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 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神的一滴 学案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神的一滴  学案

神的一滴本课话题——在自然中寻求自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

今天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

【点评】平静、澄澈且富有生机的瓦尔登湖催生了梭罗深刻的思想,使之在充满了宁静、恬淡、智慧的世间名作——《瓦尔登湖》中释放了自我。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回眸中华五千年历史,一颗颗宁静的心在自然中散发出淡而独特的芬芳。

庄子,一棵孤独的树,一棵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一棵不因名利、荣誉而改变的心,一颗厚重宁静的心。

《江雪》中的垂钓者也许是宁静心境的最美描绘。

冰天雪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把竹竿,一身蓑衣,“独钓寒江雪”。

他的心,一定也静得如一片冰雪的世界,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浊浪滔天。

当“竹林七贤”隐身修篁,粪土王侯;陶渊明采菊东篱,心远地偏;李白把酒临风,邀月与共;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便拥有了宁静而致远的内心世界,他们便获得了心灵的永恒,释放了自我。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花落无言,人淡如菊。

——司空图5.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柳宗元6.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蓊.郁()峻峭.()虚掷.()甬.道( ) 徜徉..( )( ) 黑魆.魆( ) 涟漪..( )( ) 一瞥.( ) 深邃.( ) 水漉.漉( ) 引擎.( ) 游弋.( ) 【答案】 wěng qiào zhì yǒng cháng yáng xū liányī piē suì lù qíng yì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划⎩⎨⎧划船( )划时代( ) (2)混⎩⎨⎧混浊( )混合( ) (3)创⎩⎨⎧创伤( )创造( ) (4)荷⎩⎨⎧荷花( )负荷( )【答案】 huá huà hún hùn chuānɡ chuàn ɡ hé hè2.语境辨析法(5)手拿缪.( )斯女神的精致塑像,缪.( )东伟要求全体员工运用智慧,未雨绸缪.( ),确保这次发布会圆满结束。

(完整版)神的一滴导学案(含答案)

(完整版)神的一滴导学案(含答案)

《神的一滴》导学案学习目标1.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 体会文中细腻的、个性化的场景描写,体验作者的情感。

3. 仔细品味文章,评点理解课文哲理性语段。

4. 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资料链接1 作者简介(《随堂1+2》P102 作者简介)2 写作背景(《随堂1+2》P103 写作背景)阅读导航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梭.罗(su ō) 睫.毛(ji é) 镶边(xi āng ) 蓊.郁(w ěng y ù) 橡.树(xi àng ) 峻.削(j ùn ) 懒惰..(l ǎn du ò) 甬.道(y ǒng ) 徜徉..(ch áng yang ) 黑魆魆...(x ū x ū) 碟.子(di é ) 涟漪..(li án y ī) 厮混..(s ī ) 一泓..(h óng ) 澄.清(ch éng ) 引擎.(q íng ) 油腻.(n ì) 二、自主探究1、《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想一想为什么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明确:(1)优美的自然湖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因为本文是对湖光山色的礼赞,是将湖作为一种高贵人格魅力的存在,而不是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

我们读者在优美的文字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

使得湖光山色的美景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照着人类的心灵世界.(2)湖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写到人们对森林的砍伐, 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

高中语文一学案:专题四 文本19 神的一滴 含答案

高中语文一学案:专题四 文本19 神的一滴 含答案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游弋.()②慵.懒()③虚掷.()④甬.道()⑤徜徉..() ⑥黑魆.魆()⑦喧.嚣() ⑧吞噬.()⑨涟漪.() ⑩厮.守()⑪水漉.漉() ⑫一泓.()⑬一瞥.()⑭引擎.()(2)多音字①塞错误!②强错误!③混错误!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错误!(2)错误!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情有可原:(2)黑魆魆:(3)涟漪:[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当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都觉得老李之所以那么做是情有..可原..的.()(2)是褒是贬众口不一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其对孔子形象的定位。

()辨词填空(1)吞噬·吞没吞噬:吞食.吞没:把公共的或代管的财物据为己有;淹没.①研究人员称,最近发生的巨大太阳爆发可能________20个地球大的行星.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太阳已接近其11年活动周期的高峰期,因此,人们将会看到更多太阳活动。

②星系________现象是一个较小的星系与类似银河系的较大星系融合在一起的现象,虽然这一过程中恒星较分散,有时会在嗜食盛宴之后残留一些“面包屑"。

(2)震耳欲聋·振聋发聩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震耳欲聋”没有这个比喻义。

①梁启超对于解放思想的认识,不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就是在当代中国也可属____________之声。

②印度尼西亚东北部苏拉威西省的罗肯火山7日喷发,向空中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并发出____________的巨响。

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2)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3)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4)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1同步4.3.1神的一滴学案279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1同步4.3.1神的一滴学案279

《神的一滴》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文题的理解。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一、作者简介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思想家,生长在康科德村。

二十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两年,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后转入写作。

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亲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

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

而余下的时间里,他就常常在瓦尔登湖畔沉思冥想,两年后才重返康科德镇,继续写作生涯。

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

一百多年后,《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展示小木屋的图片)二、检查预习蓊郁()游弋()甬道()挥霍()黑魆魆()混浊()吞噬()譬喻()涟漪()徜徉()一泓()瞥见()引擎()深邃()慵懒()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文中有哪些语句最让你有感触,请划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以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他们。

”3、“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4、仔细阅读文中小诗,品味其含义:5、“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补充鉴赏语句。

1、“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面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

”2、“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欠身起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到哪一个岸边来了。

神的一滴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共27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神的一滴》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神的一滴》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瓦尔登湖我们大都知道我国有3千多个湖泊,能很顺口地列举出我国的那些大湖泊: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但我们不一定知道美国有一个瓦尔登湖,也不一定读过跟这个湖泊有关的文字。

让我们来读读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

走进这本书,我们会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

瓦尔登湖的四季风光、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会深深地感染我们。

捧读《瓦尔登湖》,不少人会为梭罗那朴实美好的文笔,以及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所折服。

作者的平民意识,他的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

他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类似我国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相比之下,它更博大、深刻、积极,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

”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

[听课之前想一想]①你会有跟众人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吧?②让我们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美好感受。

③我们肯定想了解睿智的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不同寻常的美好感受吧?调动积累资讯共享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

神的一滴

神的一滴

《神的一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味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感情,了解梭罗崇尚“本性而自然”的生活的精神实质。

2、理解并揣摩文中语句蕴涵的深意。

【课前预习】
一、读《导学练》P82“背景资料”及“文体文化常识”,了解梭罗“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思想和《瓦尔登湖》的深远意义。

二、独立完成“语言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郁峻峭.()甬.()道徜徉.()
瘟.神()吞噬.()引擎.()澄.清()
厮.混()涟漪
..()
【课堂研讨】
一、整体感知
1、尝试着概括各段段意:
2、文本的结构思路:回顾瓦尔登湖昔日的美丽及自己过去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现在瓦尔登湖周围环境遭到了破坏——瓦尔登湖依旧美丽,堪称“神的一滴”。

3、主旨:结合《导学练》把握主旨。

二、问题探讨
1、阅读全文,概括瓦尔登湖的特点。

梭罗把瓦尔登湖称作“神的一滴”有何用意?
2、文中最后的小诗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3、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瓦尔登湖的和谐和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是
怎么理解“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4、怎样理解第二段中“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这句话?
5、品味下列两句话。

①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②这是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
四、我的疑难疑问:
五、这篇文章对你有体启示?(或读完此文你有何感悟?)
【课后作业】导学练P80“知识应用”。

《神的一滴》教案一等奖3篇

《神的一滴》教案一等奖3篇

1、《神的一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想:两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

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也已经教完。

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教学主要在散文的阅读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义。

文章不难,所以用指导阅读的方法处理。

教学目标:1、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1过程:一、导入本单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是让我们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感悟自然”是让我们体会自然风物引发的.人生感怀。

马上我们要学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下面我们看看,两篇文章有怎样的“沉思”和顿悟?二、字词积累听写和注音:蓊郁()游弋()惬意()峻峭()懒惰()虚掷()挥霍()徜佯()缪斯女神()黑魆魆()瓶塞()注意(塞北、堵塞的读音)喧嚣()混浊()吞噬()涟漪()厮守()水漉漉()一泓湖水()清澈()深邃僻隐()一瞥()引擎()油腻()嗥叫()山崖()驯服()迸发()拾遗()(注意拾级而上)毛骨悚然()嘎啦()砰砰()嬉戏()蠕动()枪膛()无动于衷()闪烁()饿殍()疲惫()湍急( )三、整体理解1、了解作者(1)美国作家梭罗,19世纪美国作家。

1845年,他摒弃繁华生活,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若干年后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

《瓦尔登湖》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神韵蕴藏在里面。

进入瓦尔登湖,里面惯有的虚静与孤寂、思想与灵光,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

高中语文 4.3.1神的一滴同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3.1神的一滴同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神的一滴》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文题的理解。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一、作者简介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思想家,生长在康科德村。

二十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两年,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后转入写作。

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亲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

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

而余下的时间里,他就常常在瓦尔登湖畔沉思冥想,两年后才重返康科德镇,继续写作生涯。

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

一百多年后,《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展示小木屋的图片)二、检查预习蓊郁()游弋()甬道()挥霍()黑魆魆()混浊()吞噬()譬喻()涟漪()徜徉()一泓()瞥见()引擎()深邃()慵懒()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文中有哪些语句最让你有感触,请划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以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他们。

”3、“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4、仔细阅读文中小诗,品味其含义:5、“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补充鉴赏语句。

1、“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面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

”2、“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欠身起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到哪一个岸边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的一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 体会文中细腻的、个性化的场景描写,体验作者的情感。

3. 仔细品味文章,评点理解课文哲理性语段。

4. 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资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随堂1+2》P102 作者简介)
2 写作背景
(《随堂1+2》P103 写作背景)
阅读导航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梭.罗(su ō) 睫.毛(ji é) 镶边(xi āng ) 蓊.
郁(w ěng y ù) 橡.树(xi àng ) 峻.削(j ùn ) 懒惰..(l ǎn du ò) 甬.
道(y ǒng ) 徜徉..(ch áng yang ) 黑魆魆...(x ū x ū) 碟.子(di é ) 涟漪..
(li án y ī) 厮混..(s ī ) 一泓..(h óng ) 澄.清(ch éng ) 引擎.
(q íng ) 油腻.
(n ì) 二、自主探究
1、《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想一想为什么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
明确:(1)优美的自然湖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因为本文是对湖光山色的礼赞,是将湖作为一种高贵人格魅力的存在,而不是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

我们读者在优美的文字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

使得湖光山色的美景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照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2)湖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写到人们对森林的砍伐, 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

同时作者又写到,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

而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作者带来欢乐。

(3)作者称它是“大勇者的作品”,庄严、纯洁可以涤荡污浊的”深的一滴”。

2、写景是《瓦尔登湖》的重要内容。

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

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其次,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展现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

本文写景之所以非常自然、逼真、传神,在于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

3、本文语言别具魅力,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语言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得真切自然,而这些质朴的语言更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

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朴朴素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

再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几个修饰语,措辞严厉,强烈地表达了世人以机巧之心利用瓦尔登湖水的厌恶与瓦尔登湖遭遇破坏的痛惜。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

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我们看在文章最后,瓦尔登湖被作者称为“神的一滴”,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从梭罗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使人蓦然间触及作者悠远的生命感想。

1、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

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

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

劳作之余,梭罗面对瓦尔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飞心灵。

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变得滋润和富有。

梭罗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与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

”而且,也只有从繁杂的俗事纷扰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反观和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

质疑·反思
1、质疑
2、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