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红细胞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1、形态: 无核,呈中央双凹圆盘状
12
正常值 男性(4.0~5.5)×10/L
12
女性(3.5~5.0)×10/L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①、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人体内共有铁3~4 g,其中约70%存于血红 蛋白中。
•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实用文档
•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解 • 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纤溶酶
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纤维蛋白的溶解
激活物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抑制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 成网,以加固止血栓。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相互促进, 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是机 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实用文档
血液凝固后l~2 h,血凝块发生回缩, 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血液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 和血细胞组成。
实用文档
• 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参与体温的维持 4、免疫防御功能 5、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
实用文档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知识讲解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一)A型题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 石蜡切片、H-E染色B. 冰冻切片、H-E染色C. 涂片、H-E染色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A. 碱性磷酸酶B. 吞噬素和溶菌酶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D. 组胺酸E. 芳基硫酸酯酶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 来自多核巨细胞D. 细胞核常分4~5叶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 胞核呈圆形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A. 是有核的细胞B. 细胞直径7~8μm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B. 是最大的白细胞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C. 残存的溶酶体D. 残存的线粒体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A. 卵黄囊血岛B. 骨髓C. 肝D. 淋巴结E. 脾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 细胞核由大变小E. 红细胞核消失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A. 7天B. 14天C. 30天D. 120天E. 1年(二)B型题A. 浆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血小板E. 中性粒细胞14.在凝血和止血中起主要作用15.产生免疫球蛋白16.与抗凝血有关17.能减缓过敏反应18.能释放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19.杀伤细菌,自身解体成为脓细胞20.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21.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A. 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B. 少量嗜天青颗粒C. 血红蛋白D. 碱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E. 过氧化物酶22.单核细胞含有23.成熟红细胞含有24.血小板含有25.中性粒细胞含有26.淋巴细胞含有A. 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单核细胞27.与肥大细胞相似,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28.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减缓过敏反应29.具有杀菌作用30.能分化成巨噬细胞31.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B B淋巴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巨核细胞E T淋巴细胞32.巨噬细胞来源于33.脓细胞来源于34.浆细胞来源于35.血小板来源于(三)X型题36.没有细胞核的是A. 成熟红细胞B. 淋巴细胞C. 网织红细胞D. 脂肪细胞E. 粒细胞37.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A. 细胞的大小B. 细胞核的形状和分叶C. 胞质的颜色D. 特殊颗粒的大小和染色特征E. 有无溶酶体38. 中性粒细胞含有A. 嗜天青颗粒B. 黏原颗粒C. 特殊颗粒D. 异染性颗粒E. 酶原颗粒39.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 中性颗粒B. 特殊颗粒C. 异染性颗粒D. 酸性磷酸酶E. 组胺酶40.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 淋巴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中性粒细胞41.单核细胞A. 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 由淋巴组织发生C.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D. 核呈分叶状E. 来自巨核细胞42.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 杀灭寄生虫C. 减轻过敏反应D. 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 增强过敏反应4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A. 肝素B. 白三烯C. 组胺D. 溶菌酶E. 吞噬素44.红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 网状组织B. 疏松结缔组织C. 造血细胞D. 脂肪组织E. 血窦45.造血干细胞A. 有很强的增殖潜能B. 有多向分化能力C. 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D. 有自我更新能力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4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A. 成纤维细胞B. 网状细胞C. 巨噬细胞D. 血窦内皮细胞E. 脂肪细胞47.巨核细胞A. 核分叶状B. 胞体巨大C. 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D. 胞质突起深入血窦内E. 胞质可部分脱落48.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A. 胞体从大到小B. 胞核从有到无C. 血红蛋白从无到有D. 细胞器从有到无E. 细胞分裂功能从有到无49.属于溶酶体的颗粒是A. 嗜天青颗粒B. 中性颗粒C. 嗜碱性颗粒D. 嗜酸性颗粒E. 血小板的致密颗粒50.出生后,造血干细胞可出现在A. 外周血液B. 淋巴结C. 脾D. 胸腺E. 红骨髓二、名词解释1.血象2.网织红细胞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6.造血干细胞7.造血祖细胞三、问答题1.试述有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第五章 血液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ESR):红细胞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 内的沉降速率。 数值:男子为2~8mm/h,女子为2~10mm/h 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血沉降低 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 血沉升高
第三节 血细胞的生理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1.形态:无核,中央双凹的圆盘状 2.正常值:男:450万-550万/mm3 女:380万-460万/mm3 3.成熟红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的正常值为: 男:12-15g/100ml 女:11-14g/100ml.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 概念:红细胞所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正常值:0.45%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1)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 要在骨髓。 (2)造血原料: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铁、 叶酸和维生素B12。 (3)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 (4)红细胞的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直接刺激骨髓干细胞 的分裂、分化和成熟
二、ABO血型
ABO 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的凝集原而划分的。有A 和B 两种凝集原。根据他们的组合,可以有四种类型:①含 有A 凝集原的称为A 型;②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 型;③含 有A 和B 两种凝集原的称为AB 型;④既无A,也无B 凝集原 的称为O 型。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抗原(凝集原) A B A、B 无A和B 血浆抗体(凝集素) 抗B 抗A 无抗A或抗B 抗A和抗B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辅导教案前言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
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8周)发育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受精、卵裂、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胎膜、胎盘的形成;双胎、多胎、联胎、胚胎龄的推算;颜面、颈部、四肢的发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眼、耳的发生以及在上述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另外,简要介绍某些胚胎分化机理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克隆等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成就。
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辅导教案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及7年制教学大纲编写,介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教案共分27章,每章包括2部分。
“目的要求”部分指出了本章中要求掌握与了解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介绍的是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及每章的重点和难点。
该教案可供临床医学7年制、6年制及5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复习及自学所用。
各章节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见下表:各章节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名称理论课学时数实验课学时数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0。
5 0.5第二章上皮组织 2.5 2。
5第三章结缔组织2。
5 2。
5第四章软骨和骨 2.5 2第五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3 2。
5第六章肌肉组织 2.5 2第七章神经组织 3 2第八章神经系统 2 2 第九章循环系统 2.5 2。
5第十章免疫系统 3 3第十一章皮肤 1 1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2.5 2第十三章消化管 3 2第十四章消化腺 3 2第十五章呼吸系统 2 2第十六章眼和耳 2 2第十七章泌尿系统 2 2第十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2 2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3 3第二十章胚胎学绪论0。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 血浆相对粘滞度为1.6 2.4 (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糖 压力 • 大(300 mOsm/kg) 占99.6%
释
放
肝素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 强。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 ①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
主要功能:
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白细胞渗出: 伪足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通过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并 伪足 借助这种运动,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 趋化性: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
(三)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血量中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 慢。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二)血液的粘滞性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 利于出血停止; ②粘着、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出血口; ③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基本组成 (一)组成:血浆+血细胞 组成:血浆+ 血量(blood volume):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 总和。 8%,体重为60kg的人 血量约5L 体重为60kg的人, 总和。7- 8%,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约5L 。
内环境(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功能 物质和 等 缓冲功能: 2)缓冲功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理化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 蛋白质、离子) 值、糖、蛋白质、离子),是维持内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
(一)形态 结构和数量 形态,结构和数量 形态
血小板
我国健康成人,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我国健康成人 血小板数量约为10万-30万/ 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二)血小板的功能 二 血小板的功能
1 生理特性
(1) 黏附
(2) 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 、肾上腺素、 、 组胺等
2 红细胞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 用的各种溶液中, 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0.85%NaCI溶液),高 溶液),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 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 低渗溶液。 低渗溶液。 临床上将以0.45 0.45临床上将以0.45-0.3% 的氯化钠溶液为正常 人红细胞的脆性。 人红细胞的脆性。 衰老RBC>刚成熟RBC RBC>刚成熟RBC;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05第5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PPT精选文档

数量:成人男性每400~500万/mm3;成人女性350~ 450万; 新生儿600~700万/mm3 ; 两岁后逐渐下降。
1.2 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
红细胞的组成:水 63%; Hb 34%; 其它3%。 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的含量: 成人男性:125~160g/L; 成人女性:115~150g/L; 新生儿: 230g/L。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 率。 数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 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 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特征: RBC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RBC与血浆 的摩擦力和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排斥力阻碍RBC下沉。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表面电荷和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血红蛋白的组成:珠蛋白+4个血红素 PO2高 血红蛋白的功能:Hb+ O2 HbO2 PO2低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正常值:0.45%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2.4 血浆的酸碱度
正常成人血浆pH为 7.35-7.45。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KHCO3/H2CO3 KHb/HbO2 KHbO2/HbO2 K2HPO4/KH2P O4
Hale Waihona Puke 血浆中的缓冲对 血液缓冲系统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

滨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上皮组织第3章结缔组织第4章软骨和骨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第6章肌组织第7章神经组织第9章循环系统第10章免疫系统第11章皮肤第12章内分泌系统第13章消化管第14章消化腺第15章呼吸系统第16章泌尿系统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第20章胚胎学总论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 HE染色: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
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4. 原位杂交技术:利用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5.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
6.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
第2章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
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
3.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
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
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4.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的连接小体,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xx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一)A型题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石蜡切片、H-E染色B.冰冻切片、H-E染色C.涂片、H-E染色D.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2.中性粒细胞的嗜xx颗粒内含有A.碱性磷酸酶B.吞噬素和溶菌酶C.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D.组胺酸E.芳基硫酸酯酶3.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B.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来自多核巨细胞D.细胞核常分4~5xxE.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胞质中含嗜xx颗粒和特殊颗粒D.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xx 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胞核呈圆形D.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A.是有核的细胞B.细胞直径7~8μmC.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D.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占白细胞总数的3%~8%B.是最大的白细胞C.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xx颗粒E.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A.残存的滑面内质网B.残存的多聚核糖体C.残存的溶酶体D.残存的线粒体E.残存的xx复合体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A.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是一种小淋巴细胞C.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D.起源于胚胎外胚层E.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A.卵黄囊血岛B.骨髓C.肝D.淋巴结E.脾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细胞核由大变小E.xx细胞核消失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A. 7天B. 14天C. 30天D. 120天E. 1年(二)B型题A.浆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肥大细胞D.血小板E.中性粒细胞14.在凝血和止血中起主要作用15.产生免疫球蛋白16.与抗凝血有关17.能减缓过敏反应18.能释放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19.杀伤细菌,自身解体成为脓细胞20.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21.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A.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B.少量嗜xx颗粒C.血红蛋白D.碱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E.过氧化物酶22.单核细胞含有23.成熟红细胞含有24.血小板含有25.中性粒细胞含有26.淋巴细胞含有B.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27.与肥大细胞相似,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28.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减缓过敏反应29.具有杀菌作用30.能分化成巨噬细胞31.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A 单核细胞B B淋巴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巨核细胞E T淋巴细胞32.巨噬细胞来源于33.脓细胞来源于34.浆细胞来源于35.血小板来源于(三)X型题36.没有细胞核的是B.淋巴细胞C.网织红细胞D.脂肪细胞E.粒细胞37.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A.细胞的大小B.细胞核的形状和分叶C.胞质的颜色D.特殊颗粒的大小和染色特征E.有无溶酶体38.中性粒细胞含有A.嗜xx颗粒B.黏原颗粒C.特殊颗粒D.异染性颗粒E.酶原颗粒39.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中性颗粒B.特殊颗粒C.异染性颗粒D.酸性磷酸酶E.组胺酶40.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肥大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41.单核细胞A.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由淋巴组织发生C.含有许多嗜xx颗粒D.核呈分叶状E.来自巨核细胞42.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是A.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杀灭寄生虫C.减轻过敏反应D.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增强过敏反应4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A.肝素B.xxC.组胺D.溶菌酶E.吞噬素44.红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网状组织B.疏松结缔组织C.造血细胞D.脂肪组织E.血xx45.造血干细胞A.有很强的增殖潜能B.有多向分化能力C.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D.有自我更新能力E.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4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A.成纤维细胞B.网状细胞C.巨噬细胞D.血xx内皮细胞E.脂肪细胞47.巨核细胞A.核分叶状B.胞体巨大C.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D.胞质突起深入血窦内E.胞质可部分脱落48.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A.胞体从大到小B.胞核从有到无C.血红蛋白从无到有D.细胞器从有到无E.细胞分裂功能从有到无49.属于溶酶体的颗粒是A.嗜xx颗粒B.中性颗粒C.嗜碱性颗粒D.嗜酸性颗粒E.血小板的致密颗粒50.出生后,造血干细胞可出现在A.外周血液B.淋巴结C.脾D.胸腺E.红骨髓二、名词解释1.血象2.网织红细胞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6.造血干细胞7.造血祖细胞三、问答题1.试述有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试述无粒白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3.试述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D2. C3. A4. E5. E6. D7. E8. E9. B 10. A11. A 12. C 13. D(二)B型题14. D 15. A 16. C 17. B 18. C 19. E 20. B 21. D 22. E 23. C24. A 25. D 26. B 27. B 28. A 29. C 30. E 31. D 32. A 33. C34. B 35. D(三)X型题36. AC 37. BD 38. AC 39. BDE40. BD 41. AC42. ABC 43. ABC 44. ACE 45. ABCDE 46. ABCDE 47. ABCDE48. ABCDE 49. AD 50. ABCE二、名词解释1.对血液中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检查称血象。
2.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有少量残存的细胞器如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可显示残留的核糖体,呈网织状。
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残留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达3%~6%。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3.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细胞核常呈分叶核,或为杆状。
胞质内含有两种颗粒:特殊颗粒较小,占80%,中性,染为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较大,占20%,染为淡紫色。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杀灭细菌。
4.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橘红色。
电镜下,颗粒呈圆或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长方形结晶体。
颗粒属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芳香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
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等作用。
5.嗜碱性粒细胞仅占白细胞总数的0%~1%。
核分叶或不规则。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匀,染成紫蓝色,并具有异染性。
电镜下颗粒有膜包被,内含肝素、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胚外中胚层血岛内。
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向多种血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复制。
出生后主要分布在红骨髓,其次在脾、肝、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分布。
7.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失去多方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向分化,因此也称定向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无自我复制能力,其数量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补充。
造血祖细胞保持高度的增殖能力,各系细胞的扩增主要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
三、问答题1.有粒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种。
①中性粒细胞直径约10~12μm。
细胞核呈分叶状,可分2~5叶不等,多见2~3叶;此外也可见杆状核。
核内的染色质颗粒粗大,凝聚成块状,核仁不明显。
胞质颗粒可分为两种:特殊颗粒染为淡红色,较小,约占80%,颗粒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染为淡紫色,较大,约占20%,颗粒内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
中性粒细胞能作变形运动,由血液进入结缔组织中,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时,其数量增多。
②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μm。
细胞核多分为两叶,染色质颗粒粗大。
细胞质内含有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为橘红色;电镜下,可见颗粒有膜包被,内含晶状小体,以及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可吞噬异物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以减弱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
当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嗜碱性粒细胞直径为10~12μm。
细胞核亦分叶,但常不规则或呈S形,轮廓不清楚。
细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染为深紫蓝色,并具有异染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常遮盖细胞核;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等,白三烯存在于细胞基质中。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2.无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①淋巴细胞按其大小可分为小、中、大淋巴细胞,血液内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
小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染色深;细胞质很少,常在细胞周边成一窄缘,嗜碱性,染为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大、中型淋巴细胞数量较少,细胞核呈椭圆形,胞质较丰富,内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根据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3类。
T细胞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75%,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寿命长短不等,为数日、数周至数年,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②单核细胞是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肾形、不规则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疏网状,染色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