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VI系统 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项目研究实验报告范文

项目研究实验报告范文

项目研究实验报告范文1. 引言实验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研究的实验,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方案的验证。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方法与工具,并评估其对项目绩效的影响。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背景、方法、实验过程以及结果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改进建议。

2. 背景在当前的项目管理中,团队协作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够提高项目进度和质量,减少沟通和协调成本。

然而,由于成员之间分散地工作、不同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团队协作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些工具和方法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

3. 方法为了实现改进团队协作效率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以下两个工具和方法进行研究:3.1 实时协作工具我们选用了Google Docs 作为实验中的实时协作工具。

Google Docs 可以同时由多人编辑和评论,通过实时更新的方式使成员之间保持即时沟通和协作。

我们使用该工具作为项目文档和任务列表的协作平台。

3.2 敏捷开发方法我们采用了敏捷开发方法作为本次实验的项目管理方法。

敏捷开发方法注重快速迭代和灵活的开发过程,通过短时间的迭代周期和持续反馈,能够更好地应对需求变化和团队协作的挑战。

我们使用敏捷开发方法来规划、执行和评估实验中的项目。

4. 实验过程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个团队协作任务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使用Google Docs 创建了一个共享文档,用于记录项目需求和任务列表。

然后,我们将任务分解为小的可完成的模块,并制定了一个较短的迭代周期。

在每个迭代周期结束后,团队成员进行简短的会议,讨论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反馈进行修订和规划下一步的迭代。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情况和项目绩效。

5.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使用实时协作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效率。

成员可以实时对文档进行编辑和评论,避免了传统邮件或聊天方式中的信息滞后和误解。

基于GoogleSketchUp和ArcGIS的3维校园可视化研究

基于GoogleSketchUp和ArcGIS的3维校园可视化研究
葛 跃 ,赵 爱 ,刘震 东 ,李 慧 ,仇 逸清
( 淮 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 江 苏 淮安 2 2 3 3 0 0 )

要: 3维校 园可视化在数字校 园建设 中具有重要 意 义, 是 构建数 字校 园的前提 和基础 , 通过对 3维校 园进行
空间分析可使 3维校 园系统具有 更广泛 的应 用价值 。利 用 G o o g l e S k e t c h U p和 A r c G I S设 计 实现 淮 阴师 范学院 3 维校 园浏览 系统并探 讨 了A r c G I S的空 间分析功 能。结果表 明, 使用 G o o g l e S k e t c h U p能极 大提 高 A r c G I S的 3维 第3 6卷 第 1 l源自 2 0 1 3年 l 1月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信 息
GEOMAT I CS & S PAT I AL I NFoRMATl oN T ECHNOLOGY
Vo I . 36. No. 11
NO V.,2 01 3
基 于 Go o g l e S k e t c h U p和 A r c GI S的 3维 校 园 可 视 化 研 究
Abs t r a c t:3 D 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wh i c h i s t he p r e mi s e a n d  ̄un d a t i o n o f c o ns t r u c t i o n o f di g i t a l c a mp us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i ic f a nc e i n t h e di g i t a l c a mp us c o ns t uc r t i o n. Th e 3D c a mp us s ys t e m h a s a wi de r r a n g e o f a p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e ba s e d o n t he t hr e e d i me n s i o n a l s p a c e a n a l y s i s . Th e p a pe r u s e s Go o g l e S k e t c h Up a n d Ar c GI S t o i mpl e me n t Hua i y i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3 D c a mp us b r o ws i n g s y s t e m a n d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s p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 f un c t i o n. Re s ul t s s h o w t h a t us i ng Go o g l e S k e t c h Up c an g r e a t l y e nh a n c e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Ar c GI S 3D mo de l i ng, b ut t h e

vi调研报告

vi调研报告

vi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果,目前vi在市场营销中被广泛应用,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对vi调研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一、目前企业对于vi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市场上的企业进行观察和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vi的建设。

他们认识到vi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中小企业对于vi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他们希望通过vi的建设能够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差异化竞争力。

二、企业在vi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调研发现,目前很多企业在vi建设中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不足:一些企业对于vi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不够,认为它只是一个标志、一个形象,没有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理念和价值。

2. 统一性不强:一些企业在vi的使用上存在着不统一的情况,包括标志、色彩、字体等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存在差异,给人的感觉不够一致。

3. 应用环节有限:一些企业在vi的应用上只停留在传统的标志、名片等方面,没有将vi整合到所有的品牌传播和推广中。

三、企业在vi落地实施中的建议:1. 培养vi意识:企业应提高对vi的认识和理解,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建设和维护vi。

2. 加强统一性:企业应在vi的规划和设计中注重统一性,使标志、色彩、字体等具有一致的风格和形象。

3. 主动创新应用:企业应将vi应用到所有的品牌传播和推广中,在宣传资料、网站、展览等多个渠道中充分展示vi的形象和风格。

四、vi在市场中的趋势分析:1. 多媒体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vi在多媒体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企业在vi的建设上应注重移动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应用。

2. 个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vi的建设上也需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定制,突出自身的特色和差异化。

3. 艺术化:vi的设计也逐渐趋向于艺术化,追求更具创意和艺术感的形象,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兴趣。

综上所述,vi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全套vi品牌设计调研报告

全套vi品牌设计调研报告

全套vi品牌设计调研报告VI(Visual Identity)是企业形象的核心,是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并分析全套VI品牌设计的实施情况,为企业提供有关品牌设计方面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不同企业对于VI品牌设计的需求和实施情况,评估其品牌形象的效果和影响力。

调研方法: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

二、调研结果1. VI品牌设计实施情况大部分企业对VI品牌设计非常重视,认为其对于企业形象和品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调研发现,80%的企业已经实施了全套VI品牌设计,其主要包括企业标识设计、字体和色彩规范、品牌形象应用等。

2. VI品牌设计效果评估根据实地访谈和用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评估结果:(1)企业品牌形象得到提升:80%的企业表示,通过实施全套VI品牌设计,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用户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增加。

(2)品牌一致性强化:VI品牌设计能够统一企业的视觉形象,增强品牌的一致性和记忆度,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品牌传播效果显著:有71%的企业表示,全套VI品牌设计帮助企业在推广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三、问题分析与建议1. 企业VI品牌设计方案存在差异化不明显的问题。

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在VI设计过程中过于追求模仿竞争对手,导致品牌形象缺乏独特性。

建议企业在VI设计中注重差异化,突出企业独有的品牌价值和特点。

2. VI品牌设计的更新周期过长。

许多企业采用的VI设计方案长期未进行更新,导致品牌形象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环境的变化。

建议企业定期评估VI设计的效果,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和更新。

3. 一些企业对于VI品牌设计的价值意识不够。

调研发现,有部分企业只是对VI品牌设计进行形式上的套用,并未深入认识VI设计对于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建议企业加强对VI品牌设计的培训和意识提升,深入理解VI设计的价值和作用。

gsv报告

gsv报告

GSV报告:Step by Step思考1. 简介GSV(全景街景)是谷歌地图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街景图像和全景摄像机,用户可以在电脑或移动设备上透过屏幕,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街道上。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Step by Step思维方式去分析和利用GSV报告。

2. Step by Step思维方式的介绍Step by Step思维方式是一种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核心是将一个复杂的任务或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步骤,并逐个解决每个步骤。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

3. GSV报告的意义和用途GSV报告可以为用户提供大量有关特定地点的信息。

通过分析GSV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点的环境、交通状况、建筑物结构等等。

这对于商家选择店址、旅行规划、房地产市场分析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 Step by Step思维在GSV报告分析中的应用Step 1: 收集GSV报告首先,我们需要收集需要分析的GSV报告。

可以通过谷歌地图或其他相关平台来获取。

确保选取的报告覆盖了我们感兴趣的地点。

Step 2: 了解地点信息通过观察GSV报告,我们可以了解该地点的环境特征,例如是否靠近主要道路、是否有公共交通工具、周边建筑物的类型等等。

这些信息对于商家选择店址或者提供旅行建议非常有帮助。

Step 3: 观察交通状况GSV报告中的街道图像可以提供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

我们可以观察道路是否拥堵、是否有停车位等。

这对于商家选择店址或者规划交通路线都非常重要。

Step 4: 分析建筑物结构GSV报告还可以提供建筑物的全景图像。

通过观察建筑物的结构和外观,我们可以了解该地点的建筑风格、规模等。

这对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或者旅行规划都非常有帮助。

Step 5: 总结和评估最后,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GSV报告进行总结和评估。

根据我们的目标和需求,我们可以得出有关该地点的结论,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5. 总结通过Step by Step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和有效地分析和利用GSV报告。

Google

Google

;53%会在视频分享网站上观看视频移动搜索、视频、应用以及社交网络十分活跃a. 63%的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搜索b. 85%的用户曾经使用智能手机观看视频,为全球第二;其中24%的用户每天至少观看一次视频c. 92% 的用户用智能手机访问社交网络,为全球最高;其中49% 的用户每天至少访问一次智能手机用户习惯于同时以多种方式使用媒体83% 的用户会在做别的事情时使用智能手机,比如看电视 (42%),听音乐(42%),使用互联网(34%),看电影(32%),读书(29%)等。

应用程序的使用无处不在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人安装了19个应用程序;过去30天内使用过的应用程序平均数量为8个;付费的应用程序平均数量为每人2个。

结论:拓展广告策略、进军移动网络、实施一体化的跨媒体营销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吸引当今的消费者。

3. 智能手机是用户的向导对于本地商家来说,能否出现在智能手机上至关重要93%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手机上查找本地信息96%的用户则会采取行动a. 66%的用户会与商家联系,如在地图上查找商家、或者获取到达商家或服务的路线(51%),拨打商家或服务的电话(33%)b. 66%的用户会造访商家,如惠顾商家(例如,商店或餐馆)(54%),访问商家或服务的网站(33%)c. 49%的用户会将信息告知他人,如阅读或撰写商家或服务的评论(41%),向其他人推荐商家或服务(19%)57%的用户至少每周查找一次本地信息;21%的用户每天都查找本地信息结论:确保在本地搜索结果中显示可点击的电话号码,并利用移动设备上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让消费者可以轻松地与商家直接联系。

4. 智能手机改变了消费者购物的方式智能手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购物工具a. 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考察产品,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62%),在路上(60%),在家里(58%),在办公室(48%),在餐馆(45%),在店内(41%)b. 97% 的用户曾使用智能手机研究比较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居全球第二c. 成为用户购物的得力助手,超过一半的用户(53%)特意使用智能手机来比较价格并了解产品相关信息;一半的用户(50%)通过智能手机收集到的信息改变了其在店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想法;接近一半的用户(49%)通过智能手机收集到的信息改变了其在线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想法通过智能手机了解的信息会影响购买者的决定以及他们在各个渠道中的购买情况73%的用户之后会通过电脑进行购买;51%的用户会在线下购买a. 59%的用户曾在手机上购物;77%的智能手机购物者在过去的一个月中进行了购买;76%的智能手机购物者每月至少使用移动设备购物一次b. 超过一半的用户(56%)认为在将来会更多地使用移动设备购买产品或服务尽管移动商务将持续发展,但仍然存在障碍60%的用户倾向于通过PC/笔记本电脑使用这些服务a. 近一半用户(49%)觉得不安全b. 32%的用户觉得过于复杂c. 20%的用户认为付款过于复杂d. 10%的用户认为付款功能无法使用(如没有信用卡)结论:拥有适合移动设备访问的网站非常重要,此外,还需要制定跨渠道策略来吸引各种渠道中的消费者进行购买。

搜索引擎实验

搜索引擎实验

搜索引擎实验实验报告网址:/以谷歌搜索引擎为例:一、搜索引擎简介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

现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谷歌、雅虎、搜狗、迅雷等等。

下面介绍下谷歌的工作原理:Google采用了两个重要的特性,因此而获取了准确的查询结果:第一,Google利用网页的链接结构计算出每个网页的等级排名,这就是所谓的PageRank;第二,Google利用了链接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改善搜索结果。

Google使用两个探测器来抓取网站上的内容:Freshbot和Deepbot。

深度探测器(Deepbot)每月出击一次,受访内容在Google的主要索引之中。

刷新探测器(Freshbot)是持续不断地发现新的内容,例如新的网站、论坛、博客等。

看起来,Google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网页,之后再频繁地再访,来看看是否还有什么新的更新。

如果有,这个新网站就会被加入到刷新探测器的名单中进行访问。

刷新探测器取得的结果是汇总在一个单独的数据库里。

每一次刷新探测器进行新的一轮循环的时候都被重写。

刷新探测器和Google的主要索引是合在一起提供搜索结果的。

Google的操作模式收集---->采编/索引---->反馈的工作程序。

事实上,搜索引擎包括以下几个元素。

抓取状态:搜索引擎派出探测器到互联网上不知疲倦地搜集网页。

网页仓库:搜索来的网页要集中在一个地方存储,等候索引处理。

索引整理:将网页分门别类,进行压缩,等候进行索引编类,而未压缩的原始网页资料被删除掉。

索引状态:将压缩后的网页编目在不同的索引之下。

问询状态:将用户问询所用的白话转换成搜索引擎读的懂的计算机语言,来咨询各个索引求得相关答案。

排名状态:搜索引擎将相关答案根据一定的标准以列表的形式排列给用户。

搜索引擎认为最好的答案被推荐在首位,较次的排列随后,以此类推。

Google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Google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4 )应用程 序层 : A n d r o i d 平 台的最 上层 , A n — d r o i d 本身系统 中绑定的核心应用程序 , 以及第 三方
的应 用 软件 。
, / 获取系统 的连接服务
N i =C m. g e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c t i v e N e t w o r k l n f o O ;
1 w e b = n e w I n t e n t ( R e c o g n i z e r I n t e n t . A C -
1 r I ON W EB
— —
S E A R C H ) ;
, / 启 用语 音识 别并 选择 语音 识别 的模 式
J u mpt oS T E P 3 :
机。
( 3 ) 应用程序框架层 : G o o g l e 公 司开发核心应用 程序使用 的 A P I 框架 , 可以进行第三方软件 的开发 , A n d r o i d为开发者提供 了许多诸如视图、 内容提供器
等组 件 。
, / 初 始化 N s的值 C m = (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Ma n a g e r )g e t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 C o n t e x t . C O N N E C T I VI LS E R VI C E ) ;
S T E P 1 : As=f l a s e
核, L i n u x 内核作为 A n d r o i d 平台硬件 中硬件和软件 之间的抽象层。 L i n u x 为A n d r o i d 平 台提供了进程管 理、 网络协议栈、 设备驱动模型等支持 。 ( 2 ) 核心库及 A n d r o i d运行时库层 : 为应用程序 架构层 提供服务 支持 ,核心库层 提供许 多 C / C + + 库。 A n d r o i d 运行时库包含一组核心库和 D a l v i k 虚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oogle视觉识别系统分析报告
我所研究的这一份VI手册来自谷歌公司。

2012年,Google高级平面设计师和艺术主管带领团队,在原有的Google Creative Lab设计的iconography style 基础上拓展的一套视觉识别系统,建立起固定的、灵活的指导方针以便谷歌设计师和销售商更高效工作,增强品牌识别度。

这套VI手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标和产品名称的组合;第二部分是用户界面图标和插图。

我看来,整个VI系统是就是为了提供统一而简约的用户体验,从菜单到用色,使用同一套设计,以及一个细微又麻烦的问题:图标或者文字在最小尺寸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Google的产品图标设计。

他们的产品图标设计“简约、现代、友好,有时古怪”,Google鼓励设计师们采取精致的“最简化手法”,即使在最小尺寸应用中也能分辨清晰。

设计中还提出要使一些普通的产品图标能具有代表产品特点的能力。

系统中通过两种改进图标的方式:①简约化。

比方说联系人的图标变得色彩简单,结构单一,图形元素降到最简单的程度,反而提高了识别力。

②与透视法相关。

图标需要正面向前,不以立体形式呈现,鼓励使用直线硬阴影,取代投影、渐变、明暗等效果。

文件展示了所有图标设计中需要采用的颜色,如同颜色不同的四个小方块组成的微软图标,Google也希望培养起大众这样的联想意识。

可是对比Google和Microsoft的色彩,会发现二者很相似。

二者都使用了同样的四种颜色:蓝、绿、黄、红。

仔细对比,微软挑选的颜色饱和度更高,显得更饱满、鲜艳。

Google表示新的logo也是其Material Design 材料设计理念的体现,代表着现实世界感,所以饱和度较低。

如此,Microsoft 就倾向于表达数字世界了。

Google惯用的四色,较有亲和力,但之后的应用中难免会让人感到幼稚。

而且,蓝绿两色在小尺寸的显示中已经有点混在一起了。

回到系统中,图标的色彩有详细的解释,一般就选取2~3个基本颜,在此次基础上增加灰度。

使得图标并不花哨难以识别,又有色彩能分辨,组合在一起也风格统一。

logo lockups被公司称作产品的品牌大使。

在这一部分明确描述了logo lockup的三个组成部分:产品图标、Google标识以及产品名称所需要采用的间距、大小和排版格式。

图标的背景颜色也十分统一,不再花里胡哨。

考虑到图标的最小尺寸,最小的尺寸可能出现在浏览器标签页的title中,于是制作图标的过程中有些小调整,本来,图标的制作是由放大的像素点组合而成的,改进中的图标去掉了外圈浅蓝色的渐变,将灰色也转化成黑色。

可见,系统随时秉持着简约化的原则。

设计师们也做到了,在迷你的空间内,图标仍旧清晰可识别。

Logo lockup以Google钱包为例:
产品名称的字体选择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根据Google标识的像素大小产生变化,Google标识在60像素上下分别才有Open Sans Light字体和Open Sans Regular字体。

在指示的第二份文件中,除了展示Google在产品视频中常采用的扁平化的Charley Harper式插图外,还详细介绍了UI设计中图标的比例、大小和填充细节。

在交互界面中,谷歌从特色图标、插图和信息可视化三方面来规范品牌统一性,并且向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操作方式。

同样,在UI设计中使用了和产品设计相同的原理——最简化,图标被设计成简单的几何形状拼接,对比可见,原来的图标繁复而且没有统一的特征,写实虽然容易理解,但给人凌乱、复杂、无章的感觉。

一个图标虽然小,但其构图处处都体现最合理且精致的布局。

像素点制成的图标中,也和产品一样,去掉了渐变的色块,适用于最小尺寸。

不同于产品图标,UI设计的色彩应用十分简单,非黑即白加点灰。

改进后,Google 的Gmail、Google文档、日历的有了统一的形式感,简约大方、容易辨析。

插图的特性符合一贯的设计风格“友好、现代、一点古怪”,但是铺天盖地的扁平化风格,加上童趣的色彩,使得Google的形象幼稚很多。

Google的字体设计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Google的logo也经历几代变迁,为人熟悉起,Google是衬线字体,四色都采用基色,一直沿用到2010年;之后两年,Google去掉了logo的阴影部分,显得更加明亮;然后顺应扁平化潮流,Google 又去掉了高光部分;除了细微的像素点改变,最大的改动就是直接将字体改成了非衬线字体,似乎是为了打造一个“调皮”、“年轻”的互联网品牌。

其实Google的设计跟进不只是顺应潮流,而需要适应各种不同的平台、应用程序和设备。

像facebook或者twitter,在网页标签页都是首字母,而且相当具有识别力,Google以前都是写全称,获取两倍于另外两个logo的视觉注意力。

在Google最新的交互界面中,Google全称被一个四色集中的G代替,依旧褒贬
不一,有人说像山寨。

回到UI设计中,手册中因为是平面效果没有表达出来动态的设计,但有一点挺招人喜欢的,就是四种标志色的动态原点,可以表达语音识别中、搜索中、登录中等等,虽然做法上谈不上独创性,Microsoft就在Win8中使用原点链来表示载入。

不过本来作为标识的四色赋予功能性还是挺有趣的,所以他做到了在表达丰富的交互体验时,保持一个强烈的识别。

除了交互部分提到的一些手册之外的,我认为这两大部分的VI更新较为着重的应该就是建立一套规范的尺寸系统,同时统一化风格,设计上追求简约化、扁平化。

Google作为互联网巨擎,从一开始也不擅长设计,如今看来成长得还是很迅速。

手册中其实可以看出,虽然分成产品图标和交互图标两块,但Google 的重心还是会放在交互上。

说到底,产品图标也是为了配合交互设计的,Google 说过往计算机里添加任何一点漂亮的东西,就只会把速度拖慢,只是时过境迁,速度已不会成为设计的羁绊。

也许是原来的产品图标太糟糕,在佩奇的支持下,一众设计师的磨合下,短短几个月后,邮件、日历、地图和搜索就已全部变得清爽时髦,可以提供统一的用户体验了。

这些产品不仅变得更干净,而且从菜单的位置到如何用色的各个方面,它们也终于使用同一套设计原则。

而且,为了平息工程师的牢骚,谷歌进行了大量的用户测试,证明了新设计是成功的。

这种对一致性的强调,后来成为了Material Design的精髓。

我从Google的VI设计中受到最大的启示,不是那些大动干戈的创新,而是他对于细节的追求,logotype、icon相对容易,但应用在用户界面中,在有限的方寸内,要表达清晰,并具有品牌识别力和统一的形象其实是很难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两份文件中展示的都是些枯燥乏味的设计细节,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 Google 之前所忽视的。

Google 推出这样的设计指南并不特别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家品牌都是这样建立规范的,这些大到公司 Logo 小到应用图标的设计标准正是 Google 那些驰骋各大平台的平面设计师们所需要的。

但看到Google 这样做,这证明了公司正在细微处下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