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阳明心学浅探

阳明心学浅探(二) 阳明心学对与亚洲汉文化圈国家的影响对日本的影响王阳明四十二岁的时候,据称日本僧人惠安来中国游历,研习了阳明学,回到日本后,为阳明学在日本的首个传播者,当时会庵已是87岁高龄。
而明朝中期,未施行海禁之前,已有王阳明著作通过贸易商船输入日。
日本另有坊间传闻,明朝中后期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王阳明的影响亦随倭寇入日本。
日本的安土桃山时代,阳明学已在日本出现并进一步发展。
著名学者如中江藤树,已深研王阳明的著作。
有中江藤树有「近江圣人」之称。
中江藤树中江藤树故居十六世纪中期,中江藤树最先在日本传播阳明心学,被称为日本阳明心学的“元祖”。
中江藤树之后,出现了三轮执斋、佐藤一斋、大盐平八郎等心学大师。
三轮最先注解了《传习录》,这个注解本甚至早于中国本土。
佐藤提出朱陆(王)会同的理论,从而使得日本阳明心学成为幕府之学,具有官方地位。
大盐则将张载太虚说与阳明心学结合起来,发展了阳明心学,他本人甚至在阳明心学的鼓舞下,领导了大阪农民和都市贫民的起义,虽因失败而自杀,却发出倒幕运动的信号。
稍后的维新志士如梁川星岩、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都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他们以阳明心学为团结下层武士、平民的纽带和行为动力,开展倒幕和维新运动。
西乡隆盛吉田松阴明亡后,明遗民朱舜水东渡日本。
水户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国对朱舜水敬以师礼,并深受其「实学」、「尊王攘夷」、「大义名分」思想的影响。
朱舜水为王阳明同乡,熟悉王阳明的学说,故而在日本进一步传播了阳明学[2]。
江户时代中期,已有日本儒学学者全面比较朱子学和阳明学,并完整注疏王阳明的《传习录》。
《王文成公全书》或称《王阳明全书》已在日本流行。
朱舜水德川光国德川幕府晚期,日本阳明学已有自己特色,并一举崛起,成为日本显学。
在宽政年间(1789—1800),日本阳明学在幕府意识形态领域获得支配地位[4]。
阳明学在幕府中下武士阶层中非常流行。
很多对日本近现代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都是阳明学信徒,或学习过《传习录》,或对阳明学非常推崇。
阳明学在日本的发展及其影响

O l O . 5 9 8 2 4 0 6 6
5 9 8 2 4 8 6 6
兴盛于明朝 中后期的 阳明学对 当时的中国产生 了巨大影响。 东渐 日本后 ,与幕府统 治下的社会 背景相 结合 ,形成 了独 具特 色的 日本 阳明学。 日本 阳明学者作为社会革新的主要 力量 ,积极促进对 洋学的吸收 ,成为倒幕运动的 中坚, 推 动了 日本 的明治维新 。研究 日本 阳明学具有重要意义。
0 . . 1 1 2. . 删 8 蚶一I S S N t 0 0 5 . 4 9 0 1
I / w w w . e m s 8 6 , c o m
环 球 市 场 信 息 导 报
投 稿热 线 : 4 0 0 . 0 1 6 . 9 5 8 6
论阳明学对幕末日本变革的影响

论阳明学对幕末日本变革的影响
曾添;许风云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0)005
【摘要】明代大儒王阳明整合创立起的心学不仅在明代中期以降中国朝野上下广泛传播,而且还影响到德川幕府末期的日本.在幕末日本特有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阳明学派.从阳明学在幕末日本的传播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固化了旧日本武士们扭曲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又鼓舞了幕末志士们“倒幕”的决心和勇气.可见阳明学是对幕末日本变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说.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曾添;许风云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2
【相关文献】
1.论日本传统兵学对幕末变革思想的影响——以山鹿流兵学家吉田松阴为例 [J], 唐利国
2.阳明学与“报德学”运动——幕末明治时期日本“德化教育”作用的思考 [J], 徐晓光
3.从幕末与明治初期日本遣欧美使团看日本公共图书馆的舶来 [J], 王智迪
4.日本幕末意识形态的新动向及其历史影响 [J], 石玉铎;孙兆民
5.日本近世汉学与幕末变革思想——以吉田松阴的《东坡策批评》为中心 [J], 唐利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必须提到一位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
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
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
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采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
明治维新采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
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讲到知行的问题,在一百年前推动革命的孙中山,也有他的哲学理论,你们没有看过,叫“孙文学说”,里面提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两个方面。
譬如现在科学昌明,到今天我们都晓得电灯一按开关就行了,很容易,这是行易,但是电的来历、电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难行易”,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难”,理论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这里讨论人性问题,人性怎么来的人怎么会投胎变成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或地狱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未来有没有一个生命每个人心里都有感觉,但是“行难”,永远不知道。
这是“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回转来讲阳明哲学,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大大影响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
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诸位问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教育问题。
王阳明的着作颇丰,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传习录》,讲作人做事的学问,过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国很流行,蒋介石先生在黄埔军校也是讲阳明学说,黄埔的同学每人身上都有一本《传习录》。
我经常笑说,你们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没有人好好翻过。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
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
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王 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

王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阳明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其心学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他出生于明朝中叶,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大志。
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与磨难,也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生的真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致良知”。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欲望和外界干扰的影响,良知被遮蔽。
因此,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实践,去除这些遮蔽,使良知得以显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每一个具体的情境时,都要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他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真理的追求。
很多时候,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却无法将其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必然会引导我们去行动,而行动又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知”的理解。
例如,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美德,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知”就毫无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当时的明朝社会,程朱理学占据主流地位,但逐渐变得僵化和教条。
王阳明在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心学观点。
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被贬至贵州龙场。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顿悟,从而开启了心学的发展之路。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为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学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人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创新。
在教育领域,王阳明的心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心自觉。
日本阳明学的影响

文 。 孙 琬 妹 ( 边 大 学人 文社 会科 学 学 院 外 国哲 学专 业 2 0 级 硕 士 研 究生 吉林 延 吉 ) 延 06
摘 要 :阳 明 学 东传 日本 之后 ,与 当时的 社 会 背 景 相 结 合 形 成 了 独 具 特 色 的 E 本 阳 l
明 学 , 成 为 瓦 解 封 建 统 治 、 推 动 社 会 变革 的 精 神 武 器 ,促 进 了 日本 对 洋 学 的 吸 收 , 推 动 了 明 治 维 新 时 代 的 到 来 。 其 深 远 影 响 对 我 们 在 文 化 领 域 探 讨 日 本 迅 猛 发 展 的 先 进 经 验 ,具 有 深 远 意 义 。
关 键词 :阳明 学 ;知 行 合 一 ;洋 学 ;明
治 维 新
朱 子 学 “ 物 穷 理 ” 中 的 合 理 因 素 相 结 格 合 ,从 阳 明学 的 实 行 实功 立 场 出发 ,提 倡 “ 用 之 学 ” 这 种 思 想 一 方 面 使 阳 明学 有 。 的 “ ”更 加 合 理化 、科 学 化 , 另一 方 面 行 也 使 朱子 学 的 “ ”更 具 有 了实 践 性 和 现 理 实 性 。 他 称 赞 洋 学 : “ 来 西 洋 所 发 明许 近 多 学 术 ,要 皆 实 理 ,诋 足 资 吾 圣 学 。 提 ” 出 了 “ 洋 道 德 ,西 洋 艺 术 ”的 口号 ,开 东 学 西 方 文 化 之 风 。 这 为 积 极 吸 收 西 方 的
科 学 技 术 知 识 在 理 论 上 做 了准 备 。 著 名 洋 学 家 横 井 小 楠 , 注 重 用 心 学
深 为 藩 主 所 重 用 。 高 杉 是维 新 时 代 惊 天 动 地 的 英 雄 人 物 ,当 时 代 人称 其 “ 人 可 以 无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在日本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在日本的影响王守仁(1472-1529年),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无争议的的两个半人就是孔子、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王阳明也是文人用兵成功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史上说,在明以前,又是文人又通晓军事谋略排兵布阵的,没有人能超得过王阳明。
王阳明,即王守仁,自号阳明子,学生称他为阳明先生。
他著书立说,在学院里宣讲自己的心学,使学说得到推广。
他的学说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日本,时至今日,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在日本的影响要远大于中国。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王阳明的学说与陆九渊的学说构成了我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心学”。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在哪?阳明先生自己就已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历史趣谈:王阳明的心学是如何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阳明的心学是如何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
导语:在日本维新派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他打败过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东
在日本维新派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他打败过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他就是被称为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
1905年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波罗的舰队回国,日本天皇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的“偶像”就是王阳明,一名中国明朝的文官,除了东乡平八郎,日本维新派的众多人物,无不把王阳明顶礼膜拜。
王阳明何许人也?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加上曾国藩(半个)。
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这三人分别是:,一是诸葛亮,一是王阳明、一是当代的毛泽东!
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也就是说: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没有超过王明阳的。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陈独秀,以及毛泽东、蒋介石,对王阳明先生,都十分敬佩。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明阳(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心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阳明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自创立以来就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日本,阳明心学极大地影响了明治维新,成为了明治维新的重要学派,并为日本维新变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治维新期间出现的一大批维新志士,不是阳明学者就是阳明心学的拥趸,以他们为主导进行的改革,推翻了日本历史上的幕府统治,建立了现代日本国家。
标签:阳明心学;明治维新;武士道0 引言阳明心学对日本影响很大,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涌现的倒幕勤王志士,他们不是阳明学者,就是阳明心学的仰慕者。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认为,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三岛由纪夫认为,不能无视阳明学而谈明治维新。
蒋介石在《中国的立国精神》中认为,日本民族之有今天,完全是从王阳明哲学片段中所得的教训。
他们得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做他们(日本)的立国精神。
他们就拿这个动的哲学来侵略别人的国家。
这是一种乱动、盲动,陷入了一个动的大毛病,而忽略了伦理、政治和哲学思想这些静的方面。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基础是整个的,不仅要讲诸静的方面,也要讲动的方面,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哲学。
日本的阳明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很大,主要是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推动了日本迅速走向现代化。
1 阳明心学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1.1 阳明心学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精英集团阳明心学培育了一个团结、富有远见、务实的精英集团,这些精英直接推动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江户时期的日本社会有着严格的身份差别,这种身份差别不仅表现在统治阶级的公家和武家,还存在于被统治阶级农、工和商阶级之间,而且在同一阶层内部严格按照世袭和血统原则加以区分。
日本没有一个像中国科举那样的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存在流动的可能,加之朱子学把封建的身份秩序加以合理化和制度化,使得平安时期之后的日本,即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
但是阳明心学在日本的传播极大地震撼了日本的思想界,它对朱子学的批判把人从封建伦理中解放出来,使得下级武士阶级的崛起和后来对西洋学的学习成为了一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众多的维新志士都是阳明学者或者阳明心学仰慕者的原因。
阳明心学唤醒了日本下层武士阶层,使得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最大的不同之一,便是明治维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支持。
这个精英集团包含了一个中央官僚阶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伊藤博文等构成了一个富有远见的官僚集团,不需要像洋务运动中需要借助皇室的力量才可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精英包含了一个知识分子阶层,吉田松阴、福泽渝吉、涩泽荣一等优秀的日本知识分子在明治维新前后,用自己的笔唤醒了日本民众,许多思想家(甚至包括永田铁山、石原莞尔、北一辉)开始思考怎么样改造和建设日本。
这个精英集团还包括一批工业巨头,最早明治维新是以官营工厂或者半官半民性质为主,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前期雄藩政权所决定的。
各藩有实力的大名成为了明治维新政权的核心,也理所当然的成为支撑这个新国家工业的核心,众多的下级武士的薪水就由这些新生的工厂所提供的。
明治十四年,大隈重信改革失败让位于伊藤博文,这也标志着自由主义官僚政府让位于萨长藩阀政府。
官营工厂和半官半民工厂全部拍卖出售给民间,殖产兴业政策遂转换为以民营工厂为中心。
①后来的这些财阀和政府一同将日本改造成为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国家。
1.2 提供明治维新的思想渊源阳明心学的君臣观念、德治观念和平等观念,为实现统一的、现代化的日本提供了思想渊源。
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尊王论”实质上就是一个争取国家统一的思想,希望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学习的是欧洲的君主立宪制,拿日本和英国进行比较。
其实日本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只是借助了西方的官僚体制(西方的官僚体制也是源于中国)构建了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更适合日本的政治秩序。
那就是打破身份制的限制,以天皇为核心构建全新的国家机器。
这样的君臣观念、德治观念和平等观念就是王阳明政治伦理的核心支柱。
阳明认为,“夫君之于民,犹心之于身也……谓夫民以君为心也,君以民为体也,体而必从夫心,则民亦必从夫君矣”。
②“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恒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恒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
③“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④“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⑤这样的心学思想经过石田梅岩、中江藤树和吉田松阴等人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社会,对人,对人心的,对理性的相信打破了身份制度下血统原则和世袭原则的枷锁。
明治维新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历史上有两次机会考验大和民族对于天皇以及天皇制度的态度,但是这两次天皇和天皇制度都得以保留。
之所以如此,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天皇制度和神道、武士道一样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封建制度并不比中国好多少,各种传统的思想甚至比中国贯彻的更为严重。
但是以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伊藤博文等萨长志士看到了世界和日本的差距,决心推翻幕府进行改革。
既然能够称为改革必然是全面的触及制度性和传统的东西,但是改革要获得成功必然是所触及的东西要能够得到人民的接受和当下现实的认同。
当年以伊藤博文为首的维新志士在制定宪法和国家制度过程中处于极度机密的状态,他获得了日本天皇的全力支持。
如果没有这一切,日本的内阁制和法律、日本的电报、铁路系统和货币制度、日本人的服饰、礼仪和生活习惯怎么可能能够仅凭几个维新志士的呼吁就能够在日本迅速地西化。
可以说日本能有天皇和天皇制度这样的传统是幸运的,这是改革成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钥匙。
所以说,近代天皇制成功地聚集了国民的才能与活力,并发展成为具有东亚最初的资本主义产业与近代化军备的国家。
⑥然而对于日本而言,还能拥有伊藤博文这样的杰出政治家更是一种幸运,他懂得抓住日本民众的心,这里既包括天皇、保守派和改革人士,合理的变通成就了后来迅速现代化的日本。
整个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国家上层建筑的构建,无一不受阳明心学的影响,那种对日本民众各阶层人心的观察、洞悉和把握正是阳明心学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1.3 阳明心学重塑武士道阳明心学重塑了日本的民族精神支柱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在融入阳明心学之前,主要是混杂着佛教、神道教和儒家文化的一些东西。
然而阳明心学将知识被看成要与生活中的实践躬行相一致,无疑给武士道增加了行的意义和价值的指向性。
武士应该忠于谁?武士的刀向谁挥?武士的良知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在明治维新期间激励着一批维新志士投入到革命中来。
在那个时期,最大的理就是推翻幕府,重建一个全新的日本,这个“理”存在于像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武士的“心”中,这也是他们作为武士存在的意义。
为了这个目的,必须将武士的修行贯彻到行动中来,那就是“知行合一”,武士的刀指向幕府,推翻旧幕府在日本的统治。
由此可见明治维新期间最大的良知就是:我们人民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自己国家独立的问题。
⑦为了建立一个新的,不同于旧式幕府的政权,一大批受阳明心学的下层武士站出来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也将日本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一直是按村落管理,按家庭传承职业的日本人,改变成向对外战争和工业革命热烈贡献的被‘主体化’的近代人,……这里发挥巨大作用的是由中国传来的政治思想兼个人处世指南的儒教,特别是表现在其中‘阳明学’的思考方法上”。
⑧“大盐平八郎的行动只是个案,但他的起义却生动地表现出蕴涵在阳明学思想中过激的潜能。
王阳明对于公开行动的强调给儒家经典增添了革命色彩”。
⑨如果单纯的从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批判,把人从封建伦理中解放出来来看,阳明学确实认为对于善恶的认识只有通过行动的表现才有意义。
但是这样的行动要基于善的意义才称得上是良知,所谓为善去恶是良知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后来的日本人把日本走向军国主义也归纳到阳明学的影响是错误的。
正如对武士道精神的误解一样,也误读了阳明心学,最为关键的一点,战斗的本能之下,更为神圣的本能——“爱”被人为地忽略了。
总之,日本在19世纪末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革命,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体用”的合成物,它的“体”或基本原则,是改造过的儒学;它的“用”或实践,是改造过的西方因素。
⑩将儒学和西方因素这种“体”、“用”完美结合的润滑剂是阳明心学。
2 日本成功的经验及中日近代化比较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而日本先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成为了东亚头号强国。
这样的反差不仅仅是中国人意想不到的,连日本人自己也觉得大为惊讶。
山县有朋在《军备意见书》中认为,自今十年之后,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之日,清帝国的中心地区也将不能幸免于列强只瓜分;由于清帝国的兵制自1886年起开始衰落,军队士气的低落已无法掩饰,因此将对瓜分无力抵抗。
东洋祸机之爆发,不出今后十年。
日本应作好准备,一有可乘之机,即应主动采取行动,收取利益。
?輥?輯?訛历史上曾经的老师中国,被一直以来做学生的日本看作任人瓜分的肥肉。
这样的评价也许是中日关系史上日本对中国最为轻蔑的时期,为什么短暂的半个世纪,两个差不多的国家发生了如此大的反差呢?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答案有助于我们回过头来看直到今天依然在路上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日两国今天同为东亚的工业制造大国和军事强国,但是两国发展的历程和结果却很不相同。
探讨这两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殊途同归,有利于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寻找有助于我们走向更大成功的经验。
2.1 土地问题中日两国在现代化起步之初同为农业国家,日本明治维新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问题,中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才得以较好的解决。
日本明治维新之初,农民并未广泛的参与到之中来。
下级武士是以实行者的身分参加革命的,其次,在他们背后,町人是以经济支援者的身分加以协助的,但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却置身于革命之外。
?輥?輰?訛1872年,明治政府允许土地买卖,这固然是建立现代地税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更为重要的是土地的流通使更多的农民彻底土地分离,这些人为后来日本政府军事扩张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明治政府的土地改革,让大量无地农民成为了工人或者军人。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没有所谓的民族国家观念,日本被分割成为许多藩。
号称德川幕府三百藩,就是有这么多的军阀割据。
日本的武士忠于的是自己的藩主,一方面,它们是所在藩的主要武装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所在藩的行政管理人员。
明治维新之后,在新政府之下,纳税的负担从生产者转移到了土地所有人身上;农民这才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也失去了以让“他们不死也不活”为怀的领主们的那种“家长式”的体谅。
在新社会里,他们有了选择命运的自由;任便去死或活,任便留在田间工作或是把田卖掉进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