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边城》有感
读《边城》有感(精选33篇)

读《边城》有感读《边城》有感(精选3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边城》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边城》有感篇1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
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
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
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
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
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
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
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
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
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
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
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读《边城》有感篇2湘西,一个渡口,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为天下过河的人迎来送往,他们在渡船上认识了许多人。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通用18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沈从文《边城》读后感(通用18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篇1自从上了高中就很喜欢看小说,所以这次没有犹豫地就选了这本《边城》。
记得初次接触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上面节选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听傩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内容,当时只是觉得是行文舒缓的一篇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但在这次短短几天的阅读中,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让这几年看过了太多浮华、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违的宁静,心像承载着祖孙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样平静的流淌着,用每一滴的触觉去感受沈先生笔下那充斥着诗意和人性美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
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以上是边城的大致内容。
仅从大致来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纠葛和平缓却抑郁的氛围里;其实不然,熟读全文后的感觉绝对不是区区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现的。
沈先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
文章之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区热情淳朴的民风,平静自然的环境。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边城”以现实中的茶峒为原型,茶峒是位于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实的边城。
沈从文《边城》读后的感悟(精选39篇)

沈从文《边城》读后的感悟(精选39篇)沈从文《边城》读后的感悟(精选39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小编整理了沈从文《边城》读后的感悟(精选39篇),希望对你有用。
沈从文《边城》读后的感悟篇1读了《边城》有感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
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秀秀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
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秀秀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秀秀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秀秀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
的确,自那以后,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秀秀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
秀秀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秀秀开心地笑。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秀秀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
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秀秀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
读《边城》有感11篇

读《边城》有感11篇读《边城》有感11篇读《边城》有感1读《边城》,你可以感受水乡小镇立于尘嚣之外的意韵之美,可以了解淳朴厚道的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习俗礼仪,可以观赏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典雅之乡。
在《边城》中,令我最深受感触的还是主人公翠翠浪漫但曲折的情路历程。
翠翠是川湘交界的边境小城茶峒中一位摆渡船的老船夫的孙女,祖孙二人负责将岸边的过客由河的这岸渡到河的那岸。
茶峒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只钟情于二老。
两兄弟相约用唱歌的方式争取翠翠的心,哥哥自知自己并非弟弟对手后便退出,后来却淹水而死。
顺顺要二老迎娶另一个姑娘,但二老的心却仍钟于翠翠,后赌气随船远行。
祖父察觉此事于雷夜中去世,独留翠翠一人等着二老归来。
在茶峒这个小城中,人们依山而生,傍水而活。
小城处处是山青水秀、莺鸣鸟啼、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色。
书中所描写的句子令读者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如“秋天溪水清个透亮,活活地流,许多小虾子脚攀着一棵草,在浅水里游荡,有时又躬着个身子一弹,远远地弹去,好像很快乐”,短短一两句话,便把茶峒的自然和谐之美,一一体现在读者面前。
也许正是如此开阔豁朗的一方山水孕育了坦诚直爽的男儿和温柔甜美的女子。
翠翠便是这一方山水所孕育出的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这是书本对翠翠的第一次描写,也是我对翠翠的第一印象。
她和祖父一起在水边长大,在渡船中平凡生活。
她就像一张白纸,洁白得无暇,又如一块未经雕饰的玉,周身都是青春的气息,似有无限的可能。
她天真无邪、自然淳朴、活泼善良,犹如一只蹦蹦跳跳的小鹿,这样一位女子怎能不惹人怜爱。
在我认为,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孩理应在爱情上也能获得一个完满的结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无比地憧憬恋人带给自己的惊喜。
《边城》的读后感(精选24篇)

《边城》的读后感《边城》的读后感(精选24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的读后感篇1看完了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颇有些情绪,故小写以记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细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带有淡淡的忧伤。
他所描绘的湘西小镇,古朴纯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画中人都已然忘记了时间。
清新的爱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笔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动人心扉。
书中的世界仿佛静止。
时间在走,岁月在长;翠翠从一个小雏孩儿长成了14岁的娇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泼可爱。
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赋予的神气,自然映照的明眸。
顺顺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竟同时喜欢上了这个摆渡人家的女儿。
对天保来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车路不通,马路不擅,愤而离去,不幸遇难;对傩送来说,是碾坊,是渡船?是爱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选择,他难于抉择,亦选择了离开。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喜是悲,画中人自知。
可是你说,傩送会不会回来呢?那睡梦中的一把虎耳草几时再得一见呢?书中的爷爷,守了渡船50年的爷爷,在雷雨将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哭成了泪人儿。
但我相信自然给她的力量会让她勇敢坚强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纯质朴的湘西女子会撑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傩送回是不回,她都还是那个快乐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后来写说:“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
生存真是一件可怜的事情。
一个人记得太多事情真不幸。
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
体会到事情太多也不幸。
”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经历吗?人事纷繁,要紧的是自己能有一颗平和安静、强硕壮实的心,风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
大学四年,到现在已经匆匆过了将近一半了,未来还有一半,该怎么过?这个问题许久之前就想过,当时没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态;到现在,我不得不很惭愧地说,仍旧未知,仍旧不知道未来该怎样走,不知道过了今天明天该为什么而奋斗……书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烟,如雾霭;现实的生活太难,如追日,如填海。
《边城》读书感悟(通用9篇)

《边城》读书感悟(通用9篇)《边城》读书感悟1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之殇仍然在中华大地延续,古老的中国在外来侵略下被迫经历着一场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形态的变革,传统的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溃的边缘。
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继承的部分也在分崩离析,正义与罪恶的界限开始模糊。
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存在几乎没有意义,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无情的碾压。
沈从文岁出身在民风剽悍的湘西,性格却脆弱敏感。
他清醒地意识到在革命狂热背后的隐忧,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难以适应的情绪。
所以他以笔代画,“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可谓命运坎坷。
沈从文自建国以后,饱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证据就是以《边城》为代表作品,然而身后,《边城》又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地位。
世事反复无常,再对照着《边城》里宿命式的爱情悲剧,令人喟叹。
《边城》读书感悟2最近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大为折服。
他笔下的那个湘西边镇深深地吸引着我。
小说的开头就向我们展现了一片宁静自然的乡村景象,沈先生把湘西小镇茶峒上老艄公祖孙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婉婉道来。
主人公翠翠是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美丽精灵,她天真纯情,善良羞涩,对美好的生活和爱情有着渴望和向往。
她就是边城的象征。
翠翠与爷爷的至深亲情,翠翠与傩送朦胧无果的爱情,天保与傩送间的手足深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乡邻关系……共同勾划出了纯朴的风土人情。
故事随着如溪水般清灵地慢慢展开,每一个字符都熨帖在心上,看似平淡叙事、语言也充满着口语化,却让人能品出一种优雅的美感,这真是令人惊叹。
这个故事里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却用真情真意写活了一座质朴的小城和那里淳厚的人们。
《边城》读后感(精选19篇)

《边城》读后感《边城》读后感(精选1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精选1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读后感1最近有幸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说来惭愧,沈先生的传记20多年前就看了,而他的著作却没有读过。
其实也看过一些,就是当时觉得平淡就一带而过。
而《边城》早已知道,就是没有阅读而已,现在读也未必晚。
用了大约一星期的时间,隔三岔五地,断断续续地,直到今天傍晚,俺才读完了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边城》。
动机是最近想到湖南去旅游。
我喜欢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先了解一下当地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寻找先贤的足迹。
沈先生是我敬仰的人,印象中他的夫人是苏州人,相濡以沫了许多年。
他这一代敬仰的较多,如:巴金、老舍、叶圣陶、傅雷、冰心、钱钟书、启功、季羡林、南怀瑾等等。
都属学识渊博、虚怀若谷、真诚相待、表里如一、高风亮节的先贤哲人。
《边城》看一篇是不够的,这次的心得也是肤浅的,随意了。
俺看到的版本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
可能是因为断断续续的原因,读完这本小说,俺没有多深切的感受,只有一点淡淡的哀伤和惋惜!这本小说没写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没有大气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普通人的近乎理想化的生活!沈先生是从湘西走出来的人,代表作就是此《边城》。
从此凡爱好文学的华人都知道了湘西有个边城,好像叫凤凰城吧,有待旅游时考证。
文学的力量和魅力被沈先生优美的文字体现出来了。
30年代湘西淳朴的民风随着时代的变化估计现在所存不多了吧。
也正因为不存在,所以美好的东西不但令人神往,而且一直萦绕在人的心里。
在篇幅不长的小说里,沈先生将边城的风土人情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
许多描述的自然景观、风俗、人物、心里描写跃然纸上,使人情不自禁读下去。
字里行间透射着淡淡的乡意、浓浓的乡情,无愧他的力作。
1933年的写作至今已有近80年了,我父辈出生时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读着就倍感亲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精选20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精选2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沈从文《边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篇1若是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
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行。
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
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
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
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新渡船又会出现。
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
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
但是却是生活的真谛。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尽管凤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鲜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
单作者却有一种陌生感。
回想一下,山还是那么的高峻,水还是那么的清澈,人还是那么的勤劳,天还是天,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变的是人的心。
人的心在顽童时是纯洁无暇的,天真的,那时侯未看到现实生活的丑陋,无奈。
看到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
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
千年万年不变。
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
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伏的悲痛, 谁解其中味——重读沈从文《边城》有感读罢《边城》,合卷掩眸,再次沿着这条响彻千年带着楚戈般古旧与悠远的沅水,溯源至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古城,任思绪如袅袅炊烟般油然升起。
看哪,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白塔之下,依稀有人家。
吊脚楼旁,野渡无人舟自横。
绕山岨流,茶峒城边,龙舟竞赛,河中捉鸭,鸟雀鸣竹篁,与人争欢喜。
心中的边城,大抵如此!记得高中语文课本节选过《边城》片段,当时老师说它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亦有评价说“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当时的自己也仅是肤浅的流连忘返于沈先生为我们勾勒的世外桃源湘西的山水美、风情美和人性美之中,爱那种恬淡、质朴的诗意生活。
可是进了大学,当自己再读之后,我的心中却隐约飘出了几许闲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沈先生写下此文,难道真只为让我们“领略笔下湘西世界的美”么?我摇头。
心中反复思考沈从文先生那句:“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
”是啊,“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沈从文先生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翠翠那“隐伏的悲痛”,小说里爱情悲剧那“隐伏的悲痛”,物质文明、现代文明侵蚀下沈先生记忆中的湘西已成“乌托邦”那“隐伏的悲痛”……所有的所有,都已悄然浮出沅水之上,浮于边城之畔。
一.翠翠及其爱情悲剧“隐伏的悲痛”翠翠,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倔强的少女。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精灵,当她向我慢慢走近时,我感觉到的是越来越清晰的对爱情的渴望,却又有越来越模糊的对爱情的信心。
梦想在一轮轮的破灭中升华,爱在脆弱中坚强,同时又在坚强中脆弱!这样一个圣洁淳朴的世外桃源,本该能够圆满美好的家庭,可父母的爱情悲剧,爷爷的溘然长世,傩送的远走他乡,使她痛苦至极,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而是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像母亲当年那样苦恋并等待着傩送归来,她孤寂地守在渡口与黄昏作伴,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仅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它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
小说的开篇对翠翠身世的描写就隐隐约约沁濡着“隐伏的悲伤”。
《边城》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同时,小说中也暗含了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两段故事都带有悲剧意味,如宿命中轮回的悲歌般一直纠结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沈先生笔下的妙龄少女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
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作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
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
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
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那“隐伏的悲痛”也如墨点般在白纸上释荡开来,挥之不去。
还记得小说中有一段写道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有人说,“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
二十岁的我,涉世不深,思考不够,因此对这个问题没有那么深入的探索。
我只是在想,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会怎样呢?她会找到那份爱情获得幸福吗?感性思维期待如此,可是理性思维却告诉我,如鲁迅所说,“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沈从文先生很多小说如《一个女人》、《萧萧》、《三三》、《巧秀与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
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们在“堕落”与“回来”之间绝望挣扎的心路历程。
就算勇敢地出走又如何呢?这种欲罢不能、欲语还休、无果而终的爱情迷雾,这种无可奈何、摆脱不了的女性宿命难道不也是一种“隐伏的悲痛”么?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自是《边城》的结尾。
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或许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尽的无限的无法自拔的困惑与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
这难道不是许多人的写照?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隐伏的悲痛”?又或许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都会像我一样,内心为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红色头盖出嫁的日子。
可是,这也仅是个柏拉图式的梦罢了!关于《边城》,沈从文说:“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与弥补”。
这是沈从文通过《边城》寄托他的文化恋母情结的真实的说明,也点出了《边城》故事“田园牧歌式”的背后,“隐伏的悲痛”!有人说,《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恬淡的人性“牧歌”。
而我却更愿意将《边城》解读为带着淡淡的忧伤的一幅刺绣,作者用细腻和婉转的针法,带着丝丝的痛,编织它,穿刺它,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完整的美好画卷。
而那“隐伏的悲痛”,谁解其中味?谁解其中味呢!二.《边城》主旨寄托沈从文自身“隐伏的悲痛”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事实上,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沈从文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有人说,你越难以得到什么,越是渴望、憧憬什么。
这句话使我隐约猜测为什么沈从文先生要极力描写、极力回味湘西之美了。
也许,作者是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所谓的大城市的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所谓的大城市中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所谓的大城市中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或许,沈从文先生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热切的赞扬,对湘西美景极力的描写,是对它记忆中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由衷的赞美和留恋吧!尽管那已是行走在岁月中、仅存在于记忆中的伤逝了!理想描绘得越美好,“隐伏的悲痛”隐藏得越深沉;现实运转得越复杂,“隐伏的悲痛”涌动得越激烈!沈从文先生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这“隐伏的悲痛”叫他如何不感慨万千呢!小说中的简单与生活中的复杂,这“隐伏的悲痛”叫我们怎么能没有共鸣呢?“你害怕明天的事实,或者说你厌恶一切事实,因之极力想法贴近过去,有时并且不能不贴近那个抽象的过去,使之成为你稳定生命的碇石”,沈从文先生如是说。
从这句话中我隐约触摸到那种“隐伏的悲痛”了。
“那个抽象的过去”指的是什么?是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的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么?“稳定生命的碇石”指的是什么?是沈从文先生毕生拱卫的人性之爱、原始之美么?高中老师曾分析过,沈从文先生作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专心耕作“自己的园地”,远离政治,安于书斋,渴望个性自由独立;同时,他们怀着“人生艺术化”的追求,渴望得体地活着。
沈从文先生的抒情体叙事风格,多从乡土社会或抒情中构筑一种理想的完美社会,他持着“返璞归真”的独特文化观念,构建着属于自己的都市和乡下“两个世界”。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当都市道德的虚伪和雌性侵蚀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世界,甚至那梦幻湘西已成乌托邦,沈从文先生以及我们还会笑得灿烂、美得沉醉么?老师曾叫我们思考过一个问题,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是否有偏激之处?文化之根该如何寻觅?在我看来,我很欣赏他的文化观念。
试想一下,当人生的荒谬、生命的悲剧本质、现代之美对自然之美的入侵都在困扰着你,你该如何守候心中那片净土呢?帕斯卡尔说过,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而沈从文虽号为“文体作家”,他的作品却是承载了他的人生理想的。
这理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血腥残忍的舞台上呐喊着争取有尊严有个性活着的权利。
不是么?只有民族之根紧紧扎根在几千年的地下沃土,只有保证生存问题,才有资格谈一切。
不然,文化之根绝对只是可笑的奢谈罢了!可是,当记忆中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怎么能没有那种“隐伏的悲痛”呢?当沈从文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所谓上层社会的奢靡腐烂生活,城里人那种“庸俗小气自私市侩”让他这个“乡下人”深恶痛绝,这怎能不引发他的乡愁?这怎能不使他怀念故乡湘西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可是,即便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
沈从文得意门生汪曾祺有评价说,《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亦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