

手术室病人低体温护理

手术室病人低体温护理

环境温度与湿度
环境温度
手术室温度通常较低,患者长时 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中易导致热量 流失。
湿度
手术室内湿度不足时,患者皮肤 水分蒸发加快,进一步加剧体温 下降。
麻醉药物作用
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可抑制机体体温调节中枢, 降低机体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和调节能 力。
扩张血管
部分麻醉药物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导 致体内热量散失加快。
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手术室内门窗的开启,避免冷空气对流导致患者体温下 降。
保暖设备准备
暖风设备
手术室内配备暖风设备,如暖风机、电暖器等,保持手术室温暖。
液体加温设备
准备液体加温设备,如输液加温器、灌注液加温器等,确保输入的液体与患者体 温相近,减少热量流失。
患者术前保暖措施
预热被褥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预先将被褥加 热至适宜温度,确保患者躺在温暖的 床上。
手术室病人低体温护理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低体温对病人影响 • 低体温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 预防措施与术前准备 • 术中护理策略及操作规范 • 术后观察与并发症处理 • 总结:提高低体温护理意识和
技能水平
01
低体温对病人影响
生理影响
01
02
03
04
心律失常
低体温会降低心肌收缩力,导 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引发
心脏骤停。
凝血障碍
低体温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 血因子活性,增加术中出血风
险。
呼吸抑制
低体温可能导致呼吸肌无力, 降低肺通气量,引发低氧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低体温会影响组织灌注和氧合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手术风险增加
01

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

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

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术中低体温概述•术中低体温护理的重要性•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术中低体温护理案例分享•术中低体温护理研究进展01术中低体温概述术中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核心体温低于36℃。

定义低体温可能是由于手术室温度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输液和输血、麻醉剂抑制体温调节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因定义与原因低体温使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低体温可能导致手术部位肌肉松弛,影响手术操作,从而延长手术时间。

延长手术时间低体温可引起血小板功能降低,导致凝血障碍,增加手术出血量。

增加出血量低体温可能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延长术后苏醒时间。

影响药物代谢低体温对手术的影响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02术中低体温护理的重要性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影响生命体征的稳定,如心率、血压等。

通过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正常体温减少手术风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手术风险增加,如出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保障手术效果低体温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如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效果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保障手术效果。

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感染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术后恢复低体温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如影响伤口愈合、恢复时间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03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了解患者年龄、体重、体温调节能力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保温方案。

评估患者情况提前预热手术室准备保温用品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减少因环境温度低导致的热量散失。

准备足够的保温毯、热水袋等保温用品,确保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为患者保暖。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要,通常建议控制在22-24摄氏度之间。
案例二:保温毯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结词
保温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保温措施,在手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详细描述
保温毯能够为患者提供额外的保温层,减少热量的散失。在手术过程中,将保温毯覆盖在患者的非手 术部位,如头部、躯干和四肢,有助于维持患者的正常体温。此外,保温毯还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暴露 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加热输注的液体和血液
对于需要输注的液体和血液,应进行 适当的加温处理,以避免因输注低温 液体和血液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加温处理后的液体和血液应尽快使用 ,以免重新冷却。
加温处理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 污染。
使用保温毯等设备
对于手术时间长、暴露部位多 的患者,可以使用保温毯等设 备进行保暖。
保温毯等设备应在使用前进行 消毒处理,以免造成感染。
低体温对手术的影响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延长手术时间
低体温使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低体温可能导致麻醉恢复延迟,手术 时间延长。
影响止血效果
低体温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降低,凝 血功能异常,影响止血效果。
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
01
02
03
增加心血管负担
低体温可能导致心肌收缩 力减弱,心率增快,血压 下降等心血管系统的不良 反应。
案例三:低体温患者的护理经验分享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对于已经出现低体温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 要。
对于术中出现低体温的患者,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如加 盖保温毯、提高室温、静脉输注温热液体等。同时,密切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此外,术后护 理也需关注患者的保暖需求,如保持病房温暖、提供温暖 的床品等。通过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正常 的体温,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关键词】:低体温护理体温,通常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腋下温度为36-37℃,低于36℃则称之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在术中发生低体温十分常见,其发生率可达60%--80%[1]。

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环境温度低、保暖不当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可对机体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因此,保持患者术中体温正常非常重要。

现对术中导致低体温的因素、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预防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中的护理质量[2]。

1.低体温的原因1.1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麻醉期间体温降低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关[3]。

人体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通过调节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抑制了机体正常的温度调节,使体温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较大。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体核温度高于体表温度2--4℃,在麻醉状态下,血管收缩的冷阈值大大降低,动静脉畸形开放,导致体热从中心到外周的重新分配,核心体温降低1~1.5℃。

另外,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4]。

1.2环境温度与皮肤消毒剂对体温的影响由于医患对室温要求的差异、室温调节不当或不及时使手术室温度相对较低、手术室转入恢复室的途中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等因素均可引起体温下降。

马为梅等[5]报道,67%的病人寒战发生在冬季,提示低体温易使病人散热增加。

同时,术前皮肤消毒使用易挥发的消毒剂,如乙醇,在消毒过程中通过蒸发而使机体散热增加,如不及时调整室温,病人会出现寒战现象,使体温降低。

1.3输血输液对体温的影响手术中大量输液,特别是输入大量库存血,可明显导致低体温。

有研究报道,室温下每输入1000ml液体或200ml4℃血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6]。

另外,术中使用大量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体腔,可导致机体热量进一步散失[7]。

术中低体温护理干预措施及监测方法

术中低体温护理干预措施及监测方法

术中低体温护理干预措施及监测方法摘要】本文对术中低体温护理干预的措施和监测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常见的干预措施包括术前环境预热、自然保温、保温毯、心理干预、输注液和库血加温等,分析当前临床医学中体温监测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护理干预措施术中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发生率高达50%~70%,尤其是出于麻醉期的患者。

术中低体温是指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任意时刻出现的体温低于36℃的现象,低体温是降低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和缺氧耐受的一种反应,但是同时低体温会带来多种不利影响,如麻醉药物代谢缓慢引起的药物中毒、寒颤、心律失常、麻醉苏醒延迟等现象,影响到手术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甚至影响到手术的安全性,所以本文就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改善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提供相关参考。

1.护理干预措施1.1.环境预热通常情况下,认为手术室适宜环境温度为22~25℃,湿度控制在40%~60%,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患者体感温度往往更低,感到寒冷。

同时,手术室中空气对流会增加患者的机体散热,加速患者体温的降低。

研究表明,患者在温度为24℃的恒温环境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现象,对手术室空气进行加温预热能够提高患者的食管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对环境进行预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温湿表,方便护理人员能够更直接的了解手术室的温湿度并进行调节。

1.2.体表预保温体表预保温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即通过主动保温的方式保证患者体温的正常,通常情况下是在患者手术前进行30~60min的预保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低体温情况出现的情况。

目前在实际情况中,常用的方法有预热棉被覆盖法,戴头巾,穿脚套等方法,本着尽可能减少肢体暴露的原则实现预保温,减少患者热量的散失。

但是这种方法见效较慢,适用范围较小,因此并不能解决所有手术中的低体温现象。

1.3.保温毯临床中进行保温的保温毯通常有充气式和循环水变温毯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 理
手术室:钟碧芬
目的
一、了解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二、熟悉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三、掌握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措施
什么是低体温?
低体温:当核心温度低于35摄氏度即为低温。
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
50%病人核心体温低于36摄氏度
1/3病人核心体温低于35摄氏度
摄氏度增加到了4摄氏度 √气管插管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想通,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 √麻醉药物扩张外周血管,肌松药抑制寒战反应,使机体难以随环境温度的变
化来调节体温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3、手术因素: √手术区域皮肤的暴露和挥发性消毒液消毒的使用,使辐射和蒸发散热增加,
体温迅速下降。 √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切口大,手术区域脏器的,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散热
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密切配合医生,尽量缩短手术室间,减少脏器的暴露 √需要进行冲洗体腔者,使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等,以减少体热散失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4、液体加温输入 √实验表明,输注预热(37—38摄氏度)的液体,可有效预防体温降低和热
量丢失 √输血温度要严格控制,不能超过37摄氏度,以免破坏血液成分,引起溶血
现状:术中低体温容易被忽视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层流手术室快速空气对流 √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摄氏度—24摄氏度 √研究指出,在19摄氏度—21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有50%的病人会出现低
体温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2、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时,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使体温调节反应的阈值由0.2
反应,库存血尽可能在室温下放置30min或用温水疗法升高温度后再输血
谢谢!
感谢下 载
感谢下 载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4、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 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粘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科能导致心肌 缺血和心律失常。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1、提高外周环境温度,注意保暖 √保暖接送患者,接送床上的被子预先加热,接送过程中包裹严密,避免皮肤
增加。 √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手术敷料部分被冲洗浸透,
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4、输液输血因素: √大量输入库血及未加温的液体都可使体温下降。研究证实:成人静脉每输入
1L的液体或每输入1个单位4摄氏度血液,中心温度约下降0.25摄氏度。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2、影响凝血功能 血流速度减慢,降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等。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3、影响机体代谢
√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摄氏度,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 √静脉血流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药物的代
谢。 √低温会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减慢,导致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
暴露及经过寒冷地段 √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皮肤消毒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4—26摄氏度,待铺好无
菌巾,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节至22—24摄氏度,湿度50%—60% √手术床上铺电热毯,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巾,防止漏电。
也可使用循环水毯,安全性较强,可随时调节温度在30—41摄氏度之间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5、自身因素: √手术时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液重新分配,
皮肤血管收缩,导致体温下降 √患者术前禁食,如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的敏感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
对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产生体温下降。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伤口感染率:
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 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位,减少皮肤血流量,抑 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
2、呼吸道保温 √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可预防呼吸道散热,有效的减少深部温度下
降 √同时采用热量—水分交换滤器(人工鼻)可以将大量的水分和热量保留在呼
吸系统中,维持呼吸道内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3、减少术中热量散失 √在手术消毒过程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可用Betadine(聚维酮碘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