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隶书推荐碑帖: 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 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 碑》、《礼器碑》、《西狭颂》。 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 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 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鉴。

草书
• 草书,是为书写便 捷而产生的一种书 体。 • 《说文解字》中说; "汉兴有草书"。 • 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 概,损隶之规矩, 纵任奔逸,赴速急 就,因草创之意, 谓之草书。

。 平 竖 直 没 有 蚕 头 雁 尾
个 字 形 有 规 有 矩 , 横
直 的 笔 划 , 严 谨 的 法 度 , 整
的 , 楷 书 有 着 方 正 的 形 体 平
书 。 楷 书 是 由 隶 书 演 变 而 来
楷什 模么 的叫 意楷 思书 ,, 又楷 名即 真规 书范 、端 正正
楷 书 的 简 介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 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 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 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 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 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 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 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古 老 的 汉 字
已 有 四 五 千 年
一 、 汉 字 的 起 源 与 历 史 发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首先,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

在远古时代,中国的祖先开始通过绘制生活中的物体的形状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些形状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即以外形与事物本身形状相似而得名。

这些古老的象形文字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述,如太阳、月亮、山、水、树等等。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中国文化中,汉字象形的特点以及对事物本体的描绘能力,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察力、细致入微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发展为会意文字。

会意文字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文字结合起来,以表达更复杂的含义。

这种合并的象形文字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很多基本字符和词组。

比如“木”和“林”分别表示单独的树和一片树林,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示“森”,进一步表达茂密的森林。

这种形式的汉字演化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汉字的结构和构造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汉字由笔画构成,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结构,字形的构造和划笔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讲究工整和秩序性的特点。

这种结构的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对规律、秩序和尊重的重视。

据说,按照规范的顺序和结构写汉字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另外,汉字是声旁合一的文字系统。

声旁合一顾名思义,即将一个字符中的声音部分和意义部分结合在一起。

这种特点使汉字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灵活。

一个字的意义和发音结合在一起,用比较少的字就可以表达出更多的含义,这让汉字的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同时,这也让中国文化在传达时能够很好地保持思想理念和语言表达的一致性。

汉字的使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传统和文化精髓。

【参考文档】汉字与中国文化-word范文 (4页)

【参考文档】汉字与中国文化-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汉字与中国文化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

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

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

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

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3汉字与中国文化

3汉字与中国文化

《说文》:“凤,神鸟也。天老(黄帝臣)曰:凤之象也,麟 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 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 (现)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
教材认为,表述中的“鱼尾”、“龟背”与原始图腾崇拜及后 世民间形象不一致。故选其一致者表述为“身似鸡”、“尾似 孔雀”、“颔似燕”。
雄 鸡 雌 鸡
锦 鸡
鸡之形也属原始人饲养家禽希望家禽兴旺而以鸡为崇拜的图腾。 新石器早期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均发现有家鸡骨 化石,可证原始人类驯育家鸡由来已久。 2、尾似孔雀:
孔雀今虽有驯养,但原始人时代乃野禽。仰韶(新石器时期文化, 距今约5000—6000年)温暖时期中原地区有孔雀。河南淅川下王 岗遗址即出土有孔雀遗骨。孔雀性温和而形美丽,历来受人尊崇, 至今傣族仍视孔雀为神鸟。
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前3500年)遗址出土有三星他拉玉龙,猪 首龙身。后来人们饲养的家畜又有了马,猪较丑陋,马较英俊, 故马首取代了猪首。 王充《论衡· 龙虚篇》:汉代“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鹿、狗亦古时人们所饲养的家畜,故龙角似鹿、龙爪似狗。 龙 首 猪 首
马 首
鹿 角
龙 爪
狗 爪
综上述:原始社会龙的形象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差异,是部 落或部落联盟的图腾。龙的形象统一为华夏共同崇拜的灵物, 大概是在夏商之后。 另有专家认为:华夏族4000多年前崛起于中国的西北,人多势 大,在向东向南发展的过程中,吞并了许许多多的小氏族,于 是,他们在蛇的基础上添加了被吞并氏族的诸多图腾特征,凑 成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这就是龙形象的来源。 二、关于“凤”:
教材认为“龙”其形有七:身似蛇、腿似鳄、鳞似鱼、首似 猪(或“马”)、角似鹿、爪似狗(或“虎”)、行似电。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什么叫文化(Culture)?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1、“汉人”名称的由来。

“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而不是民族的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

”漾是漾水。

《说文》:“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又:“沧浪水南入江。

”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注入长江。

“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1]可见“汉王”之称是因刘邦被封于汉中而得名的。

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叶按:指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第368页)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前,《史记》只称沛公兵。

如《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第362页)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

汉武帝以后,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

《汉书·魏相传》:“闻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边境。

”[2]《汉书·李广利传》:“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

”(第2710页)到了东汉以后,汉人、汉民的说法就更加普遍了。

《后汉书·西羌传》引班彪的话说“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

当地球上学多人类还处于原始蒙昧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创造了汉字,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这片广袤的土壤之中,在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发扬、推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当讲,汉字是中国文化继承的可靠保证之一。

在这里就谈一谈汉字与中国文化。

关键字:汉字、中国文化、历史、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化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自从有了文字开始,就流行了一种说法:识字的那叫有文化、不识字的那叫没文化,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标志。

甲骨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最形象的重现中国先民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表现中国先民的行为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中国先民的思维特点。

请不要以为先民的如此种种并离我们很遥远,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维特点固化在汉字中并通过汉字一脉相传,继续塑造着当代中国人。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占卜的卜辞,以战争和祭祀为主题。

作为中国上古文化最主要的载体,甲骨文刻录的内容就是以战争、祭祀和巫术为中心。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战争文化、祭祀文化和巫术文化,三位一体。

战争是生存方式,体现的是残忍;祭祀社会组织方式(参加祭祀是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现实地位),体现的是虚伪(以鬼神祖先的名义发号施令)(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中国语文第三讲汉字与汉字文化

中国语文第三讲汉字与汉字文化
方法是:在甲骨的背面用锋利工具钻两个坑,然后
用火烧灼,出现纵横的裂纹,就叫卜兆。再由卜人
根据卜兆判断吉凶,把内容契刻在甲骨上,就成为 甲骨文。
– 甲骨文里记录了商朝后期的大量史实,具有极重要
的史料价值。 2022/11//88
中国语文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三分。
4) 甲骨四堂
* 罗振玉,号雪堂 * 王国维,号观堂 * 董作宾,字彦堂(一作雁堂) * 郭沫若,号鼎堂
中国语文
37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三分。
• 启功体
2022/11//88
中国语文
38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三分。
• 毛体
2022/11//88
中国语文
39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三分。
• 二是这些图象符号象形而 又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 不是简单的描绘。
2022/11//88
中国语文
4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三分。
4) 原始文字(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年左右)
– 现在公认各民族文字都从图画发展而来。 – 仰韶文化时期的几何符号,
大汶口时期的图象符号, 在文字发展中起了过渡作用。
• 王懿荣对金石素有研究,1899年他正在北京做官。一个 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批商代铜器出土,
忙亲赴安阳,但到达时铜器已为商贾运走,发掘处只剩下
大批正准备作肥田和药材用的龟甲和牛骨。其中有一部分
较大的龟甲上有“行列整齐,非篆非籀”的古文字,这就 是甲骨文。后来王懿荣共收集甲骨1000余片,被认为是 “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 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 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举→寸 →专
远取诸物
第一类:象自然物之形 如:日
→月→ 山 → 水→ 瓜→ 雨
第二类:象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形
如:斤→
网→ 皿→ 豆→ 戈→ 门→ 麦
第三类:象动物之形










② 象形时取其特征,突出重点






蛇(它) 鼠ຫໍສະໝຸດ 隹燕3.汉字表意性质的扩展
甲骨文“尸” 金文“尸”
甲骨文“示”
金文“示”
甲骨文“宗”
甲骨文“祏”
祝-祭-血-伐
2. 婚 姻 形 式

杂婚制→群婚制(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偶婚制(多偶婚、对偶婚)→专偶婚

杂婚制时期未有文字,后世仅留传说
“姓”的出现是由杂婚制向群婚制过渡的重
要标志。 “帝”、“后”

“家”“室”体现对偶婚形 式
“凡直穿曰穴,旁穿曰
復。地覆于上,故曰復
也。”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
③ 地面建筑的房屋

宀→ 宋 → 内→ 向→ 囧→

家→ 室→
高→ 京→ 宫
(2)城邦、交通

城邦
封 → 或(域)
邦 →
韋(wéi)
→ 良、隍 → 邑 → 城、郭
②交通
徒步行走
止 之、出、去
←→各


“舟” 和 “车”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第三种:火祭
帝- 禘




huáng
第四种:水祭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 大宗伯注》)
字》)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小篆“产”
小篆“彦”
:蔽膝)

“寒”
从“寒”看商周人睡觉方式
2. 生产方式
(1)采集




(2)渔 猎
渔:捕鱼方式很多,字的写法很多
常用的狩猎工具:弓、矢、弋
雉、渔、彘
“网”的种类
网:
“禽”、
“罗” 、“罝”、
“罟”


(3)畜牧

豚(小猪) 豭(公猪) 椓(zhuó)
圂,hùn,“豕所居也”
2.汉字字根具有象形特点
汉字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
意体系文字。
依类象形的汉字,包含了丰富的社会
生活和伦理文化内涵。
①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如:

人 口

目 首 面






与某个部位有关的词都冠以该部首

例如:“手”的多种形状

→ 又 → 秉 → 及→ 取 → 友

朕 车
“车”的不同式样
(3)饮 食
饔飧制:一日两餐 主要食物:瓜、果、鱼、肉
调味品

→ 某


饮料
饮 酒(酉)、水、浆、醴、凉、医、酏(yǐ)
炊具



炊具





烹饪方法
煮、
曾(甑)、炙、 然、 腊(昔)
食俗食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4)服 饰
早期:以动物皮毛做衣服 皮

“家,居也。从宀,豭省聲。 ”(《说文解字》) “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 ”
(同上)

“野人歌曰:‘既定而娄猪,盍归吾艾
豭。’”(《左传· 定公十四年》) “夫为寄豭,杀之无罪。”(《史记· 秦始皇本纪》)
从汉字看专偶婚形式下的男女地位
“夫”和“妇”
“男”和“女”
娶-妻-妾-婚
以字根为基础,添加其他符号成为新字 如:木→本→末→休→
杲→ 杳→ 东

林→ 果→ 束
“凡某之属皆从某”
“每见一字先求其母,如山旁必言山,
水旁必言水,此则万不移易者,因于 其偏旁所合之字,详其为何义,审其
为何声,虽不中不远矣。”
《说文提要·序》
4.“六书”揭示了汉字发展过程



一、汉字的形成与文化基础 二、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 三、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四、汉字构形的文化精神 五、汉字的文化娱乐功能
一、汉字的形成与文化基础
1.

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在自然物象 的启迪下,依类象 形而形成的。
《说文解字· 后叙》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 农氏接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 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 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 察。盖取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 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也。”
“养猪”与“养牛羊”的不 同

-

-

(4) 农 耕
刀耕火种的方法:“焚”
农业生产

耤(jí )

“为”
“为”和“象”的甲骨文
农作物种类
稷(粟)、菽、黍、稻、来(麦)
(二)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精神文化
1.
宗教崇拜
(1)自然崇拜:崇拜帝、日、月、山、
川、虹等


祭祀的多种类型
人→企→众→伟→儒→伯→佳→伦

表音成分进入汉字的形体结构。
二、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
(一)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物质文化
1.生活方式
(1)居住

长江流域:巢居生活
“南”
“乘”
② 黄河流域:穴居风俗
“穴” “窨”
“出”
“各”
“穴”与“復”
“陶復陶穴”

(《诗经· 大雅· 绵》)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汉字演变过程的特点

表意形体存在于所有汉字中;


字形表意度逐渐弱化;
祈雨仪式
雩(yú):
“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
亏声,雩,舞羽也。” (《说文解字》)
金文“雩”
甲骨文“舞”
小篆“无”
(2) 生 殖 崇 拜
男性生殖崇拜
且、父、士
金文“士”
士: 牡
女性生殖崇拜



甲骨文“好”
金文“好” 甲骨文“姓”
(3)祖先崇拜
尸-示-宗-祖-祏(shí)

“娶,取婦也。从女从取,取亦聲。 ”

肤:人皮
金文
金文
同源词:被—帔—披
以“皮”为声旁的字大都表示裹体之物
“麻” 和 “枲”
麻:“人所治在屋下”

(xǐ):长在田里还没有“治”的麻
艺麻:种植麻 绩麻:纺织麻
凡是以麻为原材料的纺织品在商周时代都叫做布。
“丝”和“帛”
帛:丝织品的总称
商周时代的服装样式
“上衣下裳”
韨(巿 f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