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南京农业大学专升本招生考试复习教材生态学基础

南京农业大学专升本招生考试复习教材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它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是
探究和解释生态系统动态过程和性质变化的科学。
认识生态学,使人们了解了整个生物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生态系统中物生碰撞、灭绝、适应与演变等现象。
从生态学的定义中可知,它致力于了解、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动
态和性质变化,探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过程的变异特征等。
它还涉及研究多物种群落形成和改变的原因,以及所有物种在环境中存在的行为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个体数量变化及其成因等。
此外,生态学还涉及研究环境联系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水文动态、储积和水
土保持等,以及影响环境变化的活动,如农业、水利、工业、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等,以改善环境和提高生态领域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学知识可以更有效地应用于环境的各个层面。
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升本招生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生态学基础知识,给了考生学
习内容较丰富的生态学基础复习教材。
从这些教材中,考生可以深入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如生态学的历史、作用、方法、研究对象等理论基础,以及其它生态遗传学、生态保护学、景观生态学等前沿领域知识,更好地复习生态学基础知识,以应对招生考试。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温习资料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根底温习资料总要求:了解生态学的开展现状和开展趋势,明白得生态学的全然观点和生态学进程,把握生态学的全然概念和全然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温习考试内容:一、绪论「要求」把握生态学的概念及生态学的全然观点;了解生态学的开展历史、现代生态学的开展趋势、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式。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个体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4〕生态系统生态学〔5〕景观生态学〔6〕全世界生态学〔1〕依照组织层次分类〔2〕依照生物类群分类〔3〕依照生境类型分类〔4〕依照研究方式分类〔5〕依照穿插学科分类〔6〕依照应用领域分类〔二〕生态学的开展简史3生态学的稳固时期〔1〕整体观和综合现〔2〕层次构造理论〔3〕新生特性原那么〔1〕野外调查研究〔2〕实验室研究〔3〕系统分析和模型二、生物与环境「要求」明白得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把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生态因子彼此作用的规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l〕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1〕生态因子的概念〔2〕生态因子的分类〔3〕生态环境和生境〔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时期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李比希最低率、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二〕生物与光因子〔1〕光照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阻碍〔2〕生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2〕红外光和紫外光〔1〕日夜节律〔2〕光周期现象〔三〕生物与温度因子〔1〕生物生长〔2〕生物发育〔3〕生物的地理散布〔4〕有效积温法那么〔1〕温周期现象〔2〕物候节律〔3〕休眠〔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阻碍与生物的适应〔2〕极端高温对生物的阻碍与生物的适应三、种群生态「要求」把握种群的概念及其全然特点;明白得种群数量变更及种内、种间关系的全然原理和规律;了解种群调剂的几个要紧学说。
〔一〕种群的概念和全然特点〔1〕种群密度〔2〕种群散布型〔3〕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4〕种群的年龄构造〔5〕种群性比〔二〕自然种群的数量变更〔1〕指数增加〔2〕逻辑斯谛增加〔1〕季节消长〔2〕不规那么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稳〔6〕种群的衰落和衰亡〔7〕生态入侵〔三〕种内、种间关系〔1〕植物的密度效应〔2〕性别生态〔3〕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品级〔1〕竞争〔2〕捕食〔3〕共生〔4〕寄生〔5〕他感作用〔1〕种群调剂的概念〔2〕种群调剂的机制〔四〕种群的进化与适应〔1〕r计谋〔2〕k计谋四、群落生态「要求」了解群落分类的原那么、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的全然概念;明白得群削发生、演替的全然进程;把握群落构造、功能和群落地理散布的全然规律和特点。
2023年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高原植物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其作用是()A.形成CO2的储库B.增加抗寒、抗旱能力C.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D.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2.【填空题】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源有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______ 污染源。
3.【填空题】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
4.【单选题】种群是指()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5.【单选题】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6.【单选题】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7.【填空题】反馈控制是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之一,但只有______ 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8.【单选题】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下列哪种生产力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9.【填空题】冲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较风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其肥力()。
10.11.【填空题】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可划分为______ 和农生演替两类。
12.【单选题】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混合型13.【填空题】当环境条件相当一致,且生物没有群集的要求,则该生物种群的内分布型是()。
14.【单选题】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B.森林C.海洋D.农田15.【单选题】关于群落概念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特征就是植物个体的特征B.群落内植物与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C.群落内植物与植物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D.群落内动物与动物也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16.【单选题】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17.【单选题】睡莲属于()A.浮水植物B.沉水植物C.挺水植物D.多浆植物18.【单选题】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19.【单选题】种群分布调查得分散度S2和平均数m,若S2=m,即每一个体在任何空间的分布概率是相等的,其分散度S2等于平均数,种群的分布为()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群集分布D.成丛分布20.第2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2.【填空题】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被称为()。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知识点汇编复习资料(完整版)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汇编第一章绪论考点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
经典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考点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态学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即是“生态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一定实体(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纵向方面来说,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体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相当。
2种群生态学: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3群落生态学:群落是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4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稳定及其调控机制。
5景观生态学:景观指不同类型群落水平的集合体,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探讨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尤其强调人类活动在改变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作用。
6全球生态学:区域和景观范围扩展到全球,是全球生态,也即生物圈或生态圈。
这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组织层次,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3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更多地寻找到猎物、采集到野果,不得不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自觉与不自觉地了解和积累动植物以及自然的知识,选择栖居在生存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之中。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进入17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成长17世纪早期。
达尔文发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天择论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发表《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植物生态学》)。
成考生态学基础成人高考(专升本)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学的研究内容?A、种群的数量动态B、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D、遗传学的基本原理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双向循环的;B、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化学能;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时,逐级减少;D、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可以无限量地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部分4、下列哪一项不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A.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B. 能量可以循环使用C. 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D. 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大5、生态学中,下列哪一种生物被称为“生产者”?A. 绿色植物B. 藻类C. 动物D. 细菌6、下列关于生态 Systems 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只能存在于陆地上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双向的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受人为因素影响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表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但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其抵抗干扰能力和恢复力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越弱8、以下哪项不是生态学研究的三大基本规律?A、物种多样性规律B、能量流动规律C、物质循环规律D、生态位规律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常由哪种生物开始?A、食肉动物B、食草动物C、生产者(植物等)D、分解者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A. 植物光合作用B. 动物捕食C. 化石燃料D. 生物分解二、Ⅱ卷-填空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生态学是研究______ 与______ 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023年成人高等考试《生态学基础》(专升本)真题及答案

2023年成人高等考试《生态学基础》(专升本)真题及答案[单选题]1.20世纪60~70年代,生态学的研究重心转向()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生态系统是现代(江南博哥)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
[单选题]2.植物在种子萌发和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时出现黄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水分过多B.温度太低C.光照不足D.养分缺乏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的特殊适应。
[单选题]3.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下列不属于温度三基点的是()A.最高温度B.最低温度C.有效积温D.最适温度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温度三基点是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单选题]4.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其适用对象的特点是()A.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B.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小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大D.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单选题]5.在30个固定监测样地中,共设置150个样方,调查发现共有300株绣线菊,分布于15个样方中,则绣线菊的频度是()A.10%B.20%C.10D.20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本题中绣线菊的频度F=15/150×100%=10%。
[单选题]6.根据生活史对策,与旅鼠相比,亚洲象属于()A.高内禀增长率的r对策者B.高内禀增长率的K对策者C.高竞争潜力的r对策者D.高竞争潜力的K对策者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竟争力弱,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如旅鼠。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 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2.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综合,从而能解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象,对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作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作出适当调控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1)环境的概念:影响生物的各种外在因素的总和(2)环境的类型按环境的主体可分为:以人为主题的人类环境和以生物为主题的生物环境按环境的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2.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1)生态因子的概念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定义: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2)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归纳为五大类:①气候因子(指光、温度、湿度、降水量和大气运动等因子)②土壤因子(指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营养状况等)③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④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⑤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根据有机体对生态因子的反应和适应性特点,将周期变动的生态因子又分类为:①第一性周期因素(指由地球自转或公转形成的光、温度和潮汐的日、月、季节、年的周期性变化的因素)②次生性周期因素(取决于第一性周期因素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如大气湿度、降水量等)③非周期性因素(指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因素,如暴雨、山洪、地震等突发性灾难)3.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Ps: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起综合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对生物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其他的因子则为次要因子。
Ps:生态因子的主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某特定条件下的主导因子在另一条件下会降为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它因子间接作用Ps:直接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等,间接作用的因子如地形因子中的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用及效果不同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阶段性特点。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偿(6)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它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①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②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
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和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生态幅较窄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随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的耐性也不断变化。
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不同,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也不相同。
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多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繁殖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耐性范围最窄。
生物耐性限度的改变往往遵循用进废退原则。
生物的耐性范围还可以通过人为驯化的方法来改变。
生物的最终分布区域决定于该生物对多种因子的耐性范围。
③限制性作用:限制性作用源于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性。
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个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当原来的限制因子比较适合时,其他相对缺乏或过量的生态因子会上升为新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并不等于主要作用因子。
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限制因子,得到的效益是最大的。
第二节生物与光因子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殖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机器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谱成分三个方面。
1.生物与光质(1)生理辐射单色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60nm,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就是在可见光区内。
定义: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因此,把这部分光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占总辐射的40%-50%。
绿光很少被吸收利用,被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Ps: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和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是植物矮化;红光与远红光是引起植物光周期反应的敏感光质。
(2)红外光和紫外光红外光能被动物组织中的水吸收,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吸收红外光能使体温升高。
紫外光主要引起化学反应,它有杀菌作用、产生红疹、引起皮肤癌和促进抗软骨病(佝偻病)的维生素D的合成。
紫外光能被原生质吸收,大剂量紫外光能使植物致死。
昆虫对紫外光产生趋光性。
2. 生物与光照强度(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定义: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太阳光辐射量的大小。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再增长,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在光照不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成为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就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光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叫光的形态建成作用。
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物质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
(2)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生态适应类型:①阳生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隐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叶子排列稀疏,角质层较发达,在单位面积上气孔增多,叶脉密,机械组织发达。
如乔木、旱生植物、蒲公英等。
②阴生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枝叶茂盛,没有角质层或角质层很薄,气孔与叶绿体比较少,光补偿点较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
如苔藓类、部分蕨类、连钱草、铁杉、人参、三七等。
③耐阴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应的还是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如叶菜类、一些豆科植物等。
3. 光照与日照长度定义: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间或太阳的可照射时数。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使生物具有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
(1)昼夜节律:生物对昼夜交替周期性变化的适应形成了昼夜节律,即24小时循环一次,又叫日节律。
Ps:在生物机体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节律,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时间线索”的内源节律不是精确的24小时,因此称为似昼夜节律。
如生物钟。
(2)光周期现象:指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①长日照植物:在光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进行生殖生长转化。
如牛蒡、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甜菜和萝卜等。
②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在长日照下就只进行营养生长,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如牵牛、苍耳、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
③日中性植物:只要其它条件合适,在任意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如黄瓜、番薯、四季豆和蒲公英等。
一般认为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度地区(北半球的南方),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北半球的北方)。
短日照植物可在北方获得加长的营养生长期,北方品种在南方种植可提前进入生殖生长。
动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形成了长日照兽类和短日照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