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绿光芒

合集下载

读《绿光芒》

读《绿光芒》

《绿光芒》
生命枝头每一枝绿叶或飘落的响声里都有闪耀的光芒,感谢我总能看见。

那天清晨,淡淡的光芒伴随着青木的芳香,从窗隙里照射进来,我朦胧醒来,神情未定的走到书桌前,打开了一本书,静静的读了起来。

这是一本以日记的方式,向我们倒述着简单的故事,真实的情怀。

作者梅子涵巧妙用日期的长短将50篇日记串连在了一起,每一篇日记的标题都是两个字,字数不多,也没有五彩缤纷的修饰,只是朴实的将自己身边的故事用自己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

我欣赏在《奶奶》中,子涵因年幼上学住小伯伯家,勤奋的学习,与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朝夕相伴,多年以后不忘对小伯伯一家十年照顾的感谢,对奶奶的思念;我羡慕在《校长》中,子涵因学问渊博,受人爱戴,不论到哪里,都有他人伸手相助,尽管子涵与他们并不是很熟,尽管子涵只是普通的人,可是子涵还是死死的记着了,记着了……就成为了很暖的故事;我敬仰在《学生》中,子涵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虽然对子涵而言那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子涵还是愿意伸手相助。

五十篇朴素无华的日记,五十面触目惊心的场景,五十个发人深省的感动。

梅子涵用最简单的方式将生活的琐事,变得丰富多彩,饱含哲理,生活亦是如此,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学着过好现在,不抛弃,不放弃,
用自己的双眸去发现身边的“美丽”,因为终有一天,它们有可能会汇聚成耀眼的“光芒”。

那天夜晚,群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寻找着身边的美丽,青木还是依旧散发着香气,而我早已不知不觉地入梦了,在梦里我似乎看见了和蔼的奶奶、尊敬的校长、可爱的同学、朴实的快递哥、那趟带着温暖的火车、码头英俊的男子、还有带刀战沙场的姑父……。

《绿光芒》读后感600字

《绿光芒》读后感600字

《绿光芒》读后感600字【第1篇】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绿光芒》是梧桐涵爷爷花了五年著成的。

书中梅子涵外婆写了一句话:“生命的枝头每一片绿叶或飘落闪光的响声都闪耀的光芒,感谢我总能看见。

感谢我亲爱的丈夫给我的眼睛。

”是啊,生命也是一棵树,当落叶归根的时候这片落叶闪耀出了它的光芒。

生活当然也可以闪现出属于它的光芒。

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见辛苦打扫的清洁工。

而《落叶》讲述的就是他们。

《落叶》中有两种人。

一是体面的人,另穷困一个是富足人瞧不起的人。

体面的人潇洒地扔出一块果皮、烟头、纸屑……更体面地牵头爱狗散步,狗仗人势,在草坪上拉尿工。

体面的人照样装死扬长而去。

而后面的残局统统由刚才体面人的人来收拾。

他们没有高额的工资,没有体面给予的赞许。

只有一滴又一滴流不习的汗珠。

他们不再年轻力壮,但他们有一个献出的心。

他们不去骂体面人的无礼,不去骂落叶狗屎。

只是从这头扫到那头,“沙沙沙”地扫着把冬天送走。

体面人感受着诗意的补贴,而这些难于清洁工们却什么也得不到。

只有少之又少的时薪。

我是班级的卫生秘书长,说不太好听的就是垃圾班长。

起初我认为还不错,大小也是个官。

但时间一长,我要疯了。

大扫除时,我是全班人中干活最多、最累的。

就这样还有人能抱怨“干什么干,累死了。

”“不想干了。

”到好委屈,“我招谁惹谁了,你不愿干,我就愿干了吗?”我忍住了暂时的委屈。

随后的日子,让我觉得好累。

周围的垃圾让他们捡,他们反倒认为该我捡。

我辞职,班主任不批准,我委屈。

当我看了这篇《落叶》以后,我很惭愧。

那些清洁工没高额的工资却无怨不悔的工作。

而我却因为比别人多干了一点活而不甘心、委屈、打抱不平。

我很抱歉。

他们是我的榜样。

是我们做人的模子。

我以后不再感到委届。

当班级得第一时,我便会丢掉我的劳累、委屈。

正如梅子涵爷爷在最后写到到:“我们是没有义务让这些清扫者,这些习惯了‘规定’不言不说者,扫着扫着,结果把自己扫成了落叶、垃圾。

我们要要为他们说话,让他们的路上也有足够照耀,心里很温暖。

绿光芒读后感

绿光芒读后感

绿光芒读后感《绿光芒》是一部由作家张弛所著的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城市的普通人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绿光芒》后,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市居民,他们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但是在这样平凡的生活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温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小说中,作者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描写也让人印象深刻。

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而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描写,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温馨。

友情和家庭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与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互动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友情和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和多彩。

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而努力着。

小说中的情节生动而真实,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

通过阅读《绿光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在这个平凡的小城市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着。

爱情、友情和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力量。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总的来说,《绿光芒》是一部充满温暖和力量的小说,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和对城市生活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和力量。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着。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读《绿光芒》有感2(1000字).docx

读《绿光芒》有感2(1000字).docx

读《绿光芒》有感2“我说你明白了吗?你们夸耀的一切,你们被他完美的安排,满心温暖和喜悦,早就在他的很多年前里。

在他的二十岁前,二十岁后。

”——题记刘若英唱的一首好歌叫《后来》,我们现在写的叫从前,后来和从前是在一起的。

梅子涵先生的这本书很好的讲述了他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从前很坎坷,经受过文革的折磨,度过漫长的流离岁月……庆幸的是我们也知道,后来的他走出了早年间的辛酸,带着他的自信、乐观和积极,一如当初。

转到我们呢,刚出山的太阳?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有过短暂的从前,没有太多起伏,时落寞,时兴奋。

但更值得期待的是更刺激、更值得向往的以后。

而这本书对我以后的意义是它给予了我信心,我将踏着梅先生的脚步,走过他来时的坚定步伐,度过属于我的“文革”磨难,活到阳光依旧明媚的明天!所有的故事都是美好人生的一个部分,记住是为了美好。

当我们遇到想要记住的故事时,要么它一定很珍贵,要么它一定很美好,至少在自己的心中是这样的!我起初很羡慕作者那样的生活,遇到过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并且件件都是那样深刻动人。

但越往下读,我就发现我最初的想法错了,并不是每一件事作者都把它搬到书上来,书上写的却是他值得铭记的,大到对国家的热爱,小到对邻居奶奶的思念,都曾带给他感动过,也是这其中的感动支撑着他走了这么多年。

我们以后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不会巨细无遗的记住每一个情节,但我们能回想起的,一定是美好的,曾给予我们领悟的。

这样的,是故事,也是诗。

记住,是为了美好!什么都懂的人是无所畏惧的。

在个人的世界里,我们是高大的,拥有天,拥有地。

是个完美无缺的人。

其实我们把自己看得太大,太过重要,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自己是个完全不起眼的小点,小到可以忽略。

因此,我们要寻找自己的价值,绽放出光芒,刺激黑色的夜。

做个谦逊好人吧,会让你看起来什么都懂,无所畏惧。

我们一直都不过是小“蟋蟀”,生命很有限,没有多少春夏秋冬,等最后一片黄叶飘落,也就成为田野里的宁静。

值得回忆、珍藏的人生读《绿光芒》有感(1000字).docx

值得回忆、珍藏的人生读《绿光芒》有感(1000字).docx

值得回忆、珍藏的人生——读《绿光芒》有感假期中有幸阅读了梅子涵爷爷所著的《绿光芒》,绿色封面上还印有一棵长青的生命树,无鲜花的雕琢,就像作者书中那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一般,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只是淡淡的记叙着五年多来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那50多篇短文,背后有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满着对人生的回忆,对往昔的深情。

故事中的梅子涵,有时活泼,有时伤感,总是善良,真诚。

有时他是541弄堂拉手风琴的小孩,因琴结识一路相伴的祖康;有时他是一个知青,在小伯伯家吃完饭,那个轻悄悄的慈祥的奶奶,每天早上都会喊醒他,看着他吃完豆浆和大饼油条,然后送他出门去农场;有时他是一位教授,牢牢铭记着几任校长的关怀,彼此虽无过多交往,但感恩心常在。

爱的施与受总是相辅相成,梅老师关爱的学生也懂得回馈恩师,每年春节总是祝福。

书中打动我的有《快递》,《酱菜》,《干净》。

原本打算去找那个快递员算账的,结果看到那黑骏的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有着大颗大颗的汗珠,“我”不禁伸手擦下他头上的汗,那时的梅老师俨然像一位慈父,抚摸安慰着自己的孩子,内心充满感情的流下泪。

偶尔一次乘坐高铁时,听到有人打电话,电话中提到家乡第一食品店的玫瑰牌大头菜,在餐桌上也消失已久的“佳肴”,内心便异常激动。

简直就是兴奋!脑海中便浮现那柜台上玻璃罩子里黑黑的大头菜。

第二天便直奔土特产店,买家乡货。

梅老师何不像一位贪吃的小孩,去追寻家乡记忆的味道。

在小区里,每天都能看见那推着干净的垃圾车的他。

他只看着路和草地,每天这样扫着,挣着微薄的工资,从夏天到夏天,从冬天到冬天。

休息时为我家草地拔草,剪花枝,总是拒绝收下劳动费。

看到有用的东西捡起来,弄干净后装到小包里。

一天炎热时,他招呼“我”吃哈密瓜,“我”却因“嫌弃”他而婉言拒绝,事后一度后悔,但却无力。

对内心的虚伪鄙视,对他晚年生活的祝福的梅老师也是可敬的!即使对身边最不起眼的人或事,回忆起来也是充满感情!他们也许那时做的事默默无闻,但也请不要忘记!《绿光芒》就是一部人生回忆录。

读《绿光芒》有感

读《绿光芒》有感

读《绿光芒》有感读《绿光芒》有感读《绿光芒》有感1在五十个故事中,我最欣赏的一篇,名字叫做“落叶”。

世界上为我们的服务的人很多,可偏偏那个最不起眼的角色,对我们付出是最大的,可我们有曾注意过他们吗?他们就是“清洁工”。

担任这个角色的人大多数是老人,也只有老人才会这样默默地把地扫的.那样干净,然后默默地收下最少的工资。

我尊重他们那默默奉献的精神,所以请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让他们能够轻松一些!想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就又想到了书中一篇文章,它叫做“活着”。

绿代表着生机,光芒代表着希望,这告诉我们有些时候,也许会有些事情把你难倒,生死是一念之间,但带给亲人的悲痛可是一辈子啊!我们应该抱有着希望,抱有着生机,坚强的活着!读《绿光芒》有感2我认为,《绿光芒》是梅子涵在“梦”里写出来的书,见到它第一眼,我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每页左上角都有温馨而简单的插图,让我更能明白他此时的意境,所以,我才能细腻的读这本书,《童话》中,作者梅子涵经常外出讲童话,希望中国人能相信童话,用童话的心情和温暖影响生活,让中国的前进诗意从容一些。

对呀,童话是纯洁的,要是全世界人都像童话一般,更纯洁一些,那么世间是否会少一些阴暗,少一些勾心斗角呢?然而世间的童话又是如此之多,但人们又何曾去寻找它呢?我知道这样说其他人会不在乎,但人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呢?漫长的日子里梅子涵在《编辑》里写道:我静悄悄的呼吸着,第一次这样文学的听一个人对你说文学,我后来听过、读过无数的文学话、文学书,可是我最喜欢这第一次,后来我就渐渐的写出了很多幢自己的红瓦房,我的黄田野也是年年都收割。

是呀,梅子涵把写作融入自己的世界,把写作作为一种快乐,怀着这种心情,我们写作起来会不会更简单了呢?所以,我们尽可能顺其自然,抒发真实的感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意思。

书中提到了许多旧社会时的事,像“红、黑五类”,前者享受高等待遇,后者则受尽欺凌,不过还有许多人靠开朗熬了下来。

《绿光芒》读后感

《绿光芒》读后感

《绿光芒》读后感《绿光芒》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整理的《绿光芒》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绿光芒》读后感1合上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行字:生命枝头每一片树叶和凋落的声音都有绿色的光芒。

从梅子涵老师的《绿光芒》中让我认识了生活中那一缕缕绿色的光芒。

《绿光芒》这本书共收纳了50个小故事,是梅子涵老师用五年的时间缓缓写成的。

书中有很多的人物,他们有的勇敢,有的善良,有的可爱……这些人物组成了一缕缕绿色的光芒,让我们感动,给我们温暖。

书中,我最喜欢《童话》这篇小故事,梅老师经常外出讲童话,因为他希望中国人能相信童话,用童话的心情和温暖影响生活,让中国的前进诗意和从容一些。

这次梅老师到温州给幼儿园老师演讲,进演讲厅的时候,一个保安热情地对他打招呼,但梅老师觉得他只是一个守大门和维持秩序的,所以对他只是马马虎虎看了一眼。

之后,他在演讲的时候,保安一直在看他演讲,他每次也只是马马虎虎看一眼。

演讲完后,梅老师参加了记者的采访,但是由于他不舒服,躲进教室里的水池,不让任何人进来,一个人在里面吐了很多次。

回答完记者的提问后刚走到离大门不远的地方时,他又想吐了,这次他只能在大人的卫生间里吐,正在翻江倒海时,一双手轻轻地拍他的背,梅老师正在想这是谁,只听:“梅老师,您擦一擦。

”是保安。

保安递过来一包纸。

吐好后梅老师这次很认真的看了保安,并和他一起说了很多话。

同时也很惭愧和感动,他以为自己懂童话,但却发现,当童话在自己眼前时,自己只是看了一眼。

临行时梅老师在众人的身后很认真地寻找着保安,虽然保安被挡住了,但他的眼里却只能看到他。

我不禁由这位保安想到了环卫工人们,他们很辛苦,清晨,人们还在被窝中,他们就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夜晚,明月当空时,她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

然而,我并不喜欢环卫工人们,觉得他们的工作很脏,现在突然觉得,他们不就是梅老师书中的绿光芒吗!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光芒,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一缕绿色的光芒。

读《绿光芒》有感

读《绿光芒》有感

读《绿光芒》有感今天我读了梅子涵老师的《绿光芒》,书中的字字句句看似平平淡淡,却在每一篇散文中都能读出感动与真情,在每一故事中都有着春风般的温暖。

五十篇散文,五十个小故事,梅子涵老师没有用更多华丽的句式,而使用着最真挚的言语,叙写着在自己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

将生活与诗情画意结合,像一条涓涓细流,缓缓地将生活中像童话般的美与正能量向我们娓娓道来。

书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故事便是《喝酒》,在这篇散文中写的是梅老师的父亲喜欢喝酒,所以梅老师小的时候也跟着父亲,常常拿着一点钱向卖酒的老板买上一小杯高粱酒。

久而久之,喝酒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伴随着梅老师与父亲度过了童年。

由于那时候喝酒需要有下酒菜才能喝得过瘾,便宜而又好吃的大头菜便成为了梅老师与父亲唯一的下酒菜。

几十年过去了,当有一天梅老师看到有人还在卖这种儿时的咸菜,就又想小时候那样买了一些,虽然现在吃起来大头菜很咸而且会粘牙,可是这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无忧的童年时光,回到了期盼已久的家乡。

从文章中,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了梅老师对童年,父亲,家乡深深的思念。

梅老师通过这种朴实无华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家的四年,与这么多年来对父亲浓浓的爱。

梅子涵老师的故事中大多都是对以往的怀念与喜爱,在《奶奶》中,对奶奶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与自己处处温暖人心的回忆。

而这种岁月在这时早已成为过去,在书中也能看出对那些消逝的岁月与亲人的遗憾与忧伤。

三言两语中,梅老师的文字就能直击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有时会因为文章的诙谐幽默而忍俊不禁,有时却也会因为他那真挚的感情而揪心。

梅老师像一个演员一样,将自己的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用着无可挑剔的技艺让我一遍一遍想着故事的情节,一次又一次深深地融入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小故事。

在整本书中,梅子涵老师都是用着平铺直叙的方法描写故事,但在这其中,有时仅仅是只言片语,人物的一个动作,就能感染到我。

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像一束绿色的光芒,时时刻刻照进我的心中,温暖着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绿光芒》
朱煜

有一天在《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上看到梅子涵教授的一篇文章《墙上》。

写的是因为看到墙上的讣告而联想起几位曾经与作者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的同事。

文中提到一位李老师,因为经济拮据,每个月都向梅老师借钱,到下个月发了工资便还。

后来为了准备高考,梅老师写了一篇作文请李老师指教。

作者这样写:
……过了一天,他把作文递给我,仍旧是用借钱的轻声语气告诉我,写得很不错,应该可以得九十分的。

后来我考取了大学,毕业后和李老师在一个系,渐渐成为作家,渐渐有名,他好几次对我说:“你出了很多书,啥时候送两本给我读读?”我答应了,可总是我带去了却没遇见他,遇见了,又忘记带,最后没有送成。

直到看见墙上他离开的消息,我才批评自己。

他给过我一个多么重要的分数,让我信心十足,我去考试时,心里想的就是,李老师说我可以得九十分!
我小时候常从父母的闲聊中得知一些像李老师这样每个月都需要借钱才能过日子的人。

这些人有才华,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让自己过得体面一点。

所以读到这篇,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回忆里。

梅教授用极其克制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特殊年代中的本分拘谨的知识分子形象。

没有铺陈,没有渲染,可是读者却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丰沛的情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梅教授非儿童文学作品,印象极深。

我还对一个朋友说,梅教授的散文比儿童文学作品好。

在一个夏日的傍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梅教授在一个漂亮的花园里共进晚餐。

之前见到梅教授不是在会场上就是在教室里,讲课一结束,便会有许多同行、学员把他围起来,请求合影。

那天,我依然没有请求与梅教授合影,我只是把说给朋友听的话再说了一遍。

梅教授微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

后来才知道,梅教授那时正在创作《绿光芒》,《墙上》是其中的一篇。

《绿光芒》是一本特别的回忆录,也是一本美妙的散文集。

在书中,梅教授将亲人师长,邻居同学,伙伴学生,同事领导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每篇都是两三千字,每篇都是用两个字做题目,故事虽然不同,却都充溢着温情。

梅教授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很独特,常用短句口语,有时还将上海方言妥帖地穿插其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回旋的节奏感,让人觉得俏皮有趣。

一读就知道是他的作品。

这种语言风格在《绿光芒》里也有。

有的依然俏皮,比如:
我想,为什么写三毛我的文笔是最合适的呢?我小时候看滑稽电影《三毛学生意》,文彬彬演的,笑得我像十三点一样,一想起就笑,一想起就笑,到现在还记得三毛师傅教他帮人家刮胡子:“不慌不忙,上前一刀!”
梅教授的这类文章很适合用上海话读,也适合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读。

读着读着就要笑出声来。

我是上海本地人,用上海话读给朋友们听过,他们说很有意思——人物形象更鲜明了,叙述也更有味道。

前段时间听说在亲近母语的活动中主办方真的组织了一些教师朗读《绿光芒》中的作品,如果我在,一定会主动要求参演。

有意思的是这种语言节奏用在另一种内容上时,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

比如作者写到姑父在“文革”中自杀时,有这样几句话:
我在小姑父的墓前坐了很久。

山下是镜湖。

镜湖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石头笔筒,里面插着石笔,镜湖像个大砚台,小姑夫跳在砚台里。

作者那时应该是思绪万端,而读者跟着作者的笔端兜兜转转,慢慢进入到文字的背后,接着浮想联翩——生命、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梅教授的文学语言风格是多样的,这让读者有了多元的阅读体验。

书中有散文诗般的句
子:
我坐在了我外婆的身边。

这是在浩浩的长江边上。

遍野的菜花金黄地散发着暖和,散发着乡下诗意,让我不需要有伤感。

我只想快活地对外婆说:“外婆,你的这儿真好啊!”那暖和来自天上的照耀,诗意也是那么简单地从地上金黄地长出,怒放得意气风发。

我的不认识字的外婆,就这么心满意足地躺在了诗的照耀里。

为儿童写作的作家是有赤子之心的,所以人生经历中的甜酸苦辣常会被敷上诗情敷上暖意,还有童话式的意象。

我的朋友永通兄说,梅教授的文学性人生与现实性人生融合得几近完美。

他的文字散发着热爱生命的温度,由近及远,温暖这个世界。


一个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间在中国生活过的有良知的中国作家,是不会回避那段岁月的。

《绿光芒》中有一篇《扑通》。

写的是十六岁的梅子涵怕别人来抄家的故事。

为了避免意外,作者决定自己先把自己的家抄一回。

一抄就抄出一大堆“坏书”。

面对一大堆“坏书”,作者一次次地问妈妈:
“怎么办呢,这些书?”
妈妈没有说怎么办。

我想烧掉。

可是到哪儿烧呢?如果被发现,会当反革命的。

如果晚上偷偷丢进垃圾桶,一把被抓住,还是反革命。

我想过撕,一张一张撕,然后丢进马桶里冲了,但是那么多书,怎么撕,怎么冲,在粪便池里不是还是会被发现吗?
是怎样严苛的政治环境让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惶惶不可终日到这样的地步。

十六岁不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花季年华吗?可是没有花,没有美,只有作者口中的“神经病”。

在那个可怕的岁月里很多人都是“神经病”。

冯骥才先生曾细致地描述过自己如何将手稿藏在自行车架子里,最后又极度不安地取出销毁的过程。

我父亲曾提醒我,看过的书信如果不要了,要用火烧掉。

那时,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

《扑通》的最后,伯伯将祖父留给他的《红楼梦》转送给“我”。

因为祖父留给父亲的《红楼梦》被“我”主动交给造反派了。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我读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想是什么让伯伯有勇气留下了这套《红楼梦》?是什么让妈妈面对乱世保持着哪怕只是脸上的平静?
汪曾祺先生说文学应该有益于世道人心。

《绿光芒》做到了。

在那个共进晚餐的漂亮花园里,花开得灿烂草绿得耀眼,我见到梅教授在一本精美的笔记本上专注地书写,我听到朋友们讲述发生在梅教授身上的优雅轶事。

在人情日渐粗陋,语言日益粗鄙的时代,我们读到了《样子》。

梅教授年轻时在奉贤当知青,回家探亲时会在中百公司对面的一个饭店吃饭。

有一次他在饭店里遇到了一个戴贝雷帽的男人。

他吃饭时依旧戴着帽子,那时他点的清炖小白蹄刚刚端上来。

他在小碟子里倒了一点酱油,就舒展双臂吃起来。

他有四十多岁了吧?目光安定,可是神情里有很多的兴致。

这个情景给作者留下太深的印象。

他继续写道:
这应当是我长大以后第一次看着一个人很有热望,可是斯斯文文地把一只清炖小白蹄吃得干干净净。

尤其是他一丝不苟地夹着一小块蹄髈皮蘸一蘸酱油放进嘴里,往下一咽,太让人着迷!他没有点别的菜,在那个不大的圆桌上,那餐午饭,他只吃了一碗饭,一只清炖小白蹄,但是他把“妙不可言”留在了对面桌上的两只眼睛里。

读到这里,我不仅知道了,梅教授的优雅其来有自。

而且还知道,斯文,只要人的身上有受过教育后留下的斯文,人在面对磨难时就能坚强,面对暴行时就能投去蔑视。

即便是斯文遭受侮辱时,也能秉持悲悯之心视之,坚守文明的价值观以战胜野蛮。

梅教授的笔下不仅有文雅的知识分子,亦有保安、小摊贩、快递员、清洁工等底层民众。

他们勤劳善良质朴。

见到小区里的清扫工不被尊重,梅教授主动为他们鼓与呼:
真正平等的事是没有的,但是稍微合理,比较合理,尽量合理,是可以做到的。

一个扫落叶的人,不是落叶;一个清除垃圾的人,应该被尊敬。

但尊敬不是只写一首诗献给他,只在电视节目的舞台上深情朗诵,而是也要给他们恰当的薪水,蓝领黑领,都必须有领子,今天的事实是,许多的“无领”人,他们每天干的事倒的确是在添砖加瓦,气喘吁吁,而白领金领里面,偷梁换柱的不少,干脆把墙角挖了带回家的也不少。

我说的这话我负责,请你别和我辩论!
叫我们相信童话的充满诗意的梅教授不见了,写戴小桥故事的幽默的梅教授不见了。

我们看到了面对不公横眉怒目拍案而起的梅教授。

世道人心要变好,途径不少,但知识分子的直面社会,仗义执言,不负良心,启发民智,传递美好是很重要的一条。


读完《绿光芒》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

我忽然想起在师范学校念书时经历过的一个场景:那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我们的老师,为我们几个学小提琴的学生示范演奏。

他拉的是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修长的手指在琴弦上轻柔而敏捷地移动翻飞,弓与弦摩擦时一股淡淡地松香烟雾慢慢飘起。

正当我们听得入迷,琴声戛然而止。

老师放下提琴,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帕,擦一擦手指,微笑着看我们。

阳光射进屋里,把桌上的小提琴照得亮闪闪的。

动人的乐曲声好像仍然萦绕在我们周围。

2016年7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