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的民俗传统

合集下载

乐清的民俗传统

乐清的民俗传统

乐清的民俗传统【教学目标】1.了解乐清民俗传统,感悟乡土情、爱国情。

2.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乡土民俗。

【教学重难点】1.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借助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民俗。

2.教师对相关知识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讲:介绍乐清民俗传统1、乐清旧有的集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主要有:蒲歧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五:大荆每旬三、六、九;虹桥每旬三初八;芙蓉每旬二初七:白石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等。

2、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

为欢度这个节日。

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

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

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3、端午节,即五月初五,俗称重五节,又称端阳节。

以清江为界,这天所吃的主要食品江北为“锡饼”,江南为粽子。

端午节在乐成及柳市一带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在乐清惯于把龙舟叫做水龙,不叫龙船.避免与元宵节的一种灯名相混淆。

4、乐清著名糕饼食品有白象公记香糕、大荆正记冻米糖、虹桥蔡日升绿豆糕、乐成内糖饼等。

5、乐清城乡灯会的表演项目有:南岳高跷,蒲歧抬阁、闹琼花、打千秋,石门狮子,高地滚龙,县东板凳龙,寺前首饰龙,苏吕档龙,鱼灯,河灯,马灯等。

6、乐清民歌很多,可分为:山歌(如“对鸟”、”采茶调”、”抛歌”)、田歌(亦叫“田诗问”或”田诗”,如“长工叹”、”“十二月叹苦”等).渔歌(如“清江号子”、”“钓带鱼”、慎江号子”)、牧歌、儿歌五种。

7、乐清城乡流传的曲艺品种主要有“鼓词”、”道情”、”莲花”、“斗歌(”对口白)”、“打花鼓”、”双锤”、”卖技”等。

8、乐清民间舞蹈主要有:四都大猫舞——迎王十朋容图时表演,以大鼓、大钗等打击乐器伴奏,配以仪仗及游行队伍,舞蹈动作较为单调,但气势宏大。

水涨烟筒舞——表现乞丐抓蛇,以”衣嘛汉”曲调伴舞。

表演者手拿长柄烟筒,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衫,一副邋遢相。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传承并代代相传的具有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介绍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重要项目。

一、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乐清市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现已发展成为一项融合体育、文化和娱乐的传统节目。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乐清市各个乡镇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竞渡比赛。

参赛的龙舟通常由约30人组成,他们在鼓手的指挥下,划动双桨,以最快的速度划过比赛场地。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也是乐清市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州木偶戏温州木偶戏是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而乐清市是温州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

温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木偶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木偶戏表演常常结合音乐、舞蹈和说唱,通过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讲述故事。

乐清的木偶戏剧团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精美的木偶制作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乐清民间歌谣乐清民间歌谣是乐清市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这些歌谣多为口头传承,以简洁明快的歌词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乐清民间歌谣通常用于婚礼、丧葬、节日等场合,既能传递信息,又能增加气氛。

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祝福、劝导、励志等各种主题,反映了乐清市民的智慧和情感。

四、乐清篆刻艺术乐清篆刻艺术是乐清市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篆刻是一种用刀在印章上雕刻文字或图案的艺术形式。

乐清篆刻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乐清的篆刻家们常常运用各种刀法和线条,将文字和图案刻于石头、木头或其他材料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印章作品。

这些印章不仅可以作为文化艺术品,也可以用于官方文书、私人信件等场合。

五、南浦渔歌南浦渔歌是乐清市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乐清市位于东海之滨,渔业资源丰富,南浦渔歌就是渔民们在工作中创作的歌曲。

南浦渔歌常常歌颂渔民的勇敢和智慧,表达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细纹刻纸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

因为其纹样过于渺小,工艺过于复杂,认知范围限制等原由,目前这门民间艺术正面对着失传的困境。

文章介绍了传统细纹刻纸纹样的艺术特点,剖析目前流行趋向以及细纹刻纸纹样应用现状,提出细纹刻纸纹样能够从题材、色彩、组成形式及表现手法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应用,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世界文化互相交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中国风”这一流行元素越来越遇到外国时髦圈的喜爱和应用,不论是在各种家纺或是服饰家产中,仍是各样艺术创作中,它都极大地遇到了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但是,在国内一些优异的传统艺术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如细纹刻纸虽极具地方特点,但因为认知度低、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等原由,很少被人说起,也很少被运用到时髦设计中。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南宋期间乐清当地的民间活动“龙船灯”,是中国传统剪纸的一种,作为“南宗剪纸的代表”,其纹样不一样于粗暴的北方剪纸纹样。

它以“细纹”为其特点元素,以“中国红”为其主要色彩,在组成形式上采纳层层开光的方式,是一种将线条以特其余节奏镂空在纸张上的艺术。

乐清细纹刻纸艺术特点1.题材特点乐清细纹刻纸题材丰富,如运用祥瑞图案并将美好的祝福寄望在这些题材里,经过刻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梦想和祝愿。

莲花和鱼配,鸳鸯成双对,榴开得百子,龙凤意呈祥,人们依据多年持续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民俗古话,传怪杰物,神话传说等进行传统的细纹刻纸创作。

2.色彩特点乐清细纹刻纸在色彩表现上以红白费配为主。

传统细纹刻纸纹样和传统剪纸纹样相同,经过长时间的文化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了对色彩固定的认识和搭配。

细纹刻纸的颜色运用的是剪纸艺术中“中国红”,它由宣纸雕琢,一般的色彩搭配为红底白花或许白底红花。

3.组成形式特点乐清细纹刻纸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丰富表现民间图案纹样,而使这很多元素有条不紊的原由即是其独到的组成形式。

关于地方特色的优秀作文

关于地方特色的优秀作文

关于地方特色的优秀作文篇一家乡的特色——乐清的龙档我们乐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过新年的时候,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乐清的龙档。

当外面的鞭炮响得震耳欲聋的时候,奶奶来叫我去看龙档游行。

我急忙跑到门口,路上已经站满了观看的人。

一个用白布做成的鱼形的龙灯上,画满了彩色的线条,挂着各种装饰。

说是鱼,又不太像鱼,因为前面有一个龙头,后面是鱼尾巴。

我围着它转了一圈,被妈妈拉着往更热闹的地方走去。

奶奶说那边那个叫首饰龙。

首饰龙是乐清民间专有的祈福物品。

前面是一个龙头,后面有龙尾,中间是四方形的龙身,分为三四层,样子像船一样。

每一层都有很多方格,每个方格都画着传统故事人物。

方格的边缘挂着许多小小的镜子,装饰得闪闪发光。

还有各种纸做的立体的蝴蝶、蜻蜓沿着边缘贴着,就像真正的蝴蝶和蜻蜓停歇在上面似的。

首饰龙的正面有两个骑着老虎、拿着武器的将军,威风凛凛。

上方还有一帮武将站在台里面,演绎着各种故事。

有三国人物,有《红楼梦》里的人物,也有岳飞的故事,都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人物。

两边画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

一面有捣米的人、纺织的人、打铁的人、酿酒的人等等。

另一面有农民、商人等等,象征着劳动人民勤劳致富。

每个人物都制作得精致漂亮,仿佛真人一样。

看上去每个农具、武器都很小,却栩栩如生。

首饰龙有两条,大的龙先到了,由于桥梁太矮过不去,就在路边停下了。

另一条小的首饰龙,绕着我家的房子转了一圈,到佛殿的道坛上,正对着殿门停下。

它和大首饰龙一样上面也装点着各式人物,就是少了点儿故事,但也一样精彩。

突然,那边有人叫“动了”。

我赶紧去看,大的首饰龙连上了电,所有的人物都在动。

武将舞动他的大刀,农民挥动锄头,水车转得飞快,打铁的也舞动他的铁锤了……真精彩啊!这边还没看完,又迎来了一条长长的木头做的龙。

这就是著名的乐清龙档了,听说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

这是一条改良过的龙档,脚上装上了自行车的轮胎。

听妈妈说以前的龙档是用人拿着档,每一节都有一个壮汉拿着,到一个地方就把凿了一个洞的长板凳拿来放上。

温州特色文化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乐清的民间故事

乐清的民间故事

乐清的民间故事乐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传承了乐清人民智慧和生活智慧,成为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中一则著名的乐清民间故事是关于"巧言克破"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乐清有一个贤明聪慧的年轻人名叫张富贵。

他以多才多艺和机智聪明而闻名于乡间。

有一天,乐清城里传来了一则消息:一位凶恶妖怪正在城内作乱,而且以说谎话为乐。

这个妖怪会通过向人们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回答的准确与否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人们陷入了恐慌之中,无人敢与妖怪较量。

然而,张富贵站了出来,他以其巧妙的言辞和聪明的头脑,挑战妖怪。

他等待着妖怪的问题,然后用相似但含义不同的词语给出回答。

他以此巧言克破,最终击败了妖怪,拯救了整个城市。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乐清人民自豪的一部分。

另一则闻名的乐清民间故事是关于 "凡间仙山" 的传说。

相传,乐清有一座隐匿于群山之中的神秘山峰叫做"凡间仙山"。

传说只有一些纯心善意的人们才能找到这座山,而凡人无法进入其中。

许多人为了争取进入这座仙山而不断努力,但往往以失败告终。

然而有一天,一个贫穷但善良的乐清农民通过慈善行为和乐观态度打动了山神,获得了进入仙山的机会。

他成为仙山中的贤者,并将仙山的智慧和祝福带回凡间,使乐清人民受益无穷。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仅是当地人的娱乐,更是他们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教导人们勇敢、智慧、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它们也展示了乐清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顽强精神和乐观态度。

总之,乐清的民间故事是这个地方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传一代,成为了乐清人民的精神财富。

这些故事展示了乐清人民的智慧、善良和勇气,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乐清虹桥婚嫁习俗

乐清虹桥婚嫁习俗

乐清虹桥婚嫁习俗以镇内东干河上有一座石拱桥,远眺宛如长虹卧波,称为虹桥镇,你是否了解乐清虹桥婚嫁习俗?以此命名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乐清虹桥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乐清虹桥婚嫁习俗乐清是个县级市,靠山靠海但靠低压电气吃饭,乐清人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在外讨生活。

但他们也很恋家,这点从对选偶的要求可以看出。

每个当婚当嫁的年青男女会回到乐清这块土地,在家乡选择自己的称心人,而在这批人又会在过年前后匆忙的寻找对象。

这样久而久之,过年不仅仅是过年这样简单了,还是相亲时节。

这批成年却未成家的人,会曾在大家从他乡归来过团圆时,去物色一个好像适合自己的人,剩下的爱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灌溉成长。

那种感觉有点像饥慌的猛兽在觅食,男子会绿着眼睛很戏剧化的随着介绍人走访各家待嫁姑娘。

从东家打西家,而且他们总是会带着参谋一起作战,有带亲爹亲娘;也有兄弟姐妹的;或者阵容大点带齐全家,就缺家里的旺财没来了;稀奇点的自个不来,派个老爹或老妈做侦察兵的也有,当然这是特殊分子也就是不正常的那种啦! 在乐清这块土地上,在家长眼里相亲成功结婚的才是正式的,而自由恋爱却是野的条件也变的苛刻起来,外地人(交流用普通话的)一律拒外;身高绝对是距离;年龄一定是问题;经济还是要考虑。

这样的重重门槛,有几个能成为自由恋爱而又成功的幸运儿。

他们的条件很表面的,从身高、相貌、家势…了解只有红娘口中的天花乱坠。

脾性、爱好、品格一无了知,因为相互不理解,只能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对方。

这个还得体谅的。

邻家小妹23正逢相亲黄金时段,为这个相亲时节忙的不意乐乎。

二姨家的老二25却已是积压货,有点饥不择食的恐样。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

两人从陌生人变成同床共枕夫妻,只需要中介人的一气吹夸,了解时间是几天或几个星期,这好像从旧货市场买东西一样,没有质量保证;没有认可证书;好坏后果自负。

一切只凭的运气,搞不好亲家没成,却成了冤家!这个结局一般都是用金钱填补里面的遗憾。

当然这样成功的也有,而且机率也高。

温州乐清导游词

温州乐清导游词

温州乐清导游词温州乐清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城市。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乐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下面就让我带您领略一下温州乐清的魅力吧!一、乐清的历史文化乐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乐清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乐清鹤山寺、乐清官厅遗址等。

其中,乐清鹤山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氛围,欣赏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乐清的自然风光乐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

乐清有着清澈见底的九龙湖,湖水碧绿,周围山峦起伏,构成了一幅宜人的山水画卷。

您可以在湖边散步,欣赏湖水的美丽景色。

此外,乐清还有众多的温泉景区,如乐清温泉、米黄温泉等,您可以在这里享受温泉浴,放松身心。

三、乐清的民俗风情乐清是一个民俗风情浓厚的城市,每逢传统节日,乐清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乐清龙船节了。

每年农历端午节期间,乐清会举行盛大的龙船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

在龙船赛期间,您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龙船表演,感受到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

四、乐清的美食文化乐清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是一个美食之都。

乐清的传统美食以海鲜为主,如乐清烤鱼、乐清炒鳝干等,口感鲜美,让人垂涎欲滴。

此外,乐清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乐清米粉、乐清酥饼等,让您体验到不一样的美食文化。

五、乐清的民间艺术乐清是一个拥有丰富民间艺术的城市,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乐清民间戏曲了,乐清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饱含着乡土情怀。

在乐清,您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戏曲表演,如梆子戏、豫剧等,让您领略到浓厚的戏曲艺术魅力。

六、乐清的购物体验乐清有许多传统的特色市场、商业街,是购物的好去处。

在这里,您可以购买到各种乐清特色的商品,如乐清剪纸、乐清工艺品等,带回家作为纪念品。

此外,乐清还有许多大型商场、超市,您可以购买到各种国内外的品牌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清的民俗传统【教学目标】1.了解乐清民俗传统,感悟乡土情、爱国情。

2.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乡土民俗。

【教学重难点】1.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借助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民俗。

2.教师对相关知识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讲:介绍乐清民俗传统1、乐清旧有的集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主要有:蒲歧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五:大荆每旬三、六、九;虹桥每旬三初八;芙蓉每旬二初七:白石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等。

2、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

为欢度这个节日。

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

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

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3、端午节,即五月初五,俗称重五节,又称端阳节。

以清江为界,这天所吃的主要食品江北为“锡饼”,江南为粽子。

端午节在乐成及柳市一带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在乐清惯于把龙舟叫做水龙,不叫龙船.避免与元宵节的一种灯名相混淆。

4、乐清著名糕饼食品有白象公记香糕、大荆正记冻米糖、虹桥蔡日升绿豆糕、乐成内糖饼等。

5、乐清城乡灯会的表演项目有:南岳高跷,蒲歧抬阁、闹琼花、打千秋,石门狮子,高地滚龙,县东板凳龙,寺前首饰龙,苏吕档龙,鱼灯,河灯,马灯等。

6、乐清民歌很多,可分为:山歌(如“对鸟”、”采茶调”、”抛歌”)、田歌(亦叫“田诗问”或”田诗”,如“长工叹”、”“十二月叹苦”等).渔歌(如“清江号子”、”“钓带鱼”、慎江号子”)、牧歌、儿歌五种。

7、乐清城乡流传的曲艺品种主要有“鼓词”、”道情”、”莲花”、“斗歌(”对口白)”、“打花鼓”、”双锤”、”卖技”等。

8、乐清民间舞蹈主要有:四都大猫舞——迎王十朋容图时表演,以大鼓、大钗等打击乐器伴奏,配以仪仗及游行队伍,舞蹈动作较为单调,但气势宏大。

水涨烟筒舞——表现乞丐抓蛇,以”衣嘛汉”曲调伴舞。

表演者手拿长柄烟筒,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衫,一副邋遢相。

因其曲调幽默,曾多次改编参加温州地区调演并获奖。

9、“做戏”是乐清固有的俗称。

旧时,乐清凡庙宇、词堂大都建有戏台,并不定期进行表演,俗称”做戏”。

当时的演出,按俗名可分为下列几种:龙灯戏、洋山戏、稻秆塘戏、完谱戏、庙神寿诞戏。

第二讲: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

建县于东晋宁康二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工艺美术品种繁多。

其中,乐清细纹刻纸,堪称“中国一绝”。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构成了瓯江流域民俗文化三要素。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

”它的形成与发展,紧紧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

细是细纹刻纸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早期龙船花刻纸中,最细的能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这种细纹刻纸被称为剪纸微雕艺术,细纹刻纸的的纤细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在几平方厘米大的纸上显现得栩栩如生,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

经历代艺人不懈的努力、创新与发展,乐清细纹刻纸精美之作不断涌现,越来越以它独特的艺术材料和艺术风格引起世人的关注。

乐清细纹刻纸隽秀、纤巧、精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有专家说:“细纹刻纸不光是乐清的文化遗产,也是全国、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第二讲:乐清过年习俗一、春节春节,俗以五天为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

但农村到灯期终尽前都叫“正月头”,有与元宵连而称之的习惯。

初一清早起来燃放双声爆竹三个,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称“开门炮”,表示迎接新年。

家庭主妇也随着起来烧佛茶,盛以江西瓷盏,供于家先与六神神位之前,并焚香燃烛,三拜而止。

继煎红枣,以备款待拜年客人。

老年人或当家人一起床便到社庙或附近寺院点佛灯,而且还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初一不出门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

县东白溪等地初二、初三也列为出门的禁忌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

初一不扫地,倘非扫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

三日内不得出尿盆粪桶。

五日内不得敲击地盘,即桶之类的事,也须在地盘外进行。

望正月县西从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

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

此外,还有荔枝、桂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

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

回盂礼品除两个红封纸包外,还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荠之类。

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内)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

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则可遣儿子前去回拜。

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须携红封元宝包两个。

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甚或设宴款待。

否则,习俗认为失礼。

二、元宵节元宵节即正月十五。

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

主要的灯有下列几种。

龙船灯盛行于县西。

龙船灯,下有弧形木条,俗称“龙船采”,整个骨架就是以此为“脊柱”由竹条和篾丝构成。

前头,下有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故称“龙船”;上有亭台楼阁,内装戏曲人物,故又称“楼船”。

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状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栏式淡绿色刻纸图案。

上插各色三角小旗。

内点许多烛灯。

还有一种左右和后方也扎亭台楼阁,并把其中所有戏曲人物各以细铁丝分别联结在龙船采上所装的一个机关中。

以手摇动机关,所有戏曲人物便一齐开始表演。

这种龙船,俗称“首饰龙”或“手扇龙”,因而又称前者为“平龙”,以示区别。

另有一种和龙船配套的灯叫“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

龙船月的体型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饰刻纸图案,只在左右两边绘以龙鳞。

档也称“档龙”。

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

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

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

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

档身和档板各有图案花纹,或雕或绘。

档的长短不一,以十一至十七人负行。

所谓龙灯,其实是指档。

档以县西为最多。

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

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甚至白溪的龙头龙尾还是用篾编纸糊的。

滚龙为十多个横筒状篾骨篝灯,上以整幅的红色或黄色绸布联结起来,前装龙头,后装龙尾。

两盏灯相隔约六米,灯下装有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

舞的形式是模仿蛇、鳝等爬虫屈伸、结解的动作和还原动作。

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鱼灯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

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

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

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马灯仿马的形状制成,分两部分,分别绑在人体前后,人居其中,走起来煞像骑马。

“骑马”的都是少年儿童,俗称“马头军”。

马灯的活动称调马灯,也称跑马灯或走马灯,起源于县西的屿头村,这和该村世代有许多善弄丝竹的道士分不开的。

表演的有《哪吒落山》《高机和吴三春》等戏曲。

民国15年(1926年),县西马道村继起,以表演《昭君出塞》著名。

扮昭君的唱,其作的和。

马头军手执马鞭,按“8”“”等字阵用舞蹈动作前行,并有单打、双打、倒走等武功动作配合。

曲词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

长龙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像一条完整的龙缠在毛竹上,俗称“龙缠柱”。

迎时由数人竖竹持行,并有火炬配合。

这种灯仅流行于乐成镇。

走马灯用许多幅骏马或戏曲人物的剪纸图像,装于六角、八角或圆形纸灯中,借烛光放出的热量,促使空气流动而转动风轮,连续映现出图像。

这种灯以大荆镇最著名。

此外,大荆还有宫灯、纱灯、狮子灯、鲤鱼灯、虾灯、蟹灯和提灯等。

扎肉灯虹桥、大荆两地,在迎灯行列中,都有彪形大汉数人,做武士打扮,即头戴兜鍪,足缠绑腿,两臂向左右伸直,并扎入铁钩,悬以香炉,以木叉拄于腰间,表示受阴司处罚。

抬阁抬阁似敞车车厢而稍小,且拦板也比较矮,四周披缎或布,上盖木板为“戏台”,两旁有木杠供抬行。

凡戏曲人物都是当地的少年儿童所扮,他们藉隐蔽的铁条、木头等支撑,以固定手足动作。

另外,也有步行演出的。

我县抬阁流行于蒲岐、南岳两地,历史悠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拔龙马正月初八上午,乐成镇北门七圣殿(祀“竹林七贤”)的神佛坐骑和龙被拖出在街上奔跑,俗称“拔龙马”。

初九起抬长龙在街上游行,两龙或数龙相遇,各力举以比高,夜间还燃篾缆、打火球进行配合,直到十五日始止。

鳌山元宵前后,大荆关帝庙演戏颇称热闹,而东门娘娘庙的“鳌山”,更是热闹非凡。

鳌山以竹木为架,扎有山岳、城墙、房屋等,糊上彩纸,配以各种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的。

人物头像用泥捏塑,绘以油彩脸谱,穿上彩纸衣服,并有禽兽等动物。

后台设置绠盘,用钢丝、绳线系住鳌山上的人物。

当绠盘旋紧时,全体人物开始表演动作,栩栩如生。

节目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

民间故事则有《乡下人进城》、《和尚关箱子》、《破雨伞挡老虎》等。

台后还有锣鼓、乐器配合,热闹非凡。

送坟灯至十五夜,家家户户点起蜡烛,俗叫间间亮。

墙壁门窗、水缸头、米缸脚和菜橱、床前等处,无不烛光融融,十分明亮。

是夜,家家都做甜或咸的“糊糟羹”吃。

大荆各地还有送坟灯的习俗,即全家出动,将一盏点有红烛的纸灯送到山上,插在祖先坟头,让祖先共度人间元宵节。

祭祖元宵节,芙蓉各地还有祭祖的习俗。

是日,把祠堂打扫干净,张贴对联,悬挂珠灯、纱灯并祖先容图。

设八仙桌数张和牲架二副于中堂,供上食品和猪羊。

由辈分最小、年纪最大的长房子孙主祭。

士人为赞礼,宣读祭文。

祭毕聚餐,酒席多达数十桌。

是日,凡男丁年满十六的,由宗族赐“字”,年满六十的,赐“号”。

2011年2月12日摘自《乐清传统民俗》乐清过年十大习俗一、冬节吃汤圆冬至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乐清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也叫“捣糖糕”。

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