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常识复习的几点认识
高三政治高考综合复习经济常识部分

高三政治高考综合复习经济常识部分1、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和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经济常识》主要讲述与我国公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3、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第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第二,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第三,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1、商品经济是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2、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________________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商品的价值量与________成反比。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货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职能。
8、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9、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10、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________.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1、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________,国家授权________负责发行事宜。
人民币的主币单位是圆,辅币是角、分,采用十进位制。
12、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________________,叫做通货膨胀。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13、正确对待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有的特征。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的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人教版)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根本原因),第二次分工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4、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性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5、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它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8、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二者是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
)9、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
经济学习,了解经济基础知识和投资理财技巧

经济学习,了解经济基础知识和投资理财技巧引言经济学习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经济基础知识和投资理财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以及为我们的个人和家庭财富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习的重要性,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投资理财技巧,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来实现个人财务目标。
经济学习的重要性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产出交换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货币政策等。
经济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还可以为我们做出理性决策提供基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消费和投资,以应对物价上涨给我们的经济带来的影响。
此外,通过了解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时机,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经济学习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家和全球经济的运作方式。
例如,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到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它关注的是国家和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例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它还研究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金融关系,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利率。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跃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现象,失业率是劳动力中失去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利率是借贷资金的成本。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它研究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等。
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一个基本概念。
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上册》复习提要【方法指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前途。
学习经济常识,除了需要一些共性的方法,还应该掌握一些属于这门学科特有的技巧。
一、从现象到本质。
经济常识这门学科最终是要求学生学会通过经济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要学会将经济方面的知识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材料相结合。
二、归纳法。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思维的基本途径。
要么由个别到一般,要么由一般到个别。
学习经济常识更多的需要的是归纳推理,需要你通过若干个别的经济现象形成带普遍性的认识,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辩证思维。
哲学我们已经学过了,同高一学经济常识的时候相比,我们现在多掌握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要把她应用到学习经济常识中来,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同时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切勿把哲学当作死的教条去背。
【知识特点】一、基础性。
经常听到一些同学反映经济常识知识散,不好把握。
我们知道,理论产生于实践之后,先有实践后有认识。
经济常识主要是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不过短短十几年的历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有一个雏形,就要求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理论,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还不能等待理论成熟了再去实践。
理论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得到发展。
因此,我们既要学习经济建设的知识,以便认识经济现象,又不能苛求这套理论,不要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没有理论,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我们所学的经济常识,既然是常识,就应该抓一些基础性的、主干性的、可再生性的知识。
比如价值规律,它是贯穿商品经济始终的规律,它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对这个知识点,我们就必须做到,不但对它的知识内容要背得滚瓜烂熟,还要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联系现实加以运用。
高考文综政治《经济常识》复习体会

(二)《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整合: 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整合: 我国的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 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2、我国的市场经济 3、经济效益 4、社会公平 5、三大产业 6、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7、经济结构 8、税收 9、消费 10、 10、外贸
三、关注社会热点,时政问题化 关注社会热点, 收集和整理近一年来的时事 政治,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 政治,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党 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所学的 经济常识知识,通过精心设计, 经济常识知识,通过精心设计, 将时政问题化。 将时政问题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 1、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 、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 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 入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增加农民收人? 入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增加农民收人? 2、“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一举扭转 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 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连续减产的局面,粮食生产在我国已不成问题了。 连续减产的局面,粮食生产在我国已不成问题了。”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3、2004年以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什么还要 年以来, 、 年以来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如何看待“民工潮”与“民工荒”现象? 民工荒”现象? 、如何看待“民工潮” 5、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6、全面取消农业税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全面取消农业税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常识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常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常识一、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
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
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
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交换价值←---价格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对经济常识复习的几点认识

(7)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 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 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分配环节”部分应该明确国家财政、税收、银行的职能等都是社会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企业和经营者 产业和劳动者
基础 生产 分配
交换、消费
第二部分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具体知识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第八课 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
3、重构教材知识
基础环节
(1)市场经济基础理论: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对外贸易部分(1)当今世界经济存在着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
化迅猛发展,二是区域集团化加速前进,这两大经济趋势影响着世界政治 多极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经济活动向全球的扩展,包括生产的 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发 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以寻求 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贡 献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也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准 入等都会因此受到损害,全球贫富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解决这一问题 的关键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 采取的对策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发展自己,坚定不 移的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切实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这就 要求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中,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经济常识复习(期中)

高一第一课
2、分析说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 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 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3)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 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高一第二课
9、理解: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判断消费项目的弹性和刚性,要看这些消费的支出与家庭 收入的增减以及这些商品或服务本身价格的升降关系是否大: 关系大,则说明该消费弹性比较大,或该消费不具有刚性; 关系不大,说明该消费刚性比较大,或该消费不具有弹性。 消费弹性归根到底是由不同消费项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不同决定的。在安排日常消费时,首先要保证需求具有刚性的, 也就是弹性比较小的项目。 10、评价: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 (1)攀比心理 (2)炫耀心理 (3)从众心理 (4)逆反心理 11、了解:消费者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高一第一课
8、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社会主 义社会生产目的怎样才能真正实现?) (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 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必要的社会积累,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和根本利益。
1、理解: (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 (2)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 + 储蓄 2、理解:提倡艰苦朴素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第二,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三,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理解:(1)恩格尔定律:人们把这种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 而减少的变化趋势,称为“恩格尔定律”。 (2)恩格尔系数的意义:由于恩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大小已经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 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3)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 100% 家庭消费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