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

合集下载

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历史

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历史

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历史
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新闻
业正在迅速发展,新闻付费读者愈来愈多。

为了满足读者对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需求,一些新闻工作者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职业伦理,这便是新闻专业主义。

最早提出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的是美国的沃尔特·威廉·里普利和
埃德蒙·贝尔。

他们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专注于客观、真实的新闻
报道。

他们强调采访对象的准确性、新闻的公正性和精致性,在新闻
界树立了一个坚实的职业道德标准。

他们还提倡新闻报道应该遵循
“五W一H”原则,即“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和如何”。

在20世纪上半叶,新闻专业主义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美国的立
体新闻观,该观点认为,新闻报道必须要综合各方面的视角和观点,
以达到真实和公正;二是德国的客观新闻报道原则,即对新闻报道要
保持客观态度和独立心态。

21世纪以来,新闻专业主义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竞相发声,希望通过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导下,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公正的新闻,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媒体环境。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为了在新闻界推动真实、准确、
客观、公正、独立的道德标准而诞生的专业。

虽然这个职业标准在各
个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对新闻从业者来说,严格遵守职业伦理原则
是不可逾越的职业底线,同时也是保障新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
• 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是一套 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 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 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又是 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 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 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 服务和公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 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 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 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 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
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参照意义
• 参考的现状分析 (李 岩—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 • 1、中国大陆的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一种摆脱行政干预的策 略:中国大陆的新闻专业主义一开始就不是纯粹性的专业 要求,它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以及这种体制下的新闻制 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2、新闻专业人不以承载“社会责任”为己任和没有主义 • 3、商业化使新闻专业变异:市场化是新闻专业去政治-行 政干预的最有效的办法,市场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受到 重大撞击的地方。国家干预和参与管理(主要是高层职务 的任免)日益庞大的新闻媒体,政府却不可能承担养护它 的费用,媒体必须进入市场,玩市场游戏。
媒体举例分析—《新闻调查》
• 二、效果诉求:坚守底线———最大程度地实现 媒介公信力
• 在现有的媒介环境中,“调查”不仅有禁区,更要有底线。这种底线 首先是制度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的,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是 法律层面的,比如对公民人身权利、隐私权的尊重,对国家机密、商 业机密的保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再次是伦理层面的,即从国情 出发,从社会承受力角度出发,对选题进行选择和控制, • 平衡报道是实现公信力的最大保障,《新闻调查》较好地处理好了各 种关系,如:①感性和理性:冷静的理性融入震撼人心的感性表述之 中;②客观的报道和主观的发现:调查主体的人格的力量、思想的力 量、探究真相的执着精神有机结合;③记录与报道的两极延伸:不干 预地纪录和干预性的报道水乳交融。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第一篇: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起源于美国。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政党报纸解体和媒介商业化、煽情化,新闻专业主义兴起。

至20世纪中期,由美国民主政体、实证科学原则和公民意愿的强烈催生,它从而发展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并于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我们建议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

”由此,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成熟的话语实践,导演着新闻事业的一幕幕实践画像和争论图景。

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19世纪30年代,美国便士报产生并逐步发展,其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生活的新闻理念。

如《纽约太阳报》创办者本杰明·戴倡导“刊载每天所有新闻”的出版宗旨;《纽约先驱报》设计“提供一幅世界的正确图画”的经营理想;《纽约时报》的雷蒙德树立要使该报成为一张“刊载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所有新闻的报纸”的鸿鹄之志,以及1896年的继承者奥克斯更明确提出“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的经营意图。

这些均显示报人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

当然,由于报人的商人属性、报纸的企业本质以及办报的盈利动机,便士报的新闻专业主义追求以及形成的办报模式都被视为“广告自我”,新闻专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办报者手中能赋予效益和价值的“广告”魔杖,增强了传播者的职业神圣和受众的青睐程度,为报纸发展路向奠定了社会基础。

就专业水平而言,美国便士报时期,报界缺乏集体作战的“组织”形式,“个人新闻业”以主要的发展样式而存在,其出版宗旨、经营方式、人员组合模式均难以成为一门正式职业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而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无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

浅谈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浅谈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浅谈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越来越透明、公正,这得益于自媒体的出现。

自媒体以网络作为媒介,社会公众可以自主地发布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使新闻广泛、快速地传播,这虽然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但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冲击。

本文将简单地阐述新闻专业主义和自媒体时代的含义,针对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反思1新闻专业主义和自媒体时代概述1.1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1.2自媒体时代的内涵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有两大特征:第一点是社会民众参与度高。

以网络媒体为新闻传播的媒介有效的降低了民众发布、传播新闻的困难度,随时可以将手头新闻发布。

第二点是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非常强,新闻事件省略了编辑、整理、审批等诸多环节可以直接发布。

第三点是新闻时间的真实性差,由于社会公众往往不清楚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新闻事件传播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导致新闻事件失真,不正确的舆论导向、網络暴力现象的出现。

2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现状2.1新闻信息质量有待提升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很多新闻发布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新闻的点击量,争先发稿,忽视把控新闻信息的质量,使信息错误百出。

与此同时,为了制造更大的噱头,新闻发布者掺杂了强烈的情感观点和主观臆断,直接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认知,甚至对新闻当事人的权益带来损害。

然而,新闻受众不仅希望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更关心新闻事件的准确性和深度。

所以新闻发布者对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中立性的把控是非常必要的。

2.3新闻自由滥用现象有待防范3优化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措施3.1保证新闻信息质量传统的新闻媒体以争先发稿、抢先发稿作为新闻发布的原则。

然而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报纸、期刊等纸质的新闻媒介在新闻发布的灵敏度和速度上都没有优势,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将身边的事情传播出去,让全世界人知晓。

在这样的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闻的抢先发布已远不如之前那么的重要了,与信息发布的速度相比,更重要的是新闻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这是传统专业化媒体一直秉承并落实的,也是如今自媒体时代应当保证并传承的原则。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新闻专业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1. 早期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通过口头传播为主,例如民间故事、吟诵和宣读。

随着文字的发展,新闻开始以文献形式呈现,并通过手抄和印刷等方式传播。

2. 印刷术和报纸的出现:1450年,古老且革命性的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欧洲成为最早发行定期报纸的地区,这将新闻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3. 新闻机构的兴起:18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开始慢慢发展为独立的实体。

这标志着新闻专业开始逐渐形成。

4. 电报和电台的出现:19世纪下半叶,电报和电台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局限。

5. 电视和音频新闻的兴起:20世纪初,电视媒体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

通过电视和广播新闻,人们得以通过视听方式接收新闻信息。

6. 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网页、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等方式获取新闻信息。

7. 多媒体新闻时代:21世纪,多媒体新闻成为主流。

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平台,如报纸和电视,而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输。

8. 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普通公民也开始成为新闻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自媒体、博客和社交平台等的出现,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中。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台、电视,最后到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全面发展。

这些里程碑事件不仅提供了新闻传播的创新技术,也对新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

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

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一、历史起源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

19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增加,政党报刊衰落,报刊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形成。

独立报刊以报道新闻为中心,立场保持中立,注重吸引读者。

记者开始被公认为是一种职业,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

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出现黄色新闻浪潮,性、犯罪等刺激性的黄色新闻过多地占据了报纸的版面,很快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抵制。

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材料”三大目标,以对抗黄色新闻浪潮。

他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

”这已经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19世纪末,美国新闻业掀起“扒粪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

20世纪初,客观报道渐趋成熟,报刊有了专业的工作方式,新闻客观性逐渐成为专业社区共同遵循的准则。

这些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谁提出尚无定论,但它确是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公布《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使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成熟。

二、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1.定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它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

它包括专业的知识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

其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其中专业精神包括: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主要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作者:车敬笑肖燕怜来源:《决策与信息》2019年第07期[摘 ; ;要] 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西方,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基本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

随着新闻实践和话语体系的变化日臻完善,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国的新闻实践中要求的客观公正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有所区别,中国从不回避新闻事业的政治属性,更不会有意割裂新闻事业和党的关系,新闻媒体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带来冲击、专业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被争夺、传播效果被减弱等现象,必须厘清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做好意识形态引导工作。

[关键字] 新闻专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7-0085-06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思潮此起彼伏,整个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的状态。

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受到外界多元化信息的干扰,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当下存在一些盲目信奉西方媒体的人,认为西方媒体客观独立,对我国的媒体则表示怀疑。

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新闻专业主义,认清西方媒介的实质。

笔者通过简要梳理中国学者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探析了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虽然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早有所体现,但是现代中國学者倡导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质是不同的。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述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大众报纸兴起之后,在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服务于公众”的热潮,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强调新闻的客观性,二是强调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独立性[1]。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和研究日益深入,这些理念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2020·5(上)《科技传播》62作者简介:肖国庆,本科在读,济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肖国庆摘 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学引入了西方话语体系的专业理念,并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叠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主义价值取向。

在后真相时代,专业新闻机构的采写生产失去了信源优势,新生的公民记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原有的媒体格局被打破。

而中国化的新闻专业主义实现了兼收并蓄的创新,在日益革新的传播生态中具有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党管媒体;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8-0062-02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资产阶级“观点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媒体“第四权”和记者“无冕之王”的代名词。

客观性和独立性的核心标准指向了两个重要内涵:为公共利益服务,摆脱党派和利益集团的控制。

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在西方国家是独立于政治权力和经济体系之外的社会机构,是企业化的集团组织,高度理性的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所信奉的职业理想。

因此,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分离是媒体追求真实公正的新闻报道所必需的行业规范。

但从现实来看,“自治”的媒体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政党和财团等外部势力的支持,发展出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政治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属于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必须实行国家公营的体制,承担更多的宣传功能。

不同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发端于煽情新闻和政党报纸的背景,中国的专业主义——或者称之为专业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舶来品,是改革开放后新闻学研究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借鉴和吸收。

但中国的专业主义植根于儒家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早已内化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伦理,成为一种隐藏的新闻价值标准,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文化土壤。

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报理论又赋予了专业主义一种新的内在秩序,即在客观和真实之外,新闻报道需要有立场和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
随着生产过程的机 械化、通信设施的大发 展,新闻业也取得了巨 大的发展,为新闻的专 业化和职业化提供了必 要的可能。
社 会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日臻 完善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传播者的新闻专 业素养、传播动机以及舆论的历史生态环境,这 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传媒实践致使 报纸经营和新闻传播在社会中成了一门正式而且 得到人们认同的职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经营”使报 纸一跃而成为庞大的产业组织,从而使得职业记者 成为一个常态行业。
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 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给我国新闻界注入新的活 力。一批崇尚民主、自由,担当社会道义的报 人开始致力于发展独立于政党之外的新闻事业, 一些报纸开始面向媒介市场,面向读者。所有 这些都使新闻业务发生转向,政治的主体地位 被新闻报道取代,言论和现实政治开始保持一 定的距离,取‘不偏不倚’的观察姿态。 《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
结 论
综上,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有其经济、社会、 技术、学术因素,是媒介、政府、公众、商界、 学界共同构成的关系架构中发展的几种力量之间 消长、博弈的结果。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沿革发展, 新闻专业主义建立起来了,成为了成熟的话语实 践,成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体系。
谢谢观赏
四、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
1、深化媒体市场化改革,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为媒体 经济独立和言论自由提供经济保障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 因。 2、找准新闻专业主义与我国新闻价值的契合点,发展中 国式的公共领域 3、健全新闻法治,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专业化 水平
五、媒体举例分析—《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的成功正得益于理性、客观地认识自身所 处的媒介现实,从借鉴西方同行的专业技能和制作理念出发, 在此基础上对具体业务层面之上的形而上的价值观念加以本 土化改造,从而创造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和影像形态,在政 治、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博弈中生存下来。因此,《新闻调查》 的实践可以视作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
20世纪初期,新闻教 育以及设计新闻事业的职 业团体出现,尤其是1908 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 《记者守则》提出了系统 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使 得新闻专业化由实践层面 向个体自觉的理念层面转 化。
学术
从1870年到1900年的30年间,美 国的报纸数量增加了3倍,日销售量 增长了6倍,一些大报已经逐步向复 合型商业性公共机构转化,新闻事业 必须要向专业化过渡才能适应这样的 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公众对于党派新闻和 黄色新闻泛滥的反感,对客观性论调 的欢迎,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出现的 基础。
另外,20世纪初期,出现了新闻业的职业化教育以 及许多设计新闻事业的职业团体。 如,自1908年密苏里大学建立全美第一个新闻学 院,至1920年,全美一游131所大学和学院设有新闻 学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或开设新闻学课程。1923年, 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订《报业信条》,美国记者公 会于1934年制订《记者道德律》。美国的广播和电视 也各自你定了对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其中,最具影响 力的是,1904年以普利策为代表的报业代表提出了报 业的社会责任问题,1942年由罗伯特·哈钦斯负责的 委员会完成了《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1947年) 的调查报告,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在社会责任论 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新闻界把报业的社会责任细化为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即新闻专业理念。 这意味着更加自觉的专业自律机制出现,推动了新闻 专业主义的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开始批判性 地接受西方的办报理念。但由于受到“左”的思 潮影响,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专业主义处于停滞 状态。 1979年—1982年,高举新闻规律的旗帜,否 定“阶级斗争工具”,摒弃“假大空”;1983年 以后,引入信息概念,纯客观新闻开始出现;开 始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新思路;1996年 之后,传媒集团纷纷简历,广播电视开始走向专 业化、分众化之路。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毛泽东认 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必须坚持高度的党性 原则,他提出报刊要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 党报的明确目标。《解放日报》的改革是配合 党的宣传工作的需要,是对马克思列宁新闻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确立了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 耳目喉舌的性质,认为报刊是政治的工具,批 判“报纸独立”、“新闻至上”的具有新闻专 业主义理念的观点
哈钦斯委员会认为,新闻传播者不仅仅是“公共传播 者”,更应该是“负责任的公共传播者”。报告指出 :“报业必须针对每日发生的事件提供忠实、完整、理性 的报道;媒体必须是公共论坛,必须无偏见的呈现社会各 阶层的事实”,强调媒体正确公平的态度,独立的地位, 为公众服务的理念。 《报告》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义务的强调培养新闻工作 者积极的道德情感,激发起他们为社会及公共事业服务的 自觉意识。形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第一,报刊 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 在性质上,报刊是一个独立专业,是自主的,不受政党控 制;第三,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四, 报纸的运转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第五, 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由 此,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成熟的话语实践。
(二)新闻业“公共服务” 角色的确立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得益于一个基本条件的 具备——即在整个行业中发展的“公共服务”的信 念。
经济因素 技术因素 社会因素 学术因素
经 济Leabharlann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 结构的转型,为新闻专 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条 件和可能。随着经济的 发展,新闻业进入了商 业化发展的时期。一种 行业在向商业化发展的 进程中,需要对其进行 相应的规范以保证,因 此,商业化发展的行业 就必然向着专业化的方 向发展,其从业人员也 就必然向着职业化的方 向发展。
二、效果诉求:坚守底线———最大程度地实现 媒介公信力 在现有的媒介环境中,“调查”不仅有禁区,更要有 底线。这种底线首先是制度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的,即坚 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是法律层面的,比如对公民人身 权利、隐私权的尊重,对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的保守,对 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再次是伦理层面的,即从国情出发, 从社会承受力角度出发,对选题进行选择和控制, 平衡报道是实现公信力的最大保障,《新闻调查》较 好地处理好了各种关系,如:①感性和理性:冷静的理性 融入震撼人心的感性表述之中;②客观的报道和主观的发 现:调查主体的人格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探究真相的执 着精神有机结合;③记录与报道的两极延伸:不干预地纪 录和干预性的报道水乳交融。
改革开放至今,1994年开播的《焦点访谈》坚 持着平民视角,坚持着用事实说话,坚持着舆论 监督,坚持着永远的信念与责任,节目通过现场 多侧面的事实进行评论,客观公正,以理服人, 注重社会效果。1996年开办的《新闻调查》也是 一档具有责任和服务意识的电视节目。
到20世纪中期,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将“客观 公正”由原先一套僵化的“客观性原则”的规范, 转向一种存于新闻记者心中并不断努力逼近的职 业理想和职业理念。
2、特征:
新闻专业主义的突出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以 非党派、非团体的独立立场,进行客观的事实报 道和监督政府。 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中立性、客观性
中立性要求把关人在 做必不可少的抉择时, 按照中立标准进行取 舍;在报道争议问题 时,采取不偏不倚的 态度。
客观性则要求新闻报 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 偏见、情感和观点, 这种客观性新闻学理 论要求事实和意见的 分离,要求事实的准 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
新闻专业主义性质的体现: 一、职业精神:坚韧不拔地探究真相 《新闻调查》建构了电视新闻调查报道的专业品质, 这一电视标本所有的出发点在于对事关国计民生的、有重 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真相调查。从已经播出的节目中, 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从业者承受的压力,至于那些无法播 出的、至今依然被掩盖的真相,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 《新闻调查》的生存状态。因此,合理争取舆论空间和话 语权力的努力以及专业主义激情,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电视 调查。这种“专业主义”的激情,可以表述为“铁肩担道 义”的“济世情怀”,这是《新闻调查》的精神内核。 《新闻调查》的记者冲破种种险阻,采取各种策略,不屈 不挠地获取真相、披露真相,客观但并不局限于“中立”, 他们追求的乃是成为事实真相的鉴定者,社会变革的参与 者,社会正义的呼吁者以及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3、本质:
新闻专业主义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隶 属、依附某一利益集团。它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 实、真相或真理。
二 、 历 史 沿 革 及 其 成 因
(一)新闻专业主义 的萌芽
(二)新闻业“公共 服务”角色的确立
(三)新闻专业主义 的日臻完善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
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的滥觞标 志着新闻业进入到大众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同 时也表明,新闻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 独特的职业追求的行业的可能。在19世纪中期, 《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 坛报》并称为美国的三大便士报。便士报又称 为商业性报刊,其三大特征是:标榜独立、注 重新闻、企业化经营。便士报的特征在某种程 度上已经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因此, 构成了培育新闻专业主义的要件,使得新闻业 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独特的职业追求的行业 成为可能。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
一、新闻专业主义
1、内涵 2、特征
3、本质
1、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 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 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 于政府、财团之外,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的一系 列规范和行业标准。 新闻专业主义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关新闻媒 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种用以规范新闻工作的职 业伦理,一种自觉服务公众的精神和态度,也可 视为一种对新闻业与其他权力和利益团体的关系 的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