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合集下载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环境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19
(2)生态系统的作用
生产者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
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利
用而生长、繁衍,把自 己的粪便和尸体排向大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消费者
自然;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环境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生产者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
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吸收某些分解产物;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
消费者
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 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成分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利用,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
形成循环。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29
(2)生态系统的作用
非生物 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菌类:将分解后 的无机物转化 为可利用成分 细菌、真菌
生物成分
30
(3)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 性质和形态特征
陆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等)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
工矿区等);
31

森林系统
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
被植物及多种多样动物和微生物等与它周围
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气候、水分、岩石、
阳光、温度等各种非生物 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第3章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

第3章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形式
(一) 链结构
食物链结构(自然食物链、完全人工食物链) 资源链结构(主链、副链) (二) 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构 (三) 空间组合结构
圈层式:市区生命与环境为内圈;郊区为中圈;区域为外 圈
• 2. 能量流动功能 (一)能源分类 按来源、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加工、能否再生、技术发 展水平,可以对能源进行不同的划分。 (二)能源结构(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 关系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城市生态系统缺乏“生产者”(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数量少,功能也由提供食物转变为美化环境, 城市所需食物靠外部输入。
(二)城市生态系统 缺乏分解者
城市缺乏分解者存在环境,大量城市废弃物在市外分解。
• 4. 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性系统
(一)所需能量和物质以及各种信息、技术人力等由系统外 输入;
(二)向系统外输出生产的产品、信息、技术、人力等;
• 2. 城市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它不仅包含自 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也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等要素, 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 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产生及发展
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自然生态系统到 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城市生态系统,从此, 人类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农村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两大 类型。
• 1. 城市
(一)城市的含义 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
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 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 系统。 (二)城市的发展及其特征

基础生态学第3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基础生态学第3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第二节 大气及其生态作用
1、大气组成
➢在干燥空气中,O2占大气总量的20.95%,N2占78.9%, CO2占0.032%。这个比例在任何海拔高度的大气中基本相似。 但在地下洞穴或通气不良的环境中,空气中的O2和CO2含量 与大气不相同。
➢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O2与CO2。
2、陆生动物的气体代谢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1、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红光和蓝 紫光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绿光则很少被吸收。 利用彩色薄膜对蔬菜等作物进行栽培试验。 光质对动物的生长、生殖、迁徙、毛羽更换等也有影响。 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昆虫对紫外光有 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应;紫外光抑制植物茎 的生长。
4、植物与氧
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氧的主要生产
者。植物光合作用中,每呼吸44g CO2,能产生32g O2。白 天,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大20 倍。据估算,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吨CO2,呼出0.73吨氧; 每公顷生长良好的草坪每日可吸收0.2吨CO2,释放0.15吨O2。 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 kg氧,释放0.9 kg CO2,则城 市每人需要10 m2森林或50 m2草坪才能满足呼吸需要。因此 植树造林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美化环境,更主要的是给人
类的生存提供了净化的空气环境。
第三节 土壤及其生态作用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 (3)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4)生态系统中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均在土壤中进行。

基础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基础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6-3
3.2.2 群落的水平结构
镶嵌性(mosaic)
主要原因 : (1)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 (2)环境的异质性 :如不同底质的海滩、不 同土壤结构 (3)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4)人为影响
图3-1 陸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決定因素(Smith, 1980)
小群落:群落水平分划的基本结构单位, 反应了镶嵌性。在群落内,种类分布是不 均匀的,有的分散分布,有的又聚在一起 分布形成斑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整 性。
Temperate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
Taiga or Boreal Forest
Tropical dry forest—in Galapagos Islands During the wet and dry seasons
温 带 森 林
美 国 加 利 福 尼 亚
The thick bark of the cork oak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protects the tree from fire
北美红松林
Wood storage in a temperate forest in Alaska
阔 叶 林 , 俄 国 西 伯 利 亚
藤壶(Balanus balanoides)和小藤壶(Chthamalus stellatus)的种间竞争。 在西北欧洲,这两种一般共同生活在同一岩礁型海岸,但大多数藤壶成体 生活在岸上较高处,而小藤壶成体在较低处。幼体小藤壶一般在海岸较低 处固着,但显然不能存活。在一次实验中,幼体小藤壶被保护起来,使其 不被藤壶个体窒息,它们存活、生长得很好。但是,在较高地带,小藤壶 不必竞争,因为藤壶不能在干燥环境中生存。这样,所观察到的分布模式 是由于竞争和环境忍受力的共同作用。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A.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一 个重要标志。 B. 经济鱼类的捕捞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 化现象。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2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与区别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

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的。

着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作为基础理论而联系到人类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一、生态学定义的提出与生态学的发展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必须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其周围的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生态知识的萌芽。

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以前,就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

如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要了解土地性质,应观察其上生长的树木)。

其后还有许多古书如《群芳谱》,记载有农业知识和植物生态的内容。

《周易》“蒙卦”中提到“山下出泉,蒙”。

“蒙”不仅有迷蒙、蒙昧之意,它的本意是高地被草木覆盖蒙蔽住了。

“山下”之所以“出泉”,是因为草木蒙蒙茏茏十分茂密繁盛。

“蒙”之所以能够“养正”,是因为回复到了草木蒙茏的原始自然状态,万物得到了休养生息,树木的根本巩固了,即“正本”;清澈的山泉流出来了,即“清源”。

这分明是告诫人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处理事物,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古人对自然规律朴素而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三)现代生态学时期生态学的四个发展阶段: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植物群落家Tansly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二、生态学的含义1.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生态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的知识。

2.生态学是从宏观方面认识世界的科学。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圈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系统观念的引入——系统和系统论1、系统2、系统论二、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Ecosystem )。

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四、生态系统的类型1、按生态系统的原动力和影响力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2、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五、生态系统的特征1、开放性2、运动性3、自我调节性4、相关性与演化性六、生物圈也叫生态圈,由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部(主要由沉积层组成的部分)和大气圈的下部(主要是对流层)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即: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所有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1、活跃生物圈(地表以上,水面以下100米的范围)2、泛生物圈(地表以上9公里,水面以下11公里深的范围)3、副生物圈(地面9公里以上至大约23公里)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结构的含义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路径。

形态结构营养结构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Foodchain)(1)定义: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2)类型:捕食性的食物链碎食性的食物链寄生性的食物链腐生性的食物链(3)研究食物链的实践意义特别要注意:物质流在食物链中有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生物的富集作用。

生物的富集:由于食物链的传播和扩散,污染物的浓度往往逐步积累变得更浓。

2、食物网(Food web)(1)定义: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多方向的网络,称为食物网。

(2)食物网存在的实践意义当食物网中某一环节或某一条食物链的机能发生障碍时,可以通过其它食物链环节进行调节或补偿。

3、营养级(n)第四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它们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一、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不断运转,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品(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生物生产可分为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和动物生产(次级生产)两大类。

1、初级生产2、次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经过同化作用合成自身的物质,并用以生长、繁殖和进行其它生命活动的过程。

次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净初级生产是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增加第二性生产的基础。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能流途径(1)能量流动的含义:能量流动是生态学的术语,是指能量由非生物环境经生物有机体再到外界环境所进行的一系列转换过程。

(2)能流的途径A 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固定(构成各级动物有机体的组织)损耗(生活代谢过程中呼吸所消耗的能量)还原(各营养级残体、排泄物等由分解者进行分解、还原释放的能量)B 腐化过程总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

不论是能流的哪条途径,最终都要以热能的形式消散至非生物环境,并且分散为均态。

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总是和储存的、转换的、释放消散的能量相等。

能量流动遵循的三大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的传递规律)十分之一法则(能量损耗规律)2、能量的损耗与十分之一(百分之十)定律(1)能量的损耗耗能量。

(2)十分之一(百分之十)定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大致有百分之十的能量转变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其余百分之九十被消耗掉。

主要是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消费和用于呼吸、排泄的能量。

(3)生态金字塔3、研究食物链中能量分配的实践意义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同,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而物质循环则构成一个循环的通道。

1.水循环2. 碳循环3.氮循环生物固氮:豆科等通过根瘤菌固定N2硝酸盐工业固氮:N2NH3 、NH4+岩浆固氮:火山喷发时喷射出的岩浆固定大气固氮:雷雨天发生的闪电现象,形成的电离作用,可使N2转化为硝酸盐,并经雨水带入土壤氮循环过程如下图5.磷循环5、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践意义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1.营养信息3.物理信息4.行为信息第五节生态平衡一、生态平衡的含义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1).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

(2).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

A 对自然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B 人们向环境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3).信息系统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第六节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主要分两类:A :普遍的依存与制约,“物物相关”B: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相生相克”二、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第七节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闭路循环工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流程组合成一个闭路体系,使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料,从而使废弃物减少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限度以内。

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生态工艺和生态农场二、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三、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污染1、净化大气2、净化水体四、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五、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和评价污染环境下所发生的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1、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2、利用水生生物对水体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A 指示种法:利用某种生物在水域中数量的多少,生理反应等B 污染生物体系法(应用较广泛)六、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七、人工生态系统及其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2.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有哪些?3.生态系统具有哪些功能?4.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将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有哪些形式?7.何谓生态平衡?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列举你熟知的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8.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9.解释概念: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可更新自然资源;非更新自然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