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点的叠加呈色原理
印刷品成色原理分析

为什么只使用CMYK四色油墨就能够在承印物上得到非常多的颜色,得到达些颜色的原理是什么,如何理解CMYK四色油墨实现颜色的混合呢?事实上,印刷品的呈色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能用单纯的加色混色和减色混色来实现。
由上述讨论得知,印刷品的阶调层次是通过加网技术得到的,印刷油墨是以网点形式存在的c由于网点角度、大小不同,各色版套印后所呈现的色彩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网点叠合表现的颜色;一种是网点并列表现的颜色。
大网点(网点面积率高)在套印时叠合的多,并列的少;小网点(网点面积率低)在套印时并列的多,叠合的少,每一个小的网点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颜色刺激,如图右侧的放大图所示。
网点呈色法是根据人们的视觉特性和印刷特点而产生的一种呈色方法。
为简单起见,首先不考虑黑色油墨的作用,因为黑色油墨仅起到控制图像明暗的作用,对彩色没有影响。
根据减色法呈色原理,黄、品红、青油墨分别用来调节进入眼睛的蓝、绿、红光的数量,从而达到混合出理想色光的目的。
油墨以网点的形式印刷在承印物上,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墨膜。
因为油墨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光线进入油墨层的效果与光线穿过滤色片的效果基本相同,不同颜色的油墨选择性地吸收了一些波长的照明光,其他波长的光线穿过墨层被承印物(纸张)表面反射回来。
各色网点的适合相当于滤色片的叠合,各自分别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混合色,这个过程属于减色效应。
不过当光线透射到承印物上时,还要被反射回来,在反射的过程申墨层对光线还将产生二次滤色。
但是,由于二值印刷的墨层厚度不变,因此光线穿过墨层的厚度相同,被吸收和反射的光量也相同,通过墨层对光的吸收只能产生吸收和不吸收两种状态,所以通过网点对照明光吸收的这个减色过程,共可产生8种(2²种)颜色。
这8种颜色是:纸张白色(W);黄(Y)、品红(M)、青(c)三种原色,又称为一次色;由原色油墨叠印形成的红(R)、绿(G)、蓝(B)这三种间色,又称为二次色;黑色(K)称为复色又称二次色。
打印网点光学密度和成色原理

▪ 网点的大小是用网点覆盖率衡量的。 ▪ 测量方法:
可用密度计测量: (一)测出密度,换算成网点覆盖率 (二)用网点密度计直接测网点覆盖率 (三)用读数显微镜测得网点的几何参数,
再换算成网点覆盖率
二、光学密度
▪ 1、黑白底片和照片的光学密度 (1)透光率
当光线投射到底片上时,由于底片上银粒对光线 的吸收和阻挡,光线只能透过一部分。如果以F0 表示入射光量,F表示透过光量,以T表示透过的 光量与投射到底片上的光量的比(即透光率), 则有:
二、光学密度
▪ 2、彩色底片和照片、印刷品的光学密度 (1)彩色底片的光学密度 (2)彩色照片的光学密度 (3)彩色印刷品上的深浅(浓淡)是利用网点 覆盖率的大小来表现的。某个区域的色调 值,是根据该区域反射到观察者眼睛里总 的光量,即网点之间空白区域(间隙)反 射的光量以及网点上反射光量的和决定的 。虽然有时网点上反射的光量很小,但对 于色调值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T= F/F0 (2)阻光比
透光率的倒数1/T称为阻光比,以O表示: O=1/T= F0/F
二、光学密度
(3)光学密度 阻光比以10为底的对数,成为光学密度(或称透射光学 密度),以D0表示: D0= lg1/T= lg F0/F
(4)反射率 当光线照射到印刷品上的时候,光的一部分被吸收,另一 部分被反射。印刷品上色调深的地方反射的光量少,则 反射密度大;色调浅的地方反射的光量多,其反射密度 小。反射密度的计量由反射率得到。反射率可定义如下 :印刷品上某一色调区反射出来的光量F与印刷品白纸部 分反射出来的光量F0的比值,通常以R表示。R= F/F0 反射光学密度:D= lg1/R= F0/F
照排机记录 可用常规加网 分辨力(DPI) 线数(LPI)
网点叠合的呈色原理是

网点叠合的呈色原理是网点叠合的呈色原理是一种光学现象,指的是通过不同颜色的小网点点阵叠加,形成新的颜色效果。
这种现象在印刷、电子显示器、图像处理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网点叠合的原理基于三原色光的混合。
在彩色印刷中,使用了三种基本的颜色:青色、洋红和黄色。
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了光谱的不同部分:青色代表了短波长的蓝绿色光,洋红色代表了中波长的红色光,黄色代表了长波长的黄绿色光。
通过调整这三种颜色的比例,就可以得到任意其他颜色。
在印刷中,使用一个纸张上密集排列的小颜色点来模拟连续色彩。
这些小网点可以有不同的面积和排列方式,从而实现不同的色彩效果。
在打印机上,人们可以通过调整不同颜色墨水的密度来调节小网点的面积,从而改变颜色的明暗程度。
在观察网点叠合的图像时,我们的眼睛会将这些小网点的颜色叠加在一起。
通过小网点的密度和排列方式,我们可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效果。
当我们观察到一个均匀分布的小网点图像时,由于颜色叠加的作用,我们的眼睛会将这些小网点的颜色混合起来,从而看到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图像。
网点叠合的呈色原理也可以在电子显示器上实现。
在液晶显示器中,每个像素点可以有不同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亮度,通过调节这些颜色的比例,可以显示出各种颜色。
当我们观察到显示器上的图像时,这些颜色会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丰富的图像。
除了印刷和电子显示器,网点叠合的呈色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图像处理中。
通过控制不同颜色的小网点的密度和排列方式,我们可以对图像进行色彩校正、增强或者是特殊效果处理。
总结来说,网点叠合的呈色原理是基于三原色光的混合效应。
通过调节不同颜色的小网点的密度和排列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颜色效果。
这种原理在印刷、电子显示器和图像处理中有广泛应用,可以产生出丰富多样的色彩。
印刷产品质量标准及常见印装质量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

图 1 网点附加密度示意图印刷产品质量标准及常见印装质量 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张红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质检站 南昌市阳明路,330006)1 印刷产品质量水平标准的划分问题印刷产品质量水平标准划分为国际先进水平标准、 国际一般水平标准和国内一般水平标准三个等级。
在国家标准 CY/T2-1999《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 等导则》中依据“印刷产品标准水平划分”标准将印刷 产品质量水平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其中,优等品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五年内的先进 水平;一等品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国际一般水平,实物 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般水平或国内先进水 平;合格品的质量标准按我国一般水平标准(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组织生产,实物 质量水平必须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
通常各省市对本省印刷产品质量水平划分,根据教 材质量评定等级判定方法规定,分为优质品、良好品、 合格品、不合格品四个等级。
GB/T18359-2001《中小学教科书用纸、印制质量标 准和检验方法》标准中,分纸张、分色片、印刷、装订, 装订标准中包含“书页”、“书芯订联”、“封面覆膜、上 光”、“包封面”、“骑马订装”、“成品质量”等方面的质 量标准,而且 GB/T18359-2001中的标准是指一般产品 的质量指标要求,我们结合印刷的基本原理,针对印刷 装订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对分色片、印刷以及装订实地密度是指 100% 网点黑色块密度,标准中要求≥ 3.50。
灰雾密度是指分色片没有经过晒版,直接显影,应该是无图象,透明的,但是,实际中,分色片还是有一 定的密度,称为灰雾密度,标准中要求≤ 0.15。
网点区域的透明部分附加密度≤ 0.10(见图 1-1 网点附加密度示意图)。
五成方型网点,正好角搭角,中间空白部分的附加 密度要≤ 0.10。
其它分色片版面干净、无脏迹等一些基本要求,比较好理解。
印刷色彩试题和答案

印刷色彩学》试卷一第一题填空题(共20分,每题0.5分)1、CIE1931公布的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R____、___G_____和_____B___,它们的波长分别为___700___nm、____546.1__nm和____435.8____nm。
色料的三原色__Y____、___M___和___C___,两颜色互为补色。
即两颜色(色光或色料)等量混合呈___消___色。
2、形成色觉的三个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与色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光源、物体、人眼和大脑;有色不一定有色觉。
3、印刷常用网点的形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_____网点最易分辨其大小;____________形状的网点变形最小。
圆形、方形、菱形、子母点、线型、方形,圆形。
4、原稿按其色彩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原稿;按层次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原稿;要再现画面五彩缤纷的色彩必须对原稿进行___________工艺,而要再现画面的明暗层次变化必须进行_________工艺。
彩色和单色,连续调和非连续调,分色,加网。
5、颜色测量所用的仪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测试最精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分光光度仪、光电色度计和密度计,分光光度仪。
6、表示颜色的空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空间。
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是________________颜色空间。
3-印刷色彩复制原理

专业 规范 责任 印样或稿件中的任何色块、渐层、底纹、字体颜色、边框等,都是 由CMYK四色以满版色或各阶调平网互相叠印产生的。
专业 规范 责任
2、网点的作用
1)在印刷效果上担负着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任务; 2)是感脂斥水的最小单位,是图像传递的基本元素; 3)在颜色合成中是图像颜色、层次和轮廓的组织者。
专业 规范 责任
二、彩色印刷工业的色彩复制原理
彩色图像印刷是以色彩理论为依据,应用最新科学成果,采用工业生产方 式,对原稿进行复制的系统工程。彩色图像原稿的颜色要再现在印刷品上,必 须先经过颜色的分解(分色),再进行颜色的合成(印刷),即彩色印刷过程 可分为色彩的“分解”和“合成”两个阶段。
色彩分解
R图像数据
G图像数据
B图像数据
图像显示
图像修正 RGB XYZ
油墨纸张网点特性 CMYK图像转换
RIP,CTF/CTP.
分色加网记录
处理部分
专业 规范 责任
2、彩色印刷的色彩合成——网点呈色原理
在彩色印刷领域,色彩的复制主要采用依据人们视觉特性和 印刷特点的网点呈色方法。简言之,就是根据减色法呈色原理,通过 单位区域内黄、品红、青三原色油墨的分布,分别调节进入入眼的蓝、 绿、红三原色色光的数量,从而达到混合出理想色光的目的。其中, 控制黄、品红、青版网点的比例,就能够控制吸收蓝、绿、红三原色 色光的多少,从而实现色彩的再现。
色彩合成
专业 规范 责任
1、分色原理
原稿 滤色片 阴图 (负片) 阳图 (正片) 印版 B G R
分色
四色套印
印刷品
专业 规范 责任
(1)互补分色
滤色片及其分光分色原理
红色光 绿色光 蓝色光
第五章 色彩的复制原理

﹡同样道理,若要减少品红版色量,可以先用红滤色片制作 一张青版阴片,然后将它与原稿相蒙合,进行品红版分色.
四、校色蒙版方程
•
C = fC(DR,DG,DB)
•
M = fM(DR,DG,DB)
•
Y = fY(DR,DG,DB)
• 式中: C、M、Y——分别为复制中所需青、品红、黄油墨量;
•
DR、DG、DB ——分别为原稿上某处在红、绿、蓝滤色片
0.00 0.24 0.00 0.63 1.50 1.50
• 由此可见,每种油墨除了具有所需要的基 本密度外,或多或少地有补偿密度,这是
因为三种油墨中的每一种都呈现两种不需
要的补偿吸收,则产生六种不同的补偿密
度,故在理论上需要六种密度不同的校色
蒙版来消除这六种补偿吸收。而在实际工 作中,当补偿密度在基本密度的10﹪以下 时,可以放弃蒙版,防止蒙版过量产生不 良影响。
实际的分色效果如图中A所示。在品红阳片上出现 了青色调,在黄阳片上出现了品红色调,如图中B。
• 为了纠正色差,采用蒙版的方法,用青阴片制作出 淡色调的青阳片,如图中C,将它蒙合在品红阴片 上,如图中D所示,则增加了青色部位的密度,起 到了压低相反色调的作用,得到了校正色差以后的 品红阴片,如图中E。
• 黄 墨(Y): 完全吸收 400~500nm
•
完全反射 500~700nm
• 而实际使用油墨的吸收性能曲线如图所示:实际油墨仅 能反射应该反射的色光中的一部分和吸收应该吸收的 色光中的一部分,其反射率和吸收率均达不到理想值。 青墨中含多量的品红及少量的黄色,品红墨中含有多 量的黄及少量的青色,黄色墨中含有少量的青及少量 的品红,因此
3.感光软片的色误差
包装印刷复习题目

(2)专色和原色的区别:(3)专色的特点:①不透明性②准确性③表现色域宽④实地性2、(1)网点的作用:在印刷复制彩色图像时,原稿的层次和色彩是依靠各色网点的叠印完成的,在色彩合成中网点的排列会出现并列、叠合等情况。
网点套印在彩色合成时有两种情况:叠合与并列。
网点叠合:遵循减色混合原理,网点并列:遵循色光减色法和加色混合原理(2)加网的方式和各自特点:①调幅加网:网点面积岁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固定,网点按行列排布②调频加网:网点面积固定,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随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在微观上呈现随机分布③调幅/调频混合加网:网点面积和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都随图像的深浅变化3、(1)胶印的特点:①使用润版液②间接印刷,有橡皮滚筒③空白和图文同时受压,平均压力小,速度快④线划和网点易扩大⑤墨层平薄⑥工艺简单,成本低,工期短(2)胶印的工艺流程:印刷前准备、安装印刷、试印刷、正式印刷、印后加工处理4、阳图PS版的制版工艺:曝光、显影、除脏、修版、烤版、涂显影墨、上胶5、凹版印刷印版的分类及其特点:①照相凹版(影写版):网点大小相同深浅不同,通过墨层厚度变化体现层次②照相加网凹版:网点深浅相同大小不同,通过着墨面积的变化体现层次③道尔金照相加网凹版:网点深浅大小都变化,通过着墨面积和墨层厚度变化体现层次。
6、凹版印刷层次的表现方式:①墨层厚度:用墨层厚度表现的画面阶调呈连续调,墨色较厚实,阶调丰富,暗调部分的层次表现优越。
凹版的表面结构特点来自于墨穴的不同深度,墨层厚的部分网穴深,薄的部分网穴浅。
②网点的百分比:当墨层厚薄一致时,墨层的单位覆盖面积越大,网点百分比就越高,表现的阶调就深;网点覆盖面积越小,网点百分比就越低,表现的阶调就浅。
③墨层厚度和网点百分比:印刷品画面暗调、颜色深的部分墨层厚,网点覆盖面积大;淡调部分的墨层薄,网点覆盖面积小,整个画面呈网目调,但是由于凹版网穴深度不同,印刷品画面层次丰富,墨色厚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点的叠加呈色原理
图C-4所示为单层油墨层的呈色原理。
当光通过近似透明的墨层时,油墨层对光的吸收和透射情况相类似,不同的是光透射过油墨层之后射到白纸上,还要反射罪恶第二次经过油墨层射入人眼。
如果白纸白度很高的话,从白纸反射回的光相当于入射光的量,也就是与透射过油墨层的光量相等。
这样,单层油墨层的呈色相当于经过两次油墨薄膜的滤色所得到颜色。
蓝绿红绿红蓝绿红红
品红油墨
黄油墨黄油墨
纸张纸张
图C-4单层油墨层的呈色原理图C-5两层油墨叠合的呈色原理
当两层油墨膜(如图C-5)重叠时,例如品红墨膜叠合在黄墨膜之上时,当白光透过品红墨膜时,其绿光万分已经被墨膜所吸收,剩下的蓝光和红光成分在透过黄墨膜之后剩下红光成分,剩分的红光成分被白纸反射回来,先透过黄墨膜,再经过品红墨膜而反射到人的眼睛中,使我们察觉到红色。
故品红和黄墨的叠合呈现红色。
同理,白光照射到青墨和黄墨的叠合层之上,当白光透过青墨层之后,其红光部分被吸收再透过黄墨层而使蓝光被吸收,所剩下绿光被白纸反射回来,顺利地通过这两层墨膜而使这一墨层叠合呈现绿色。
而白光透过青墨和品红墨叠合层后,红光和绿光被吸收,只有蓝光通过青、品红墨层射过白纸再反射回来,而使该叠色墨层呈蓝色。
当三种油墨层叠合时,白光中红、绿、蓝三种成分的色光分别在经过青墨层、品红墨层和黄墨层之后被吸收掉了,再没有光能到达白纸而反射回来,这样色块看起来就是黑色。
但因为油墨吸收色光时还与油墨中的色料浓度和透明度、墨度的厚度、叠印的先后顺序有关。
再有,三原色油墨并不太理想,它往往不能完全吸收它应吸收的色光,而使这种色光在两次经过该墨膜之后,还有少量需吸收的色光再反射回来,而且它也要吸收一小部分它不该吸收的色光,因此三色叠合墨层的颜色也只是与黑色相近而已。
油墨的墨膜厚度对油墨的颜色有影响,如果墨膜的厚度较厚,它对光的吸收就比较充分,墨层的颜色也就比较深;反之,如果墨膜太薄,光线与色料接触而被吸收的可能性减少,就有一部分应该吸收的色光没有被吸收而透过墨膜,使得油墨颜色变浅,彩度下降。
举品红墨和黄油墨的叠合为例,如果其它条件完全相同,而品红油墨的墨层较厚,则其绿光被吸收得很充分,而使叠合后的墨层颜色偏红。
而如果品红油墨的墨很薄,有一小部分绿光透过品红墨层而不被吸收,经黄墨层、白纸反射回来,这样叠合的墨层的颜色就偏黄,
色相与橙色不多。
三、网点的并列呈色原理
网点并列时的呈色原理参见C-6这种情况下的油墨颜色与油墨的透明度无关,只不过呈色过程略有些不同。
透明油墨色光是透过墨层经白纸反射回来,再次经过这一墨层而呈色的;而不透明油墨则是光从墨膜中直接反射回来而呈色的。
图
C –6网点并列的呈色原理
网点并列呈色属于色光空间混合的呈色现象的。
拿品红网点与黄色网点并列的情况为例,白光照射到品红网点之上,墨层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反射出红色光和蓝色光,而白光照射到黄网点反射回来的是红色光和绿色光,而蓝色光被吸收掉了。
如果品红网点和黄网点面积的近似时,反射的红色光大约是反射出的蓝色光和绿色光的两位,这样一个单位的红光、蓝光和绿光合成白光,剩
余一个单位的红光给人以红色的感觉。
当网点很小,而且彼此靠得很近,在正常视距内分辨不出一个个独立的网点,此时所反射的色光经视觉器官内部空间混合成色,
使我们有红色的感觉。
同理,品红网点与青网点并列时,除吸收的色光之外,共反射两个单位的蓝光、一个单位的红光和一个单位的绿光,经空间混合使我们的感觉认定为蓝色。
青色网点与黄网点并列时,除吸收的色光之外,共反射两个单位的绿光、一个单位的红光和一个单位的蓝光,
感觉是绿色。
当品红网点、黄网点、青网点这三种颜色并列时,照到品红网点上的一个单位白光反射出一个单位的红光和一个单位的蓝光,照到黄网点上的一个单位的白光反射回一个单位的红光和一个单位的绿光,照射到青网点上的一个单位的白光反射出一个单位的绿光和一个单位的蓝光。
综上,三个单位的白光照射在品红、黄、青三种并列网点后反射回两个单位的红光、两个单位的绿光和两个单位的蓝光,也就是相当于两个单位的白光,这是说明在三色网点并列的情况下,白光减弱了。
随着网点面积的增大,白光减弱得也越厉害,给人的
灰色的感觉也越来越深。
尽管网点叠合与网点并列所呈现的颜色是一样的,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色光合成方法。
两色网点是彩色透明墨层从白光中逐步减去某两种色光,反射出所剩的色光,这种成色过程是减色法呈色现象。
两色网点并列,呈现的色彩则是由这两色网眯分别吸收白光中的某一色光,将剩余的色光反射后合成的色光,故可说是加色法呈色原理成色。
这种加色法呈色现象只有在网点的大小与距离在肉眼不能分辨时,才会产生这样的呈色效果。
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网点,就只能看到这只是些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彩色点子而已,见不到合成的色彩了。
还有,当三原色油墨叠合时,只要三原色墨的色相足够正确,其叠色的颜色就接近于黑色,而三色网点并列时,各色色相
再正确也不能得到黑色,而只能形成浓淡不同的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