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3课《望梅止渴》教案
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一下 第23课《望梅止渴》(教案)

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填空。
指生回答。
师小结:将士们原先个个(口干舌燥),现在干渴的嘴(流出了口水)。所以,可以说,将士们的嘴现在是湿润的。那将士们口不干了,行军速度有什么变化呢?
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填空。
指生回答。
师小结:原先行军速度是(越来越慢),现在将士们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就是因为曹操的办法,才让将士们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3.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1)课件播放视频。
(2)师小结:通过观察视频,大家应该可以猜到“望梅止渴”的含义,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望梅止渴”。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学习“望梅止渴”的故事吧。
生跟着老师去体会梅子的味道。
通过视频去感受“望梅止渴”的含义。
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视频引出“望梅止渴”的含义,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望梅止渴”。
课件出示“望梅止渴“的含义。
师小结:“望梅止渴”的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后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问题:将士们在曹操的带领下,顺利地走出了荒原。但是,一路上他们却没有看到梅林,这时,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认识成语。
通过拓展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曹操的聪明机智。锻炼学生想象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三国时期(什么时候),曹操(谁)用了望梅止渴的方法(怎么样),带领将士们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怎么样)。
师问: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曹操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齐答。
师小结:对,聪明机智。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3、望梅止渴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a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曹操在行军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生齐读第一自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
教
学
重
点
:
1. 从小女孩儿交树种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少,“我”却很感动?教
巩固所学六个生字,并口头组词。 把“望梅止渴”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 文:1 种子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 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同时结合文 本特点,借助其语言形式,关注情感,重视感悟,注重读写结合。
多媒体课件
这是一篇改编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故事性很强,因此学生 会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低年级学生愿读、肯说、会想、 敢问,因此,本课的设计依然以自主识字和趣味朗读为主,并初步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一)品尝梅子的味道
教学设计:
课题 23 望梅止渴
课时
2
教学 1. 认识“梅、止、烤、将、士、万、速、度、忽、然、灵、机、骑、
目标 酸”14个生字。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望梅止渴语文S版

〔3〕引导先生了解〝望梅止渴〞的寓意。
师:〝那么,实践上有没有梅子呢?‘梅子’是怎样来
的?〞先生回答。教员引导先生了解梅子是曹操假造的,在将士们心里只不过是梦想、假象。
师:〝那么将士们是不是真的解渴了呢?〞
先生能够有否认和一定两种回答。教员引导先生了解,将
士们虽然没有基本解渴,但确实失掉心思抚慰,所以都肉体振奋起来,很快赶到了目的地。
师小结:这些都可以说是〝望梅止渴〞。〝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寓意就是以梦想或假象抚慰自己。很多成语都源于
一个现代故事,并包括深入的寓意,经常给我们启示。所以说,学习成语和成语故事就是学习现代文明。
教学进程
复备
第二课时
一、温习稳固
1.认读词语。
2.选词造句。
二、自读课文
1.齐读课文。2.分自然段朗诵。3.自己的话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齐读,学习生字〝梅、止〞。
二、初读课文,全体感知
〔一〕教员读课文,先生标出自然段。
〔二〕提问:这个成语故事发作在什么时分?是谁让大家望梅止渴?
复杂引见三国时期和曹操。
〔三〕自在读课文,圈出不看法的字。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三、了解课文,指点朗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曹操内行军的进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望梅止渴语文S版
课题
23望梅止渴
课时
2
教学
目的
1.看法〝梅、止、烤、将、士、万、速、度、忽、然、灵、机、骑、酸〞14个生字。
2.会写〝士、万、止、动、快、很〞6个字;学习〝力字旁〞。
3.朗诵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讲出兴趣。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望梅止渴语文S版

23画饼充饥[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会认“梅、止”等 14 个生字,会写“士、万”等 6 个生字,累积“画饼充饥、无精打采”等词语。
2.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画饼充饥”的故事。
3.理解 " 画饼充饥 "的含义。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在紧迫状况下,踊跃开动脑筋,想方法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教课重难点]1.识字、写字,朗诵课文,将句子读通畅。
2.理解成语“画饼充饥”的含义。
[教课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达标检测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zhǐ”,齐读)2.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别的止渴的方式,叫——望梅。
(增补板书:画饼充饥)3.在学习本课以前,谁能先告诉老师你们吃梅子的感觉?(学生沟通发言:酸酸的、甜甜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想到这又酸又甜的梅子,我们课文中的人物又是什么反响?下边我们一同去文中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3)同桌相互沟通识字方法。
2.再读课文,思虑:谁画饼充饥?为何要画饼充饥? 1.给以下生字注音。
烤()速()灵()酸()快()止()三、疏导字词,指导书写1.师:方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此刻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课文生字,采纳多种形式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卡片抽读)3.全班沟通识字方法。
比一比:士——土上——止加一加:云 +力 =动4.我们已经会认,并能识记这些生字了,那你们知道如何才能把它们书写正确、雅观吗?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仔细察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地点。
6.认识新偏旁“力”,指导书写生字。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士()万()土()方()3.把以下词语增补完好。
()干()燥灵机 () ()有()无()第二课时教课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而且学习了课文生字,同学们都能正确、雅观的书写,真是太棒了。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望梅止渴|语文S版

望梅止渴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重点认读“止、渴、朝、神”4个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
积累8个词语。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神”字。
2、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里查准“朝”字的页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要求朗读句子。
抓住人物重点言行演一演。
4、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懂得在危急的情况下,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读文中体会曹操临危不乱、聪明机智的品质。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学生尝梅,体会酸味课前准备:学生尝梅,体会酸味师:(媒体出示图片)你们吃过梅子吗?师:谁来说说看,你尝到的梅子是什么滋味?(酸得怎么样?)师:是呀,刚才我看到我们小朋友在说到梅子的时候,眉头都皱起来了,肯定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酸味儿,那么,现在先让我们把这种酸味记在心里面,等会儿会在课上帮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
好,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上课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曹操图片)师:让我们把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请出来,他就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曹操。
(指名1人)2、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曹操的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38、望梅止渴。
媒体出示:望梅止渴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齐读1遍读正确)4、学习生字:止、渴、梅。
师: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谁做小老师,带领大家学?(生1:我做小老师,我提醒大家,“止”是翘舌音,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请跟我读“止”,生2:我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住“止”,“正”减一横就是“止”。
(学生笔顺书空)生3:我知道“渴”和“喝”是形近字,张大嘴巴喝喝喝,嘴巴缺水渴渴渴;)师:请给“止”来开词语花。
(预设:禁止、止步、止血、止痛、停止------)(看到梅子嘴巴就不干了)5、指导读题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师范读,强调“止渴”二字)6、理解课题师:你认为“望梅止渴”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动画,了解故事概况师:我们只听说过喝水可以止渴,没听说过望梅也可以止渴,那么望梅是怎么止渴呢?我们一齐来听听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边听边记。
课文《望梅止渴》教案设计

课文《望梅止渴》教案设计《望梅止渴》意在让学生理解望梅止渴的故事与寓意,好的教案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课文《望梅止渴》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望梅止渴》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14个,积累9个词语和2句句子。
2、正确朗读并学会讲"望梅止渴"的故事。
3、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齐读)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殊的止渴的方式,叫--(出示课题,齐读)3、"望"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看,"望梅止渴"是什么意思?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交流)谁望梅止渴?为什么望梅止渴?怎样望梅止渴?结果?二、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上小节号(2)同桌交流识字的方法(3)思考:谁望梅止渴?三、学习课文1、谁望梅止渴?自读第一节,从哪两个词语看出将士们口很渴?(出示第一节)"燥"字正音(指名拼、开火车读、齐读)"燥"就是干。
有什么好办法记"燥"?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口干舌燥" ?2、将士们为什么会"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再读第一节)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出示句子)(同桌交流、指名交流)(1)引读:因为当时--所以将士们--将士们口干舌燥、嗓子冒烟,是因为--(2)这时,将士们最需要的是什么?3、这里有没有水能给他们止渴的呢?从下文中哪句话看出?交流出示:曹操问过向导,附近根本没有水,怎么办?(1)卡片出示:向导(齐读词语):(2)出示卡片:根本(齐读词语):本来,从来(3)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附近根本没有水,想想,这样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指名交流)(4)曹操和你们一样明白当时处境十分危急,再不解决饮水问题,眼看十万大军就会葬身荒原,怎么办?(读好这句话,读出焦急的语气)4、曹操有没有想出办法来为将士们止渴呢?从文中哪个词语看出?学习:灵机一动(读准后鼻音;开火车读,齐读)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望梅止渴教案

望梅止渴教案望梅止渴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活动过程:1、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教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教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2、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教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教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3、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4、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望梅止渴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的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表现角色的心理变化,根据故事情节了解杨梅的功效并品尝,知道它好吃又有营养。
2、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推测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活动准备:每组一盘杨梅,望梅止渴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导入1、说说杨梅的外形特征。
2、看了杨梅后有什么感觉。
幼:很想吃的感觉,感觉酸酸的口水都快有流出来了。
二、引入故事“望梅止渴”。
1、有一个成语“望梅止渴”;猜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2、最近电视上热播的《三国演义》有没有看过?里面有哪些人物?看过,里面有曹操、诸葛亮、孙权(从孩子的回答中看出他们对“三国演义”;有认识。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3、望梅止渴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a

师:“想象一种酸东西能暂时解渴。那么,你们有没有通
过空想、假象暂时满足愿望的经历呢?” 引导学生回答,比如热了想象来到南极,冷了想象睡在温
暖的房间里,想象自己的球队在比赛中得了冠军,想象自己一觉醒 来变成大作家、大科学家,等等。
师小结:这些都可以说是“望梅止渴”。“望梅止渴’这个成 语的寓意就是以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很多成语都源于 一个古代故事,并包含深刻的寓意,常常给我们启发。所以说,学 习成语和成语故事就是学习古代文化。
一、复习巩固 1. 认读词语。
2. 选词造句。 二 、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 齐读课பைடு நூலகம்。
2. 分自然段朗读。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 、拓展训练
1. 出示句子: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2. 仿照例子填空。
复备
小明读的书越来越
。
越来越
。
四、书写生字
(一)学习“士、万、止、动、快、很”的书写。 (二)重点指导独体字的字形、笔顺和左右结构字两部分的关 系。 五、作业
风真厉害,
商场的人真多, 三、积少成多(采摘园)1.我们下面要去
语文采摘园转一转,采
摘园为我们准备的是一首古诗——《四时田园
杂兴》,板书文题:四时田园杂兴
2. 简介《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著名诗人范 大 成晚年写了一 组四 季田园杂感诗 , 共 60 首 , 分 为 “ 春 日 ”“ 晚 春 ”“ 夏 日 ” “ 秋 日 ”“冬日”四时五组,每组 12 首。 都是描写乡村生活。这里选的是《夏日》诗一首。
词:跑、挥、指、喊。理解词语“灵机一动”。
6 再读课文,情景表演。 7 男女生配合读第二自然段。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第三自然段,突出“一听 到”“马上”“顿时”三个词语,暗示“望梅”和“止渴”的联 系。 (2)紧扣课文词句疏通大意,引导学生理解“望梅止渴”的字 面意思。 师:“上一个自然段说到,曹操假装远远地望见一片结满 梅子的梅林,于是他把假装望见的景象告诉大家。这时,将士们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望梅止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梅、止”等14个生字,会写“士、万”等6个生字,积累“望梅止渴、有气无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望梅止渴”的故事。
3.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
2.理解成语“望梅止渴”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zhǐ”,齐读)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殊的止渴的方式,叫——望梅。
(补充板书:望梅止渴)3.在学习本课之前,谁能先告诉老师你们吃梅子的感觉?(学生交流发言:酸酸的、甜甜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想到这又酸又甜的梅子,我们课文中的人物又是什么反应?下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再读课文,思考:谁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1.给下列生字注音。
烤()速()灵()酸()快()止()三、疏通字词,指导书写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课文生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卡片抽读)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比一比:士——土上——止加一加:云+力=动4.我们已经会认,并能识记这些生字了,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吗?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认识新偏旁“力”,指导书写生字。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士()万()土()方()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干()燥灵机() ()有()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生字,同学们都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真是太棒了。
2.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生字、新词。
(出示课文生字,认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深入地理解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
4.读读记记。
将士忽然很多望梅止渴灵机一动二、学习课文1.谁望梅止渴?自读第1自然段,从哪个词语看出将士们口很渴?(出示:口干舌燥)(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或者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1)将士们为什么会“口干舌燥”?(正值夏天,烈日高照,大地被烤得滚烫。
找不到水)(2)找不到水的将士们口干舌燥——(引读)有气无力,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2.现在处境十分危急,曹操心中也万分着急,怎么办呢?曹操有没有想出办法来为将士们止渴呢?(1)自读第2自然段,曹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指名交流)(同桌读、师生配合读、齐读)(2)出示句子:“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能够解渴,大家快去吃吧!”5.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又酸又甜又又又又(2)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越来越。
3.曹操想的这个办法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3自然段)(1)出示生字:酸(指名拼读,齐读)吃过酸的东西吗?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叫——(酸)(2)填空。
将士们原先(),现在想起梅子又酸又甜的味道,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将士们原先(),现在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3)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来历。
4.思考:(1)前面真的有一大片梅林吗?(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曹操为什么这样说?(2)将士们走出荒原,没有看到梅林,会怎么说?出示:将士们有的说:“。
”有的说:“。
”师小结:所以“望梅止渴”的“望”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想”,那么“望梅止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自读、齐读)6.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曹操想的办法是()A.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梅林,树上的梅子可以解渴。
B.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水源。
三、总结延伸1.出示:三国时期、烈日高照、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打起精神、望梅止渴。
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2.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板书]望梅止渴烈日高照没有水源——将士们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前面有梅林“望梅止渴”走到有水的地方积极动脑克服困难[教学反思]《望梅止渴》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开拓思维并非易事。
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课题导入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尝梅子的感受,然后说说口渴时想到梅子酸味后的反应,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课文的学习。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学习提问,敢于提问。
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未读懂,并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注意让学生倾听,指名评价。
]2.找出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序。
3.结合课后习题第 2 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六、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认读词语。
(展示课件第四屏)2.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展示课件第五屏)4.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3.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用。
5.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节课。
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钓鱼和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体会钓鱼的过程。
(展示课件第六屏) 1.理解“涟漪”的意思。
2.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展示课件第七屏)1.理解“小心翼翼”的含义,用(二)体会钓鱼时的心情。
“小心翼翼”练习说话。
2.理解“翕动”的意思。
3.出示鲈鱼的相关资料。
(展示课件第八屏)4.体会“我”和父亲的心情。
5.引导学生读出“我”的感情。
(三)体会放鱼的过程。
本环节旨在承上启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展示课件第九屏)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让学生多元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2.父亲做得对不对?(展示课件第十屏)3.你感受到父亲是怎样的人?4.体会“我”的心情。
5.补白。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四)指导朗读8、9 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想一想,这两篇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第三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父亲钓鱼和放鱼的过程,感受到了父亲是一个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那么 34 年过去了,这件事又是怎么影响作者呢?二、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小时候“我”和父亲钓鱼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展示课件第十二屏)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①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②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让他们感悟到,“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比如: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此处补白旨在深化课文的内容。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
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①“道德抉择”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②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三、回归整体,再次感悟作者的情感1.课文是按着“钓鱼——放鱼——启示” 的顺序来记叙的,想一想“我”的情感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么变化的?(“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 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 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2.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和父亲的人格。
四、拓展与练习1.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启示,写一写。
板书设计:3 钓鱼钓鱼得意放鱼不舍启示获得勇气和力量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4* 爷爷的芦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