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 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精选)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精选)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汇总中医的基础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相互关联。

每一行代表一种能量状态和相应的脏腑、经络,用于描述和解释生命现象和疾病变化。

2. 中医气血理论:气与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气主动、血主静,二者互相依赖、相互转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3. 中医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的本质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也涉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4.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的功能系统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它们与五行和经络相联系,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

二、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听取言语、呼吸等声音,询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以及通过脉搏、腹部等部位的体察,综合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2. 中医脉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以判断患者身体的阴阳、气血等状态,从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3. 中医舌诊:中医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等特征,以及舌尖、舌边、舌根等不同部位的变化,诊断患者的疾病和体质状态。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利用中草药的药性和组方的配伍原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中医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激活生命能量,以及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运用手法刺激人体经络,调理气血、脏腑功能,以及舒缓筋骨、消除疼痛,促进身体健康。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重于治疗,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知识点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的基础,对于中医实践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汇总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1.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学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等基本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动态平衡。

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用以分析和表达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相连,通过经络的调节和平衡来治疗疾病。

气血津液学说描述了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能量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学说则强调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面色等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获取病史和症状信息。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中医诊断方法强调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和局部的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

3.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方法,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五行等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利用细针刺激穴位来调节和协调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自身修复和康复。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汤剂则是通过将中药材煎煮成药物,服用后达到调节身体的作用。

4. 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重视预防保健,通过调整饮食起居、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具体而言,中医强调饮食的调理,如遵循季节性食物选择、合理膳食搭配等。

同时,中医也注重锻炼身体,如太极拳、气功等练习,以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中医也推崇养生之道,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范本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范本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范本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诊断基础、治疗基础和预防基础等内容。

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帮助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

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学说等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学说是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分类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演变规律。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经络的研究,揭示了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脏腑的研究,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

二、中医学的诊断基础中医学的诊断基础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表象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和病情变化。

三、中医学的治疗基础中医学的治疗基础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药围棋等内容。

药物治疗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药和中成药等药物,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常用的理疗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特定部位进行按摩和推拿,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围棋是中医学的独特疗法,通过按照中医学的原则,使用特定的中药制剂,局部涂敷或外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黄帝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的科学范畴: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2. 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2)相克关系的异常:相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

相侮--反克,反向欺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火--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属火土--化生、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属土金--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属水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相克:水克火:肾阴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木克土: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二)阐释病理传变1. 相生关系的传变子母相及的传变:肝病传心------母病及子,心病传肝------子病及母2.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的传变: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三)指导诊断疾病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肝木过旺-----必乘脾土----健脾2.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具体治法: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 虚则补其母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实则泻其子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具体治法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培补脾气以益肺气金水相生: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治则:抑强扶弱补虚泻实治法:扶土抑木----疏肝健脾培土制水----健脾利水佐金平木----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泻南补北----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第三章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五脏一、心(主血脉主藏神)1.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2.舌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怔忡2.主藏神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二)系统联系1.心合小肠心有实火→移热小肠→尿少尿热尿痛小肠实热→上炎于心→心烦舌赤口舌生疮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光泽病理:心气血不足→面色淡白,晦滞;心血瘀阻→面色青紫心火亢盛→面部红赤3.开窍于舌舌---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心气血充足→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自如。

病理:心阳气不足→舌质淡白胖嫩心阴血不足→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舌尖红,甚至口舌生疮心血瘀阻→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神失常→舌强语謇或失语4.在志为喜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病理:过喜,暴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5.在液为汗汗液--- 是体肺“华盖”肺气的运动: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

呼出体肃的作用。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将体咳喘肺失肃降津液不下→肠燥便秘肺气虚弱→传化无力→便难、便秘2.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3. 肺开窍于鼻鼻--- 司嗅觉、助发音、通行清浊之气。

4. 肺在志为悲(忧)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悲忧适度肺气不足→易悲善忧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5. 肺在液为涕生理:肺之阴液化涕,肺阴充足,润泽鼻腔病理:肺为燥邪所伤→鼻干;肺为风寒所袭→鼻流清涕;肺热→鼻流黄浊涕三、脾1.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2.主升清(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升举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二)系统联系1.脾合胃生理1)脾与胃相表里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病理脾气不升→胃失和降→纳呆呕恶腹胀胃气不降→脾失健运→腹胀,泄泻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

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脾气虚→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3.开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气健运→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4.在志为思生理:脾气健旺→思维敏捷病理:思虑过度→影响气的升降出入,气机郁结,脾运化升清失常: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健忘5.在液为涎涎---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

生理:脾气和调→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病理:脾胃不和(不摄)→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口角流涎脾精不足→涎液化生减少→口干舌燥四、肝1. 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失疏泄:脾A.头晕目眩B. 泄泻胃A.嗳气,呃逆,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C.便秘胆: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3)调畅情志疏泄不及→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疏泄太过→急躁易怒2.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不藏血:出血: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系统联系:1.肝合胆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

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3.开窍于目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风内动→两眼斜视或上呆4.在志为怒生理:肝气舒畅、条达→怒而不过病理: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急躁易怒暴怒→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易怒5.在液为泪泪--- 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五、肾1.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

肾阴: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

肾阳: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

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