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研究

在实践中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强调媒体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例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 中国媒体会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实践,并引导公众舆论。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认为媒体应该独立于政府和社会权 力之外,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例如,在报道政治事件时,西方媒体通常会 关注人权、法治和民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 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分析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新闻实践和理论构 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闻 专业主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调整。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理念、新 闻制作标准和新闻道德规范等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政治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则受 到新闻自由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存 在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效果,但都追求 客观、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新闻传 播。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文献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对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比较,未来 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的实践差异及其原因。
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民 主政治和商业市场的影响,强调新闻的自由性、独立性和 客观性。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与共性
特点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政治正确和舆论导向,受到政府 和党派的影响较大。
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
它所主张的客观、公正和平衡的报道原则成为所有新闻记者崇尚的职业规范和理想。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新闻专业主义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
媒介观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媒介必须摆脱外界干涉,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限制,服务于公众利益。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独立媒介观。
从现实的角度看,新闻媒介受制于国家和统治集团的利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集团和商业主义的影响。
独立媒介观的悖论在网络时代面临着新的解读。
一方面,互联网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向公众发布信息的传播者。
面对繁杂庞大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无论政治因素还是商业因素都更难控制和影响传媒。
2008年,一名记者通过博客发表文章揭露了山西煤矿向记者分发“封口费”隐瞒矿难的事实,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如果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和商业利益集团对媒体的管控和利诱可能会很成功。
但是,在网络传播的新环境中,任何阻断事实传播的企图都不能确保实现,多元的传播源是公共利益得到保障的新依托。
但另一方面,因为网络信息的数量远比传统媒体能容纳的庞大,一旦控制着网络传播入口的重要门户网站丧失了新闻专业主义操守,和一些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垄断信息,操纵传播,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网民揭露多家门户网站都曾屏蔽过三鹿问题奶粉的相关信息。
这也引起了我们对网络媒体的反思。
一旦信息内容供应商和信息流通系统“把关人”因为利益结为同盟,操控舆论,公众从新媒体中收益的话语权民主权就成了泡沫,公共服务也成了这些利益集团欺骗公众的幌子。
新闻观客观新闻学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客观性意味着脱离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
2012年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1 1 F X W O 0 1 】
参 考 文献
①王新 平, ( 《 新世 纪河 南媒体 形 象提 升 的研 究》[ D 】 . 开封 : 河南 大学硕 士学位
论文 , 2 0 0 7
② 田 智辉 :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的 国际 传
播) )[ M 】 . 北京 : 中国传 媒 大 学 出版 社 ,
20 1 0 : 48
代河南形象建构传播的新政策 , 广大河南 籍 网民更 要为 家乡 的发 展助力 ,我们 相
化, 要展示 一个立体 的新河 南 , 可 以做 成 系列片 ,吸引更多 的人亲 自来河南看看 , 让他们用 自己的眼睛 了解新河南 。另外 , 有网友提 出在 网络上建立 “ 他们都是河南
极 自由 和 消 极 自 由 的 框 架 里 看 待 新 闻 专 业 主义 、社 会 责 任 论 和 公 共 新 闻业 的 对 抗。 他认为 , 建 立 在 消 极 自 由基 础 上 的 新 闻专业主义 , 面对 积 极 自由框 架 内 的 社 会
s i o n a l i s m) ,是美 国政 党报刊解体后在新
对 新 闻 学 研 究 中 功 能 主 义 的取 向 和 方 法
人、 新闻价值 和新闻伦理。 然而 , 新媒介技 术 背景下 的新型新 闻传播撼 动 了传 统意
义 上 的 新 闻专 业 主 义 : 非 专 业 的新 闻生 产
人” 专题 , 通 过 众 多 河 南 网 民 的转 载 , 将 河
③郭 小霞 , 河 南形 象的媒 体 建构
信, 新媒体环境下 的河南一定 能够重 新熠
熠生辉 , 为构建和谐社会 贡献力量 。 口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原则。
我们还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从业者的素养要求,并指出了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强调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闻专业主义是保障新闻传播质量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需要从业者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以推动新闻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内涵、核心原则、素养要求、现实困境、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传统媒体逐渐失去了独占信息传播的地位。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的便利条件,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体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更新迭代,媒体融合和跨界传播成为新的趋势,新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需要新闻从业者不断适应和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种种挑战。
1.2 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是新闻行业的灵魂和底线。
新闻专业主义是确保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的基础。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新闻从业者需要遵循事实真相,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以确保公众获得准确的信息。
新闻专业主义是维护新闻行业声誉和信誉的根本。
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

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一、历史起源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
19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增加,政党报刊衰落,报刊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形成。
独立报刊以报道新闻为中心,立场保持中立,注重吸引读者。
记者开始被公认为是一种职业,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
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出现黄色新闻浪潮,性、犯罪等刺激性的黄色新闻过多地占据了报纸的版面,很快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抵制。
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材料”三大目标,以对抗黄色新闻浪潮。
他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
”这已经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19世纪末,美国新闻业掀起“扒粪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
20世纪初,客观报道渐趋成熟,报刊有了专业的工作方式,新闻客观性逐渐成为专业社区共同遵循的准则。
这些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谁提出尚无定论,但它确是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公布《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使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成熟。
二、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1.定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它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
它包括专业的知识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
其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其中专业精神包括: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主要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近三十年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1979~2009)

西 南交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21 0 0年 6月 J OURN O HW E T JAO ONG UNI RST AL OF S UT S I T VE IY
Jn 0 0 u .2 1
V0 . 1 No 3 11 .
第 1卷 1
第 3期
( oi c n e) S c l i cs aS e
u i z t n,i s f ce t s se t a t d t iai l o n u i n y tmai l s y,o el p i g s d n t . S n f t r e e r h d me t i c u v r p n t y a d ec a u o i u u e r s a c o s c i
近三十年研 究成果调 查发现 : 学者们对新 闻专业主义的研 究在 内容上 呈现分散 、 多元的格局 , 主要 以理砖研 究为 且 主, 其研 究方式也偏 重理论 结合 实际的个案研 究, 究视野 的深度和广 度 虽有 明显进步 , 研 但仍存 在 学科 运用单一 、 系统化研 究不充分和重复性研 究等问题 。因此, 国内学者应在今后新 闻专业主 义的研 究 中关注媒介 融合 下的新 现 象、 新动态, 并运用 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和 不断拓展 研究 的视 野与方 法, 以达 到监督 和推动媒 介健康 、 有序发展
sud f n ws p oe so aim. Ho v r t r u h h i e t a in f r s a c e u t i e e t h e t y o e r f s in ls we e , h o g t e nv si t o e e r h r s ls n r c n tr e g o
最近十年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大名旦 ” 的浦熙修 、 刚、 杨 戈杨、 彭子刚。 后者则集 中在 申报 和
大公报 。
新 闻从业者的专业 主义话语建构》 中曾这样表述 :中国新 闻 “ 改革 的话语场域集合 了三个不同的传统 : 中国知识 分子 以办
这些研究从 著名新闻记者或报业 经营者 的理念和新 闻 实践来分 析其新 闻专业 主义的特征 , 真实” “ “ 、 服务 公众 ” 、
的努 力 与 尝试 关 键 词 : 闻专 业 主 义 ; 新 内容 分析 法 ; 土化 本
中图分类号 : 2 0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0 2 0 — 16 0 10 ~ 47 2 1 )8 0- — 3 9
学者陆晔、 潘忠党在《 成名的想象 : 中国社 会转 型过程 中
其 中不乏对西方媒体 的质疑之声。如对 《 世界新闻报》
“ 窃听 门” 事件 的分析 . 西方媒体对发生在西藏拉萨 的“ ・4 31”
事件 中的对华歪 曲报道 , 国媒体对伊拉克战争报道 中存在 美
的爱 国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冲突 , 以及美 国政治选举新 闻报道 中遭遇 的新 闻专业主义与现实利益的博弈 等。
中之一条就是消息灵确 。圆 独立方面 , 诸多研究都 注意到 了经济的独立和报人坚持
载的研究成果 . 新 闻专业主义 ” 以“ 进行题 名检索 , 获得 1 9 6
篇学术论 文。 从时间上看 , 论文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 尤 新 闻专业 主义实践 的关 系, 如成舍我办 报追 求独立 , 他办的 其从 2 0 0 6年开始上升速度很快 。 而从 内容上看 , 这些研究成 所有报纸共有的宗旨之一就是“ 不受津贴” 汪康年坚守报刊 。 果和 陆哗 、 潘忠党 的上述 表述相切合 , 集中在对于近代新 闻
“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2021·1(上)《科技传播》56作者简介:孙艺,本科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广告学。
“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孙 艺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快速崛起,推动了泛媒体的产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在“万众皆媒”的时代将会面对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针对新闻专业主义在“万众皆媒”时代的变化,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研究重塑“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2.0”时代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万众皆媒”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4-0056-03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不仅为新闻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还正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形态,人们也由此步入了与以往不同的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在淡化传统传媒业的边界的同时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强烈且深刻的冲击,在这样一个“万众皆媒”的时代,专业媒体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话语权被削弱的时代突破自我以及自媒体人士如何能够尊重新闻生产的专业性,都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1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1.1 新闻专业主义的来源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来源于西方新闻理论,对于中国是舶来品。
在持有客观态度的报道规范逐渐于“一战”后建立起来,1940年后,西方新闻界大力强调媒体社会责任,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环境、市场环境息息相关。
此后,越来越多的与新闻专业观念产生、发展的讨论、解读和批评相继出现,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形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观念逐步进入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这一段时期内大量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学术研究文章不断涌现。
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自有的新闻专业主义也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客观性、社会责任、为公众服务以及自律与他律等原则不断深入我国的新闻工作。
1.2 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与功能新闻专业主义在信息告知的基本功能上讲求客观真实,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理有据的信息时也对新闻工作者也有其专业的指导作用,对于新闻业的规范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后的几个问题
一条新闻的诞生是多方权力角力的结果,新闻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妥协,经济场域与新闻场域的较量,同时还有新闻场域内部的斗争。
那么代表新闻场域力量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角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国内学者陆晔和潘忠党的观点。
两位学者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是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在这里,摘抄下新闻专业主义的五个标准,因为它将指导我批判地看待媒介的实践问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政治权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无一例外,政治权力最终要战胜新闻专业主义。
其实,在中国的媒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前媒介作为党的宣传者,虽然现在,媒介在向为公众服务,社会公器角色的转变,但是党管媒体还是没有改变。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引用最多的案例均来自国外,引用国内案例且都不点名道姓,并且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我想从侧面可以认为是国内的新闻不够自由。
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官方介入调查,最后有些结果总不了了之,又或者是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公布事件的结果。
因此,学者们对很多典型的新闻事件并不能探析出真相来,而且国内几乎没有学者对中国的媒体被指违反宣传纪律进行过罗列和总结。
我觉得做这个研究应该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媒体引以为鉴,不再踩到“地雷”,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促进我们所谓的宣传纪律不断的改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利与弊。
今年,湖南省市一级的行政部门正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其新闻发言人多为市级行政部门内部的秘书或者主任、副书记之类的官员。
发言人来自行政部门内部,这是无可厚非,因为他更熟悉他所在的部门的内部事务。
但是我认为发言人应该具备做一个新闻记者的素质,更深层次来说,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新闻素养、公共关系知识,在政府和新闻媒介之间能协调好双方工作,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做到临危不惧,既不怕会丢了政府的面子,也不怕记者会深究下去。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新闻发言人的三点影响。
其一,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可能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借口,拒绝回答媒体的提问,众所周知,“踢皮球”历来是官场最成熟的潜规则之一;其二,新闻发言人也可以完全可能变成发布空话、废话、外交辞令和“报喜不报忧”的代名词,结果是公众无法获取真正关注的信息;其三,新闻发言人的“一言堂”结构,使记者只能通过这一个渠道去了解信息,无法利用权力之间的空隙去灵活发掘信息。
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无论是从新闻的角度,还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议题。
包括新闻发言人的选拔、素养、任期,以及该制度的利与弊。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冲突性框架,其中包括一些情感类节目的冲突性安排。
作者说:“现代新闻媒介最喜好的报道模式就是冲突性框架,因为这种报道很容易激发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媒体在干预事件提供自信力的同时又可以提供收视率和发行量,可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丰收。
”我之前在看省内《情动八点》、《寻情记》这类节目,包括东方卫
视的《幸福魔方》,就觉得特别奇怪,节目组哪会找到这么多曲折而离奇的故事,情感的纠结,家庭的纠纷,命运的坎坷,题材非常的类似,总是能让观众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但是这些节目在报道主人公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出现一些痛哭流涕,打架发泄,甚至无奈下跪这样的镜头。
刚好,一次同学聚会,我遇到一个在《情动八点》做编导的同学。
其中有一位向这位编导同学推荐了一个消息,说可以让她考虑做节目。
我那位编导同学听完诉说后,她问,“这个事件的冲突在哪里呢?我们所选的题材必须要有冲突性,而且我们每一次做节目前,都会讨论如何突出事件的冲突性,包括做故事主人公的工作,该在什么时候哭闹,什么时候可以来点过激的行为,什么细节要做摆拍。
”而且我这位编导同学还说,故事的主人公几乎不能左右一些镜头的删减,他要上节目,就必须听从节目组的安排。
在《情动八点》、《寻情记》这类节目中的主人公基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向媒介寻求帮助的时候,就必须有所妥协。
而且他们寄希望于媒介帮助自己解决事件,就不惜出自己的丑。
受众看到别人的不幸,从而觉得自己的幸,于是喜欢看这一类的节目。
媒介报了别人的丑,但是得到了收视率。
出了丑的人,他们的问题或多或少得到了解决。
所以,这一类的情感节目可以长期地存在下去。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新闻价值的标准。
李良荣所著的《新闻学概论》提出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真实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显著性。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美国约翰·菲斯克考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主要是指那些“最近发生的、有关精英人物的、负面的、有惊爆效果的”事件。
或许菲斯克认为新闻本身就应该真实,它不够成新闻价值的标准。
我觉得菲斯克提出的这个标准更符合现代媒介的操作手法。
有关精英人物的事件,在媒体上,政治上的领导人物,商界的精英,体育界的名人,娱乐圈的明星曝光率是最高的。
负面的事件,负面新闻的主角大多就是非精英人物,典型的就是犯罪新闻。
有惊爆效果,就相当于能给人娱乐的元素。
现代的新闻,“一切皆可娱乐”。
我认为现代媒介不论是传播技术还是媒介内容相比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应该墨守成规,我们的理论应该跟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看《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们国内的研究不足,不说是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案例的总结。
一本由国内学者所写的专注,却总是在引用别的国家的案例,我觉得在读者看起来就没有接近性。
写于2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