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阅读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古希腊的石头测试题及答案

古希腊的石头测试题及答案5 c 古希腊的石头名师指导内容感知这篇的主要借助“古希腊的石头”展开遐思,从中他既发现了这些石头身上的三种美,又看到了中外化在这些古物上的融合,更从希腊人对待古物的态度和方法上,找到了可供我们借鉴的对待古物的方式,那就是尊重历史的本面目,才是真正的保护物。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粗糙(cā)庇护(bì)泯灭(ǐn)亢奋(àng)呵护(hē)甬道(ǒng)坍塌(tān)篝火(gōu)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庇护袒护,保护。
暧昧①(态度、行为)含糊,不明白。
②(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
朦胧模糊,不清楚。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神驰心思飞向(某种境界)。
呵护爱护;保护。
2相关成语炯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也作“器宇轩昂”。
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3近义词悠远幽远悠远离现在时间长。
如悠远的童年。
幽远幽深,多指水、树林、宫室等。
如这篇意境幽远。
四、学常识1冯骥才,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学剧本《神灯》,学杂谈集《我心中的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冯骥才《古希腊的石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
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
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
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
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
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岁月感就是时间感。
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
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
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
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
古希腊的石头

▶自读文本古希腊的石头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千米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千米。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千米,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大约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差不多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自读文本 古希腊的石头

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曾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 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 颇为引人注目。圆明园官方称可有选择恢复部分建筑,但西 洋楼等建筑不重建。对于圆明园的复建,“修”“存”之争
持续多年,“废墟派”称重建劳民伤
财,“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 荣光。重建圆明园到底有没有必要? 谈谈你的理由。
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1.了解作者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民间艺 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义和拳》, 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短篇
小说《雕花烟斗》。
2.相关知识 冯骥才似乎对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早在20世纪80
本文作者的游踪是什么?写到了哪些石头? 【提示】游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阿雷 奥斯·帕果斯小山、迈锡尼遗址、海神庙遗址。 石头——石雕残臂、无头神像、粗糙巨石、庙 基和石柱。
1.请分析“这时光的触觉,光滑、柔软、流动” 中作者的感受。
手法和感受要兼顾
【提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置身于 残缺粗糙但却承载了古希腊悠久历史的石头中间, 眼前仿佛出现了几千年前的历史场景,逼真而鲜 活,作者深深陶醉其中。
自读文本
古希腊的石头
古代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
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尤其是对
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古代的文明呢? 面对“古希腊的石头”,作家冯骥才遐想万千。今天,让 我们沿着作家的足迹,走近希腊,走近希腊的石头堆,走 近希腊的文明。
1.结构与情感。
(整理版)古希腊的石头

古希腊的石头【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雕像的眼睛〞比“我的眼睛更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雕像是古希腊英雄时代文明的反映,“我〞被它所反映的智慧、魅力感染和震撼,它让“我〞感觉到它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2.“在艺术史上,阳刚时代艺术中人物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阴暗时期艺术中人物的眼睛,多半暖昧不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了比照手法。
突出了希腊艺术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说明古希腊较早地进入了文明时期和英雄时代的阳刚与进步。
“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类以此方式表达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二、阅读课文21~29自然段,完成4~6题。
4.作者驱车去苏纽的海神庙,跑了三个小时的路,看到的海神庙是什么样的?从中能看到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座纪元前的古庙,现今只有石头的庙基和两三排光秃秃的多里克石柱了。
石柱上深深的沟槽快要被时光磨平。
还有一些断柱和建筑构件的碎块,分散在这崖顶的平台上。
②从海神庙我们看到了希腊人保护历史遗迹的方式:他们决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后的“现场〞,因为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
5.在浩无际涯的爱琴海上,由希腊苍老而洁白的石头,作者想到了什么?从中你又想到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由爱琴海边上的那些苍老而洁白的石头引发联想,想到了爱琴王那个悲哀欲绝的故事。
【推荐重点】2019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 古希腊的石头习题 鲁人版必修3

古希腊的石头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千米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千米。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千米,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大约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差不多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 古希腊的石头习题 鲁人版必修3

古希腊的石头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千米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千米。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千米,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大约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差不多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现代文阅读题)古希腊的石头阅读答案

古希腊的石头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
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
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
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
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
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岁月感就是时间感。
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
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
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
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
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
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阅读答案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
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
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
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
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
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
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岁月感就是时间感。
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
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
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
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
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
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⑦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⑧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⑨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
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
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
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
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⑩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
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
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
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
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
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11)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
带着昔时的气息。
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
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
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12)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
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
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
(13)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
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
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17. 作者在第(11)自然段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阅读第⑥到(13)自然段,说说作者发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历史?
18. 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作者在文中第(13)自然段设想了“我们”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联系全文,在第(14)自然段划横线处填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能概括启示,不超过20字。
19.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文中第4自然段进行赏析。
答案: 16答案:真实、鲜活的各种历史状态。
答案:站在承载着古希腊历史文明的石头面前,人们可以借此回溯历史,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
17.答案:从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上剩下的两尊神像与敦煌和云岗的佛像酷似这个细节,感受到了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
从迈锡尼遗址呈现历史的原生态这个细节,感受到的是古希腊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
18.答案:与希腊人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寄寓作者的褒贬态度:肯定希腊人保护文物的方式,否定国人的错误做法。
引起读者的思考,表明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启示国人在对待古代文化遗产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答案: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
19.答案:本段采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表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的美。
作者先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交代参观的对象,再对左臂作了细腻的描写,表现其阳刚之美,然后对此展开形象的议论,揭示残缺的意义。
描写、议论中又饱含作者对石雕的赞美之情。
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使作者既能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绘,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给人以具体的美的享受,又能使作者对事物进行分析,发表见解,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