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制度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制度

胸心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规范一、概述:(一)简介: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低体温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造成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体温过低可造成寒战,末梢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耗氧量。
过低的体温(﹤32℃)可使室颤阈降低而诱发室颤。
因此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安全有效维持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温正常值:口温:36.3℃~37.2℃;肛温:36.5℃~37.7℃腋温:36℃~37℃监测要点: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在气管插管未拔除前,常规持续监测肛温。
二、操作目的:遵医嘱安全、有效复温,维持体温稳定。
三、操作与护理配合:1、保持监护室,室内恒温。
维持监护室内室温在24-26度之间。
室温确认由当班护理组长确认。
2、接手术前使用加温毯暖床。
3、患者回监护室后立即盖好被子,特别是四肢末端。
4、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采取其他加温复温措施:T<35℃——电热毯或变温毯复温。
使用电热毯复温时复温要从电热毯低温档开始加热,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电热毯的温度,观察患者的肛温情况,肛温一旦高于36摄氏度,及时关闭电热毯。
继续用棉被,手足套保暖。
35℃<T<36.5℃——棉被、手足套保温。
复温的过程中10-15分钟评估患者的手脚温度,及肢端的循环情况,肢端温暖循环良好后可以停止使用手套,脚套。
注意事项:1、低温体外循环术后2-4h易出现反跳性发热。
为预防体温反跳,复温速度不可过快。
体温继36.5℃时,停止电热毯复温,逐渐减少盖被。
为预防体温继续升高,若体温每30min上升超过0.5℃或体温达到38℃以上,即进行物理降温。
2、对于中心体温高而肢端温度低者,采用手组套包裹手、脚,同时暴露上半身及大动脉处,给予乙醇擦浴和头部放置冰枕等措施,以降低中心体温。
3、对于体温反跳的处理,往往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头部置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并注意随时更换冰帽,以确保降温效果(使用冷疗时防止冻伤)。
术后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术后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对医护人员的建议
增强责任心: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术后患者低体温的危害,增强责任心,积极采取 措施预防和处理低体温 学习和培训: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对术后患者低体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密切观察: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时发 现和处理低体温 团队合作:医护人员之间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术后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马丽丽
李红娟,等. 围手术期 低体温及其护理的研究 进展[J]. 中国实用护 理杂志,2013,29(1):
25-27
术后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总之,术后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是临 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护人员需要了解低体温的原因和危害, 掌握预防和处理的措施,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保持口腔清洁:口腔是人体散热的重要 途径之一。保持口腔清洁可以减少口腔 黏膜散热,降低患者体温
减少环境干扰:保持室内安静、舒适, 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患者。同时,减少 人员流动和探视次数,以减少环境对患 者的影响
药物治疗
术后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口服药物:对于一些严重低体温的患者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进行 治疗。如使用抗寒药物、促进血液循环 的药物等
提供帮助: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 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有助 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依从 性
术后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制定 详细的手术方案等。这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保暖: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暖措施的实施,如使用加温毯、调节室内温度等。 这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热量散失和低体温的发生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低体温影响de原因
三、大量de冲洗 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 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de未加温 de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 在病人身体上de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 致热量de散失.
PART 零二
低体温de危害
Love is a lamp, while friendship is the shadow. When the lamp is off,you will find the shadow everywhere. Friend is who can give you strength at last.
概述
主要两方面主要介绍: 手术室患者de安全及措施
手术室医护人员de安全及措施
零二 手术室de护理安全
患者de安全及护理措施
患者de安全
错误病人、错误手术方式、错误部位 异物遗留体内 烧伤或灼伤 用错药物及血液制品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 手术体位损伤
错误病人、错误手术方式、错误部位
手术室巡回护士接患者时未认真核对,导 致接错患者,没有在手术单上注明手术部位在何 侧,术前没有认真核对导致手术部位错误.
汇报人:当小图
PART 零一
低体温影响de原因
Love is a lamp, while friendship is the shadow. When the lamp is off,you will find the shadow everywhere. Friend is who can give you strength at last.
汇报人:当小图
YOUR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 de预防与护理
Ut wisi enim ad minim veniam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industry.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而低体温又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突出。
低体温所致的寒战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2~3倍,造成氧供需失衡。
若体温低于35℃,心肌缺血增加3倍,体温低于34℃会引起心脏收缩与舒张机能异常。
因此维持心脏病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1引起低体温的常见原因1.1环境因素手术室室温过低,空调风,及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配和心脏降温有意的降低环境温度均可使患者体温降低。
1.2术前皮肤的暴露与术中脏器的暴露由于术前皮肤消毒范围大,尤其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消毒范围需从颈部致双下肢,而且常用碘酊和酒精及其他冷消毒液,其挥发会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
心脏手术较复杂,术中患者胸腔及脏器长时间暴露于室温中,这些均可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1.3麻醉因素心脏手术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和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可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调节温度的血管收缩功能,使热量丧失。
同时肌松药的使用,使肌肉产热功能丧失,进一步引起体温下降。
而全麻药可使热反应阈值范围增大,最大时甚至可达34.5~39℃,在此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1.4输液输血及术中灌注术中输入大量库存血液制品及未加温的液体,体外循环时使用冷晶体间断灌注或局部使用冰屑保持心脏低温,及术中使用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等均可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预防措施及护理2.1调节室温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皮肤消毒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4~26℃,待铺好无菌巾,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节至22~24℃,湿度50%~60%.体外循环手术中可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配合心脏降温,降低心脏耗氧量,等到复温阶段时需及时升高环境温度,使心脏能够复跳。
对于心脏不停跳的手术应维持环境温度,使患者体温保持正常。
2.2减少术中肢体及脏器散热手术床上加铺保温毯,调节好温度防止烫伤。
暴露肢体用棉垫包裹,减少散热。
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新进展

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新进展
手术中低体温是指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范围(36.5-37.5℃),常见于神经外科手术、心血管手术、肝胆外科手术等高风险手术。
低体温可能导致术后感染、术后并发
症的增加,延长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费用和患者痛苦。
因此,对于手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措
施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手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主动保暖和被动保暖两种。
主动保暖是指通过
各种方法加强患者体内产热,如使用加热毯、热水袋、电热毯等方式;被动保暖则是通过
增加患者外部保温,如使用绝热毯、暖气片等方式。
然而,目前的保温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加热毯可能导致皮肤灼伤,绝热毯可能加重患者的呼吸负担等,因此需要有新的干
预措施。
近来,对于手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措施,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即使用加热呼吸回路。
加热呼吸回路是一种能够加热和加湿吸入气体的装置,它能够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方式将加热湿化后的气体直接送入患者的肺部,达到加温保暖的效果。
目前对于加热呼吸回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项研究表明,在胸腔镜手术中,使用加热呼吸回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体温,并减少手术后24小时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另一项研究则表明,在脑出血手术中使用加热呼吸回路可以有效改善术后的神经功能和认
知能力。
尽管加热呼吸回路有望成为手术中低体温干预的新选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
问题。
首先,加热呼吸回路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额外的设备和费用
支持。
其次,加热呼吸回路的并发症也需要引起重视,如呼吸道的感染、声带水肿等,需
要加强监护和护理。
手术室病人低体温护理

环境温度与湿度
环境温度
手术室温度通常较低,患者长时 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中易导致热量 流失。
湿度
手术室内湿度不足时,患者皮肤 水分蒸发加快,进一步加剧体温 下降。
麻醉药物作用
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可抑制机体体温调节中枢, 降低机体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和调节能 力。
扩张血管
部分麻醉药物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导 致体内热量散失加快。
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手术室内门窗的开启,避免冷空气对流导致患者体温下 降。
保暖设备准备
暖风设备
手术室内配备暖风设备,如暖风机、电暖器等,保持手术室温暖。
液体加温设备
准备液体加温设备,如输液加温器、灌注液加温器等,确保输入的液体与患者体 温相近,减少热量流失。
患者术前保暖措施
预热被褥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预先将被褥加 热至适宜温度,确保患者躺在温暖的 床上。
手术室病人低体温护理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低体温对病人影响 • 低体温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 预防措施与术前准备 • 术中护理策略及操作规范 • 术后观察与并发症处理 • 总结:提高低体温护理意识和
技能水平
01
低体温对病人影响
生理影响
01
02
03
04
心律失常
低体温会降低心肌收缩力,导 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引发
心脏骤停。
凝血障碍
低体温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 血因子活性,增加术中出血风
险。
呼吸抑制
低体温可能导致呼吸肌无力, 降低肺通气量,引发低氧血症
。
代谢性酸中毒
低体温会影响组织灌注和氧合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手术风险增加
01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关健词]术后;低体温;复温;护理术后低体温是较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极易发生。
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而且使生命体征不同程度地偏离正常轨道,60%患者出现寒战。
低体温可使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增多,又可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外周阻力增加,易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等。
为了探讨全麻术后早期的快速复温方法,笔者对手术时间>2 h 的术后患者采取了复温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手术时间>2 h的全麻患者90例,用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30例。
年龄最大84岁,最小36岁。
其中胃癌根治术34例,子宫颈癌根治术23例,乳腺癌根治术16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
1.2 方法1.2.1 处置方法常规组30例,采用术后自然复温,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
观察1组患者采用热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2 h,于原床铺置80℃热水袋2个,分别置床中上及中下1/3处的盖被内,患者回房后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输液肢体下,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加温液体静滴。
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根据医嘱常规准备待输液体,将其置于40℃恒温水浴箱内,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此液体。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30 min,以后根据体温复升情况适当调节液速。
如在30 min内体温仍在36℃以下,则将电子液体加温仪置于输液管上,使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8℃左右,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1.2.2 观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内距肛门 6 cm 左右,观察即刻体温。
接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后每15 min观察记录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观察记录均采用单盲法。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
创伤后低体温与复温

1 创伤后低体温
1. 1 低体温的概念及其严重程度分级 低体温是指病人的中心温度(Core ta ll】郑 ,Tc )低于35 ℃[3l ,多
测自直肠、食道、膀脱等部位,以直肠测温较方便。低体温可发生 于较严重的创伤之后,也可以发生于创伤面积较大、手术创伤 大、时间长的病人以及某些麻醉后病人。一般分为轻 、中、重三 度。机体Tc<35 ℃且> 34 ℃为轻度,Tc 《34 ℃而) 32 ℃为中度, Tc 《32 ℃则为重度。当Tc 低于32 ℃时,机体将完全丧失体温调 节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热量或丢失热量。Jur kov iCk等l’] 发现Tc 低于32 ℃的创伤病人生存率极低,认为创伤病人的临界生存温度
者一起导致的后果。 机体产热减少的原因: 机体产热减少多是内源性因素造成
的,创伤后低体温与血容量的不足密切相关13) 。创伤后的低血压、 低氧血症和脑缺血等,影响了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了各 种产热活动的发生,而且创伤后的低灌注状态,减少了氧气的供 给,影响了组织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使有氧代谢减少,无氧代 谢增加,而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却仅为有氧代谢的1/ 18,且因酸 性代谢产物的堆积进一步恶化了组织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另 外,创伤后病人手术中肌肉松弛剂及麻醉剂的应用也使肌肉麻痹
移1’OJ ,影响氧气的释放,同时,由于低温增加了氧气在血浆中的 溶解度,氧气不易析出,限制了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能 力,组织的有氧代谢显著降低。Shi oza ki 等1‘1观察了13 例严重烧 伤病人术后的氧代谢情况,并对体温作了监测,发现体温的上升 速度与氧耗呈强相关性 ,体温恢复慢者氧摄取率低下,恢复快者 氧摄取率则高,恢复最快的病人,其氧耗接近于正常人的三倍,
Be rn al 芜1一AF等la 发现低体温是引起病人术中出血增加的独立因 素。反hnlied 一H等16 发现低体温可增加髓关节成形术病人的术中 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时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和快速纠正发生的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心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规范
一、概述:
(一)简介: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低体温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造成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体温过低可造成寒战,末梢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耗氧量。
过低的体温(﹤32℃)可使室颤阈降低而诱发室颤。
因此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安全有效维持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温正常值:口温:36.3℃~37.2℃;肛温:36.5℃~37.7℃腋温:36℃~37℃监测要点: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在气管插管未拔除前,常规持续监测肛温。
二、操作目的:遵医嘱安全、有效复温,维持体温稳定。
三、操作与护理配合:
1、保持监护室,室内恒温。
维持监护室内室温在24-26度之间。
室温确认由当班护理组长确认。
2、接手术前使用加温毯暖床。
3、患者回监护室后立即盖好被子,特别是四肢末端。
4、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采取其他加温复温措施:
T<35℃——电热毯或变温毯复温。
使用电热毯复温时复温要从电热毯低温档开始加热,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电热毯的温度,观察患者的肛温情况,肛温一旦高于36摄氏度,及时关闭电热毯。
继续用棉被,手足套保暖。
35℃<T<36.5℃——棉被、手足套保温。
复温的过程中10-15分钟评估患者的手脚温度,及肢端的循环情况,肢端温暖循环良好后可以停止使用手套,脚套。
注意事项:
1、低温体外循环术后2-4h易出现反跳性发热。
为预防体温反跳,复温速度不可过快。
体温继36.5℃时,停止电热毯复温,逐渐减少盖被。
为预防体温继续升高,若体温每30min上升超过0.5℃或体温达到38℃以上,即进行物理降温。
2、对于中心体温高而肢端温度低者,采用手组套包裹手、脚,同时暴露上半身及大动脉处,给予乙醇擦浴和头部放置冰枕等措施,以降低中心体温。
3、对于体温反跳的处理,往往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头部置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并注意随时更换冰帽,以确保降温效果(使用冷疗时防止冻伤)。
大血管处置冰袋,25%一35%乙醇擦浴。
在炎热夏季逐渐降低室温,或遵医嘱用冰盐水保留灌肠使用退热药物。
4、在复温过程中,不应以体温作为复温的唯一指标,患者经全身保暖复温处理30 min 后肛温仍在35℃以下时,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外周血管强烈收缩、低心排等原因。
5、在复温过程中如需使用热水袋等复温用物时,遵循热疗护理操作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
胸心外科心外监护组
201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