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
学习的目的
该课程是艺术设计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设计 专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工艺 美术设计品的审美演变和生产发展的历程,深入了解 民族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 强爱国意识。同时认真总结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风格、 演变规律,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丰富艺术想象,激 发创造思维,促进其艺术创作技能的提高和工艺美术 的创新,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本课程在 充分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尽可能地与当代设计相比 照,启发新思路,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 奠定理论基础。
游牧民族:便携器物居多。
他们生活形态的演进令器 形不断变化。
三、材料与技术的制约
材料的不同带来产品的差 异:中国古代容器以陶瓷、 金属、漆木为主材。后两类 的造型可方可圆,大小皆宜, 而陶瓷却基本以圆为变化。 这与它的材料与工艺是密切 相关的。(中国古代科技)
三、材料与技术的制约
材料的作用还渗 透到更细微的方 面。 以青花瓷为例: 清代彩绘瓷比明 代更精细,原因 在于清人在彩绘 颜料中调油,而 明人却是调胶。 而油的质地远远 细腻于胶。 (中国青花瓷)
2。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1) 功能之美 作为现代美学概念中的“功能美”,指的是功能的直 现形态化所体现的美,它不仅在人类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 已产生,而且来自于器物的实用功能。 2) 造型之美 物品的造型,指物品的基本形态,主要包括物品的外 形和结构等。比如产品的整齐、光滑、对称,所指的就是 形式上的艺术审美因素,即造型之美。 3) 装饰之美 装饰是构成一个物体艺术之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 部分。从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来看,由于以实用性为出发点 和归宿点,所以其装饰工艺美术主要是指附丽于器物上的 装饰。

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

绪论
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美学与生活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两重性。

工艺美术史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

它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因此,它是研究人们生活用品的审美发展演变的历程。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公元前约有一百七十万年到公元前一万七千年
在这之前有个木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一万七千年到公元前两千零七年
母系氏族——黄河流域半坡仰韶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私有制产生产生了社会变化产生新的工艺美术品
磨制石器时代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北京猿人最早用火(促进创造力发展,
山顶洞人——人工取火,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文等技术
在鹿角刻饰弯曲、平行的纹线、骨针制作。

石块、骨片、兽牙、海贝装饰品做作。

小贝壳项链、牛肋骨手镯等门头沟新石器时代墓葬,少女随葬品
原始社会中的爱美装饰具有宗教的意义。

与图腾有一定的联系。

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都跟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四陶器工艺
丰富生活促进发展

陶器的制作方法
三淘气的种类
1彩陶
颜色红黑赭白几何线形
2分布黄河中上游
(1)长江中下游
黄河下游、淮河下游、山东泰安
彩陶文化类型。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二、材料与制作:
产生有利条件: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定居
生活;火的应用和对
陶器的雏形: 材料特性:粘土的可塑性、收缩性 制作: 制坯:捏塑、泥条盘筑、轮制(陶车、慢轮、快轮) 修整:打磨,令坯致密,吸水率低,器表平整光亮 装饰:陶衣、彩绘、剔刻、镂空、拍印、堆加 焙烧: 烧制方式:平地堆烧,窑炉 空气供应与呈色:红陶(氧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灰 陶(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
祥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是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
.
20
五、如何欣赏工艺美术的装饰美
1. 欣赏工艺美术装饰美,要注意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 工艺美术代表作品,把握工艺美术装饰美的发展、 变化的历程。
.
22
.
23
2、要注意观察具体的装饰效果,从中体味装 饰花纹的图案美、装饰工艺的精湛美、装饰 题材的意境美。
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的资料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最初是 石器工具的制造。在我国原始社会,不仅存在着使用石器的时代, 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是从打制石器拉开序幕的。
根据人类制造石器工具方法的不同,我们划分两个时代:旧 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严格意义来说,人类的设计思想萌芽于旧 石器时代,但是真正通过人们的行为将这种设计思想付诸实践,却 是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才发生的。
这种节奏感是建立在对静态对象作动态的理解,或者说静态节奏是
动态节奏在空间中的移位和联想的结果。这种节奏感主要通过造型、
装饰、色彩等视觉符号因素有规则连续地使用来体现。
.
17
第一章 原始社会
马踏飞燕
.
18
第一章 原始社会
司母戊鼎
.
19
2.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特征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3、形式法则的创造4、经济原则的发明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烙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1.熔点比较低2.硬度可以增高3.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1.图腾标记2.神灵崇拜3.驱神辟邪4.装饰作用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着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A.祭祀祖先的祭器B.歌颂周王的美德C.对贵族的赏赐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6.六器为:壁、琮、圭、璋、琥、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足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水师范)原始社会工的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水师范)原始社会工的艺美术
3、陶器的种类 按陶质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泥质陶一般作饮食、储
藏之用;夹砂陶一般作炊具。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和黑陶等。
第三节 陶器工艺
4、黑陶的陶土经过精细淘洗、捏练,泥料颗粒细腻均匀,颗 粒周围产生大量胶质薄膜,使坯泥获得良好的可塑性和成型稳 定性,用快轮成型,坯件均匀、细薄、美观,经精心修刮, 坯体可薄到 0.2厘米,犹如蛋壳。烧成后期又用浓烟薰,使 胎体渗透大量的炭粒,通体呈黑色,表面打磨,熠熠发光。 其陶质之细腻,胎壁之坚硬、轻薄,造型之精巧纤细,为中 国古代陶艺的精品、绝品,是原始社会制陶技艺顶峰的代表 作。
第五节
玉器工艺
2、玉神观念 ,玉的精神内涵 从“礼” 说起:
“礼”字,本义是以器盛玉奉献神灵,目的是求得神灵的福祐。《说 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古人最初是把用器皿盛 装玉器敬献神灵的祭祀活动称为礼。换句话说,所谓礼,最初是特指礼敬 神灵,其基本形式之一是给神灵献玉,其根本目的在于“致福” 。 玉器具 有“通神”的功能,是其它物质的器物所不具备的。中国素称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这样的美称来源于中华古国源远流长的礼制传统。而中国古代 早期的礼仪活动和初期的社会管理活动,追根溯源,都与以玉为道具的宗 教礼仪活动密切相关。
第三节 陶器工艺
5、陶器的装饰手法: (1)刻画 (2)泥条堆贴 (3)拍印 (4)雕塑 (5)彩绘
第三节 陶器工艺
第三节 陶器工艺
第四节
原始工艺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节
原始工艺画
1、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
图片来源: /Destination/10239/xiangxijieshao.shtml
图片来源:秦安县博物馆,康小花拍摄

工艺美术史重点内容汇总

工艺美术史重点内容汇总

工艺美术史重点内容汇总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2.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黄河中上游的最为发达。

3.彩陶的类型(5个):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4.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5.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6.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①满.②内彩。

③点和螺旋纹。

7.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8.半山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富丽、精巧来形容。

9.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4个特点。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0.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11.鼎。

一般是圆体,三足,双耳。

12. 甗(yan三声),是一种烹饪器物。

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是用以盛食物的;下部如鬲,是用以煮水的。

13. 饕餮纹(注意字)是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14. 夔纹(注意字)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问,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15.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1)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4)商代的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6.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是《考工记》。

17.簋(gui三声)一种食器。

18.簠(fu三声)西周新增的食器。

19.盨(xu三声)西周新创的食器。

20. 匜(yi二声)水器中新增的品种。

21.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主要有窃曲纹,是动物纹的简化和抽象化。

一般都组成“S”形,特点是直中有圆,园中有方。

22.人们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它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

周代的玉雕工艺从形式上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差别。

23. 璧,一种礼器。

琮,祭地的玉器。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24.商代是酒器的组合,并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

第一章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第一章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尖底瓶、罐、盆等彩陶工艺的造型外,还出现盆形 或罐形鼎 黑、薄、光、纽 镂空、刻划(单线或复线轮纹或称弦纹)
黑 陶 高 脚 杯
黑陶的陶鬶
黑陶陶杯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四节 其它工艺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除了石器、彩陶、黑 陶之外,还有牙骨雕、陶塑、染织、编织等。
1. 2. 3. 4.
玉器 牙骨雕 陶塑 染织
透雕象牙雕
陶器上的布纹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五节 小结 原始社会的各种工艺美术在创作方面给我们 很多的启示:
1. 2. 3. 4.
实用与装饰的统一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形式感的应用 标号性的艺术手法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原始手工 业重要部门中具有突出成就的一种工艺美术。
• 主要内容:
1.概述 2.彩陶(仰韶文化) 3.黑陶(龙山文化)
1.概述
陶器的起源:生产实践活动中偶然与必然的结果 陶器的种类:彩陶、黑陶、灰陶、几何印纹陶 制陶方法: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模制法、轮制法 加工方法:压磨法、压印法
石器的制作加工先打击然后磨制最后钻孔10石铲有段石斧11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第三节陶工艺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原始手工业重要部门中具有突出成就的一种工艺美术
第一章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形态概述和装饰的萌芽 石工艺 陶工艺 其它工艺 结语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
此期的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工具也想 当然地有了改进。并且陶成为这一时期生产工具的重要组 成部分。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繁荣阶段的象征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 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文化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产生的龙山 文化和长江流域苏南浙北地区的良渚文化。 能够代表我们先民审美能力和制作技艺的便是新石器时 代中期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和后期龙山文化的黑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是 十分美观的,其线条流畅、匀称,整体感 强,对称规整,虽因制作工艺水平所限器 胎都较厚,却有质朴的特性。加上丰富多 彩的图案纹样,更显得优美和富有艺术感。
•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特征:
1.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 大口器的内壁,成为布置纹样的最佳部位。
2.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纹和单个纹样做散 装布置应用较多。
3.纹样内容的处理都较简练,无论是表现 自然物象的还是各种几何形纹样,既准确 又概括,没有赘饰。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 仰韶文化晚期的一 个地方类型,它位 于黄河上游,主要 分布在甘肃、青海 一带和宁夏回族自 治区南部及四川北 部地区。马家 窑 文化的制陶业具有 很高的水平,并且 彩陶数最多,种类 和装饰纹样也很丰 富。这一文化的彩 陶包括四个类型:
• B半山彩陶的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富的图案与饱 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更加绚烂华丽。在构图 上运用对称的手法,将反复的图案匀称地组合在一 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近似球体的膨圆腹形器, 其饱满的造型,细密的纹饰,俯视看时,以口部为 中心,为展开的圆形填充图案;平视时,腹部图案 则填充在半圆形里。图案的多视角设计是非常卓越 的,俯视、平视都能看到完整而美丽的图案
纹为最典型; • 三角折线、斜线、倒正三角形相间及器物口沿,饰各种
“个”字形纹样,为半坡彩陶所常见,庙底沟型彩陶则 没有; • 弧型圆点及似为花、叶演’变的较复杂的采用以点定位 方法构成的几何纹样,为庙底沟型彩陶所采用(后面要 讲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也有此类纹饰),为半坡型彩陶 所不见。
•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特征:
1.有利的前活
• 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
2.陶器的雏形
• 一说由于在编织的篮子上涂上粘土,经过火烧之后 而形成的
• 另说,在人类刚学会用火不久就学会了制作陶器。 火被利用以前,人类还不知道吃熟食,火被利用后, 人们往往把捕获的鱼、兽之类用泥巴糊起来放在火 里烧,待“烧好”后,泥巴质硬难损,可以盛水及 其他物品。此后便有意用这种掺水粘土做成各种形 态的器物,经火烧之后供用于生活,于是,陶器便 随着这种生活的需要产生了。
• 半山型彩陶装饰特点
• A彩绘非常精致细丽,多在橙黄色陶地上黑红二色 间隔并用,呈现出热烈鲜明的色调,还常以黑色锯 齿纹和红色线纹合镶在一起,使平板的平行线条变 的精美生动。用笔技巧较高,有尖细笔和宽笔的各 种笔法交替使用,形状各异的点、线、面相错、重 置、间镶,复杂地组合在一起,交织成绚丽缤纷的 画面。
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 之为甘肃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 岭文化等。下面分别介绍:
(一)仰韶文化彩陶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为代表,另外有宝鸡北首岭、临潼 姜寨、武功游凤等遗址。
• 器物造型:圆底折腹直壁、细颈、直口尖底等 形式
• 装饰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常见的有线纹、 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波折纹、网纹等。 动物类纹样有人面纹、人面鱼纹、鱼纹、鹿纹、 蛙纹等
三、器物造型和装饰的起源
(一)器物造型的起源
1.摹拟成型 • 摹拟植物造型
在原始陶器中有葫芦形器、瓜形器、竹筒形器等 • 摹拟动物造型
动物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十分熟悉的,取其整体或 局部作为器物的造型是很自然的事情 • 摹拟器物造型 在原始文化遗址中也屡有出土。宝鸡北首岭出土的 半坡型船形陶壶,是根据“刳木为舟” 的独木船形 而塑造的 • 摹拟人物造型 按照人体的某一部位的形状塑造而成 2. 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器物造型就逐步摆脱了摹拟自然物象而根据生活需 要造型
• 不仅类型多,而且每一种类型的器物又有变化,或 高或矮、或粗壮或秀细,可谓变化丰富。 2.比较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彩陶装饰特点
• 马家窑型彩陶装饰特点 A马家窑型彩陶装饰,彩绘色调单纯明快,大多使用 浓亮如漆的黑色。 B内外彩绘 C图案具有旋动的特点,或往来反复,或盘旋转回, 或交错勾连,旋功的格式丰富多样,给人以变化无 穷的感觉。
• 2.马家窑类型
• 器物造型:新颖、优美
• 装饰纹样:柔和流畅,常见有条纹、宽带纹、 圆点纹、弧线纹、方格纹、垂帐纹、平行线纹、 旋纹、旋涡纹、波浪纹及鱼纹、人面纹、蛙纹 等.
• 彩绘特点:仍为黑色.内彩比其他类型发达
• 代表作品: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上的一件彩 陶盆内。还绘有集体人物的舞蹈纹样.生动地 反映广光民们在劳动之暇.下拉手欢乐歌舞的 情景.是一件很难得的艺术珍品,在舞蹈史上 也重要地位。
网船形彩陶壶
2.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另外有甘肃 武山西平、山西垣曲下马村、陕西华县柳子 镇、甘肃武山、天水等遗址 • 器物造型:曲腹小平底、卷底、葫芦形平底 小口等形式 • 装饰纹样:几何纹样有蓝纹、划纹、弦纹等, 及由点、勾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连续 的花形带状纹。动物形象较少,有鸟纹、蛙 纹、蜥蜴纹及个别的人面鱼纹等。 • 彩绘特点:黑彩,红彩很少见。施白衣的彩 陶为这一类型彩绘装饰的明显特点 • 代表作品:花瓣纹彩陶盆》(陕县庙底沟出 土)、《花叶纹彩陶盆》(同前)、《云纹 彩陶瓶》(山西垣曲下马村出土)、《圆曲 线圆形彩陶盆》、《花叶弧线纹彩陶盆》 (陕县庙底沟出土)、《衡锡纹彩陶瓶》 (甘肃武山出土)等。
• C半山彩陶图案对称的格式很多。有的用二方连续 的旋纹横贯器腹,也有的以主体花纹直到腹中,将 次要的花纹对称地饰于两边。还有一种富有特色的 对称格式,是以四方连续的菱形方格布满腹部。由 于巧妙地运用对称法,使图案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 彩绘特点:颜色多用黑彩 纹样构成为二方 连续式,也有单独纹样做散装布置的
• 代表作品:《人面网纹盆》(西安半坡出土)、 《鱼纹蛙纹盆》(陕西临潼姜寨出上)、《人 面鱼纹盆》(半坡出土)、《鱼纹盆》(陕西 武功游凤出土)等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人面鱼纹盆
彩陶三角纹钵(半坡)
彩陶兽面纹壶 (半坡)
彩陶双耳壶 马家窑文化
圆圈纹彩陶双耳壶 (半山)
涡状纹米字纹罐
涡状纹罐
涡状纹罐
彩陶人头形盖
4.马厂类型彩陶
• 器物造型:制作一般较粗糙.造型与半山 相类似,如罐形器、壶形器,但局部处理 有所区别。双耳接近口部,半山型则多在 腹部。造型比例也比半山型偏高。
• 装饰纹样:纹样内容多样,除部分带有半 山型特点外,另有人形纹(有说为蛙纹)、 贝形纹、云雷纹、大三角形纹、波折纹、 方框纹以及象征性的蛙纹等。彩绘特点: 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第一节 概述
一.关于人类的起源 1.唯心主义说法 • 《圣经》中有亚当与夏娃的传说 • 我国上古神话中有伏羲、女娲为人类始族的故事 2.唯物主义说法 • 达尔文.恩格斯.毛泽东 证明:云南元谋发现的距今200多万年的猿人化石
陕西兰田发现的50-60万年的猿人化石 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
中国旧石器时代 重要遗址分布图
1.石岭下型;
2.马家窑型;
3.半山型;
4.马厂型。
变体鱼纹罐,石岭下类型
1.石岭下类型,典型 器型有《小口双底 平底瓶》、《侈口 长颈圆腹壶》、高 领膨腹罐》等。甘 肃秦安寺坪还出土 过一件人头形器口 的红陶瓶,造型朴 实,头部雕塑很逼 真。彩陶底色为砖 红,以黑色进行彩 绘。纹饰有条纹、 圆点纹、波形纹、 叶形旋纹、弧线三 角纹以及乌纹、蛙 纹等。构图都比较 疏朗,具有仰韶文 化庙底沟类型的一 些特点。但目前发 现的石岭下陶器数 塔还比较少,很难 总结其全貌
内彩人面纹盆,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彩陶钵(马家窑类 型)
高10.4厘米, 口径29厘米,1975 年甘肃省临夏水地 陈家出土,宁
夏回族自治州博物 馆藏。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器高 14.1cm、口径 29cm。1973年青 海大通县上孙家寨 出土。属马家窑文 化马家窑型,是当 时彩陶中罕见的描 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彩陶双鱼纹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彩陶花瓣纹盆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彩陶叶纹钵 仰韶文化
彩陶钵 山西垣曲出土
蜥蜴纹彩陶瓶 甘肃武山出土
鹳衔魚纹彩陶缸 河南邓汝出土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和装饰
两种类型区别 造型方面 • 半坡遗址出土的为圆底、折腹、直壁。 • 庙底沟出土的则是平底、曲腹。 装饰方面 • 半坡型彩陶以鱼纹最多最典型,庙底沟型彩陶则以花叶
四、彩陶艺术
概 念: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 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时 间:延续约有3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约产生在距今6 千年以前
分布地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彩 陶遗存,以河南、陕西、湖北、甘肃、青海、 山东、江苏等地区出土的彩陶为典型
器物种类:饮食、蒸煮、储存器都有,可满足于当时人们不 同方面的需要
• 彩绘特点: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 代表作品: 《小口高领脸腹双耳壶》、 《侈口接领胸腹双耳瓮》、《臌腹敞口双耳 罐》.以及《双颈小口壶》、人头形器盖等 《斜方格纹彩陶罐》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 品
《斜方格纹彩陶罐》
谷纹方格彩陶壶 甘肃景泰出土
半山文化彩陶
葫芦纹彩陶双耳壶 (半山)
棋盘纹彩陶双耳罐 (半山)
二.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 时间:20000年以前 • 石器加工方式:打制(尖状器.片状器) 2.新石器时代 • 时间:4000年-20000年 • 石器加工方式:磨制(石镰、石刀、
石斧、石锛 )
• 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 工艺美术品形成
三 工艺美术的形成 • 形成过程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彩陶葫芦形壶 马家窑文化
漩涡纹尖底瓶
旋纹双耳彩瓶 甘肃永靖出
束腰彩陶罐 甘肃永登出土
3.半山类型彩陶
• 器物造型:比较饱满
• 装饰纹样:有螺旋纹、菱形效,圆圈纹葫芦 形、同心纹、折线三角纹、平行弧线纹、编 织纹、 棋盘纹、连弧纹以及网纹等.常以 黑色锯齿纹作解边,成为个山类型的突出特 点、纹样构成都较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